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时期文化政策环境中图书馆文化建设研究
2013-04-11余堰萍
余堰萍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江苏 南京 210046)
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重大进步为文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社会发展也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文化建设实现了重大的战略性政策调整,相继开始实行“文化产业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图书馆在国家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国家越来越强调发挥图书馆的文化功能,以满足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
1 我国图书馆文化的时代属性
1.1 图书馆文化体系的构成
图书馆是社会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的文化属性。“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领域内与图书馆现象有关的各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具体地说,也就是图书馆在从事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加工、传递等一系列活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现象的特征和丰富的内涵。”[1]6图书馆文化的构成要素涉及了思想理论、道德规范、服务艺术、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管理作风、精神风貌、制度、组织、行为模式等诸多方面,其总体的构成包括三个部分,即图书馆物质文化、图书馆制度文化和图书馆精神文化。“图书馆物质文化是图书馆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基础;图书馆制度文化主导图书馆物质文化的实践,并影响图书馆精神文化;图书馆精神文化规定着图书馆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发展方向,对二者具有灵魂和生命力的作用。”[1]8这三个层面在图书馆文化体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物质层是图书馆文化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和物化表现形式,制度层是塑造和延伸图书馆文化的坚实手段和有力保证,精神层是图书馆文化的核心主体。”[1]8
1.2 新时期图书馆精神文化的特点
图书馆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我国新时期图书馆文化主要有人本性、共享性、开放性、学习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比较典型地体现在新时期我国图书馆界对图书馆精神文化的认识上。
图书馆精神文化包括图书馆服务活动、职业精神、职业使命、职业价值观等。“图书馆精神”是对“图书馆文化”在哲学层次上的提炼,其主旨中的公平、免费、科学思想是与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一致的,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关心弱者,走近平民,消除‘数字鸿沟’,建立一种全社会信息公平和保障的制度”,体现了对公共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弘扬与回归,是对公共图书馆核心理念的诠释。2000年,肖希明教授提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应当成为21世纪图书馆的发展方向。”[2]图书馆人文精神开始成为我国图书馆界关注的热点课题之一,“百年图书馆精神”成为2004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年会的分主题,大量专题研究论文出现,一些期刊组织了专栏文章,在研究中逐步出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关于“图书馆精神”的解读。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程焕文从“智慧与服务”中总结出“爱国、爱书、爱馆、爱人”的“四爱”精神,范并思教授认为图书馆精神是基于社会信息公平和信息保障制度基础上的一种精神,其主要特征是免费服务和平等服务。关于图书馆精神的研究,目前已经从抽象的概念和体系研究实现了向图书馆实体精神认识的转化。如上海图书馆与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将自身的精神文化体系内容总结为:“使命是积淀文化、致力于卓越的知识服务;目标是世界级城市图书馆;核心价值观是精致服务,至诚合作,引领学习,激扬智慧;事业领域是传承文化,知识导航,信息服务,图情研究等。”[3]
在同一时期,从《图书馆杂志》2002年第9期刊载《试论图书馆员职业的核心价值》和《图书馆》2003年第6期刊载《维护知识自由:图书馆职业的核心价值》开始,我国图书馆界开始了对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研究,并在2006年12月举办的中国图书馆学会“2007新年峰会”上,以“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再认识”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主题。《图书与情报》杂志也在2007年第3期设置了一个“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专栏,“系统地介绍了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研究情况,梳理了国外图书馆核心价值的主要内容、研究历史、现状等,使大家对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有了一个直观而全面的了解。”[4]2007年3月,中国图书馆学会正式启动“中国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与《图书馆服务宣言》研究”课题,在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修改后,这部以图书馆核心价值为思想基础的《图书馆服务宣言》最终于2008年10月28日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发布,被图书馆界称为“21世纪最值得期待的图林宣言”。“图书馆有必要建立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而这个体系的具体落实就是《图书馆服务宣言》。”[5]
形而上的图书馆精神、图书馆核心价值作为哲学和意识层面的觉醒对开启社会和图书馆员对图书馆事业的新认识的作用,在于它使这个职业能在一个全新的时代背景中精准地寻找到了自己的职业定位,确认了自身的社会价值,明确了职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通过形而下的“图书馆制度”的中介表达作用,使图书馆精神和核心价值成为指引图书馆事业发展和馆员自身完善的源动力,使图书馆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寻找到了合适的承载客体。
2 我国新时期文化事业发展政策对图书馆事业的引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和政府财政能力都得到迅速提高,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制订文化发展战略,新世纪初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政策,“十一五”时期又着重提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始了文化政策的大幅调整。
图书馆和其他公益性文化事业如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展览馆、科技馆、艺术中心等一样,是面向大众进行文化传播活动的重要场所,其所传播的大众文化具有普遍性、实用性、流行性等特点,其文化服务对象是公众,通过传播活动形成大众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具有提高全民族素质、建设高度精神文明社会的直接效果。因此在新世纪以来国家制订的一系列文化建设政策中,对包括图书馆在内的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发展、服务等作了较多的规定。这些政策主要有:2004年文化部等12部委发布的《关于公益性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的实施意见》;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06年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这种以扩大地理覆盖面和社会人群覆盖面为重点的文化服务政策思想也特别体现在2006年9月我国制定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纲要》要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重点就是“抓好基层文化建设,加大力度改善农村及中西部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这种高度强调和重视“公共文化普遍服务”的思想体现为强制性、非歧视性、可获得性几个方面。《纲要》“在实质上蕴涵着公共服务型政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三个方面的重要思想。它们互为表里,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和谐社会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与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向”[6]。《纲要》的制定和颁布对新时期我国图书馆事业建设的意义,体现在“我们可以把《纲要》看作是以《公共图书馆宣言》为核心的现代图书馆理念在当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环境中的演绎,看作是国际现代图书馆运动中形成的图书馆核心价值观念的中国化表达”[7]。《纲要》为我国图书馆事业在“十一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发展绘就了蓝图,指明了方向。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所提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指导思想,在2007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得到了具体化规定和政策完善,形成了“建设逐步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整清晰的政策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国家致力营造的公共文化建设的政策环境,为图书馆文化建设和图书馆事业提供了快速发展的历史契机。
3 图书馆文化与国家文化政策的和谐共进
我国图书馆学者认为:“现代图书馆的职业使命可以大致分为三类:科学使命、人文使命和民主使命。”[8]适应于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化政策的调整,我国图书馆事业在新时期面临着完善和发展图书馆文化的新任务。
3.1 推动图书馆服务的公共化和公平化服务
人类基本价值观包括了自由、理性、科学、民主、法制、包容,这和我国当前大力提倡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图书馆是保障公民文化权的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在国际图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发表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强调“每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目前我国图书馆界已对《宣言》的思想形成了比较充分的认可,认为《宣言》的精神内核与我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的政策要求是一致的。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为社会提供免费的文献信息服务,在工作中充分体现自身的公共性特征,努力追求服务工作的公平性和公共性,以促进信息和知识的平等获取、促进人权平等、促进社会思想交流。
3.2 以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实现公平服务
多元文化共存是我国开始跨入多元社会的标识之一,提供多元文化服务也是公共图书馆的时代性任务。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理念的内涵包括“自由主义理想——维护每个人的兴趣和价值观念;民主、宽容与理解——与各种少数族群文化和谐共存;融合与交流——图书馆是一个文化交汇的场所;平等——提供平等的无歧视服务,不分种族、肤色、国籍、性别等;社区焦点——及时、快速地服务社区民众,反映社区的多样性文化”[9]。2008年《IFLA的多元文化图书馆宣言》将这种多元文化服务的要求表达为:“多元文化图书馆的馆员应该反映服务社区的文化和语言特征,以便保证文化意识,反映社区图书馆服务和鼓励交流。”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多元化要求具体表现为发展多元文化馆藏、开设多语言咨询服务、加强各种社区性活动、设计技术性开发工具、增加工作人员的多样性等。为了实现这种多元文化的发展目标,则需要加强图书馆员工的多元化文化服务教育,包括在服务中忽略用户的文化背景,在多元文化状况下使图书馆服务能很好地承受各种压力,培养多元文化服务意识、技能,多种语言的学习,增加不同文化理念之间的理解等。
3.3 开展大众化文化服务有针对性地解决社会问题
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层次阶段后遇到的一个新问题,据2005年3月1日的《经济日报》报道,当时我国弱势群体的规模已达到1.4亿-1.8亿人左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14%。进入新世纪后,党开始在政策上注意到要关注弱势群体、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并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中明确指出我国未来五年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我国图书馆界在2001年开始关注以知识援助和公平服务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通过文献信息服务,去尽力维护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个体的信息权力平等,在理论上提出“图书馆职业的使命之一就是通过共享信息资源而赋予民众改变命运的机会与权利”[10],在实际工作中降低图书馆使用门槛、改进优化服务流程、开展残障人士特殊服务、为农民工提供专题服务、为老弱病残读者提供上门服务等。发挥图书馆在扶助社会弱势群体工作中的这种特殊作用,各级政府也通过增加基层图书馆数量、调整区域分布方式,重点关注和满足弱势群体的文献信息需求。
3.4 图书馆文化氛围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和谐共进
我们可以从构成图书馆文化的物质技术、社会规范、精神理念三个维度来把握图书馆文化氛围的营造与表达,如在物质技术层面需要实现包括馆舍、装饰、布局等硬件元素的实用、美观、大方和多元素搭配的协调;在社会规范层面,则可以通过图书馆制度建设创新、服务方式创新、业务流程再造等完成对图书馆文化氛围的营造,体现人文关怀和图书馆精神,并通过软环境与硬环境的和谐,营造反映图书馆社会职能和时代精神的文化氛围。图书馆文化氛围的构建和营造是图书馆精神理念的外在表达,图书馆人文精神是图书馆文化氛围的核心与出发点。图书馆实现自身价值追求要很好地与社会融合,作为社会的一个文化构成,在社区中要作为实际存在而不仅仅是“形象工程”,通过努力弥合信息鸿沟而不是制造鸿沟,成为大众的信息门户而不是信息孤岛[11]。
4 结束语
图书馆文化属于社会大文化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在建设中就要注重图书馆文化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和时代性,使图书馆文化建设符合社会发展的时代性要求,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构建图书馆的创新文化,图书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是以社会文化的创新为基础的,它们之间的互动是营造良好的图书馆文化的必要条件。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化政策建设所强调的大众化和公开、公平的建设要求是符合图书馆文化建设需求的,因此,在把握好国家文化政策的基础上,注重图书馆文化建设,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1]王惠君,荀昌荣.图书馆文化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6-8.
[2]肖希明.图书馆呼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图书馆,2000,(1):11,10.
[3]王世伟.图书馆精神文化的整合与创新[J].图书馆,2004,(5):28-30.
[4]王晓敏.文化公共空间——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之一[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8):3-6.
[5]中国图书馆学会.践行《图书馆服务宣言》推动图书馆事业发 展 [EB/OL].(2009-01-05)[2012-09-25].http://www.lsc.org.cn/CN/News/2009-01/EnableSite_Read News167827711231084800.html.
[6]程焕文.普遍均等惠及全民——关于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的阐释[J].图书与情报,2007,(5):4-7.
[7]李国新,范并思.迎接图书馆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纪念《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发表一周年[J].图书与情报,2007,(5):1.
[8]柯平,闫惠.关于图书馆文化的理论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5,25(6):77-82,93.
[9]李高峰,陈永平,王岚霞.国外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理念、实践与模式[J].图书馆建设,2009,(11):69-72.
[10]李超平.先进的城市文化需要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同步发展[J].图书馆建设,2006,(3):9-11,21.
[11]范并思.公共图书馆精神如是说[J].图书情报知识,2005,(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