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选修课教学质量提高的实践与思考—以《网络多媒体》课程为例

2013-06-02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3年2期
关键词:案例多媒体课程

叶 涛

南方医科大学教育技术中心,广州 510515

高校公共选修课以扩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多元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对扩充学生视野、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高校公共选修课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教学对象特征差异大,具体表现在学生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的不同;②教学对象由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组成,使得课后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缺失或弱化;③选修课往往是大班教学,难以实现个别化指导、促进每个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探究。这些问题如果能有效解决,就会极大地促进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提高。为解决以上问题,笔者在执教的《网络多媒体》课程中进行了充分的教学设计,确定合适的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模式下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资源与环境,与课程教学高度整合,有效支持课程教学的展开。通过实践证明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1 选修课学习者的特征分析

学习者特征主要包括不同年龄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成熟水平,同一年龄段的学习者在认知结构、学习风格、学习动力等方面表现出诸多的差异性[1]。由于公共选修课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阶段,所以因年龄不同而带来的认知发展成熟度差异不大,在此不作分析。特征分析主要集中在认知结构、学习风格与学习动力方面。

认知结构与学习风格,与学生的专业相关性较大。选修《网络多媒体》课程的学生有医学类专业的,如临床医学、护理学、药理学、医学检验等;有理科类专业的,如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等;也有人文社科方面专业的。通过对学生访谈、调查,发现理科类专业学生较为倾向于课程理论体系的学习,接受逻辑性强的系统知识,并且这类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可以基于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而医药、人文类等专业学生则倾向于课程的应用性知识,较为接受具有特定应用情境的案例教学,需要教师进行具体的教授。学习动力方面,通过对学生的了解,获知学生选修该门课程普遍出于对网络与多媒体知识的好奇与渴求,选学的学生很多,也较难选上。由此认为不论哪类专业的学生,其学习动力主要成分为认知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2]。报选这门选修课的学生主要的学习动力是为了了解网络多媒体原理和掌握网络多媒体应用知识。

2 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设计

根据对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如果将教学目标定得低、教学内容编制简单的话,理科专业的学生就会觉得课程简单,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果将教学目标定得高、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医学、人文等专业的学生则会觉得太深奥,理解不了,同样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兼顾各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学有所获,将教学内容具体分为理论知识与应用知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考核要求。

理论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原理、多媒体原理、Web应用构建技术原理与实现框架等。这部分内容通过通俗、简明的语言将网络与多媒体理论阐述清楚,并配以适当的图片与动画,制作成网页课件,放在网络课程上。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网络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并列出相关内容的经典教材目录与相关网络资源链接,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拓展。学生在学习中如有疑问可以通过网络课程的讨论功能,以在线或离线的方式与学生或教师进行交流,也可在课堂上提问。

应用知识主要是常用多媒体素材处理工具的应用,这些工具包括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二维动画软件Flash、三维动画软件3D Max、网页创作工具Dreamweaver、视频处理工具Premiere、流媒体编码工具Windows Mediaencoder等。应用知识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与上机操作实践为主,教学内容以面向应用的具体案例为主。通过精心设计案例,使学生在具体问题的情境下掌握多媒体软件的关键知识。例如:在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教学中,通过一个图文排版案例,使学生在完成作品的同时,深刻理解和掌握文字工具、移动工具、图层、图层属性等知识点。由于课时有限,课堂讲授与上机实践的案例必须精心设计,案例设计以包含重要的知识点、体现经典应用为原则。除课堂上精讲的案例外,还有一些扩展案例可让学生通过课程网站自主学习。

内容扩展主要是与课程相关而没有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在网络课程上提供。它提供了完整的知识内容与学科结构,让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自主清晰地根据学科结构与内容进行学习,丰富与完善其认知结构。这是根据布鲁姆关于学科基本结构的观点设计的,他认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通过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助于对学科具体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对学科具体内容的记忆,有助于实现知识的迁移等[3]。

3 信息资源与环境的构建

根据对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分析,应构建《网络多媒体》数字化资源与环境,以支持教与学过程的有效展开。数字化资源与环境以网络课程为具体形式,其内容模块如图1所示。

图1 《网络多媒体》网络课程的内容模块

3.1 课程学习文本资源

课程文本是关于网络多媒体基础理论与原理方面的知识,强调知识的完整性,体现学科的内容结构。文本通俗易懂,对于专业术语、原理推导等作简化处理,同时标明具体参考的书目或相关的网络资源链接,并提供相关的学习指导。该模块设置目标是让学生课后能够自主学习,从而把握整门课程的知识结构。教师只需在课堂上作导学说明和选择其中的难点与重点内容进行讲解,为学生课后自学扫除障碍,从而实现基于信息资源环境下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

3.2 授课PPT

授课PPT内容为每个教学单元的授课思路、内容纲要、操作细节等。授课PPT在网络课程上提供下载,省却了学生在课堂上做笔记的时间,使学生能专心听课与上机操作。

3.3 案例包

案例包主要针对应用知识,在网络课程中以文件包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下载,一个案例的文件包包括以下内容:

3.3.1 案例操作步骤 文件格式为Word文档,以纲要的形式描述案例操作的主要步骤,并配有必要的操作截图。步骤描述不宜过细,以便于学生宏观把握案例的操作主线,步骤的操作细节教授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与案例包中另一个屏幕操作截屏动画记录文件,使课堂讲授与案例资源相互整合。

3.3.2 案例制作所需的素材文件 包括图片素材、文本素材、声音素材、视频素材等。

3.3.3 案例成品后的项目文件 如平面设计的PSD文件,视频制作的PRJO文件,为学生提供参考示范。

3.3.4 完成案例的操作截屏动画 文件格式为SWF的Flash动画,内容记录完成案例的所有操作过程,这是针对软件操作细节学生往往记不住的情况而设计的。通过屏幕操作动画,学生可以课后通过网络课程查看整个操作过程而不遗留任何一个细节,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

3.4 课程考核要求

课程的考核要求明确地放在网络课程中,让学生开始学习时就明确学习目标,产生心理定向。针对理科专业与非理科专业背景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考核题目,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及其学习重点,选取一种考核题目来完成。

两类考核题目分别为:面向应用知识的考核,要求学生选择某个主题,创作一个多媒体作品,形式可以是平面、动画、视频或多媒体;撰写一份创作说明,说明作品的主题思想、创意、关键技术等。

面向理论知识的考核,要求学生提交一份关于网络多媒体领域某个技术主题的论述,例如“虚拟现实原理及关键技术”、“常用三维动画制作工具比较”、“各种视频格式特点及其应用”、“视频会议系统结构及其关键技术”等,学生也可以选取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作为论述的主题。

3.5 作品赏析

将历次选修课的优秀作业(多媒体作品)上传至网络课程中,使学生在欣赏别人作品时,激发自己的创作热情。实践证明,同龄人的视角与经历,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创作信心与热情。

3.6 学生作业提交模块

构建专用的FTP服务器,学生在网络课程登录后,可以将多媒体作品、论述等作业上传至FTP服务器上,解决由于多媒体作品文件大、师生校区分隔、学生分散等因素带来的作业提交麻烦问题,使作业提交方便、快捷。

3.7 学习论坛

提供学习论坛,使学生课后能通过网络向教师提问,或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突破校区的地理分隔很好地进行交流,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共同体。

4 教学实施

4.1 课程导入

用2个课时介绍网络多媒体的内容体系及关键知识点、参考资源目录,引导学生如何基于网络课程中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交待网络交流沟通的渠道;介绍理论知识与应用知识的不同学习方法;讲解考核的具体要求。

4.2 应用知识的讲授

教学环境为装配网络广播系统的计算机机房,教学内容以精讲案例为主,教学模式参考布卢姆所提出的掌握学习(mastery learning)模式,该模式主张在集体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经常、及时的反馈以及个别化的帮助,使教学过程与学生的个别需要、学习特征结合起来,该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学生定向;②集体教学;③形成性测验;④矫正教学;⑤再次测评[4]。基于掌握学习模式的具体教学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掌握学习模式的具体教学过程

在上述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演示完成后的作品,使学生学习产生定向;集体教学为教师通过网络广播系统演示各个操作步骤,讲述其中的知识点;形成性测试体现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时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矫正教学,学生发现问题后举手向教师提问,教师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辅导,对于其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可集体讲授;再次测评体现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后再次操作,如果学生还有问题可以继续提问,重复如上的过程。在教师个别辅导时没有问题的学生可以根据实例包的步骤往下进行自主学习。在实践中发现,掌握学习模式在信息化环境与资源的有力支持下,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及个别指导,使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都能有效掌握学习内容。学生完成具体案例后,教师再进行概括与提炼,归纳案例的知识点、关键问题、知识的拓展及迁移等。

4.3 理论知识的教学

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基于网络课程自主学习为主。学生在宿舍利用计算机上网,访问网络课程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网络课程的论坛上进行答疑与辅导,并在每次课抽出一定时间辅导,解答学生疑问。

4.4 考核评价

考核题目从课程导入时就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了解、选择、准备,并对其后面的学习起着定向作用。

对于面向应用知识的考核,教师会在课堂上演示上一轮课程优秀的学生作品,让学生在观摩中激发学习动机和创作欲望。为了完成作品,很多学生在课后花大量时间收集、处理相关素材,有条件的学生还设计剧本、使用角色扮演演绎主题。据学生课后反映,作品创作虽然辛苦,但很有成就感。通过完成一部作品,学生形成使用多媒体技术记录和表达自己情感的习惯,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作品。如描述大地震中灾民的顽强不屈精神与社会无私的援助感人故事、描述大学生深入贫困地区进行支教活动的故事、描述学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等。通过作品创作引发学生某方面情感的提炼与升华,因而在考核评价指标的制订中除认知方面因素外,还要包含学生的情感因素。

对于面向理论知识的考核,学生在确定论述的主题后,通过网络搜集相关资料,进行阅读、理解、分析、综合,写成一篇论述文章。对文章的评价着重看要对主题知识的描述是否符合科学事实,文章结构是否清晰,理解是否准确,是否包含主题内容的最新发展等。通过综述的表达,学生能深入掌握某方面主题的系统知识。

4.5 基于网络课程的课后交流与辅导

网络课程提供课后交流论坛,但在实践中发现,通过网络课程进行学习讨论的学生很少。主要问题是面对众多学生教师忙不过来,对学生的提问回应时间太长。通过实践摸索,发现可以利用学生骨干来解决这一问题。在上一轮选修课中发现并挑选一些成绩优秀、对课程内容保持持续兴趣、积极认真、责任心强的学生,和他们协商后由他们担任论坛管理员,轮流定期登陆论坛,负责解答学生的问题。这些论坛管理员在回复别人问题的同时也促进自己的提高,在付出的同时也获得强烈的成就感,并扩大自己的网络好友圈子。在这些学生的努力下,网络课程论坛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克服了专业不同、校区分隔等局限,使选修课的学生能够有效地形成学习共同体,解决选修课课后学习讨论交流不足的问题。

通过对选修课《网络多媒体》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能有效融入选修课课程教学中,解决教学对象差异性大、学习共同体形成困难、课堂互动性差等问题,从而促进高校选修课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上述案例发现,信息技术有效融入课程教学的关键是:①要对课程进行充分的教学设计,准确把握学生的特征,科学地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确定适当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只有在适当的教学模式下运用,才能真正有效地优化教学;②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与信息环境的特点与优势,以有效支持学生的具体学习过程与教师教学过程为设计原则,形成课堂教学、支持个性化学习和能形成学习共同体进行协作学习的网络学习环境,发挥两种学习空间的优势以促进有效学习;③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应用意识与能力是有效整合的保证,应对教师加大教学设计与信息素养的培训,以适应信息时代教学的需要。

[1]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8

[2]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7

[3]谢幼如,尹睿.网络教学设计与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0

[4]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8

猜你喜欢

案例多媒体课程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多媒体高考招生宣传平台
移动云计算中多媒体工作流的节能计算卸载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