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幽默话语与学生社交语用能力培养的研究
2013-06-01莫爱屏江沈英冯建明
莫爱屏,江沈英,冯建明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 510420;2.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沈阳 110036; 3.广东医学院,广东东莞 523808)
教师幽默话语与学生社交语用能力培养的研究
莫爱屏1,江沈英2,冯建明3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 510420;2.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沈阳 110036; 3.广东医学院,广东东莞 523808)
本研究以两个平行班为实验对象,实证考察教师幽默话语和非英语专业学生社交语用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教师在实验班巧妙地运用幽默话语能够使得课堂更具动态性、感染力与目的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社交语用能力;其教学效果明显好于控制班。然后,本研究以模因论为框架对其进行了理论阐释,指出“模因”对教师幽默话语的生成及其效应有着较大影响。本研究对外语教学、翻译教学及其它相关研究有较大的启示。
教师幽默话语;社交语用能力;模因论;外语教学
1.0 引言
语用能力可分为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前者指以语法能力为基础,涉及运用语法规则遣词造句以及在一定语境条件下,正确使用语言形式实施某一交际功能的能力;后者则指交际者遵循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Leech,1983)。我们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熟练使用目的语用于实际交际的能力。然而,多年来学者们过多关注学习策略研究,而忽略了教师话语的积极效应,尤其是教师幽默话语对学生社交语用能力培养的影响。
幽默话语(Humorous Talk,简称HT)作为一种常见的风趣言谈现象,对学生社交语用能力的培养有较大制约作用。教师幽默话语就是指教师为组织课堂教学,选择恰当的时机,并以灵活的、谐趣的表达形式,使教学达到预期效果的风趣话语(莫爱屏、潘小波,2013)。从模因论(Dawkins,1976;Blackmore,1999)视角来看,课堂上教师使用的HT实质上是一种通过复制而传播到学生大脑并能引起其欢笑的教师话语,故又被称为“幽默话语模因(Humorous Talk Meme,简称HTM)”。本研究考察国内某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HT的使用,探究其对学生社交语用能力培养的影响。本研究假定:1)在诸多主客观因素的作用下,学生社交语用能力培养的首要任务是对其语言知识的输入,使其在欢快、愉悦的情境下学会使用语言进行交际;2)教师将使用HTM作为教学的语用策略可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其社交语用能力。为验证这两个假设,本研究将两个平行教学班分为实验班和控制班,对其进行为期10周(2学时/周)的观察(详见下文),结果发现实验班使用HT(包括教师事先准备和即兴发挥的HT),其课堂教学更具动态性、感染力和目的性等特点;“模因”对教师幽默话语的生成和效果具有较大的制约作用。因此,本研究拟在模因论框架下探究教师幽默话语影响学生社交语用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从而探索出一条更为有效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思路。
2.0 问题的提出及理论依据
从上个世纪中叶开始,语言学研究领域中就有不少学者开始关注语用能力的研究,其概念及其范围逐渐为人们所知。学者们通过对语音、语调、语境等研究,把社交语用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概念提出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Leech,1983)。然而,英语毕竟不是中国人的母语。在言语交际中,我们达到了良好的语言水平并不等于我们具备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即交际能力。在复杂的国际环境或者人际关系中,用词不妥,语气表达不当,是无法进行成功交往和思想沟通的。因此,外语教学的核心主要就是强调语言使用的得体性,提高学生的社交语用能力。
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显示:HT可调节课堂语境,缓解学生压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学中求乐,乐中求知,知中乐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社交语用能力之目的(Deneire,1995;Askildson,2005;Wanzer et al.,2010;Banas,2011;莫爱屏、刘吉林,2011)。在现有解释幽默的200多种理论中,既有对HT的分类研究(Taylor,1964;Martin,2007)、使用策略研究(Berk,1996;Deiter,2000),又有探讨幽默与学习之间关系的研究(Ziv,1988;Gorham&Christophel,1990;Wanzer et al.,2010)。国外相关研究已形成一条“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实证研究”相互印证的研究思路(莫爱屏、潘小波,2013)。
我国从模因论视角探讨HT的成果不多。过去较长一段时间的外语教学中,教师们强调背诵、模仿等语言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外语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模仿而完成。这种做法为本研究提供了理据,即我们可从模因论视角来探究培养学生社交语用能力的策略、方法和途径等。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Darwin进化论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而作为文化传播或模仿的单位——模因(meme)则指任何通过复制而得到传播的事物(Blackmore,1999)。自然语言中的模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教育与知识传授、语言本身的运用和通过信息的交际与交流。语言信息只有因为实用,才使得人们乐于模仿、复制、传播,从而形成语言模因。就其社会功能来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信息的产生就是出于交际的需要。一个新的语言信息一般都源于个人的创造,有时只是根据语境即兴而发,由于有用而得到大众的认可,就使这个用法有了普遍性,这对我国外语教学不无启示。
众所周知,外语教学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社交语用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取决于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模仿、复制语言模因,直至学生能在特定语境下恰到好处地使用语言。将HTM作为一种具有目标语示范性的因素输入教学活动当中,对课堂语境调节等有重要影响。HTM的传播具有目的性、过程性、动态性和感染力等特点。据此,英语教学中教师的HTM与学生课堂互动以及学生社交语用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教师通过具有感染力的HTM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记忆得以强化,并在有效引导学生模仿其所学内容的前提下,提高其语用能力(如图1所示)。
图1 HTM与学生语用能力之间的关系
课堂上HTM的传播取决于特定师生关系:教师营造合适的模因传播环境,使模因得以有效表达和传递;学生经历了模因传递的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四个阶段(何自然、何雪林,2003),并在理解、接受HTM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复制,最终掌握教师所传授的内容;所有这些活动都围绕学生语用能力培养而进行。因此,凸显课堂话语的动态性、体现教学内容感染力和过程性,可促进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3.0 语用能力培养的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实验验证法,选择本研究认定对学生社交语用能力培养有较大影响的自变量(如问候、请求、告别、建议等)并在一定的语境下进行检测。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实验对象,分成二个班,一个是实验班,一个是控制班。对实验方式和实验方案结果进行客观分析,确保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3.1 实验对象和测试内容及方式
本研究涉及的对象为国内某大学2011级艺术系新生(共71人),按自然班将其设定为实验班(36人)和控制班(35人),由同一名具有20年教龄的教师授课。这些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英语水平均在同一等级。在实验周期内他们按要求参加前测、后测和推迟测试,配合实验工作的安排。两个班的学生分别按照预先设定的教学计划,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进行学习。
本研究所设计的三次测试题目均由两部分组成,共50题,每题2分,满分100分。其中1-30为单项选择题,31-50为多项选择题,均来自课程教材及相关资料;所有题目都设有特定语境(并非所有的都为幽默话语语境),学生须根据语境做出最佳选择。考察内容包括学生对拒绝、邀请、道歉、建议、感谢、恭维等方面知识的掌握。实验班学生社交语用能力是否有所提高在于其三次测试成绩是否与控制班学生的成绩有明显不同。我们将对实验班教师的授课进行听课、录音,及时分析总结HTM教学方式及效果,并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实验班和控制班三次测试的结果,为下一步教学任务提供理据。
3.2 实验语料分析
在实验班的20节课中,教师将预先设计或即兴发挥的HT用于社交语用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共设42条具有幽默效果的例句。其中语用模因例句15条,名人名言引语9条;故意曲解、模仿错误行为使学生引以为戒(8条);其它10条。通过语料分析,我们发现教师高频率幽默话语的使用对学生语用能力培养产生较好的影响。例如:
(1)(语境:一个学生在课堂带着耳塞听音乐,对身边同学说:“老师走近时告诉我”。声音大到全班都能听见。老师对同学说:“告诉她,我不会走近她的”)。
Student:Tell me when the teacher comes close to me.
Teacher:Tell her I wouldn’t go close to her.
该话语中的教师听见学生的交谈,并通过重复、模仿学生话语说出 Tell her I wouldn’t go close to her,巧妙地缓解了尴尬局面,避免学生的难堪处境,同时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可见模因对课堂幽默话语生成的效应。必须指出的是,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并非要教师从每一个方面来传授其交际技能,而是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的过程其实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个模仿、复制、传播的过程。不学习、不模仿、没有输入,就没有产出,语用能力就无法得以培养。
4.0 实验步骤与测试结果及分析
本课题组成员在实验前对两个班级学生进行调查(年龄、学英语时间、高考成绩)及语用能力测试(前测),以定位他们的英语水平,结果是两个班学生的英语水平几乎相当(参见表1)。在为期十周(每周2学时)的教学过程中,实验班采用预先设计好的语料和方法授课。有目的地传授拒绝、邀请、道歉、恭维、建议等语用和文化知识,并要求学生根据提示在一定语境下进行课堂活动;控制班按照学校规定正常授课。实验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测试(后测),以检验两个班级学生语用水平是否存在差异。其后,我们在针对实验班教师的授课录音、实验测试结果和课堂观察的基础上,改进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过一段时间再次对学生进行测试(推迟测试),以确认其语用能力是否比控制组的学生有明显提高。本研究对实验班和控制班三次测试的时间分别是: 2011年10月10日(前测),2012年1月12日(后测),2012年3月30日(延迟测试)。每次测试的时间为30分钟,其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语用能力考试结果数据表
从表1中数据的对比分析中,我们发现:学生经过实验周期内的学习,实验班学生的语用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成绩明显优于控制班,学生后测成绩比前测成绩好(我们设定实验班理想的成绩在6分以上);在后测中,实验班学生对10项语用内容掌握只有2项低于6分,而控制班有9项,说明采用HTM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后测成绩显示实验班学生对问候、告别等语用知识的掌握明显高于控制班(实验班平均得分为8.53;7.02;控制班为6.46;5.85),其对邀请(6.92)、请求(6.75)、感谢(6.79)等的使用也略高于控制班(其平均分为5.96、5.64、5.54),为HTM教学策略优于常规教学提供了客观依据。Cohen(2008)的研究表明:策略教学是语用能力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HTM教学策略既生动、又有趣。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模仿学习,缓解了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焦虑和压力。通过模因,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语用能力得以提高。
(2)(Context:Li Hong is an interpreter.One day a foreign visitor,Mr.Green,talks to her.) Green:You speak English fluently.
Li:.______
A.No,not at all.
B.No,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
C.Oh,no.Far from that,I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D.Thank you.It is very kind of you to say so.
“衍波纸”是指寄寓无尽相思的信笺,诗人试揣摩智朴内心,以其口吻说出“天风吹堕衍波纸,故人常望明河湾”,认为明亡之痛影响智朴一生,“出家不弃尘世劳,至老难休故国思”,智朴思故国之心愈是殷切,所显之情便愈凄婉苍凉。
一般说来,中国人在受到别人赞赏时,常使用“过奖”、“惭愧”等词语以示礼貌,而在英美文化中,受赞扬者常使用Thank you或 I am very glad to hear that等话语。学生对这一题项内容掌握的表现不佳,说明脱离幽默话语语境,学生对某一语言点的掌握不一定牢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中西文化,特别是对受赞扬回应差异的比较,合理地运用HT有助于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
此外,表1中的数据也显示:学生延迟后测成绩比后测成绩有所下降。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语用知识的遗忘开始显现出来(但实验班稍好于控制班),这是一种正常记忆丢失的现象,延迟后测的成绩下降也是正常的(Koike&Pearson,200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不断提供各种语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以促进学生社交语用能力的提高。由此可见,重复、背诵、模仿等练习是提高语用能力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何自然,2005)。
5.0 对学生语用能力培养的理性思考
教师选择HTM的过程是一个顺应教学需要和学生心理世界的动态过程。教师有意识地把知识植根在学生的潜意识里,从理论上来讲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事实上,在为学生创造一定语境的情况下,采用相应的措施或策略让学生在欢快的情景中学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社交语用能力。因此,只有当HT教学的方式呈动态特征,教学过程的感染力才得以彰显,教学宗旨的目的性才得以体现。
5.1 教学方式强调动态性
HT教学方式注重动态性,主要指课堂教学应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需根据对学生心理世界的评判或推断,选择使用合适的HTM,并将其融入教学过程。这一动态过程受各种语境因素的制约(Verschueren,1999)。例如:一学生上课开小差,在课堂浪费时间。老师若直接批评他,势必会伤害学生自尊,此时,老师可采用提问的方式来避免这一局面。例如:
(3)Teacher: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proverb:“Time is money”?
Tom:We shouldn’t waste time.
Students:[laugh]
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当。既体现教师的幽默感,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语用意识。根据Dawkins(1976)有关强势模因的三个基本特征:保真度、多产性、长寿性,强势模因指那些复制效果逼真,传播速度迅猛、范围广阔,存活时间长久的复制因子。Time is money是人们常用的格言,易于模仿与传播,就是典型的强势摸因。教师巧妙地将其与Tom上课开小差这一违纪行为结合起来,间接地实施了批评的言语行为,既增强了交际中的语用效果,又可增进师生关系。
5.2 教学宗旨突出目的性
模因论中的目的性是指 HTM被感染宿主(host)注意、理解和接受,本研究中的host是学生。教师所表达的HTM既要高度精练,又要承载着明确的课堂话语信息。教师选择使用HTM的终极目标并非使其得以传播这么简单,而是要通过感染学生的大脑,培养其自然获取知识的能力。与此同时,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学习方法会因受到感染而有所改变。学生也将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探索、掌握课内外知识,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以达到提高其语用能力的目的。例如:
(4)A:Waiter,this lobster has only one claw.
B:I’m sorry,Sir.It must have been in afight.
A:Well,bring me the winner then.此例中,服务员B为了维护该店的声誉、避免与顾客A产生冲突,在面对顾客的挑剔时,他使用了一句既幽默又能缓解与对方冲突的话语。面对此幽默,顾客A也幽默地回应他:Well,bring me the winner then.顾客A既给了对方的面子,又坚定地提出自己的要求,即要求对方换只好的龙虾(winner)。教师借此幽默对话导入教学任务:首先要求学生说出winner的构词方式并举例;然后用 It must have been...的句式造句,再引出礼貌话语的运用,使学生掌握日常交往中的礼貌问题。教师通过上述幽默对话的联想、对学生的内隐学习进行有意识的教学引导(王荣英,2008),使其领悟每一堂课的教学重点和目标。这样学生就可在理解和接受的前提下,在特定教学策略(如HTM)的导引下进行模仿、复制,从而使其社交语用能力得到提高。
5.3 教学过程彰显感染力
感染力指能引起别人产生相同思想或感情的力量,即启发智慧或激励感情的能力。何自然(2005)认为:“我们无法指出模因是些什么,但当我们看到某种现象出现并得到传播时,我们能够认出……集结在一起形成一种关系密切的模因集合,这就是模因复合体”。HTM传递的是一个模因复合体,包括情感的传递,也包括语用策略、语言知识的传递。学生被教师传递的HT所吸引,并主动接受、理解、记忆所学知识,同时也学会表达他们的意图。
然而,学生能否在不同语境中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受其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的制约。据统计(http://dict.cn/kuaile/93/n-3493.html),大学生对一节课的注意力平均只有10分钟。那么,只有简短易记的HT才有可能在其大脑里根植,难以理解的幽默通常不会被学生领会。简短的HT常可用最简单形式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例如:
(5)Boy:I understand Einstein’s Relativity at last.
Girlfriend:Oh?Tell me then.
Boy:When I wait for you in the park,I feel the time goes too slowly.But when we stay together,I feel how fast the time flies!
此例中幽默的动机是传递语用知识,即男孩选择使用此话语是为了顺应女友的心理需求。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男孩对相对论的解释是荒谬的,但对其女友来说却是幽默风趣的。在学生理解此幽默的基础上,老师可要求学生对以下两例句进行比较:
(6)Now I understand Einstein’s Relativity too.When I teach you in class,I feel how fast the time flies!But when I stay at home,I feel the time goes too slowly.
(7)I understand Einstein’s Relativity too.When I teach you in class,I feel the time goes too slowly.But when I stay at home,I feel how fast the time flies!
例6和例7表达对事物的两种不同看法。若老师通过语境使学生在情感传递、教和学过程中展开互动,其兴趣就有可能被激发,进而自觉地接受、探索知识。这种“以人为本”的HTM教学策略的使用可优化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6.0 结论
作为语言使用和语言理解的能力,社交语用能力并不等同于语法能力,也不等同于交际能力,但却是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何自然、张巨文,2003)。本研究把HTM作为教学的语用策略,尝试性地从问候、邀请、请求、感谢等10个变量来考察非英语专业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实验班采用HTM的语用策略教学,以及对两个班实施前测、后测和延迟后测的数据结果分析表明:对实验班实施语用策略教学及训练,学生掌握语用知识的能力明显高于控制班。HTM在教师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等方面产生了较好的效果,是提高学生社交语用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然而,由于受实验条件、研究方法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受试仅限于某高校的学生,样本较小,不足以凸显此类研究的代表性等。若能在更大范围内采用实证方法来考察教师话语中的HT,或将HTM教学策略与课堂教学内容如问候、邀请、请求、感谢等方面有效地结合起来研究,其实践意义就会更大。此外,充分考虑受动态语境制约的HTM教学策略,以及影响教师使用这些策略过程中的诸多主客观因素(如影响学习效果评定因素的网络、电视等教学方式),此类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可能会更高,这将对外语教学、翻译教学及其它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更大启示。
[1]Askildson,L.Effects of humor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Humor as a pedagogical tool in theory and practice[J].SLAT,2005,(12):45-61.
[2]Banas,et al.A review of humor in educational settings: Four decades of research[J].Communication Education,2011,(60):115-144.
[3]Berk,R.A.Student ratings of 10 strategies for using humor in college teaching[J].Journal on Excellence in College Teaching,1996,(7):71-92.
[4]Blackmore,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5]Cohen,A.D.Teaching and assessing L2 pragmaties: What can we expect from learners?[J].Language Teaching,2008,41(2):213-235.
[6]Dawkins,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7]Deneire,M.Humor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J].Humor,1995,(8):285-298.
[8]Deiter,R.The use of humor as a teaching tool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J].NACTA Journal,2000,(6):20-28.
[9]Gorham,J.& D.M.Christophel.The relationship of teachers’use of humor in the classroom to immediacy and student learning[J].Communication Education,1990,(39):46-62.
[10]Koike,D.A.&L.Pearson.The effect of instruction and feedback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 competence[J].Systerm,2005,(33):481-501.
[11]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12]Martin,R.A.The Psychology of Humor:An Integrative Approach[M].Oxford:Elsevier Academic Press,2007.
[13]Taylor,P.M.The effectiveness of humor in informative speeches[J].Central States Speech Journal,1964,(5): 295-296.
[14]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Arnold,1999.
[15]Wanzer,M.B.et al.An expla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truction humor and student learning:Instructional humor processing theory[J].Communication Education,2010,(59):1-18.
[16]Ziv,A.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 humor:Experiment and replicatio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1988,(57):5-15.
[17]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201-209.
[18]何自然,张巨文.外语教学中的语用路向探索[J].山东外语教学,2003,(4):3-8.
[19]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 -56.
[20]莫爱屏,刘吉林.教师话语中风趣言谈策略的语用分析[J].外语研究,2011,(6):65-68.
[21]莫爱屏,潘小波.国外教师幽默话语研究[J].外语研究,2013,(1):70-75.
[22]王荣英.大学英语输出型教学中的内隐知识转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6):32-37.
Humorous Instructor Discours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ocio-pragmatic Competence in Undergraduates
MO Ai-ping1,JIANG Shen-ying2,FENG Jian-ming3
(1.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Guangzhou 510420,China;2.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6,China;3.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Dongguan 523808,China)
This paper aims to approach empirically cultivating students’socio-pragmatic competence in non-English major undergraduates through humorous instructor discourse.The research demonstrates that using humorous discourse in the experiment class has better effect than the control class in enhancing the students’socio-pragmatic competence.Then,this paper provides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Memetics,and argues that the factor of meme can have much influence over the production and effect of humorous instructor discourse.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might have far greater implications f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translation teaching and some other related research fields.
humorous instructor discourse;socio-pragmatic competence;Memetics;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H319
A
1002-2643(2013)03-0064-05
2013-04-10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外语教师话语行为的语用研究”(项目编号:11YJA740064)、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外语教学言语行为的语用研究——模因论的视角”(项目编号:GD11CWW08)的部分成果。
莫爱屏,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院教授,翻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语用学、翻译学等。
江沈英,广东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用学、外语教学等。
冯建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义学、外语教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