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郊区民工子女乙肝病毒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2013-05-31朱一冰殷建华吉伟刘华李光萍周彦平
朱一冰,殷建华,吉伟,刘华,李光萍,周彦平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宝山分院儿科,上海 201900;2.第二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上海 200433)
乙型肝炎是一种传播性很强、对人类危害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1]。我国是乙型肝炎感染的高发区,随着我国乙型肝炎疫苗计划免疫工作的不断完善和推进,2006年的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乙型肝炎流行已得到有效的控制,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由原来的9.8%降至7.2%,至2012年有望降至2%[2]。但是近几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民工及其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其流动性大,文化水平较低,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卫生保健意识淡薄,在居住地多无免疫接种信息,已成为现阶段乙型肝炎的流动传染源,是乙型肝炎流行重要的危险因素。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对上海市宝山区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民工子女进行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为民工子女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病例收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宝山区9所民工子女学校参加健康体检的学生,共7 239例,其中男4 475人,女2 764人,性别比为1.62∶1,年龄7~15岁。
1.2 流行病学调查
用统一的调查表,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采取一对一的面访形式进行调查。主要内容包括7个方面: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家庭户籍所在地、家庭经济状况),乙型肝炎病史,家族病史,日常生活接触史(如共用毛巾、碗筷,饭前洗手习惯等),可能的传播途径(母亲传染、由父亲传染、由日常生活接触传染等),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史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所有被调查家庭在调查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检测试剂和方法
静脉采血5 mL,取血清作有关HBV感染标志物检测。用ELISA法检测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以及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检验试剂为上海实业科华生物技术公司生产,全部检测均重复2次以上确定结果。除有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史并且伴有单项HBsAb阳性外,HBsAg、HB-sAb、HBcAb 3项指标中任何1项阳性均记为HBV感染阳性者[3]。
1.4 统计学处理
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各危险因素对乙型肝炎传播危险的比数比(OR值)、估计相对危险度及95%可信区间(95%CI),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民工子女中HBV感染者与未感染者乙肝疫苗接种率比较
结果显示,民工子女共7 239人,其中,HBV感染218人,总感染率3%。HBV感染218人中接种乙肝疫苗19人,接种率24.48%;未感染HBV 7 021人中接种乙肝疫苗3 191人,接种率75.86%。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88,P <0.001)。
2.2 乙型肝炎传播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根据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对调查表中所列研究因素分别作χ2检验,在α=0.05的水准下,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有7个,分别是性别、年龄、疫苗接种史、父母HBsAg阳性、母婴传播、家族乙肝病史和HBV-DNA值。其他因素如教育程度、人均居住面积、经济收入、家庭人口数、面巾共用、外面就餐等未见与乙型肝炎发病有明显相关关系。见表1。
2.3 乙型肝炎传播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以研究因素为自变量,以是否患有乙型肝炎为应变量,以α=0.05作为剔除变量的显著性水准,采用后退法作Logistic回归分析,引入回归方程的变量有3个,分别为母婴传播、家庭乙肝病史和疫苗接种史,OR值从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母婴传播(4.452)、家族乙肝病史(2.582),疫苗接种史(0.13),其中疫苗接种是保护因素。对回归方程进行检验,回归方程成立,表明以上3种危险因素对感染乙型肝炎的影响较大,其中OR值最大的因素是母婴传播。见表2。
3 讨论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的1亿5千万流动人口中,随父母流动的14岁以下儿童约为1 980万[4]。在传染病的传播过程中,民工子女成为流动人口中重要的一部分,但我们关注的焦点多为本地儿童,主要控制本地人口的乙型肝炎感染率,忽视了对流动人口子女,尤其是对民工子女乙型肝炎感染的监测与控制。
上海市宝山区位于上海北翼,是一个城乡一体化的新区。区内居住着来自14个省、市、区的外来人口10余万人。了解宝山区民工子女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能有效控制HBV在民工子女中的感染率,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本研究单因素分析发现,11~15岁组人群无论是HBsAg阳性率还是HBV感染率均明显高于7~10岁组,表现出随着年龄增高感染率也随之增长的趋势,结果与已有报道一致[2]。考虑以下几种可能:①疫苗有效保护时间已过,未进行HBsAb水平监测、及时补种疫苗;②随着年龄增长,接触人群增多,而预防乙型肝炎传染的知识缺乏,导致被感染机会越来越高。
比较成组资料的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者一致的危险因素有母婴传播、家庭乙肝病史和疫苗接种史。这一分析结果与国内大多数报道一致[5]。
表1 外来务工子女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单因素分析Tab 1 Univariate analysis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in migrant children
表2 外来务工子女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多因素分析Tab 2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in migrant children
母婴垂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最重要的传播途径。有报告显示,母亲HBsAg阳性的子女在无任何免疫干预、单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以及乙型肝炎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其HBsAg阳性率分别是76%、22.6%、5.3%;且 HBsAg、HBeAg 双阳性母亲子女的HBsAg阳性率显著高于HBeAg阴性母亲的子女[6]。本研究显示,HBsAg阳性且 HBVDNA值>103的母亲其子女的HBsAg阳性率显著高于HBV-DNA值≤103母亲的子女。提示HBVDNA值越高,新生儿被垂直传播的可能性越大。因此,HBsAg阳性母亲在孕前应做HBV-DNA检测,阳性者(HBV-DNA值>103)应及时治疗,降低病毒数量或实施宫内阻断达到预防乙型肝炎目的。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联合注射HBIG阻断HBV的垂直传播,是一种完全有效的措施,已成为共识[7]。在城区,该举措已得到广泛普及。而在农村,因医疗物资匮乏以及交通不便等客观条件限制,母孕期不能及时进行乙型肝炎联合免疫多重阻断,新生儿不能及时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注射HBIG,导致母婴垂直传播率高,子女被感染率高。本研究结果显示,民工子女HBV感染者中24.48%的儿童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显著低于未感染儿童的疫苗接种率75.86%(P<0.001)。进一步证明民工子女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母婴垂直传播有关。
乙型肝炎病毒在父亲——子女之间以及其他家庭成员间接触性传播等也非常重要。本研究显示,儿童与父母密切接触、儿童与家庭其他成员,如子女之间、子女与祖辈之间密切接触的水平传播途径也是HBV感染的重要途径。提示乙型肝炎有家庭内传播的特点,但本研究大多数被调查者对乙型肝炎传播的认识尚有误区,主要表现为高估了日常生活接触传播的风险,而低估了乙肝家庭成员之间接触传播的危险,而且,有不少子女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否患有乙型肝炎。上述情况提示我们应加强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及全人群乙型肝炎科普知识的宣传,掌握正确的防治方法。同时建议与乙型肝炎患者或HBsAg携带者共同生活居住的所有家庭成员及时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并对抗体产生情况及时追踪,对于已感染者做到定期检查、随访,这对乙型肝炎的综合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疫苗接种是目前有效预防乙型肝炎的重要方法之一,研究表明[8-9],实施大规模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并保持较高的接种率,尤其是提高成人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是控制HBV感染最有效的措施。对于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来说,有户口儿童的首针及时接种率、全程及时接种率、全程接种率均显著高于无户口儿童[7]。已经证实计划免疫工作薄弱人群主要是流动儿童和计划外生育儿童。本研究结果显示,民工子女HBV感染者中24.48%的儿童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显著低于未感染儿童的疫苗接种率75.86%,也证明民工子女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高与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低有关。这主要是由于民工及其子女相关知识缺乏,经济困难,卫生保健意识淡薄等原因,造成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率均较低,从而导致乙型肝炎病毒传播机会增加。民工及其子女急需我们的关注,政府应将目光更多地投向流动人口,加大预防乙型肝炎知识的宣传力度,对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学生进行接种,对已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未产生抗体以及产生抗体水平低的学生应及时进行定期抗体检测、及时补种疫苗。
总之,对宝山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结果提示,民工子女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现状不容忽视,这类人群是乙型肝炎流行过程中的脆弱人群,作为传染源,必将增加本地人口发病机会,也将影响到上海地区未来乙型肝炎流行状态和相关肝病(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负担。阻断母婴传播、防止儿童与家庭内成员密切接触的水平传播,做好民工及其子女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加强在校期间的传染病预防的健康宣教,是预防乙型肝炎在该人群间以及该人群与城市居民之间传播流行的必要和切实可行的措施,对降低感染传染病的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李立明.流行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77-483.
[2] Liang X,Bi S,Yang W,et al.Epidemiological serosurvey of hepatitis B in China-declining HBV prevalence due to hepatitis B vaccination[J].Vaccine,2009,27(47):6550-6557.
[3] 徐枫,鲍勇,吴寰宇,等.乙型肝炎感染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8,12(5):428-430.
[4] 严征,李鲁,叶旭军,等.城市农民工艾滋病/性病认知情况的流行病学研究[J].卫生研究,2006,35(1):117-119.
[5] 付本燕,张一青,陈立章,等.乙肝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5,12(5):1075-1077.
[6] 李雪黎,雷宇,钟珊,等.乙肝病毒家庭内传播情况调查[J].生命科学研究,2006,3(6):228-232.
[7] Cowan SA,Qureshi KM.Hepatitis B immunization for newborn infants of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positive mothers[J].Uqeskr Laeqer,2007,169(41):3471 -3474.
[8] 林彬,王峰,曾克芬,等.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5):586-587.
[9] 蔡标,孙业桓,李筱青,等.铜陵市自然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6):747-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