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智力特点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2013-06-07张海宇李钰静张露莹杨卉
张海宇, 李钰静, 张露莹, 杨卉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的不断增加,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也呈显著增高趋势。很多精神病患者由于救治不及时或者看管不力而流浪街头,给家庭和社会带来难以预测的威胁[1~2]。在美国每100万流浪者中,就有1/4有严重的精神障碍,1/2有过药物滥用史[3];2000年,Henrikson[4]在研究马萨诸塞州的救济所时,发现超过1/3的人有心理疾病;Goering等[5]对首次流浪者特点进行的研究显示,总流浪者中有67%被诊断为终身患有身体或精神疾病;张霁雪等[6]的研究表明,我国对流浪人口中精神疾病患者的救助及安置工作不容乐观。因此,对流浪精神疾病患者的救治、预防及控制,无论对我国还是全世界来说,都已成为一项严重的社会问题。智力测试很大程度上可预测一个人的能力以及成就的高低,对智力特点以及影响智力的因素进行研究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往的研究已经对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的干预及老年期认知能力下降的预防提供了帮助[7~8]。在对流浪精神病患者智力相关的研究方面,国外已有很多相关报道[9~10],而我国对流浪精神病患者智力方面的研究还很少见。为了给社会救助部门及精神专科医务工作者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提高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入院的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371例流浪精神病患者进行了WAIS-RC智力测定。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陕西省精神卫生中心于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入院的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的流浪精神病患者37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80例,女性191例,年龄17~50岁,平均年龄(31.17±9.63)岁。剔除无法收集受教育水平及流浪时间等数据的患者3例,共368例有效数据,有效率为99.19%,符合有效标准。
1.2 研究方法
由一名专门培训的心理咨询师对新入院患者在1周内进行韦氏成人智力测验(简称 WAIS-RC)[11],同时对其性别、首次流浪年龄、文化程度、流浪时间、被救助次数等5方面信息进行收集[12]。其中根据流浪时间分为3组,分别为0~4周、4~8周、8周以上组。
1.3 统计分析方法
所有患者资料统一录入数据库,采用计算机自动检测逻辑录入纠错。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因素分析,检验水准为0.05。所有统计计算均在SPSS 18.0统计软件包下完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368例有效数据中,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有152例,初中的有180例,中专的有12例,高中及以上的有24例;流浪时间0~4周的有272例,4~8周的有76例,8周以上的有20例;被救助1次的有308例,被救助2次的有40例,被救助3次的有20例;智力测定结果,其最高得分为115,最低得分为29,平均分值为64.19±15.19。根据精神发育迟 滞 的 分 类 标 准[12],智 商 (intelligence quotient,IQ)正常或高于正常(IQ≥70)的有121例,占被试总数的32.88%;精神发育迟滞(IQ<70)即智力低下的有247例,占被试总数的67.12%。
2.2 男性与女性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智商比较
经过比较得出,男性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智商要显著高于女性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智商。见表1。
表1 流浪精神病患者男女之间智力比较 ±s
表1 流浪精神病患者男女之间智力比较 ±s
注:**为P<0.01
?
2.3 不同特征的流浪精神病患者相关因素分析
对与流浪精神病患者智力水平相关的首次流浪年龄、受教育水平、流浪时间、救助次数4个因素进行分析。经过相关分析得出,流浪精神病患者智力与首次流浪年龄和受教育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被救助次数呈显著负相关,言语智商和总智商与流浪时间的长短呈负相关。见表2。
表2 影响流浪精神病患者智力的相关因素分析 r
3 讨论
3.1 流浪精神病患者智力特点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流浪精神病患者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这可能是影响其智力发展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流浪时间一般较短,多集中在1个月以内;救助频率也较少,绝大部分只被救助1次。这可能与相关社会部门的及时救助有关。施测过程中,女性表现出比男性更大程度的退避行为,具体原因尚不清楚,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智力显著低于一般正常人的智力,提示精神专科医生在对流浪精神病患者进行干预时,需注意他们的智力对病情的影响。
3.2 流浪精神病患者智商的性别差异
调查显示,男性患者的智商无论是在言语方面,还是在操作方面都呈现出显著高于女性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智商。这与已知的智商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的结论不一致,最可能的解释是女性在施测过程中表现出比男性更多的退避行为,从而影响了测试结果。我国以往的研究中尚无类似研究,因此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3.3 与流浪精神病患者智力相关的因素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智力与首次流浪年龄呈显著正相关,即开始流浪时间越早,其智力受损程度越明显。这与余西金等[13]对一般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研究及秦金梅等[14]对中国成人智力发展特征分析的研究结果恰好相反。具体原因尚不清楚,比较合理的解释是流浪精神病患者的诊断具有多样性或者研究的年龄分布不一致。
在受教育水平上,流浪精神病患者与一般住院精神病患者和正常人一样,其智力也是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增高而显著增高的,这在余西金、秦金梅等[13~14]的研究中也得到验证。此结果提示,智力损害给流浪精神病患者的工作、交往、生活等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为了减轻社会负担,社会救助部门及精神专科医务工作者在对智力缺损的流浪精神病患者进行救助和治疗时,应尽量提高其受教育水平。
在流浪时间上,时间越久对言语智商和总智商的损害越明显,但是对操作智商并没有造成显著性损害。或许是因为一方面,这些流浪精神病患者在流浪过程中很少与人交流,所以言语智商会有一定程度的荒废;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寻找维持生存所必需的条件(如觅食等),所以操作智商的损害得以不明显。
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智力与其被救助的次数呈负性相关。最可能的原因是智力缺损的程度决定其走失次数的多少,进而影响到被救助次数。因此,最有效地减少智力低下精神病患者流浪人数的方法就是设法减轻其智力缺陷。美国的Campbell等[15~16]的研究显示,早期干预对智力缺陷儿童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提示政府应针对有危险因素的人群进行超早期的干预与预防,比如为他们建立特殊的早教学校等;另外,除了智力因素外,还有可能是家庭监管不力导致流浪次数增多,因此具体情况还需进一步研究。
除此之外,以往对影响智力相关因素的研究中,有很多关于遗传、家庭环境、社会阶层等方面的研究[17~19]。由于流浪精神病患者这一群体的特殊性,本研究没有涉及到以上因素,今后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总之,精神病患者是一特殊群体,流浪精神病患者更是特殊中的特殊,理应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其生活质量。
[1]何敏慧.治疗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伦理问题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6):48-49.
[2]杨元珍.肇事精神分裂症34例行为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225.
[3]Sullivan G,Dumenci L,Burnam A.Validation of the brief instrumental functioning scale in a homeless population[J].Psychiatr Serv,2001,52(8):1097-1099.
[4]Henrikson MA.Meeting the needs of the mentally Ill homeless in massachusetts-based emergency shelters[J].J Soc Distr Homeless,2000,9(1):1-17.
[5]Goering P,Tolomiczenko G,Sheldon T.Characteristics of persons who are homeless for the first time[J].Psychiatr Serv,2002,53(11):1472-1474.
[6]张霁雪,田毅鹏.近年来学界关于流浪乞讨问题研究述评[J].人口学刊,2011,1(185):67-76.
[7]陈建民,黄恩,李美园.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的智力障碍程度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8):1538-1539.
[8]冯燕华,钟守昌,赵贤玲,等.261例流浪精神病人救治状态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29(4):272-273.
[9]Yu M,North CS,Lavesser PD,et al.A Comparison study of psychiatric and behavior disorders and cognitive ability among homeless and housed children[J].Community Ment Health J,2008,44(1):1-10.
[10]Bremner AJ,Duke PJ,Nelson HE,et al.Cognitive function and duration of rooflessness in entrants to a hostel for homeless men[J].Br J Psychiatry,1996,169:434-439.
[11]龚耀先.中国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2.
[12]阿洛伊,雷斯金德,马诺斯,著.变态心理学[M].汤震宇,邱鹤飞,杨茜,译.第9版.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13]余西金,朱孔香,李秀泉,等.精神分裂症智力水平的相关因素分析[J].山东精神医学,2000,13(2):42-43.
[14]秦金梅,张新凯,赵介城,等.中国成人智力发展特征分析[J].上海精神医学,2008,20(1):1-4.
[15]Campbell FA,Ramey CT.Effects of early intervention on intellectual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a follow-up study of children from low-income families[J].Child Dev,1994,65(2):684-698.
[16]Campbell FA,Pungello EP,Miller-Johnson S et al.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and academic abilities:Growth curves from a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al experiment[J].Dev Psychol,2001,37(2):231-242.
[17]Luster T,Dubow E.Home environment and maternal intelligence as predictors of verbal intelligence:a comparison of preschool and school-age children[J].Dev Psychol,1992,38(2):151-175.
[18]Seitz V,Rosenbaum LK,Apfel NH.Effects of family support intervention:a ten-year follow-up[J].Child Dev,1985,56(2):376-391.
[19]Duncan G.J,Brooks-Gunn,Family Poverty,Welfare Reform and Child Dev[J].Child Development,2000,71(1):188-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