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抗日歌谣创作

2013-06-01王兆辉王祝康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民谣山歌童谣

王兆辉,王祝康

(重庆图书馆 1.特藏文献中心;2.研究辅导中心,重庆 400037)

抗战时期,大后方军民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斗志昂扬的歌谣,对于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歌谣已经成为中国民间音乐与民众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于研究抗战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中心主要就重庆图书馆馆藏的抗战时期我国大后方出版发行的报纸、期刊与图书等文献资料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专项普查工作,于数以千计的作品中筛选出1081首抗战歌谣,并依据题材、体例、形式、曲调等特点,将其划分为普通歌曲、民谣山歌、短歌小唱、民俗唱词、童谣儿歌等五大类型。根据统计,其中有普通歌曲302首,民谣山歌278首,短歌小唱237首,民俗唱词78首,童谣儿歌186首(如图1所示)。这些丰富多样的创作形式为抗战大后方抗日歌谣注入了生命与活力,在抗日宣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1 抗战大后方歌谣创作类型

一、普通歌曲

歌曲是抗战歌谣中最普遍、最主要的创作形式之一。课题组选取的1081首调研样本中,歌曲有302首,占总数的27.9%。这类歌曲大多具有激昂的音调、铿锵有力的节奏、短小精悍的体裁,鲜明地表现了中华民族昂扬的斗志、坚定的信念和勇猛顽强的精神。

抗战歌曲紧紧围绕“为民族存亡而战,誓死抗日,不当亡国奴”的中心主题,既有慷慨激昂、豪放粗犷的合唱曲,又有深沉稳健、悲壮沉郁的独唱曲,还有电影、话剧、歌剧的主题曲或插曲,以及各种形式的军歌、颂歌、纪念歌等,类型繁多、风格多样。这些旋律优美的抗战歌曲,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切实地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因而感染力与号召力极强,在广大群众中迅速而广泛地传唱。抗战歌曲多表现中国军民不畏强暴、不屈不挠、勇于牺牲、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其代表作品有《全民抗战歌》《出征抗日歌》《抗敌先锋歌》《赴敌》《战歌》《战斗员进行曲》《反侵略歌》《反侵略进行曲》《歌八百战士》《保卫大武汉》《到敌人后方去》等。其中,既有直接号召民众参加军队奔赴抗日前线的抗战歌曲,如《总动员歌》《当兵去》《从军歌》《劝夫出征歌》《热血歌》《中国男儿》《加入义勇队》等;也有表现中国军人英勇杀敌的各类军歌,如《中国空军歌》《空军仁风歌》《新中国空军进行曲》等;还有表现各个行业支援抗战前线的歌曲,如《筹债歌》《募寒衣歌》《出钱劳军歌》《送出征勇士歌》《军民联欢歌》等[1]。

此外,解放区与国统区抗战歌曲的创作受不同政治环境的影响而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在解放区,在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前,大型的合唱歌曲是一个突出的特点,如冼星海创作的四部作品《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是其中的代表,尤其是《黄河大合唱》,包括 《序曲》《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等九个乐章,全面展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辉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而在延安整风运动之后,1943年春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秧歌运动,解放区抗战歌曲的创作以新秧歌与秧歌剧为主。在国统区,抒情抗战歌曲是抗战歌曲创作中运用较多的一种体裁,表现形式有独唱、齐唱、重唱、合唱等,其中独唱形式的抒情抗战歌曲最多。如《嘉陵江上》《松花江上》《长城谣》《江水谣》等。流传甚广的是刘雪庵谱曲、潘子龙作词的《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自从大难平地起,奸淫掳掠苦难当……大家拼命保故乡,哪怕敌人逞豪强。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2]《长城谣》在创作上吸收了民间叙事歌谣的创作特点,将叙述与抒情融为一体,歌唱起来非常口语化,给人以亲切感。歌词通过“长城内外”这个特定概念来比喻祖国的河山和团结起来的人民,唤起人们奋勇抗敌的决心。总之,这些抗战歌曲“有的具有民歌的素质,有的则有着戏曲和说唱的特征,有的抑或借用了传统民歌的内容和形式,有的则将民间音乐的曲调和群众的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不管如何,无论哪种做法,都有创新,都赋予了新的时代的精神和内容,并与现代的音乐创作技巧相结合,最终达到风格新颖、形象生动,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些歌曲精品源于人民,还于人民,成为民族精神的丰碑”[3]。

二、民谣山歌

狭义上,民谣山歌是传统意义上的民间歌谣的别称。民谣山歌原本产生于劳动人民的生产劳作中,其旋律嘹亮悠长,语言自由流畅,节奏生动舒展,有着强烈的生活气息与艺术张力。在全国各地分别流传着信天游、爬山歌、花儿、山曲、白曲、四季歌、五更调、十二月歌及劳动号子等类型多样的民谣山歌。在课题组调研的1081首抗战歌谣中,民谣山歌有278首,占总数的25.7%。

民谣山歌由于有着独特的流传和传播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发展,往往会因口传者的变化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而纳入新的内容,不断地修改、补充和扩展,使得其思想性、艺术性不断提升。抗战时期,各族人民在共同抵御侵略者、共赴国难的形势下,自然而然开始用民谣山歌编唱新词,表达对日本侵略者的忿恨,唤起民众的抗战意识,甚至演绎出了 “一首山歌三个师”的传奇。

抗战民谣山歌一般通俗易懂,语言简洁,押韵且多采用比兴手法,多为七言或五言。如冯敬创作的《抗战山歌》:“我年将近十八春,年壮力强去当兵。一心一意打日本,踏平三岛才甘心。郎在山中去打柴,日本飞机正在来。想起我郎瞄得准,炮声一响落下来。同胞们来同胞们!唤醒后方一般人。老幼男女集合起,同到前方杀敌人。”[4]讲述青年男丁参军抗战,爱人在家呼吁百姓团结一致,支援前线。又如佚名创作的《山歌》:“日落西山渐渐低,打杀黄狗养雄鸡。夜来行军无狗狡,五更住营有鸡啼。”[5]表现了敌后村民杀尽村狗,以利于抗日军队活动的无私事迹。又如渭滨的《皖北民歌二首》:“太阳落山一点红,日本鬼子进了门。鸡儿牛儿被杀尽,妻儿女儿被奸淫。拿起刀枪冲进去,不杀鬼子不算人。”[6]用简短的七言歌谣,叙述了日本侵略者犯下的各种罪行,强烈号召人民群众抗战杀敌。抗战民谣山歌体裁繁多、类型多样,广泛采用了劳动歌、时政歌、生活歌、情歌等创作形式。如佚名作品《战地山歌》:“问:你晓得啦——什么东西下蛋不好吃?什么东西冒烟不好吸?什么幕来打不开?什么花儿不好栽?”“答:我晓得咯——飞机下蛋不好吃,毒弹冒烟不好吸,烟幕放来打不开,血花鲜花不好栽。”[7]即通过运用情歌对唱的形式,揭露了侵略军的残暴及对我人民造成的伤害。

同时,在民族危机面前,为了最大化发挥民间文艺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音乐工作者们也创作出了大量的民谣山歌。如由作曲家舒模创作的《王小二过年》《黄鱼满天飞》《走私的人》等,音乐家高敏夫、郑律成创作的《高高山上拦绵羊》等,音乐家劫夫创作的《拿起刀枪上战场》等,皆采用的是群众所熟悉的民谣山歌形式。又如著名作家老舍撰写的《抗战民歌二首》中的《大家忙歌》:“年轻的好汉快扛枪,去打小日本,大家忙,胆粗心细,志气刚强,保住中华好家乡,有好汉,国不亡,年轻的好儿郎。”[8]即用新民歌的形式赞扬了中国青年当兵打日本的勇气。此外,各种《抗敌山歌》《抗日山歌》《抗战山歌》《抗建山歌》《抗日民歌》《抗战民谣》等统称下的抗战民谣山歌,更是层出不穷,数不胜数。这些抗战民谣山歌用最真挚的语言、最质朴的艺术形式,表达出了人民群众最强烈的爱国情怀与抗战精神。

三、短歌小唱

短歌小唱是传统民歌题材的一种类型,泛指那些流行于城镇集市、街头巷尾的民众歌曲,别称有短歌、短唱、短调、俗曲、小曲、俚曲、俚歌、小调、时调等。在课题组选取的调研样本中,抗战短歌小唱有237首,占总数的21.9%。

短歌小唱与民谣山歌稍有差异,但无实质区别,都属于民众歌谣、大众歌曲的范畴。从创作意境上看,抗战短歌小唱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曲调细腻、落声温婉,富有诗情画意,如《山城小唱》《后方小唱》《夜行小唱》《沱江小唱》《乡村小唱》等。高咏的《重庆小唱》唱到:“重庆炸平了,谁相信?我看见重庆像松竹样常青。在这儿寻不出半点狼狈……来这儿,只听见江水唱,船夫也唱,唱着句不尽的话:‘不死的城!’”[9]曲调婉转,柔美中透着坚毅,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又如高敏夫的《人人都爱他》:“拿着大刀,背着枪,一队一队上战场,各省军队全出动,要打得强盗回东京!桃哟桃杏花,李子花……抗日的军队,人人都爱他!”[10]用陕北小调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抗战军队的热爱。另一类则曲调短小、内容简单,平铺直叙地表达情感,如《防空歌》《募衣歌》《晚饭歌》《睡觉歌》《团结歌》《糊涂虫》《王太太》等。其中,冯玉祥撰写的《晚饭歌》唱到:“一日三餐,民脂民膏;养兵千日,用在一朝;拥护统帅,保卫国土;打倒日本,建立功劳。 ”[11]文笔简洁、表达直白,但思想明确、立场坚定,其主要内容就是号召士兵奋勇抗战,打败日本侵略者。抗战短歌小唱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如直接表达抗战呼声的有《战地短歌》《骂日小调》《杀敌小调》《抗敌小调》等。广益的《杀敌小调》强烈控诉了日寇暴行,唱出了对日寇的无比痛恨,激励人们奔赴前线杀尽敌人:“家破人亡多凄凉,天涯流落最堪怜。日本鬼子无人性,种种罪恶说不完。”“日本鬼子心太残,杀死同胞千千万。此种深仇能不报?誓杀倭寇上前线。”[12]又如温婉含蓄地表现人们抗战情怀的有《敌机去后》《电灯亮了》《西安短唱》等。在孙怀秋的《西安短唱》六组短歌中,《早开的玫瑰》描述了卖玫瑰花的小女孩“义卖鲜花,是来献金劳军的”。《从前方带来的》描述了学生们“破旧的制服上,沾着家乡的泥土,那黄色的泥土,是从前线上带来的”。《声音》则表达了“我”欢快地“站在窗边,欢送我们的空军”[13]。 此外,还有表现全国工人、农民等各行各业人们辛勤劳作、支援前线的《劝农夫》《抗战建国俚歌》《军民合作》《抗战的烈火》等;表现民众积极募捐的《募款歌》《募寒衣》《劝君节约建国》《卖花谣》等;哀悼逝者,激励将士的《时事歌谣》《国难小调》等;表达抗战时期公务员心声的《公务员小唱》等,不胜枚举。总之,抗战短歌小唱一般朗朗上口,易学易唱,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它的创作传播对形成全民抗战意识有积极意义,为全民抗战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四、民俗唱词

在抗战大后方的民歌民谣中,有一部分作品采用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唱词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向人民宣传抗战的意义,揭露日本法西斯的侵华暴行,号召人民抵抗日本的侵略,在当时起到了促进民众团结抗日的作用。在调研样本中,民俗唱词共78首,占总数的7.2%。

这里所提出的民俗唱词,是指包括有弹词、鼓词、说书、平话、金钱板、拉洋片及地方戏等传统说唱艺术形式的,集说、唱、器乐于一体的民间唱腔曲艺。一般而言,民俗唱词篇幅有长有短、故事有大有小,细节生动、结构完整、情节曲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唱词表演者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熟稔民间话语,说唱技艺高超,多为才思敏捷的民间艺术家。由于民间曲艺多属叙述体结构,夹叙夹议,通俗易懂,贴近大众,在抗战时期很多文艺家都乐于从事曲艺的创作。老舍就坦言:“于小说杂文之外,我还练习了鼓词,旧剧,民歌,话剧,新诗……我写了旧的形式新内容的戏剧,写了大鼓书,写了河南坠子,甚至于写了数来宝。”[14]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还写道:“我觉得我的一段鼓词若能鼓励了一些人去拼命抗战,就算尽了我的微薄的力量。”[15]可见,这些文艺家渴望借助于民间曲艺的创作,以笔为枪,支援抗战。

在此类调研样本中,抗战鼓词作品数量最多,故事性最强。既有关于抗战英雄人物英勇事迹的鼓词,如《黄梅兴》《阎海文》《姚子青》《三勇士》《伪国兵王顺反正》《江北铜匠王阿毛》《八百英雄》《八百个壮士》《游击队雪地退兵》等;也有讲述中国军队与日军激烈战斗的鼓词,如《八字桥》《战浦东》《断桥却敌》《居庸关》《战南口》《平型关》《卢沟桥》等[16]。 在抗战弹词方面,除了如《打日本》《大战臼关》《宝山全营殉城新开篇》等一般性的抗战弹词作品外,还创作有《抗战建国纲领浅释》,里面包含了总则和外交、军事、政治、经济、民众运动、教育等几个篇章,用弹词的形式系统讲解了抗战建国纲领的内容,提高了民众的抗战政策认知水平。在搜集到的民俗唱词作品中,抗战金钱板篇幅最长,最为完整。如署名为“永川民教馆编”的《抗敌金钱板》有续一、续二,署名为周敬承的《抗战金钱板》分为第一编、第二编、第三编等,字数达到数千,甚至上万。这些金钱板内容丰富,不仅回顾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控诉了侵华日军的暴行,更包括了肃清汉奸、集中抗战力量、抗战全盘战略等诸方面的内容,为我们今日研究抗日战争历史提供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此外,由苏子涵作词、邵恒秋绘画、邱希文木刻的拉洋片唱词配连环画《开封大除奸》也是具有代表性的民俗唱词。“往这里瞧又一片,英勇的抗战将士尽在上边,敌后方还有那精干活跃的游击队呀,这都是中国的好儿男。日本鬼子害了怕哟(咚咚——咚咚),寻找傀儡和汉奸(咚咚——咚咚)。”[17]该组连环画唱词不仅简明通透,且通过木刻与绘画,更增强了唱词的形象与生动性。可以说,当时的民俗唱词对于宣传抗战颇有影响,对于教化民众意义重大。

五、童谣儿歌

童谣儿歌,即儿童在生活和游戏时唱的民间小调,也称童谣、儿歌、童子歌、孺子歌、婴儿谣、童儿歌、儿童谣、小儿谣、小儿语、孺歌等,属于传统民歌民谣的重要类型。抗战童谣儿歌是抗战歌谣的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课题组的调研样本中共有186首,占总数的17.2%。

从总体创作风格上说,抗战童谣儿歌的篇幅简短精悍,语言朴素直白,风格诙趣活泼,富有童真童趣,通过儿化的口吻,在轻松幽默之中从某一侧面反映了抗战时期的生活和斗争。如潘蕤的《儿歌五首》:“鬼子逃走,逃在南口。南口兵多,躲在草窝。草窝有狗,躲在竹篓。竹篓有猫,躲在石桥。石桥有人,躲在山林。山林有狼,逃回东洋。”[18]该儿歌运用顶针的手法,句式简短、节奏连贯,简洁明快地刻画了日本鬼子狼狈逃亡的形象。从创作形式与方法上看,抗战童谣儿歌往往采用咏物抒情的方式来宣传抗战思想、抒发爱国情感,代表作品如 《花枕头》《石榴树》《一个青果》《喜鹊叫喳喳》《日本飞机》《油菜王》《一颗豆子》《月亮光光》《烟子烟》等。其中,文传声的《月亮光光》唱到:“月亮光光,照在东方。东方小鬼,馋口馋嘴!东方小鬼,样样都要!”而他的另一作品是《一个青果》:“一个青果两头尖,‘背时倒运’当汉奸,帮日本,做侦探,捉到来,抽皮鞭,一枪打你脚朝天。 ”[19]叠词叠韵,合辙押韵,动作感明显,表现力强。从创作内容上看,抗战童谣儿歌可谓包罗万象,意蕴丰富。如秦光银创作的表现孩子们抗战捐献的 《献金》:“三岁小孩穿红鞋,摇摇摆摆上街来,身上铜元摸几个,回身丢尽献金台。”再如描述战斗场面的《游击战》:“游击战,方法善,打得日本鬼子心胆颤!游击战,到处有,打得日本鬼子浑身抖。”[20]又如老向创作的表达抗战必胜信心的《打胜仗》:“打打打,打胜仗,小小儿童作大将。作大将,领大兵,收复南京和北平。到北平,捉汉奸,一直打到山海关。山海关外抖威风,大家齐打日本兵。”[21]从创作者方面看,除一般文艺工作者外,还有一些著名的音乐家参与创作了抗战童谣儿歌。这方面的代表作如聂耳的《卖报歌》,冼星海的《只怕不抵抗》,贺绿汀的《谁说我们年纪小》,吕骥的《没有祖国的孩子们》,麦新的《马儿真正好》《铲东铲东铲》《勇敢的小娃娃》等。同时,在全民抗战、共赴国难的形势下,就连年幼的小朋友也参与创作童谣儿歌来号召大家共御外侮。重庆一位年仅10岁的小朋友徐应潮撰写的《抗战》即颇有思想高度:“举起抗敌旗,撞响前进钟,大中华的国民,不受任何耻辱。四万万同胞一致起来!干!不怕艰难,不畏困苦。杀呀!杀呀!杀退倭寇收复失地,完成世界和平!争取民族解放!”[22]可见,抗战童谣儿歌以其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特点,在丰富抗战歌谣的文化内涵,提高少年儿童抗战意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

[1]王兆辉,魏兵,任竞.追寻聆听:民魂战歌的嘹亮乐章——抗战歌曲专题文献研究[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3).

[2]潘子龙,刘雪庵.长城谣[J].战歌,1937(2).

[3]祖振声.时代的心声永恒的旋律——评抗日战争歌曲[J].音乐研究,1995(4).

[4]冯敬.抗战山歌[N].中央日报(贵阳),1942-05-24(4).

[5]山歌[N].时事新刊(成都),1940-02-03(2).

[6]渭滨.皖北民歌二首[N].新秦日报,1940-08-07(2).

[7]战地山歌[J].士兵月刊,1942(3).

[8]老舍.抗战民歌二首[N].扫荡报,1938-11-12(4).

[9]高咏.重庆小唱[N].新华日报,1940-12-16(6).

[10]高敏夫.人人都爱他[N].新华日报,1938-12-12(4).

[11]冯玉祥.晚饭歌[N].中央日报(贵阳),1939-04-18(4).

[12]广益.杀敌小调[J].战时民众,1939(13).

[13]孙怀秋.西安短唱[N].大公报,1945-04-08(5).

[14]老舍.三年写作自述[J].抗战文艺,1941(1).

[15]老舍.老舍文集:第 14 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16]穆木天.抗战大鼓词[M].广州,汉口:新知出版社,1938.

[17]苏子涵,等.开封大除奸[N].扫荡报,1939-09-20(4).

[18]潘蕤.儿歌五首[J].兵役半月刊,1939(17).

[19]文传声.儿歌拟作十首[N].中央日报(贵阳),1939-04-28(4).

[20]秦光银.抗战童谣三十四首[J].四川兵役,1940(8).

[21]老向.抗战童谣十九首[J].兵役半月刊,1939(17).

[22]徐应潮.抗战[N].国民公报,1938-07-09(4).

猜你喜欢

民谣山歌童谣
山歌还要妹起头
童谣里的童年
山歌
快乐童谣
十唱共产党
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 这个大地,我过来了
苗山歌
苗山歌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城市民谣(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