观察课本插图 欣赏语文之美
2013-05-31大田县梅山中学郭兆志
◎大田县梅山中学 郭兆志
观察是指仔细察看,不仅要用眼睛看,还应当用耳朵听,包括调动其他的感觉器官,观其形貌色彩,辨其纹理声音,对观察对象进行全方位的把握。如果对象是插图,就要远近高低变换角度来察看它的形态、色彩等特征,正如苏轼写庐山诗句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对象是文字,就得留心抓住关键词,揣摩它包含的主要内涵。另外,观察需要细心专注,只有专注才能看清楚,掌握实情;观察需要思考,观察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一些陌生的插图或者书法艺术,经过观察和思考,谜底被揭开,思想上就会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
课本中彩页、课文中插图,其内容丰富多彩,有中国画、油画、摄影、漫画等,是根据课文阅读和理解的需要而设置的,是课文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编者根据课文的内容和特点,精心安排的。其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又能帮助正确理解、体悟课文的思想内容,陶冶爱美情趣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现行语文课本图文并茂,许多图片精美绝伦,能给学生以视觉上舒适、愉悦的美感。如《清明上河图》、《故宫三大殿》、《赵州桥》等插图,那画面给人的视觉美感,是语言难以形容的。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告诉我们观察的重要性。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的顺序、主次、细节等,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画,获得相关的表象和情节的依据,再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以补充画面的形象和丰富文章的情节,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观察插图,发现自然美
课文中介绍的事物很多,由于地域的不同,有些东西同学们无法见到,靠文字的描述也只能建立模糊的表象。借助插图就可以准确认识事物的特点。如八②班吴淑兰同学写的《观〈壶口瀑布〉图有感》:
壶口瀑布是我国黄河上最著名的瀑布!在七年级下册的语文书上,有一幅《壶口瀑布》图,十分壮观。
粗看,只见河水聚拢,形成特大马蹄状的瀑布群;水雾升空,溅起浪涛翻滚,形似巨壶,黄水沸腾,激起一团团水雾烟云。细看,特大马蹄状就是由许许多多奇形怪状的石头组成的,马蹄的一半都是汹涌澎湃的黄水。再凝视,仿佛能听见瀑布轰鸣,奔腾呼啸,这使我想起了一首歌,唱道:“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雄壮的歌声。壶口瀑布其奔腾汹涌的气势就犹如战马在嘶叫,也犹如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气势恢弘,生生不息。
看壶口瀑布,让我想起,在我的家乡,有西书瀑布。在河的两岸,石壁峭立,在两岸石壁中就夹着一条白河。远看,如一条白布,近看,就是银河。每一年,我都会去我村的瀑布去仔细欣赏一番,因为它是我村的骄傲。它的声音也犹如壶口瀑布的轰鸣,惊天动地,气吞山河,月入深潭,再形成落差注入谷底后,激起了一团团白雾,景色分外奇丽。站在瀑布旁边,你肯定会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感觉。
小作者写了观看《壶口瀑布》图的感受,描绘了壶口瀑布奔腾壮观,联想到家乡西书瀑布的奇特美丽,这样,既有“观”,也有“感”,思路清晰,让我们增强了对瀑布的认识,感受瀑布的自然美。
又如《苏州园林》一课中介绍了苏州园林独具匠心的园林美,但只要看一下扉页的彩图,就会对它们各自的外形特点有所了解。这样,就能帮助学生领悟园林生动形象的山水之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欣赏插图,感受意境美
意境是指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是客观与主观相融合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体现了作者的情思与感受。意境美,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也是主观精神的表现,而二者的有机联系则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
课文中的有些词语,我们用文字进行解释,只是以字解字,很难达到真正的理解。如果借助插图,就可理解得透彻、明白,辅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如教《故宫博物院》时,用插图引导学生按照从南到北、由主到次的顺序观察,学生在观察中就能领悟到作者为什么会按如此顺序说明了。故宫照片给学生的第一感觉是太美了!太雄伟了!再结合语言文字“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艺术的独特风格”就更能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唤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赞美。学生在感受到建筑美的同时,结构美、艺术美、情感美等审美境界也得到了提升。九年级吴生源同学观察《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雪〉》,他对壮美的意境有所感触,写下《见字知其人》一文:
今天,我们上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我看了他的手写书,令我震撼。
我看一遍下去,以下几个字甚为让人震惊。
一是“国”字,笔画强劲,结构坚定稳固,脉络连通。体现出了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希望祖国江山稳固。
二是“舞”字,神采飞扬,精神饱满,浓厚的韵味,让我深入其境。体现了他的精神面貌。
三是“数”字,劲挺流畅,凝重深厚,“肥不露肉,瘦不露骨”。体现了他镇定自若,气势非凡。
我感慨完后,叹了一口气,不愧是一代伟人啊!
字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内心,性格,习惯,这话我信。
三、想象插图,崇尚人格美
翻开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本封面,一眼就能看到两幅图:《鲁迅》和《居里夫人在工作》。这两个人物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了,看看鲁迅那幅图,他的眼神,好像是两道利剑射了出来,让人胆颤心惊,再看看,又像是慈爱的光芒,让人感觉到有一股暖流直流入心中,特别的温暖,这不能不让人想到他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七年级吴欣桂同学《观“鲁迅”有感》是这样描绘的:
翻开语文课本,第一眼就看到鲁迅的面孔,我盯着他数秒,总觉得他在瞟我,似乎不欢迎我看着他,不让我看。而我偏要仔细看看我心中的偶像,他那一双眼睛露出不同的眼神。正视着,看出了鲁迅先生的气愤,斜着望,我看出鲁迅先生的沉着和冷静。我左瞧瞧,右看看,再看到鲁迅先生与众不同的“一”字形胡须,我再看、再看,终于看到了鲁迅先生皱皱的衣服,他是多么朴素啊!
翻开目录,我寻找着鲁迅先生的文章,十秒钟后,我终于找到鲁迅先生的《风筝》,我迫不及待翻开课本。
这篇文章共有十二大段。我看着题目,我想象是不是鲁迅先生自己小时候喜欢玩风筝呢?再往下看,是鲁迅先生的兄弟,喜爱风筝,鲁迅先生不喜欢放风筝,也不让兄弟放,岂不是虐杀了兄弟精神上的支柱,游戏的开心。看这里,我便想起孔子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鲁迅先生到了中年,才知道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也是儿童的正当行为。于是,鲁迅先生便赞成他玩,还陪他一起玩。一路也有说有笑,鲁迅先生求兄弟原谅,兄弟说忘记了。我想小时候的伤害会这样就忘记了,我有点不相信,在文中最后一自然段,鲁迅先生说了现在是到了春天,怎说又是严冬呢?这让我疑惑。
鲁迅先生让我知道:做错了一件事,没得到原谅,心会很沉重的。
一位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居里夫人,竟然把自己看得如此平凡。就像她在《我的信念》中所描绘的对科学事业执著的追求一样,让人感觉特别钦佩。七年级陈玉琴同学的《观居里夫人在工作》是这样描绘的:
翻开课本第2页,上方是一幅“居里夫人在工作”的画像。我扫视了一下这张“简陋”的画像。居里夫人的工作室是陈旧的,但居里夫人却给人视觉上的震撼。我盯着居里夫人的眼睛,感觉她好像对我置之不理,只是端注地看着科学仪器;再瞧瞧居里夫人的侧脸,感觉她似乎有几丝的愤怒,从眼神中流露出来,再看看居里夫人的嘴唇,似乎对我又非常和蔼,一下子又非常严肃。这使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从不同的角度来观看居里夫人,所给人的感受也是别具一格的呢?
正当我想得出神时,我猛得想起老师告诉我的知识:居里夫人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是世界上唯一位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但她视名利为粪土,一心为科学做出贡献,而不求其回报,一心只追求宁静的生活。
这使我更加好奇。一位曾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她的工作室怎么会如此简陋?看着图上居里夫人那淡泊名利的眼神,我似乎有些懂了。人生所求的,不是名,不是利,而是一种值得你呕心沥血的事业。
以上的例子告诉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作品之前,教师应让学生欣赏这两幅图,这对理解他们作品的主题是很有帮助的。
总之,插图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文本的现有插图,让插图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