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材料作文学习的“三先三后”——以高考新材料作文题为例

2013-05-31漳浦县教师进修学校杨百良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升华作文题作文

◎漳浦县教师进修学校 杨百良

对于时间而言,先与后是一种顺序与程序;对于学习而言,先与后则是一种认知策略与方法;对于目标达成而言,先与后有时还是一种路径与规律。现将新材料作文学习“三先三后”的具体内容和基本含意阐释如下,以见教于大方之家。

一、先为人,后为文

1.文品即是人品,为文必先立人

“先为人”就是新材料作文学习必须秉承“要为文,先为人”的思想,把“学做人”,把立人、立格、立魂当成重要的学习内容和成长目标。

“要为文,先为人”是写作表达思想情感的需要,也是“文如其人”法则的必然反映。古人说“夫文章兴作,先动气,气生乎心,心发乎言,闻于耳,见于目,录于纸。”(《文镜秘府论.论文意》)高中生的认知、情感和个性、能力正处于敏感、快速和呈现复杂化、多样化的发展阶段,新材料作文学习必须倡导并坚持写作向有利于展现人格美、人性美、人情美的方向发展,把“学作文”与“学做人”有机统一起来,把学习、生活与生命成长结合起来,并成功的反映到新材料作文之中。

2.文品彰显人品,为文首重表达

“文”即文章、文采,也指语言和表达。“后为文”是指新材料作文学习在“先为人”、“学做人”基础上,必须积极寻求切合自我的“为文”方式,为表达真情实感服务。

反映真情实感是新材料作文“为文”的终极目标。

“为文”彰显“为人”,“为文”首重表达。表达是新材料作文能力的主测目标之一。表达包括:方式表达、语言表达、篇章表达和书写表达等方面。“方式表达是指写作时所运用的方式和方法。方式就是通常所说的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五种表达方式;方法就是分析、综合、比较、联想和想像一般方法和文体的特殊写作方法。方式表达是整个表达的核心,它体现作者在感受、思考、认识、表达写作材料的方式方法,它最贴近写作内容,也影响语言的风格和篇章的模式。”语言表达包括语用和言语的各个方面。语言是反映生活、表情达意的工具和载体,是一切表达的基础。换言之,语言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是语文课程的最基本的和最特殊的属性所在。篇章表达要求“结构完整,条理清楚”。书写表达的基本要求是“字体端正,卷面整洁,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总之,文品彰显人品,“为文”首重表达。准确表情达意是材料作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和能力体现,表达技巧和情感抒发必须与年龄、心性、情境匹配并顾及到评卷教师的心理。

3.把“为人”与“为文”和谐统一于学生生命成长历程

成长昭示、表征着真实而有意义的生命存在。把“为人”与“为文”和谐统一于学生生命成长历程,是新材料作文学习的十分重要的任务。高考作文取材、情境设计与题旨呈现,也都体现了这一趋势与要求。在“为人”方面,通过“热点冷思考”重点考查学生的理想信念、责任态度、道德意识状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在“为文”方面,主要考查学生的思辩和反省力;考查表达为揭示本质、反映共性服务的能力;

二、先启思,后得法

1.“启思”是新材料作文学习的关键

“先启思”就是新材料作文学习必须以端正思想、通畅思路和活化思维为核心,努力达成“写而能思、思而有法”。具体要求包括如下:

首先,要鼓励学生质疑精神和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探究和分析问题,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例如:2012湖南省作文题:看图加语言提示新材料作文,首先,要发现问题,判断题旨;其次,要分析问题,找出四种手势所代表的四种人生信念和意义;第三,要解决问题,阐明正确的人生态度。

其次,必须全力培养想像与联想能力,这是破解:“有想法,没思路”和“捉襟见肘、展拓无门”的关键。“可以说,只要是写作,想像无所不在。……写作的秘诀,就是‘无中生有’。……每个人拥有的想像力的类型可能不一样。有的擅长于叙事想像,有的擅长于抒情想像,有的擅长于说明想像,有的擅长于议论想像。……应该放飞学生的想像力。”许多高考新材料作文题,都是考查、训练学生想像与联想能力的好素材,例如:2010年湖北省作文题:“幻想的意义”;2009年北京市作文题:“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2005年福建省作文题,“联系提示文字对比两个图形”等。

第三,通过分类别、抓特征,有效“启思”。例如:按“材料含意与题旨呈现方式”,新材料作文可以划分为五大类,具体包括:㈠“围绕中心,多元辨析、自选角度”类,如:2012年山东省作文题:孙中山语:我辈既以担当,终有最后成功等。㈡“寓言故事、自然事物,哲理隐喻、启发人生”类,如:2012年天津市作文题:老鱼和小鱼等。㈢“古今诗词、名言警句、先懂含意、再探哲理”类,如:2012年四川省作文题:读《手握一滴水》等。㈣“图画表格,语言提示;读图审句,掌握寓意”类,如:2007年全国卷Ⅰ看图+标题作文题:“摔了一跤”等。㈤“并列观点,问卷调查,分类选择,多元辨析”类,如:2011年上海市作文题:一切都会过去Pk一切都不会过去;2011年天津市作文题:任选两种镜子写感悟;2008年辽宁省作文题:“难以评价”的问卷调查等。

总之,“思”是表征思想、构思成文的开始,也是创新、应用的开始。“学起于思”、文亦成于思,新材料作文学习必须把“先启思”真正落到实处。

2.“得法”是新材料作文学习的精髓

“后得法”是指新材料作文学习在“启思”的同时,必须重视方法的掌握与创新。

首先,“得法”首重“明序”。“明序”即明确思维逻辑和环节顺序。例如:新材料作文之“序”就包括:㈠读题;㈡审题;㈢定向;㈣立意;㈤构思;㈥动笔成文等方面。又如:向汉波先生总结的记叙文“六步快速构思方法”:①搜索事件→②确定主旨→③拟定标题→④设计开头→⑤设计正文→⑥设计结尾;议论文“六步快速构思方法”:①确定观点→②搜索材料→③确定分论点→④确定提出论点的方式→⑤拟订标题→⑥设计结尾。(注5)都是“明序”的好例子。“明序”还可以根据不同需要,从不同角度、内容和过程加以表征。

其次,“得法”贵在“归类”。新材料作文除了上面所例按“材料含意与题旨呈现方式”归类外,我们还可以按“写作要求与供材设题方式”划分为四类:㈠“给材料、又给题目”类;㈡“一给三自三不”类;㈢“给材料并指定范围,但不给题目”类;㈣“其他”类,如:2008年江西省看图+写信+二选一“为田鼠或田鼠天敌拟信”作文题。按“材料性质与立意角度”划分为:㈠“励志成长”类;㈡“哲理思辨”类;㈢“时事社评”类;㈣“生活感悟”等四大类。还可以按“材料含意与立意角度的契合度”、“命题发展轨迹与试题类型演变”和“取材、情境设计和题旨呈现不当”等归类。将高考新材料作文题按不同需要与不同角度分类,既便于抓特征进行“启思”,化难为易;又在模拟情境中“得法”,有效拉近了学习与应试的距离。

总之,“适用即法”。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学习心得和方法。“得法”必须坚持“为我所用、助我扬长”和“兼容并蓄、借鉴吸收”。

3.把“启思”与“得法”和谐统一于听说读写能力发展

“启思”与“得法”相互包容,相得益彰。新材料作文学习必须把握两个关键:一是“启思”与“得法”目的在于发展能力;二是必须把“启思”与“得法”和谐统一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中。

“启思”与“得法”的关键是活化思维、优化策略,核心在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工作:㈠开设思维技能课,通过系统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深刻性、概括性、变通性、敏捷性、逻辑性和独创性。㈡扫除思维障碍,树立自由的精神思想和思维观念。㈢掌握创造性思维策略,包括:⑴多角度、多方法的考虑问题和寻求答案;⑵使思维直观和形象化;⑶葆有创造和发现的热情,对变化有所准备;⑷将想法、见解和形象进行多次、多元重组;⑸设法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关系,并掌握其特征及变化规律。善用比喻,直观、形象的表达相似点和联系;⑹多用相对的、辩证的角度思考问题,容纳对立观点等。㈣营造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发生的氛围。㈤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开发创造性思维。例如:2009年辽宁省作文题:关于明星代言广告的讨论,就必须以创新和辩证的角度去分析与辩证。

要把“启思”与“得法”和谐统一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之中。语文听、说、读、写能力与思维活动之间,确实存在着相互依存和互动影响的关系。详见以下图示:

显然,只有听、说、读、写不被偏废,同时又与思维活动、科学方法紧密相联时,语言能力才是全面的,其交际功能和表达能力才得以正常发挥。为此,新材料作文学习,必须以活跃思维和科学训练为核心,将动态的语言交际应用与静态的分析解码;将内部语言训练与外部语言训练;将吸收内化与表情达意;将“启思”与“得法”和谐统一于听、说、读、写、思诸能力的发展中,相互转化、融为一体,才是写作能力提升的正确途径。

总之,要从“启思”和“得法”等诸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积极的学习管理,以切实提高新材料作文学习的有效性。

三、先体验,后升华

1.体验:强化生活感知,丰富感性积累

“先体验”就是新材料作文学习要强调学习者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深入观察和体验,积累经验和感悟,活化与拓展源头。这是破解“没生活、少体验、无缘起”的关键。新材料作文十分强调考生关注社会人生、分析现象和揭示本质。例如:2011年新课标卷作文题:“中国崛起的特点”;2012年山东省作文题:感悟“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等这些主题重大者;有鉴于此,教师应该有计划的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生动、鲜活的素材,活化写作源头。

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关注,掌握聚焦、凝视、透视生活和将素材提炼、内化为思想的本领。生命是丰富多彩的,只有在理解基础上内化为个性化的体验和感悟,才能形成思想和观点。例如:2008年福建省作文题:“三个人买果汁各有选择”,既有生活细节展示、让人看到个人口味上可以“各有所爱”,又能启发考生从生活细节中作深入、辩证的思考:即口味的丰富性和自由选择,不能导致、泛化为思想上、原则上、法律上的“自由化”与“任意随性”!这就是思想的力量。只有留心了、思考了和理解了、内化了,才有真情体验、深刻感悟和丰厚积累,才能“看得透、摸得准”;概念才能生活化、具体化;生活才能被聚焦,生命的本质才会被揭示,感情的能量才能汇聚并转化成一种强烈的表达的欲望和内驱力,促成文章的顺畅构思和一气呵成。

总之,生活是第一位的。离开了生活及其由此提炼、内化所得的思想和情感,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升华:标示智慧高度,体现情感飞跃

“后升华”是指新材料作文学习在强调生活、体验与感悟的同时,必须深化对生活本质的揭示和对情感、思想的升华。

升华是一种思想方法,也是一种智慧形式。它是飞跃了的智性与思辨,是活化了的思想与精神,是净化了的情感与灵魂。例如:2007年新课标卷作文题:“汽车安全玻璃的诞生”,考生必须将发明的过程、内容与科学家内心活动的许多“空白”发掘、填补完整并形成联系,才能厘清发明创造的轨迹和特征:不断的实验积累,长期艰苦的思考;好奇心,敏锐的眼光与判断;发散思维与跨领域联系、思考和统筹……等。这些新材料作文的共同之处,就是既要提炼材料含意,又须升华思想情感。即:将生活底蕴提炼、升华为思想底蕴、精神底蕴和生命底蕴,使之达到智性的高度和展示人性的光辉。反观那些“快餐文化”,所缺少的不正是思想的光辉和情感的升华吗?

总之,升华:标示智慧高度,体现思想、情感飞跃。只有升华了的生活、体验和感悟,才能转化为论题、观点、灵感、情感和表达欲望。

3.把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感升华和谐统一于表达真情实感

首先,新材料作文学习要追求与年龄特征、思想水平相一致的“深刻”。语文教育,归根结底是人的教育,是健全的人格养护与建构。新材料作文应该达成追求深刻、追求真善美与展示青少年的童心、童真和童趣的和谐。例如:2011年辽宁省作文题:“苹果的味道”,就生动的为我们展示了这样的问题。潘新和先生曾经指出“追求深刻自然是好的,但深刻和人的阅历、学识、思想的积累水平相一致,不是想追求就能追求得来的,这是水到渠成的事。因此,还得慢慢地成长,按部就班地读书、思考,一点一滴地增长、沉淀阅历。……老写一些书本上辗转抄来的“精彩”文句,千篇一律的“经典”论据,表面上是“深刻”了,实际上却很苍白无力。这是很有见地的,也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其次,新材料作文学习要追求崇尚生活化与表达真性情的和谐。升华的意义在于不断的还原与净化生活与感悟、现象与本质;还原与净化思想与情感、生命与灵魂。观察和感知只是体验和思想的基础,凝视、聚焦和透视才是深度观察、剖析现象、揭示本质、提炼思想的关键。凝视、聚焦和透视基础上借助联想与想象,学生的生活理解、感知感悟、情感思想将会变得更加具体、丰富;思考、思维和思想的视界才会得到了拓展和延伸;社会生活本质和规律的把握才会更加准确、辩证;写作方能臻于真善美的境地。总之,新课程的灵魂,就是将课程成长、教师成长和学生成长和谐统一于学生学习生活与生命历程,新材料作文学习也必须秉承这样的理念和认知,必须让学习与写作贴近自我,贴近生活,贴近实战,并最终实现生活体验与思想升华和谐统一于表达真情实感、和谐统一于学生生命与成长历程。

综上,为人是根本,立人再立言;方法要掌握,启思摆在前;体验得真知,升华循自然。

学习有先后,勤巧是关键。希望新材料作文学习的“三先三后”,能对您的学习、施教和备考有所启迪。

[1][4][7]潘新和:《曹文轩为少年写作指明切实可行的路径》,《福建教育》2010年第6-8期。

[2]王大赫:《2009年高考作文的导向》,《新闻与写作》,2009年第8期。

[3]明兴华:《立人:语文教育之本——由高考作文评卷引发的思考》,《语文学习》2010年第9-11期。

[5]向汉波:《论语文备考中的七大关系》,《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6年第1期。

[6]杨百良,《高考语文能力发展评价之我见》,《福建教学研究·中等教育文科》2006年第4期。

猜你喜欢

升华作文题作文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贪吃蛇升华记
胡娟:奉献也是自我升华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
高考作文题“撞衫”说明了什么?
教育下一代 升华老一代
关心下一代 升华老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