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深化文献检索课的改革与实践——以华东理工大学为例
2013-06-06朱世琴吉久明
朱世琴 刘 颖 吉久明
(华东理工大学科技信息研究所 上海 200237)
1 文献检索课改革的必要性
1.1 学校课程体系改革的变化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教育部多次以文件的形式强调和指导文献检索课教学。这段时期,我国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发展迅速,开课率高。进入2l世纪,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改革,尤其是本科生教育整体学时缩减的影响,文献检索课面临边缘化的趋势,典型的表现就是一些高校取消该课程或减少课时。
2009年,华东理工大学实行新的教学计划,要求优化课程设置,减少课程学时和学分,减少必修课,加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在这种情况下,文献检索课进行了相应的课程改革,大多数专业由原来的必修课变为了选修课。根据不同的学生,学校设置了学分不同的文献检索课:针对本科二年级开设的是1学分的公共选修课,针对本科三、四年级某些专业开设的是1.5学分和2学分的必修课。这意味着文献检索课的存在与否将取决于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需求。
1.2 泛在信息环境的要求
泛在信息环境是指当社会发展到网络化、数字化、知识化时代后,每个人无论何时何地,在何种情况下,都存在于一个特定的,由一定的信息内容、信息设备、信息网络、信息需求、信息行为、信息应用所构成的环境中[1];它以种种方式融入每个人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当中。
泛在信息环境下,高校学生对信息检索产生了错误理解和认识,将信息检索等同于网络检索,甚至等同于Google检索。泛在信息环境下,网络信息海量发布、存储和传播,搜索者越来越直接地获取、应用相关但未经选择、鉴别的信息,使得用户自己对信息的鉴别、判断越来越少。可见长期对网络信息资源的依赖,很大程度上将削弱高校学生独立思考和对信息的鉴别判断能力,这种状态对于高校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评价信息是泛在信息环境对文献检索课提出的改革要求。
1.3 信息素养教育的需求
根据美国大学与研究型图书馆协会指导委员会2000年制定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信息素养是指查找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它包括认识各种信息源以及检索、评价和使用信息的一系列能力。北京大学赖茂生教授[2]在2008年对北京大学本科生进行大学生信息检索能力调查分析后发现,在校大学生与普通网络用户在一些信息使用行为上具有以下一些相似的特征:(1)信息获取方式单一;(2)主要的信息检索工具是搜索引擎,但对数据库的认识和使用情况普遍不理想;(3)对娱乐和生活类信息需求强烈。上述调查分析表明,当前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相对较低,信息检索能力亟需加强,信息素养亟待提高。文献检索课只有进行深化改革,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1.4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其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优秀人才,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文献检索课不但要求学生学会如何获取信息,还要求学生学会利用信息,随时了解有关信息的最新动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创新。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得,还要重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更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探究过程。教师要善于应用不同的手段,引导、培养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探索,善于教会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大胆设想问题,并进行分析、比较、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激发大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
2 文献检索课课程改革的实践
针对不同学分的文献检索课,华东理工大学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三方面进行了改革(见表1)。
表1 不同学分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2.1 教学内容
文献检索课课程内容分为核心内容与外围内容,核心内容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期末将进行这部分内容的考核;外围内容为拓展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不作为考核内容。
2.1.1 核心内容
(1)1学分文献检索课的核心内容包括基础模块、校内资源模块、专利模块三部分内容。基础模块主要包括资源的介绍、文献类型的判断和原文的获取方法。校内资源模块主要介绍三种数据库类型,中文全文数据库、外文文摘数据库和外文全文数据库,从中各选一个数据库具体讲解。中文全文数据库从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知网数据库三者中选一个重点讲解,并了解三个数据库的异同。外文文摘数据库以ISI Web of Knowledge平台上的Web of Science为例重点讲解,尤其是要重点讲解该数据库的分析功能;其他的文摘型数据库如Engineering Village等要了解其特色和收录范围。外文全文数据库以EBSCO为例讲解,因为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外文全文数据库。专利模块介绍专利的一些免费资源,重点掌握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和欧洲专利局的专利检索,如何查找法律状态。
(2)1.5学分文献检索课的核心内容是在1学分基础上,校内资源模块的外文文摘数据库部分增加Engineering Village数据库,专利模块部分增加美国专利局的内容。此外,要求学生学会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完成分析评价报告。
(3)2学分文献检索课的核心内容是在1.5学分基础上,增加Endnote文献管理软件的使用和论文写作等内容,学会撰写文献检索报告。
2.1.2 外围内容
(1)1学分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对象来自二年级的不同专业,专业数据库无法在课堂上统一讲解演示,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学相应的专业数据库。比如,化学化工及其相关专业,要求学习美国化学文摘的网络版数据库——SciFinder Scholar;机械及其相关专业,要求学习ASME数据库;物理、自控及其相关专业,要求学习IEEE数据库;管理学及其相关专业,要求学习Emerald数据库;法学及其相关专业,要求学习LexisNexis数据库。
(2)1.5学分文献检索课的外围内容是在1学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学ESI/Incites等评价数据库和Endnote文献管理软件。
(3)2学分的外围内容是1学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学可行性报告的撰写。可行性报告应用范围很广,在进行项目申请、企业投融资、银行贷款等工作时都需要提供。综合美国哈佛项目可行性论证、PMI项目可行性论证和中国国家计委项目可行性论证的主要内容,我们要求学生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确定项目目标定位,分析项目的竞争态势,进行市场预测,并进行风险分析与防范,重点要学会使用SWOT方法分析项目的优势、劣势、外部环境的机遇与挑战,从而设计项目的可行性方案。
2.2 教学方式
文献检索课1学分的教学对象是本科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自学能力相对弱一些,比较习惯于老师的引导和指导。针对他们在该阶段的学习特点,我们采取“面授+实习为主+兴趣教学法”的教学方式。上课尽量突出重点,上机实习的作业量不宜多,防止造成消化不良,尽量做到少而精,最后还要对几个重要数据库进行归纳总结。上课时注意教学方法,多举些他们熟悉的、关注的生动小案例,培养他们对文献检索的兴趣。对于那些对文献检索很感兴趣的同学,我们给他们一些课件和资源,让他们自学专业数据库,同时做好课后的辅导、答疑工作。
文献检索课1.5学分和2学分的教学对象是本科三、四年级的学生,同一个教学班的同学专业相同或相近,他们的学习任务不太繁重,而且自学能力也相对有所增强。针对他们在该阶段的学习特点,我们采取“面授+实习,案例教学法+研究型学习法”的教学方式。以扩大学生的信息视野为主,上机实习作业量可以多一些。因为授课对象都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所以,教师应选取一个大的专业相关性案例贯穿课堂教学,从课题的提出到最终找到所需的原始文献,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当然进行具体数据库讲解时也不妨加一些有针对性的小案例。教师选取典型的数据库进行课堂讲解,其他的数据库可事先安排不同的小组自学,选举代表在课堂上讲解,鼓励听讲的同学提问,小组代表回答,小组成员补充。表现好的学习小组,平时成绩进行加分,采用这种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当然,在课堂上教师还要及时地进行点评,这样学生的印象才会更深。三、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研究能力,教师可以给他们分析评价报告和文献检索报告的样例,让他们模仿进行报告的撰写。
2.3 考核方式
不同的学分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1学分文献检索课的考试采取机考方式,1.5学分文献检索课的考试采用“机考+分析评价报告”方式,2学分文献检索课的考试采用“机考+文献检索报告”方式。在1.5学分和2学分文献检索课考试的考核方式中,机考成绩占70%,报告成绩占30%。
2.3.1 机考
文献检索课机考系统主要包括三部分:(1)平时机考测验,时间宽裕,可多次练习;(2)模拟考,只有一套与考试题型相似的题目,不限时间,不限地点,不限次数,学生只要有空闲时间就可以做,在机房或任一能使用校内资源的机器上都能完成,利用这套模拟考试题,学生可熟悉考试题型和知识点;(3)期末考,从考试专用题库中抽取试题,每位学生机考时生成的试卷都不一样,有总时间限制,且每道题都有时间限制,可有效地防止学生作弊。
2.3.2 分析评价报告
对于选修1.5学分文献检索课的本科生来说,既缺乏科研经验又缺乏课题知识的积累,很难通过直接浏览相关文献在短时间内熟悉原本陌生的课题,让他们撰写文献检索报告难度较大。所以,我们采取撰写分析评价报告的形式考核学生。学生在实习课上就可完成选择课题、检索和分析检索结果,课后只需稍微花些时间即可将其整理成报告,其工作量远少于一般的综述,切合课程的学时、学分,减少学生因综述工作量过大而产生的消极、抵触心理。
利用 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CNKI)两个数据库,从课题的选择开始,分析课题,构建检索式,到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在阅读过程中发现检索式的疏漏,进而调整检索式再次检索,分析检索结果,并且最终模仿老师提供的样例撰写分析评价报告。
2.3.3 文献检索报告
在文献检索课中设置检索报告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文献信息资源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3]。完成检索报告的整个过程涵盖了文献检索课的绝大部分内容,从提出课题、分析课题、确定检索工具到检索相关信息,经过分析、整理,最后提交一份全面、系统的检索报告,让学生亲身体验文献检索与利用在科学研究和写作中的价值及作用,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检索技能。
检索课题可由文献检索课老师从本校的科研课题、毕业设计或查新咨询课题中选择,也可由学生选择与专业相关的感兴趣的课题。检索报告中要有课题分析、检索策略、检索结果、检索体会和国内外研究概况等内容。由于学时有限,可6-8人完成一份检索报告,分组时应遵循“自由结合为主,兼顾能力、性别的差异”原则[4],合理分组,保证小组能在最方便的、非学习因素干扰最小的环境下进行学习,保证学习效率。另外,教师在学生完成检索报告的过程中要发挥督导和指引的作用,进行明确的分工,建立个人责任分工表,并通过网络学习平台、电子邮件、QQ和论坛进行有效的跟踪,防止小组成员走过多的弯路。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选题、检索、分析和撰写分析评价报告和文献检索报告整个过程的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对信息检索课知识的掌握,全方位提高信息素养,鼓励他们的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
3 开设短学期实践课,进一步深化文献检索课改革
为推进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校规定本科生学习期间应至少修满3个创新学分方能毕业。所谓创新学分,是指学生按规定参加教学计划之外的各种竞赛性、科研性、实践性活动所取得的学分。这些活动主要包括由学校、院系组织,并经教务处核准的各类发明、设计、实践和科学研究。
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献检索的技能,我们抓住学校开展创新活动的契机,开设了系列短学期实践课,供有兴趣的学生选修,进一步深化文献检索课改革。结合文献检索课的特点,我们推出了系列短学期实践课。针对选修过1学分的学生,开设了Dialog免费资源使用和免费学科信息资源搜集的实践课;针对选修过1.5学分的学生,开设了Endnote文献管理和学科馆藏全文文献的保障率调查的实践课;针对选修过2学分的学生,开设了可行性报告的撰写、学科信息热点和专利信息分析的实践课;针对化学化工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开设了“SciFinder Scholar数据库的检索”实践课。
4 结束语
文献检索课担负着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的教学任务。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文献检索的方法和技能,具备基本的科研与综合竞争的能力。华东理工大学的文献检索课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和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此外还开设短学期实践选修课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希望这种文献检索课的改革与实践,能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
[1]赵杰.泛在信息环境下《文献检索》课的改革与发展[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6):81-84.
[2]赖茂生,屈鹏.大学生信息检索能力调查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28(1):96-104.
[3]朱世琴.文献检索课设置检索报告的实践[C]//孙济庆.2010年全国高校文献检索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200-205.
[4]孙丽芳,刘赞.谈协作式教学模式在信息检索课中的实施[J].图书情报工作,2006,50(8):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