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视频公开课制作的实践及反思
2013-06-02王科
王 科
西安交通大学广电中心,西安 710049
2001年,以科技领先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提升知识和教育水准,率先启动了900门免费的、开放式网络课程资源,供给全世界各地的机构、学生和自学者使用。从此,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在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英美等国著名高校也纷纷将部分精品课程在互联网上公开发布,共享教学资源。这是网络时代特有的“公开课”形式,体现了完全开放、充分共享与最大限度回报社会的教育理念[1]。
2011年,国家将网络视频公开课建设作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战略目标[2]。课程建设主要为了弘扬主流文化、宣传现代科技发展。首批视频公开课已于2011年4月由“985工程”院校率先启动建设[3],目前,已通过网易公开课和爱课程两个网络视频平台向全球发布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60门、405课时。入选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数量多少已成为衡量一所大学社会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4]。
西安交通大学结合国外网络视频公开课的制作技术和经验,以教育部发布的《网络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为依据,从2011年起,制作完成的7部国家网络视频公开课,有6部课程通过国家教育部验收,其中韩鹏杰、黎荔讲授的《艺术思维与方法》;陆卫明讲授的《巨人的足迹—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两门课程已在网上发布。无论从完成的数量还是质量,西安交通大学均处于全国高校前列,制作水平基本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现从平台构成、制作流程、制作反思三个方面对学校网络视频公开课的制作予以介绍。
1 网络视频公开课制作的平台构成
国外的网络视频公开课建设已有十几年的发展,积累了很多经验。例如:哈佛大学Michael Sandel教授讲授的“公平与正义”课[5],课程制作精良,其就制作过程中的多机位拍摄、专业话筒拾音、拍摄场地的布置和后期制作包装等都有较为专业和详细的规定[6]。西安交通大学结合国外网络视频公开课的制作技术及经验[7],以教育部发布的《网络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为依据[8],分析了制作平台应满足的主要功能,制作过程中可能遇见的主要问题,比较了各种解决方案,基于原有软硬件资源,搭建了较为合理高效的技术支持平台。这一平台具有视频摄制、音频采集、后期编辑及字幕制作、包装、合成四部分。
1.1 视频部分
为了完整记录课堂全部教学活动,我们设置了3台摄像机(sony-dsp-500wsp两台、dvw-707p一台)提供专业级的现场多机位视频信号。一台机器拍摄教室全景,一台机器拍摄主讲教师中近景,一台机器拍摄学生交互画面。课程录制采用datavideo hs-550手提式便携切换台,对三路视频信号,一路电脑输出的课件PPT信号进行现场的实时切换。
1.2 音频采集部分
为了清晰、全面、无失真地记录主讲教师、学生的现场声音,我们给主讲教师佩戴了无线领夹麦克风来拾取声音,这样可以使教师能更多地与学生进行足够的肢体语言交流。针对学生声音存在间断性、不确定性特点,我们使用2只以上无线话筒分布在学生中,使其传递使用。另外,还预备了一支吊杆话筒,作为现场的备份拾音。所有声音统一进入sony mxp-210八路音频调音台混音后输入录像机进行录制。
1.3 后期编辑部分
授课现场的切换记录虽然有效保证了授课过程的高效记录,但是最后成品还需要精剪,以删除部分无用的讲授内容和讲授者的口误,并对录制过程中出现的个别技术错误进行修改。为表现叙事内容、掌控画面节奏和避免视觉疲劳而添加适量的学生反应镜头,使整个视频表现丰富又不失重点。我们使用的后期编辑软件为edius。
1.4 字幕制作、包装、合成部分
应能够完成SRT字幕文件的制作,10 s片头片尾、包装制作,以及最终的课件转码刻盘。此部分我们使用的字幕编辑软件是Time Machine;后期合成软件是After Effect;编码转换软件是Media Encoder。
2 制作过程
整个制作过程分为前期筹备、前期拍摄、后期编辑、片头设计和制作、视频包装、加字幕、修改等环节。结合我们工作实际,在制作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相应准备,实施过程也要注意以下方面:
2.1 前期加强沟通,增强互信
当确定拍摄课程之后,团队就要同主讲教师进行沟通,熟悉课程内容,提前确定镜头,捕捉学习要点。此时拍摄者和主讲教师相当于导演和演员的关系,充分有效的沟通,才能提高拍摄的效率和质量。
2.2 拍摄期结合内容选取场地
拍摄地点可以选择在特定的教室、专业教室或者演播室等场地进行,根据每门课程特点选择符合课程特色的场地。比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与书法艺术》课程,我们结合课程的特色选取书法专用教室作为拍摄场地,以营造中国书法文化的气氛环境。又比如《中国戏曲文化》课程,我们选择拍摄地点是位于学校的陕西秦腔博物馆,结合馆藏的秦腔实物,通过灯光的设置,营造出一种特有的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特色氛围,以更好地烘托课程的特色(如图1所示)。
图1 《中国戏曲文化》课程拍摄现场
2.3 拍摄现场强化画面美感
灯光的布置主要是为了现场拍摄的需要。首先要保证主讲教师和听课学生的人物曝光,保证课程教学过程的正常拍摄。拍摄现场的照明光线往往无法满足高标准的制作要求,这就必须重新布光。因为授课过程会使用PPT,所以布光时要考虑人物和投影的平衡关系,以不影响正常的教学效果为前提。完成好这一前提后,也要考虑灯光在人物造型和艺术创造的作用。在人物造型方面,对于主讲教师一般除了面光之外,还会增加轮廓光,形成立体化的人物造型。对学生我们主张运用漫射光(散光),以形成一种柔和自然的效果。在布光的艺术创作上我们也会加以考虑。比如《中国戏曲文化》课程中,我们对位于主讲教师身后的秦腔实物只使用了黄色的束光效果作为背景,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氛围(如图2所示)。
图2 背景效果光的布置
2.4 拍摄现场声音高保真的采集
拍摄前应调制好所有的话筒,每路进入调音台后音量调试一致,并根据每个人的不同,适当进行音调、延迟等优化调整。确保声音不会相互干扰,从而保证现场录制和扩音的质量。
2.5 现场拍摄
拍摄时首先要注意调试好摄像机的状态,将所有参与拍摄的摄像机菜单主要技术指标设定为一致或者接近,从而保证每台摄像机的画面色相、对比度和亮度的统一。所有的拍摄者应该严格按照拍摄计划拍摄所需镜头,要做到拍摄画面稳定、构图规范、人物捕捉快速、焦点清晰准确。特别是拍摄教师与学生互动时能准确及时把握。此外,可以尝试使用多种拍摄技术增加镜头的表现力,比如在拍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与书法艺术》课程中,我们运用了轨道拍摄,通过移动镜头的拍摄,既增加了画面的流动性,也增强了课程的活泼性(如图3所示)。
图3 拍摄中滑轨的使用
2.6 现场切换、调度
导播对整节课程要有整体的把控能力和预判性。现场的切换应该根据影视语言的剪接原理和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将拍摄素材进行切换。通常以叙事性的中近景镜头为主要画面,以交代环境(教师动作或板书)的全景和学生中景镜头为辅助。
2.7 后期编辑保持全片的完整性和细节的准确
后期的精编除了做内容的删减修改之外,还要把控全片内容的完整性、视觉的流畅性,并对镜头做必要的替换;根据课的程内容,是否考虑对PPT的美化和格式排版进行必要的修改,或者增加相应的视音频、图片、文字等背景介绍,作为教师授课内容的必要补充。
2.8 字幕制作、合成包装
最后视频的包装需再次统一调整画面亮度、对比度、锐度及色调,并通过增加一些动态的效果,如以PPT的进入来提高画面的视觉效果;音频的后期修饰能够降噪、减少爆音,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修正,弥补一些错误。做好字幕整理与校对及制作字幕文件后,添加制作好的片头片尾,审核后输出文件刻盘。这里要按照“分工合作,多级审读”原则,才能保证整个课件的视频效果和教学效果。
3 制作反思
目前,我国的网络视频公开课建设刚刚起步,与国外名校开放课程10余年的建设历程相比要走的路还很长。对比我们和国外名校优秀开放课程,我们今后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予以加强[9]。
3.1 课程的整体结构需更加合理
在课程选择及教学设计上,应选择能代表该领域最前沿知识和思想的课程,同时要重视课程设计理念,加强课程的教学设计,关注视频课程中与学习者的互动。教师要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讲课形式要轻松自然[10]。
3.2 加强课程制作
与国外课程相比较,目前我们的课程制作者,更多的是一个记录者的行为,而缺少对于课程内容呈现的深度参与。今后在拍摄制作上,要通过结构设置悬念与节奏,调动观众注意力,采用戏剧性结构讲述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的前期策划。
3.3 借鉴国外课程制作经验
国外课程不仅有课程全程教学录像,还包括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以及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的辅助资源。例如: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等资源。目前,我们的网络视频公开课还缺少这些资源的配套,今后这方面的建设也须提上日程[11]。
3.4 利用网络平台的丰富,使课件更好地传播
国外早已利用iPhone、iPad和Android三大移动客户端平台发布应用程序,方便大家的下载、学习。今后我们应利用三网融合、网络宽带的扩容以及移动接收技术的成熟,将移动互联终端设备与我们的网络平台相结合,更好地发挥网络视频公开课的作用与功能[11]。
3.5 信息反馈、评价系统的建立
国外课程通过自己的网站很容易收集来自不同角度对课程的评价和反馈信息。目前,我们的这个环节还不完备。今后,我们要加强及时的信息反馈和评价,更好地指导和改进网络视频公开课的制作和建设[8]。
3.6 促进课程的推广及有效使用
与国外公开课程相比,我们在课程推广方面期待加强。今后需要采取“覆盖就是收视率”的传播策略,将网络视频公开课的共享平台与公共网知名门户网站合作,同步推出课程 。
3.7 组建专业的制作团队,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今后我们的课程制作应由专门的专家负责课程的选题、内容的组织;教学设计师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为课程教师和电视制作团队提供教学过程和适合体现电视传播方式的教学资源选择建议;电视制作团队则实现课程专家、教学设计师的意图,协同教师开发制作网络视频课程。
网络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已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开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主流文化、宣传科学理论,广泛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提升高校学生及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有力推手[12]。如何借鉴国外优秀网络视频公开课的优点,结合我们的国情、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真正做好网络视频公开课,是我们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
[1]王琳,栾开正,张会杰.MIT开放课程的评价及对我国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5):48-50
[2]教育部.2011年工作要点[N].中国教育报,2011-2-10(001)
[3]李淑玲.网络精品课程资源对教学模式的影响研究[J].教学探索,2011,(9):70-71
[4]潘彩霞,徐有平.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的教学应用探索[J].软件导刊,2011,(7):187-188
[5]高慧君.国际高等教育开放课程对我国高校课程建设的启示[J].教改探讨,2011,(9):23-24
[6]潘彩霞,徐有平.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的教学应用探索[J].软件导刊,2011,(7):187
[7]梁嘉.基于世界名校公开课“淘课”热的调查与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4):68
[8]教育部.关于开展视频公开课选题申报工作的通知(视频公开课交付视、音频文件的格式及技术参数要求)[Z].北京:教高司函〔2011〕80 号,2011:5-8
[9]王静.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14):140
[10]朱文利,韩曼娜,杨铁男.国内公开课难题重重[N].电脑报,2011-10-31(A07)
[11]何克抗.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09,(10):5-9
[12]马丽.网络媒体之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影响[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5):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