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利益相关者价值认同度的我国企业软实力评价体系研究

2013-06-05李瑛玫徐贝超王伦

关键词:认同度相关者实力

李瑛玫,徐贝超,王伦

(哈尔滨工程大学a.经济管理学院;b.自动化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基于利益相关者价值认同度的我国企业软实力评价体系研究

李瑛玫a,徐贝超a,王伦b

(哈尔滨工程大学a.经济管理学院;b.自动化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全球化时代,软实力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源泉,科学合理地评价企业软实力是企业软实力建设和提升的前提。厘清企业价值认同及企业软实力的内涵,并在经济学“理性的经济人”的基本假设的基础上,从利益相关者的既得利益程度入手衡量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价值的认同度,进而构建基于企业利益相关者价值认同度的企业软实力评价体系,具有更强的实践指导力,有助于企业有针对性地提升软实力。

企业软实力;价值认同;利益相关者;评价体系

一、引言

在全球化的时代,软实力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更加重要。近年来,相比硬实力的快速提升,中国企业软实力的发展仍然相对薄弱。在经济、技术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共识的经营环境中,如果我们的企业仍然陶醉于增强硬实力获得经济利益,在下一轮新经济竞争中又要落后几十年,将再一次重复“引进—模仿—制造”的道路。[1]因此,我国企业认识和重视软实力,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软实力首先来自于“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最初“软实力”诞生于国际关系领域,被解释为一国综合实力中除传统的、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硬实力之外的另一组成部分(约瑟夫·奈,2005)[2],它主要来自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等方面,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利诱达到目的。国外学者主要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中运用这一理论研究比较优势。20世纪末,软实力的概念开始引入到我国,其应用也逐渐从宏观转到微观,从国家层面转到区域和企业等层面,企业软实力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什么是企业软实力?如何认识和评价企业软实力?这些基本理论问题目前还未形成共识,但目前国内的研究已经表现出观点的趋同。从内涵上看,国内学者多把企业获取利益相关者价值认同的能力归结为企业软实力。如早期的学者,主要考虑的是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之一即企业员工的价值认同:企业软实力是存在于每个员工脑海中潜意识的行为准则与价值认同(邵奇,2004)[3],是企业领导者通过吸引下属而不是通过威胁和收买达到领导者所期望的目的的能力(曾德国,2005)[4]等。近几年,学者的研究视角扩大到企业各方利益相关者,将企业的软实力归结为企业通过诉诸心灵等方式,引导其内外利益相关者认同企业价值,进而使利益相关者产生预期的行为,最终达到企业目标的一种能力(黄国群,等,2007;郝鸿毅,2008;韩勃,等,2009;罗高峰,2010)。[5-8]在软实力评价方面,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企业软实力的构成维度和评价结构模型(丁政,2007;郭德,等,2008;李杰,2010;邓正红,2012)。[9-12]但由于在企业软实力的概念上,国内学者的研究基本上没有超越“软实力=文化+价值观+制度等”的约瑟夫·奈的范式[5],一些学者对企业软实力基础理论的研究出现了概念上的模糊与混乱,混淆了资源、实力与实力的外在表现形式。[13]因此,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评价体系基本上都是站在企业的角度,设计一系列的难以衡量的软指标来评价企业的软实力,评价的主观性较强,缺乏可操作性。

本文在充分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首先提出了利益相关者价值认同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重新阐释企业软实力的内涵,进而构建基于企业利益相关者价值认同度的企业软实力评价体系。

与前人研究的主要不同是,本文的研究首先厘清了企业价值认同及企业软实力的内涵,并在经济学“理性的经济人”的基本假设的基础上,从利益相关者获得的既得利益程度入手,衡量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价值的认同度,相比较传统的以企业为主体,软实力主要采用不容易量化的“软指标”衡量的研究模式,本文企业软实力的概念相对清晰全面,以硬指标为主、软硬指标结合的衡量模式,更容易获得客观可靠的价值认同度的数据资料,因此对于评价企业软实力将具有更强的实践指导力,有助于企业有针对性地提升软实力。

二、价值认同度的提出和企业软实力的内涵重述

(一)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价值认同度”的提出

1.什么是企业价值认同

“价值认同”的产生和发展与经济全球化密不可分。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活动跨越了民族国家的局限,形成了马克思当年所描述的“世界普遍交往”的局面。这就产生了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彼此从自我出发而寻求共同性的过程和结果,它的核心就是价值认同。关于价值认同,目前普遍的观点认为,它是价值主体之间通过变化着的关系自身的价值观念或价值结构获得重新定位和重新调整的过程。价值认同具有认同主体的交往平等性、双向互动性和交往互利性。[14]

企业价值认同具有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之间认同的平等性和双向互动性。这既包括目前多数学者研究的企业各个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价值的认同,同样也应该有企业对各个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认同,这不是单方面的过程,而是一个双向的、长期磨合、同化的过程。因此,企业价值认同,是个双向、动态的过程,其中既包含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认同,也包括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价值认同。二者认同的主体对立,认同的内容有一定的融合。如果研究和评价价值认同,应该强调是哪个主体实施的价值认同,才能给出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价值认同主体的交往互利性。这体现了价值认同的过程实际上也体现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假设,即每个经济人都是理性的,本质上都是趋利避害的。那么考虑衡量企业价值认同时,就可以根据彼此既得的利益设定考核指标,从而能够克服传统定量研究中,获取实证单位的定量数据可操作性差的不足。

因此,本文将企业价值认同的内涵归纳为: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通过互动追求自身需求满足的同时,逐渐形成的彼此价值观念和结构的改变和调整,以期实现综合效益最佳的平衡状态。根据目前大多数学者对企业软实力内涵的归纳,实际上是利益相关者这个主体实施的对企业的价值认同,而不是相反(尽管二者认同的内容与过程是融合和相互的),那么在此基础上对于软实力的评价就应该站在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而不是像目前多数学者研究的那样,内涵界定和评价的角度正好相反。

2.利益相关者的企业价值认同度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理论基础,提出“利益相关者的企业价值认同度”概念,用来衡量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价值认同程度。

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三大假设之一,“理性经济人”假设将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抽象为“合乎理性的人”,追求的目标是自身效益最大化。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市场上最基本的理性经济人,本质上也是追求自身需求的满足程度最大化的;当然反过来,也就可以通过经济人所获得的各种利益,来衡量他们的满足程度。

由于认同的互利性特征和利益相关者本身作为经济人这一前提,那么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价值的认同程度,可以根据这些不同层次利益相关者从企业获得的既得效益指标来衡量,因为越能从企业这里获得一定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表示企业给这些利益相关者提供了越高的满足程度,也就越能形成对企业各种理念和行为的认同,价值认同度就会越高。当然尽管这一概念是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提出的,但实际上也体现了价值认同的主体平等性和互动性的特征。因为企业作为经济人,它所能给予各层次利益相关者的效益,同样也是基于企业对于这些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认同的前提,即企业在价值认同的过程中,逐渐改变自身的理念,调整自身的行动,努力使自己获取效益的同时满足利益相关者的效益,最终达到一种最佳的效益状态,进而形成暂时的动态平衡。

因此,本文认为,利益相关者的企业价值认同度是企业与各层次利益相关者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企业吸收各层利益相关者价值观念并逐渐调整自身行为后,所给予他们的各种效益的程度,这些效益既包含经济效益,也包含社会效益,既有显性效益,也有隐性效益。

(二)企业软实力的内涵重述

本文对于企业软实力的内涵的理解,本质上没有超出前人的价值认同的思想,但考虑到价值认同的特征,本文将企业软实力进行如下重述:

企业软实力是企业与其各层次利益相关者之间长期互动形成的、在彼此价值理念的不断调整过程中,在充分吸收利益相关者价值理念的基础上,将企业的价值理念传递给各层次利益相关者,并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带给利益相关者最大的效益,从而获得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认同、产生预期行为的能力。

按照本文的理解,企业软实力可以通过利益相关者的企业价值认同度指标衡量,利益相关者的企业价值认同度越高,企业软实力越强。

三、基于利益相关者价值认同度的企业软实力评价

(一)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分类

自1963年美国的斯坦福研究院首次提出利益相关者概念至今,学术界对利益相关者概念的表述很多,尽管“没有一个定义得到普遍赞同”(多纳德逊,等,2001)[15],但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同的企业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并承担了一定的风险的个体和群体,其活动能够影响该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该企业实现其目标过程的影响(陈宏辉,2003)。[16]然而明确了利益相关者的概念是不够的,还必须对他们进行细分,因为这些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以及受到企业活动影响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界定和分类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杨瑞龙,等,2001)。[17]西方学者对企业的众多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形成了“多维细分法”和“米切尔评分法”。国内学者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关注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并借鉴西方学者的分类从思辨的角度来区分众多利益相关者,但我国学者习惯于构造出多种多样的分类框架,止步于深入的实证分析,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有较大实践意义的结论(陈宏辉,等,2004)。[18]

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中山大学陈宏辉教授等通过理论分析,将我国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从主动性、重要性和紧急性三个维度上细分为核心、蛰伏和边缘利益相关者三大类,提出假设并进行了广泛的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该研究成果对我国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研究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具有很强的理论参考价值。本文没有单独进行利益相关者的实证研究,选择借鉴陈宏辉教授等对于企业利益相关者三维分类的研究成果,进行利益相关者的企业价值认同度的研究。

(二)各层次利益相关者的企业软实力评价指标

根据陈教授等的利益相关者的三维分类,企业共有10种利益相关者:核心利益相关者,与企业具有密切的利害关系,甚至可以直接左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包括管理人员、员工、股东三种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在正常情况下,表现为“蛰伏”,而当有影响其利益的情况出现时,则会从“蛰伏”转为“活跃”,有时会非常强烈,最终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包括供应商、消费者、债权人、分销商和政府等五种;边缘利益相关者,包括特殊团体和社区,对企业的重要性很低,其实现利益要求也不强烈。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效益需求不同,也就需要不同的价值认同度的企业软实力评价指标。

1.基于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评价指标

(1)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严格说来应该主要是指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即高管,因为他们是企业日常经营的直接管理者和参与者,与企业的利益密切相关。他们将自己的智慧与能力运用于企业,也希望从企业得到相应的回报,这种回报设计得越合适,越有利于高管认同企业价值而尽可能施展自身的才华,也就越有利于企业的发展。那么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回报呢?这就涉及到高管的激励契约问题,为增强高管与相关者的利益一致性,高管与公司间联系的桥梁——激励契约,就摆在了面前。公司高管的激励契约,从来都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在这个契约的集合中,货币薪酬、在职消费、内部晋升等都作为子契约而存在(Chen et al,2009)。[19]基于此,本文采纳如下管理人员的价值认同度指标:

①货币薪酬。包含基础薪水、奖金计划、股票期权等,通常会有明确的合同规定,货币薪酬的数量应该不低于高管的价值。

②在职消费。在职消费是指企业高管人员,尤其是国有企业管理层,履行工作职责时所发生的消费性支出及享有的待遇,主要包括公务用车配备及使用、通讯、业务招待、差旅、培训等消费项目,一般被看成为管理人员的除工资报酬外的额外收益。

③内部晋升。内部晋升是公司选拨人才的一种方式方法,是组织管理和员工激励的有效途径。

相比较货币薪酬,后两者对于高管更具有隐形效益,有的公司可能存在明文契约,有的则比较随意,公司管理层有着较大的制定与裁量权。[20]因此,获得这部分数据时,一方面可以查阅及评价在职消费和内部晋升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情况;另外也可从公开数据中获取信息,如在职消费数据可以通过查阅年报附注中“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流量”项目,企业高管人员的在职消费一般都计入管理费用,并且年报披露规则规定,该项目中大额的明细项目应予披露,因此有可能从其中获得在职消费的有关数据。

(2)员工。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源于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人的需求多样性、多层次性、动机的繁复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获取员工的企业价值认同也应有多种方法。但概括讲,无外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满足。具体包括:

①实际薪酬。这是物质性报酬,包括货币工资水平、各种奖金和物质奖励等。这里实际薪酬要考虑物价水平和同行业平均薪酬,应该让员工得到的实际薪酬不低于自身的市场价值。

②精神尊重。精神层面的满足,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并且精神层面的需求较多也较为高级。因此这一点很复杂,也最不好衡量。企业员工渴望被尊重,渴望公平,希望不断地付出能有荣誉奖励和职位提升,还有培训和发展的机会,等等。综合这些本文概括为“精神尊重”指标,它需要设计综合调查表对员工进行调查打分,并结合企业制度和文化全方位评价。

(3)股东。股东作为企业股份的持有者或出资者,其投资的核心目的就是获得收益,任何股东的投资动机都是一样的。政府作为我国国有企业的股东,除了收益外,还有保证公司运作规范、市场平稳、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要求,这一点本文结合蛰伏利益相关者评价指标阐述。因此,衡量股东价值认同度的指标主要就是公司价值。

公司价值,一般认为是该企业预期自由现金流量以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为贴现率折现的现值,体现了企业资金的时间价值、风险以及持续发展能力。公司价值越高,企业给予其利益相关者回报的能力就越高。关于公司价值的衡量方法目前有很多,而对于上市公司的公司价值则可以选择其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票的市场价值来简化处理。

上述指标均属正指标,指标越高,越容易获得核心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越高的价值认同度,企业的软实力也就越强。

2.基于蛰伏利益相关者的评价指标

(1)供应商。作为供应链的起点,供应商既得效益指标的获取,可以通过其对客户(通常是制造商)满意程度的评价进行,主要包括当前价值和潜在价值两方面。

①当前价值。制造商客户当前价值是指假定制造商客户经营状况及现行购买行为模式保持不变时,对制造商客户未来可望为供应商创造的货币价值。对供应商而言,制造商客户当前价值可以用客户的当前毛利润率、购买量、可变营销成本三个指标来间接评价客户当前价值。[21]

当前毛利润率。可以通过近几年供应商提供给客户产品的平均毛利润率计算,这个毛利率越高,供应商对客户的满意度及从客户获得的效益也就越高,进而对企业的价值认同也就会越高。

购买量。可以选择近几年的年平均购买总量和在供应商销售量所占的平均比重来评价,也是个正指标,购买量越大,供应商对客户的满意度越大。

可变营销成本。可变营销成本包括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客户的所有相关成本。在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当代,供应商汇总每个客户的成本费用资料已经非常容易。当然可变营销成本也应该采用近年来的平均数字来衡量相对可靠,且这个指标属于逆指标,越低越好。

②潜在价值。相比较当前价值,制造商客户的潜在价值会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而较难评价,它通常是指由于制造商客户经营状况、供应商竞争环境及制造商客户购买行为发生变化,对制造商客户未来可望为企业带来的货币价值。与其他客户一样,制造商客户的潜在价值要受“客户关系”与“客户能力”这两个内在因素的影响,制造商客户关系可从客户忠诚度、信任度、满意度等因素进行考察评价,而制造商客户能力则可从客户经营规模、盈利能力、支付能力、技术能力、市场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与诚信力等来进行评价。关系指标属软指标,评价的主观性比较强,而能力指标一般都可以通过各种数据获取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评价,且上述指标通常为正指标,指标越大,说明供应商对企业的价值认同度越高。

(2)消费者。这里的消费者是指产品和服务的最终使用者,消费者从企业获得既得效益也无外乎物质满足和精神满足两方面。

①物质满足。直接与企业所能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和服务相关,这部分核心内容应该是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与价格等综合因素。因此指标如下:

产品或服务性价比指数。这里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指数,是消费者综合同类或相似产品及服务的质量与价格的比较,对企业提供的产品及服务所能提供的满足程度给出的一个排序评价,性价比指数越高,消费者从企业获得的效益越大,对企业价值认同度就会越大。企业可以定期通过对消费者抽样调查获取这部分数字。

②精神满足。只要同企业打交道,消费者从企业获取的就不只是产品和服务本身那么简单,这里的精神满足程度尤为重要。很多情况下,消费者可能会购买本身并不是特别需要的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只源于企业提供给消费者更高的精神满足。这种精神满足包括企业对于消费者的售前、售中及售后的服务态度和质量,包括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消费者额外的精神满足(如奢侈品提供的虚荣满足等),也包括企业的文化、信誉以及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状况等。消费者的精神满足度越高,对企业的价值认同度就会越大。这些均属于软指标,可以通过调查评价企业相关制度的设计与执行情况、设计消费者满意度问卷来获取信息。

(3)债权人。债权人最关心的是债权的安全,即企业准时偿还贷款(包括本金和利息)的能力。企业还款的信誉、效率和能力越高,债权人对未来获得资金的使用报酬就越有信心,也就会对企业有越高的价值认同度。如何衡量企业的还款能力呢?这里依然可以通过硬指标和软指标来综合衡量。

评价企业的还款能力,可以依靠的硬指标很多,包括企业的获利能力、现金流量状况和长短期偿债能力指标,这些指标在财务管理中都有较全面的考虑,本文在此不再赘述。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硬指标能够很好地反映企业的还款能力,但是最终运用和解释这些硬指标的时候,还要参考其他因素。如短期偿债能力指标不够好的企业,并不代表其还款能力薄弱,只要企业的前景、获利能力以及企业的信誉、文化等特征一直呈现不错的状况,那么仍然可以评价为较高的还款能力,理性的债权人应该有较高的满意度和价值认同。

而设计企业还款能力评价的软指标,则有比较多的因素需要考虑,企业的规模、信誉、文化、甚至近期市场及政策的变化等。软指标比较难以衡量,但是考虑到软指标终究可以反映在硬指标中,简化起见,也可以不设计具体的软指标衡量。

(4)分销商。作为企业供应链下游的直接联系者——分销商,最关心的问题是其与上游企业(供应商或制造商)之间的“支持合作程度”,一般考虑成本、质量、交货期等量化标准,以及目标一致性、管理相容性等软指标;[22]也有学者提出了价格、质量、交货期、销售支援、设备与技术、订货情况和财务状况等七项评价准则。[23]具体指标的选择,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状况确定,并通过相应制度的设计与执行情况的评价及定期与分销商的沟通调查获取。

(5)政府。这里的政府不是国有企业股东身份的政府,而是作为国家行政机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负责管理国家各方面的行政事务的职能机构。政府以公共利益为服务目标,具有宏观经济调节、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等经济职能。政府一方面服务于企业,一方面监管引导企业的行为。从政府的角度来说,通过企业获得的既得效益既有经济效益,也有社会效益。具体汇总如下:

①经济效益指标。主要考虑企业历年上缴的税金情况和企业所能提供的社会就业数量。税收状况可以用企业近年来上缴税金总额占其在同行业同规模企业上缴税金的比重来衡量,指标越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越大,政府对企业的价值认同度就越高。同样企业所能提供的就业数量也需要用相对数字来衡量,企业在同行业同规模的企业中所能提供的就业数量越大,政府对企业价值认同度就越大。

②社会效益指标。除了关心企业能够提供的经济效益外,政府对企业给社会提供的社会效益的关注是政府职能的一大特色。这一点似乎与企业的社会责任有关,但本文不采用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一指标来衡量,主要因为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内涵,目前在学术界还未有统一界定,广义的社会责任还包括对股东经济责任,这就与前文研究有交叉。因此,本文综合考虑到各相关者之间利益的关联性,并参考学者关于社会责任内涵的界定,将政府获得的社会效益指标用“社会福利”“环境保护”和“法律遵守”来衡量。这些皆为正指标,用企业参与社会公益程度、对环境的保护及遵守各项法律法规状况来衡量。至于如何收集资料和评价,相关社会责任评价的研究文献较为丰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吸收借鉴。

3.基于边缘利益相关者的评价指标

按照陈宏辉教授等的分类,特殊团体和社区为边缘利益相关者。尽管特殊利益团体和社区这两类群体在西方学者的眼中几乎都肯定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24],但经过陈教授的实证研究表明,在我国企业中将特殊利益团体和社区作为需要考虑的利益相关者还显得很勉强(陈宏辉等,2004)。[18]再者,前文已经将企业各方利益相关者既得效益的核心指标尽可能地考虑进来,因此本文在此也不特别设计基于边缘利益相关者的评价指标。

综上,基于利益相关者价值认同度的企业软实力评价指标汇总如表1。

表1 基于价值认同度的企业软实力评价体系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软实力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其进行科学的认识和评价,对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定义了利益相关者的企业价值认同度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重新阐释了企业软实力的内涵,构建了企业软实力的评价体系,尽管本文的评价体系综合软、硬指标对软实力进行衡量,相对于以往研究中单一的软指标衡量在实践指导力上更强,但是本文的研究依然存在以下值得商榷之处:

首先,本文是基于理性经济人的研究假设基础上的,即将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看成是趋利逐弊的主体,尽管多数情况下,该假设可能是正确的,但未必涵盖所有的事实。一旦行为主体并不以既得利益的多寡为标准来认同企业价值,那么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既得效益程度的企业软实力评价就显得比较牵强,比较市侩。

再者,本文在设计指标的过程中,借鉴了部分相关学者的观点,但没有就这些指标的选取和凝练进行实证检验,因此,这是本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缺憾,也是本文今后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1]金周英.从国家软实力到企业软实力[J].中国软科学,2008,(8):19-23.

[2]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邵奇.加强企业“软实力”建设[J].商业企业,2004,(6):16-17.

[4]曾德国.软权力——企业基业长青的9个潜原则[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5]黄国群,徐金发,姜涛,等.企业软实力内涵、作用机理初探[J].未来与发展,2007,(1):40-43.

[6]郝鸿毅.企业软实力[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7]韩勃,江庆勇.软实力:中国视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罗高峰.基于价值认同视角的企业软实力作用机制研究[J].管理世界,2010,(3):184-185.

[9]丁政,张光宇.企业软实力结构模型的构建与解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115-121.

[10]郭德,梁娟红.基于ANP的企业软实力评价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7):184-188.

[11]李杰.企业软实力及其评价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12]邓正红.论企业软实力的构成[J].包装世界,2012,(1):20 -21.

[13]李君,吕力.企业软实力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J].商业经济,2013,(1):20-30.

[14]贾英健.认同的哲学意蕴与价值认同的本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0-16.

[15]多纳德逊,邓非.有约束力的关系——对企业伦理学的一种社会契约论的研究[M].赵月瑟,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16]陈宏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实证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3.

[17]杨瑞龙,周业安.企业共同治理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18]陈宏辉,贾生华.企业利益相关者三维分类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4,(4):80-90.

[19]CHEN D,LI O,LIANG S.Do mangers perform for perks?[R].Working Paper,2009.

[20]陈冬华,梁上坤,蒋德权.不同市场化进程下高管激励契约的成本与选择:货币薪酬与在职消费[J].会计研究,2010,(11):56-64.

[21]温巧夫,李敏强.基于CLV的制造商客户评价与细分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7,(4):147-150.

[22]LM Ellram.The Supplier Selection Decision in Strategic Partnerships[J].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1990,(4):8-14.

[23]李树丞,胡芳.基于模糊多层次综合评价的绿色供应商选择[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137-140.

[24]CHARKHAM J.Corporate governance:lessons from abroad[J].European Business Journal,1992,4(2):8-16.

责任编辑:贾岩

F270

A

1671-3842(2013)06-0075-07

10.3969/j.issn.1671-3842.2013.06.13

2013-05-29

李瑛玫(197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企业内部控制;中小企业竞争力;会计、审计理论与方法。

黑龙江省博士后基金“现代审计视角下黑龙江省中小企业持续竞争力研究”(LBH-Z09236)。

猜你喜欢

认同度相关者实力
校园篮球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研究*
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挑战和提升路径
——评《提升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研究》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实力抢镜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普通群众中的认知与认同度研究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大学生对中医药的认知度调查
浅谈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会计报告与管理会计报告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