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32例疗效观察
2013-06-02卢静
卢静
尿毒症是各种肾脏疾病造成肾功能障碍, 导致毒性代谢产物无法排出体外, 在体内蓄积, 造成机体损害而导致的一种自身中毒综合征。晚期常因肌酐、尿素氮持续升高以及甲状旁腺激素增高、血β2微球蛋白升高, 患者出现皮肤瘙痒、睡眠障碍、恶心呕吐、食欲不振、顽固性高血压、肾性脑病等[1]。由于我国肾源的不足, 器官移植发展落后, 越来越多的终末期肾病患者无奈选择维持血液透析治疗。虽然血液透析能够代替部分肾脏功能, 但患者常出现各种透析并发症。如何使患者减轻并发症, 改善疗效,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亟需探讨的问题。作者采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临床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维持性血液透析(HD)的尿毒症患者64例, 其中男性35例, 女性29例, 平均年龄(48.9±15.6)岁。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29例, 糖尿病肾病15例, 高血压肾病11例, 慢性间质性肾炎6例, 药物性肾病1例, 多囊肾病2例。随机分为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组(观察组)32例(HD+ HP), 单纯血液透析组(对照组)32例(HD),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时间、原发病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为病情稳定的患者且已经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6个月以上, 无透析禁忌证。采用的是重庆山外山4000型透析机, F7透析器, 碳酸氢盐透析液, 透析液流量500 ml/min,血流量200 ml/min, 每周透析3次, 每次4h;观察组治疗方法同上, 透析时间4 h, 透析开始联合应用珠海键帆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HA130型一次性活性炭血液灌流器进行透析灌流治疗2 h, 总治疗时间4 h。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分别记录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及甲状旁腺激素、血β2微球蛋白、肌酐、尿素氮变化。
2 结果
2.1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皮肤瘙痒、高血压症状, 治疗后观察组症状明显好转, 优于对照组。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关指标比较情况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无差异。两组治疗后相关指标比较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指标变化( )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指标变化( )
BUN(mmol/L) Cr( μmol/L) β2 微球蛋白 (mg/L) PTH(pg/ml)HD 组 治疗前 29.0±7.4 825.3±218.5 48.2±20.1 698.1±312.3治疗后 28.6±6.2 825.6±140.2 47.8±22.3 688.9±359.4 HD+HP组 治疗前 29.3±7.1 827.8±200.1 47.7±25.1 691.3±303.8治疗后 28.1±5.4 817.6±189.5 29.5±24.8 379.6±256.3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TH, β2-MG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下降不明显(P>0.05)。两组BUN、CCr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中分子物质参与了尿毒症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甲状旁腺素与β2微球蛋白是两种最重要的毒性物质。皮肤瘙痒、睡眠障碍以及肾性高血压患者往往伴有高PTH, β2微球蛋白等中分子毒素血症, 甲状旁腺素增加可导致机体多种软组织的钙化、心血管系统硬化、血压升高以及神经功能紊乱。β2微球蛋白除引起透析常见并发症—淀粉样变性, 也可导致大脑的病变尤其是尿毒症性脑病。甲状旁腺素与β2微球蛋白共同作用更易引起尿毒症脑病。
大量临床与基础研究证实, 血液透析对小分子毒性物质清除效果好,但对中分子物质清除效果不好, 因为透析器生物膜孔较小,不能排出分子量较大的中大分子物质如甲状旁腺素与β2微球蛋白[2]。研究发现中分子毒素长时间存留体内会造成皮肤瘙痒、高血压、食欲下降、失眠等并发症。血液灌流是通过吸附剂的作用清除外源性和内源性毒物达到血液净化的目的的一种方法。各种毒物包括中大分子毒物也有良好的清除作用[3]。作者应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患者并观察患者皮肤瘙痒、高血压以及睡眠障碍等常见尿毒症症状, 同时检测血液中中大分子毒物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经过3个月的治疗,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对照组改善不明显。观察组PTH、β2微球蛋白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患者对尿素氮、肌酐等并无明显的优势。
HD联合HP可以相互补充, 克服缺点, 清除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体内代谢产物尤其是中大分子毒性物质, 改善透析患者各种常见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法疗效安全可靠, 不需要额外增加设备, 无明显毒副作用, 为治疗尿毒症患者开辟了一种有效的新途径,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1]Scarpioni R, Ricardi M, Albertazzi V, et al.Treatment of dyslipidemia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statins.World J Nephrol, 2012,1(6):184-194.
[2]El-Wakil HS, Abou-Zeid AA, El-Gohary IE, et al.Relation of middle molecules levels and oxidative stress to erythropoietin requirements in high-flux versus low-flux hemodialysis.Saudi J Kidney Dis Transpl, 2013,24(5):930-7.
[3]Chen SJ, Jiang GR, Shan JP, et al.Combination of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with hemoperfusion: a safe and effective model of artificial kidney.Int J Artif Organs, 2011,34(4):33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