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分析及其对策研究——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

2013-06-01杰,张

池州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思想大学生学生

龙 杰,张 健

(安徽农业大学a.工学院;b.团委,安徽 合肥 230036)

思想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评价与预测的总和,是任何行为展开的前提。正是在此意义上,笛卡尔才以“我思故我在”这一哲学命题,不仅开启了近代西方哲学研究大门,而且赋予了思想以至高无上之地位。大学生思想状况,是大学生对日常生活实践的体悟和认知的精神表达,是大学生提高思维能力、促进自我成长的外在彰显,是大学生日常行为方式的精神舵手。从这个角度看,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状况,是高等教育有效展开的首要职责,是国家把握时代青年发展进程的重要维度和基本手段。基于此种认识,2012年初,立足共青团工作岗位特征,我们以安徽农业大学为样本,集中开展了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活动。

1 调查概况

1.1 调查内容

调查学生理想信念、政治素质、个人信仰、人生价值观、道德准则、人生追求、心理健康、学习生活态度等多方面内容。

1.2 调查对象

以安徽农业大学2008级至2011级本科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600份《安徽农业大学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问卷》,回收574份,其中有效问卷569份,有效率99%。样本分布为:2008级学生80人,占14%;2009级学生134人,占23.6%;2010级学生 140人,占 24.6%;2011级学生 215人,占37.8%。其中,男生340,占59.8%,女生229,占40.2%;共产党员 88人,占 15.5%,共青团员467人,占82.1%,群众14人,占2.4%;理工农科类438人,占77%,文科类89人,占15.6%,艺术类42人,占7.4%;来自城市187人,占32.9%,来自农村382人,占67.1%。

1.3 调查方法

发放600份《安徽农业大学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问卷》,并开展多场不同层次的思想动态调研座谈会及个别访谈活动。

2 样本分析

2.1 对党、国家、社会主义认同感的调查

通过表1、2、3可知,91.2%的学生对党中央领导集体有信心,91.2%的学生听到国歌看到国旗有自豪感,90.2%的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景有信心,总体上来说,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对党、国家、社会主义是认同的,但仍有一小部分学生的理想信念较为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引导;通过表4可看出,有39.4%的学生认为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不强、威信不高,这说明学生党员的先进性不够明显,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率先垂范的作用发挥不够,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有待加强;通过表5可看出,只有32.5%的学生认为腐败问题只是个别现象、党和政府一定有能力彻底根除,而有63%的学生认为腐败问题十分严重、很难根除,相当一部分学生认识到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但也对党和政府反腐败工作缺乏信心。

表1 对党中央领导集体的信心

表2 听到国歌或看到国旗时的感受

表3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所持的态度

表4 对学生党员的总体评价

表5 对当前存在的腐败问题的看法

2.2 学习党史、关注政治的调查

从表6、7、8可看出,有58.4%的学生很少或不会自主学习中共党史,34.6%的学生因为应付考试或就业需要才去了解中共党史,30.1%的学生没看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书籍,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学生未意识到学习党史的重要性,不能主动自觉的学习党史,对党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缺乏了解,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身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从表9可知,74.5%的学生时常讨论国家政策、政府行为等政治问题,这体现了大部分学生有政治责任感,关注和参与政治的热情较高。

表6 自主学习中共党史情况

表7 了解中共党史的原因

表8 阅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理论书籍情况

表9日常生活中与同学讨论国家政策、政府行为等政治问题

2.3 政治信仰和人生价值观的调查

从表10可看出,58.9%的学生信仰共产主义,9.7%的学生信仰宗教,31.4%的学生不清楚或没有政治信仰,这说明大学生政治信仰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出现了政治信仰多元化和信仰缺失现象;从表11、12可知,学生基本上能对宗教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这也说明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使得大学生对于宗教认识方面有了正确的引导。

表10 政治信仰情况

表11 宗教认知情况

表12 宗教信仰对思想、生活的影响

从表13可知,50%的学生认为对思想和价值观影响最大的是父母和兄弟姐妹,这说明家庭是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首要因素,35.4%的学生认为是老师、同学和朋友,这说明大学教育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养成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从表14、15可看出,24.7%的学生认为上大学是为了更好地报效祖国和服务社会,而72.7%的学生则认为是为了提升自我、找到理想工作和提高家庭生活质量,24.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做贡献,而73.5%的学生则认为是实现自身价值、被周围人肯定、赚钱、衣食无忧,这充分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多种价值导向并存地环境中,大学生已经不再用同一个价值目标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他们更加注重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在强调人的社会价值的同时,更加要求实现人的个人价值,在赞同集体主义、倡导奉献的同时,也更加要求满足自己的物质、精神需求;从表16可知,77.3%的学生对自己人生前途很乐观,并立志奋力争取明天的幸福,这说明总体上来说,学生对国家的发展前景和自己的前途是乐观的,并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思想和精神状态。

表13 对思想和价值观形成影响最大的人

表14 上大学的目的

表15 人生目标

表16 对人生前途的态度

2.4 诚信意识和道德观念的调查

从表17、18、19可知,79.8%的学生认为大多数人是讲诚信的,并且认为自己需要讲诚信,68.4%的学生认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讲诚信,69.4%的学生认为考试作弊违背诚信原则应严惩,这些说明大多数学生对社会诚信状态总体评价还不错,自身也能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对诚信有较强的认同感,但也还有部分学生无法做到诚信、在实现“诚信”过程中出现犹豫和偏差,所以大学生的诚信水平仍然需要改进和提高,诚信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表17 如何看待“诚信”

表18 如何讲诚信

表19 如何看待大学考试作弊行为

从表20、21、22可知,80.6%的学生面对不讲公德的现象会直接指出,82.2%的学生认为有必要提倡艰苦奋斗精神,68.7%的学生表示愿意在国家发生特大灾害时担任志愿者,这说明大部分学生的基本道德要求和道德价值取向是日趋稳定与成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也有一小部分学生过多的关注自我,社会责任意识有所淡化。

表20 如何对待有人不讲公德的现象

表21 对艰苦奋斗精神的看法

表22 在国家发生特大灾害时,是否甘愿当志愿者

2.5 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从表23可知,59.4%的学生在自己受到挫折或心情不好的时候选择家人和朋友做倾诉对象,仅有19.9%的学生选择心理辅导老师、任课老师和辅导员做倾诉对象,这说明学生对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认同感不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途径和普及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从表24、25、26可知,65.6%的学生认为心理压力主要原因来源于经济条件、学习和就业压力,94.9%的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良好,即使有压力也能通过自我调节或心理辅导维持良好的状态,82.9%的学生能够坦诚承认自己家境贫寒,这些说明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程度良好、心理压力承受能力逐渐增强,其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功不可没,也说明学校应该在学生经济资助、学业帮扶、就业支持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工作力度,缓解学生心理压力。

表23 受到挫折或心情不好,自己的倾诉对象

表24 导致心理压力最主要原因

表25 心理健康状态

表26 如果家境贫寒,自己的态度

2.6 学习、生活、就业问题的调查

从表 27、28、29可知,62.4%的学生认为大学学习中最大的困惑是学习目标模糊和学习动力不足,71.1%的学生认为大学期间最应该加强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能力,75%的学生将大学生课余时间用于学习专业知识、社会技能和开展兼职工作,这些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调适出现偏差,直接影响到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以至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充足,学习的强度和质量得不到保证;大部分学生意识到社会实践、人际交往和就业能力的重要性,但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何在教学环节中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些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表27 大学学习中碰到的最大的困惑

表28 大学期间最应该加强的能力

表29 大学课余时间如何安排

从表30、31可知,大部分学生的大学生活是积极健康的,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但也还有21.8%的学生感觉心情压抑、生活迷茫,71.2%的学生希望自己对待生活的心态和未来的人生取向得到指导和帮助,这说明学校应进一步加强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明确奋斗目标、保持良好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表30 如何看待大学生活

表31 大学生活中最需要得到指导和帮助的方面

表32 希望的毕业去向

从表33可知,45.7%的学生毕业后希望进入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20.2%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18.8%的学生准备继续求学深造,仅有8.6%的学生选择去民营企业,47.5%的学生毕业后会响应政府号召支援西部建设,这些说明相当一部分学生未能转变就业观念,就业期望值较高,择业心态趋于“现实化”,择业标准过于“功利化”,未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缺乏理性思考和合理规划。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加强就业教育,促使学生正确的认知自我、把握就业形势,响应时代的召唤和国家的要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表33 毕业后是否会响应政府号召支援西部建设

3 对策研究

3.1 理想信念领航:牢牢把握思想引领的正确方向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要引导大学生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努力,只有靠坚定的理想信念领航。调查结果表明,近期,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他们政治责任感较强,关注和参与政治的热情较高。但不可忽视的是,部分大学生在理想信念特别是在价值观方面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淡薄,集体主义观念淡化。特别是在价值观选择上,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表现出一种“内在紧张”的趋势和苗头:一些大学生努力追求的,不是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亦即不是贡献社会、为他人付出,而是实现自身的自我价值,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不仅如此,他们还认为,弘扬人的社会价值“不现实”,是新的“假、大、空”[1]。这告诉我们,仍需要继续扎实做好思想理论教育、完善仪式教育、加强体验式教育,抓住关键的时间节点开展教育,更加注重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潜移默化的进行正确的思想渗透。

3.2 社会实践搭台:筑牢大学生思想引领的有效载体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都指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健康成长成才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安徽农业大学通过“思想引领型”实践坚定理想信念、“专业竞赛型”实践巩固专业知识、“素质拓展型”实践完善知识结构、“社会服务型”实践培育良好品格、“社会认知型”实践提升综合素质,取得了很好效果。综合分析,我们认为经费投入仍然是推进社会实践活动的瓶颈,上级有关部门在该方面尚未有硬性的任务要求,高校在具体工作中有较大的伸缩空间,经费投入的多少往往更多的依赖于学校领导班子的主观意愿和重视程度,造成了各校工作之间的差距,也影响了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我们建议上级部门出台加强实践育人方面的指导性意见,突出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对政策保障、经费投入、规模控制等方面做出相对具体的要求,为高校包括团委在内的相关部门争取资源提供政策依据,让社会实践活动“不差钱”,让更多的学生有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3.3 先进文化助推:注重文化活动的针对性、主题性和思想性

先进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用先进的文化影响、塑造、鼓舞青年,使先进文化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的助推器。当前,对于高校团委来说,就是要开展丰富多彩、格调高雅、思想健康的文化活动。文化活动的灵魂就是正确的思想引领,没有了灵魂,则纯粹是为了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思想理论类活动要写出来、讲出来、辩出来,文化艺术类活动要演出来、唱出来、跳出来,社会实践类活动要看出来、记下来、悟出来,评比表彰类活动要将身边的典型人物挖掘出来、树立起来;要注重文化活动形式创新,运用新媒体提升文化活动的影响力。注重文化活动成果创作,运用新技术提升文化活动的吸引力。社会媒体也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弘扬社会主旋律,对腐败案件、暴力事件等负面新闻,少一些炒作甚至刻意炮制,多一些理性报道。要“以重大节庆活动为载体,充分开发和利用节庆活动资源,我国传统节庆、革命节庆、现实的庆典和重大活动较多(如建党90周年,世界性博览会、运动会),既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活动,更要大力发掘、整理,使之持续发展”[2]。

3.4 队伍建设保障:建设专业化的团干部队伍

团干部是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策划者、指导者、实施者,按照党的要求和大学生实际有效开展思想引领工作,为他们成长保驾护航,是团干部的光荣使命。目前,高校团干部存在岗位更换频繁、工作经验不足、工作任务多元、政策理论水平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团组织的先进性和工作的科学性。团干部队伍建设,各高校均结合自身实际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我们却感到团干部接受高层次的培训机会很少。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每年,学校利用挑战杯、“KAB”培训等平台轮流组织少数团干部到全国、全省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但还是觉得类似的机会不多。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组织普通团干部参加全国性的团干部综合业务培训、工作经验交流以及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研讨等方面的活动。

3.5 评价体系导航:提高思想引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能否适应党的要求、满足大学生需求,这就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其引领导航之功用。构建与创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问题之一。“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是由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若干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评价项目和评价标准指标构成的有机结构体”[3]。当前,大学生思想引领评价机制还存在体系不健全、制度不规范、标准设置不合理、奖惩细则不明确等问题,特别是如何量化大学生思想引领的实效性,还有些模糊。我们建议团中央出台关于大学生思想引领评价机制的纲领性文件,各级团组织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效性评价体系,将大学生思想引领的全过程和引领效果作为评价的对象,通过评价机制的鉴定诊断功能、引导调整功能、激发鼓励功能,注重评价主体与客体间的协调发展,采取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提高思想引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1]刘庆丰.论人的价值构成的“内在紧张”[J].云南社会科学,2012(1):30-34.

[2]张耀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高校理论战线,2012(3):47-50.

[3]李春华.论构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15-17.

猜你喜欢

思想大学生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大学生之歌
学生写话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