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史料教学 提高课堂实效

2013-05-31福州城门中学陈清文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史料教材材料

◎福州城门中学 陈清文

近几年来,不管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还是高考命题,作为一种重要的能力考查目标,对史料的阅读分析在试卷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基本上形成了“无史料不成题”的局面。那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教学,提高教学实效呢?

一、运用史料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历史学科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兴趣,有了兴趣,就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产生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激发学习潜能,把原本枯燥乏味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历史资料中有许多史料生动有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精心搜集或者引导学生一起参与搜集具有趣味性、典型性和时代感的史料,想方设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教学实践证明,学习内容越贴近学生实际,就越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时,可以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搜集历史资料:发动学生回家向祖父母和父母了解他们所处的年代的婚嫁礼仪;翻阅记录不同年代的服饰、建筑、饮食、习俗等老照片;还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查找相关图文资料。并把搜集到的资料拿到课堂上展示介绍,这些具有趣味性、典型性和时代感的史料,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去主动思考、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得到充分发挥,对所学的知识理解会更加深刻、透彻。

现行高中教材以“专题史”作为基本学习单元,内容比较零散,没有形成完整的史实体系。比如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中,对“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着重介绍了汉、唐、宋、明、清等几个朝代丞相制度的变化、君主权力加强的措施。运用史料教学,可以补充大量的教材中没有涉及的相关内容,如反映丞相由坐着和皇帝讲话到站着和皇帝讲话变化的史料等,使得专题史的内容更加充实且有趣,既满足学生的兴趣,又为其自主探究学习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料。

二、运用史料教学,实现情感价值观目标

历史学科教学历来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说教的方式,教育效果极不理想。在高中现行专题史体例的历史教材中,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内容基本上需要教师另行开发。

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己获取相关历史资料,并引导学生甄别、分析史料,进而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所获信息归纳、整理,从而分析、解答历史问题。如在学习“红军长征”时如何理解、弘扬长征精神?可以引导学生搜集红军长征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险阻的有关史料并进行分析;最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毛泽东诗词《长征·七律》,从而得出相关结论。学生由此经历了因自主探究而得到的切身感受的情感体验,并提出了自己对历史问题的不同见解,从而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提升了自身的品德修养。

三、运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1.运用史料教学,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归纳能力。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认真阅读理解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史料归纳出结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比如在学习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中“百家争鸣”时,就可以引用下列史料,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理解材料,分析归纳道家、墨家与法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材料一:“……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

材料二:“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墨子》

材料三:“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韩非子》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分析就可以归纳出了道家、墨家与法家的主要思想主张,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史料阅读理解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搜集、引用多种类型史料,让学生对各种史料的内容和可信度做比较,甄别史料真伪,判断和分析史料来源的历史背景,分析差异产生原因,进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培养学生甄别史料、比较、综合分析、史论结合的学科能力。比如在高考复习中可以引用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26题用过的材料:

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

材料二: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l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

——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

材料三: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

材料四: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

——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

根据材料设置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答。

(1)你若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保守性或自主性。你会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哪一则材料能作为明朝妇女的婚姻存在保守性的原因?

(2)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如何看待?

第一个问题要求学生为论点找论据,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学生需要对史料进行阅读、理解并作一定的分析。第二个问题要求学生判断所提供的史料的可信度,根据是史料的可信度来作评价。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然后得出了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甄别史料可信度、比较、综合分析等学科能力。

四、运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历史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记住历史结论或权威解释,而是要让学生成为有创新思想意识的人。创新是从质疑开始的,所以,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运用史料教学,开阔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教材、专家的观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运用相互矛盾史料,引发冲突,激发学生质疑意识。

比如在学习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时,唐朝时是否出现夜市,在教学中由教师提供相互矛盾的史料。

两则唐政府对市场严格管理的材料: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太和五年(831年)七月。左右巡使奏。……请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敕旨。所拆侵街舍。宜令三個月限移拆。” ——《唐会要》卷八十六

另一则材料是教材中引用的反映夜市存在的唐诗:“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是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中唐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时会琴客》

学生在阅读分析上述材料的过程中,就产生了疑问:唐朝到底有没有出现夜市?引发学生质疑意识,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课后在查阅相关资料加以论证,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给学生提供或引导学生搜集与教材表述的观点大相径庭的材料,让他们自己去分析比较,进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比如在学习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五“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时,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的探讨,按照教材的表达概括为:一是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生;二是15世纪,土耳其的扩张阻隔了西欧各国通往东方的传统商路。西欧各国为了获得价廉物美的东方商品,迫切希望开辟绕过地中海通往东方的新航线。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的《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世界)中的叙述:“欧洲商人因为原先由蒙古人强加秩序的地方又骚乱迭起而不能穿越中亚。黑海也因土耳其人……另一方面,十分重要的香料贸易并没有收到什么影响。意大利商人继续从地中海东部住过的各个港口与阿拉伯商人相会收取欧洲公众所需要的种种商品。……其他欧洲人则大为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欧洲的扩张在某种程度上可用欧洲基督教的扩张主义来解释。……促使欧洲人开始海外冒险事业的动机很多,为上帝服务和寻找黄金可能是其中最强烈的动机。达·伽马抵达卡利库达时,曾向当地惊讶不已的印度人解释说,他来这里是为了寻找基督教徒和香料。”

学生阅读完这些材料就会产生疑问: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述的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与教材上的不太一样,为什么?引发学生质疑教材给出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查找更多资料,形成自己的认识,从而引发了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猜你喜欢

史料教材材料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史料二则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最美材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