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化”发展演变与能源消费的关系:以河南省为例

2013-05-29王彦彭

中州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纯量三化城镇化率

王彦彭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现代经济研究所,郑州 451150;郑州大学市场调查研究中心,郑州 450001)

一、文献综述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生产大省、新兴工业大省,解决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三化”)协调发展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随着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持续升级,能源需求呈刚性增长,环境容量不足矛盾凸显,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深入分析河南省“三化”发展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就河南省能源消费进行预测,对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和实现能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全国同类地区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当前,对于“三化”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对于“三化”之间关系和机理的研究(耿明斋,2012;王永苏,2012;陈志峰等,2012;崔慧霞,2012),该类成果比较丰富;二是国外“三化”发展的经济总结和对我国的启示(韩柱等,2012;王瑞波等,2012);三是“三化”协调发展的评价研究(方天堃,2012;吴旭晓,2012),这两类成果相对较少;四是对地区或者区域“三化”协调发展问题的探讨(宋伟,2011;蔡世忠,2011;王发曾,2012;徐君,2012;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2012),主要以中原经济区的研究为主;五是“三化”协调发展背景下对经济社会某一领域问题的探讨(白世强,2011;宋智勇,2012;朱岱云,2012)。

本文则以促进“三化”协调发展为背景,针对河南省“三化”发展与能源消费之间关系进行探讨,并借此对“十二五”时期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做出进一步的预测。

二、河南省“三化”发展与能源消费总量的数量关系

1.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我们以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Yt)为被解释变量,分别以影响能源消费的经济社会产出、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和农业现代化等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建立模型分析河南省能源消费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我们分别选择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城镇化率来表征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由于两者都是相对指标,所以我们选择2005年不变价格GDP来表征经济社会产出水平,同时作为工具变量从而涵盖遗漏的重要解释变量和非观测因素的影响。在上述分析中,我们选择农用机械总动力、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化肥施用折纯量表征农业现代化水平。结合同类和相关研究成果,考虑到气候和地理因素在决定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时具有重要作用,以及未来一段时期河南省农田灌溉面积增速将放缓并趋于稳定。因此,在分析“三化”与能源消费之间关系时,我们以农用机械总动力和化肥施用折纯量来表征农业现代化水平。

为方便起见,2005年不变价格GDP、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化率、农用机械总动力和化肥施用折纯量分别用 X1t、X2t、X3t、X4t、X5t来表示。在建立模型时,各变量均取自然对数形式,其分别为lnYt、lnX1t、lnX2t、lnX3t、lnX4t、lnX5t。

2.模型估计结果

表1 河南省能源消费与“三化”关系的模型估计结果

模型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取自然对数后各变量与河南省能源消费量的散点图,结合能源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我们首先以取自然对数后的河南省2005年不变价格GDP、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化率、农用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折纯量的一次项和二次项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回归模型进行估计,得到模型1。由于lnX2t的参数估计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所以剔除该变量后重新进行估计得到模型2,各变量的参数估计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观察模型2残差序列的相关图和偏相关图可知应在模型中加入AR(1)项重新进行估计,得到模型3。模型3调整后的可决系数为0.9947,与模型1和2相比有所提高,各变量的参数估计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经检验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和异方差,并且为白噪声过程。这说明模型3拟合程度较好,模型形式合理,能较好说明河南省能源消费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经济社会产出之间的关系。

从各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来看,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化水平、化肥施用折纯量的提高、农用机械总动力的提升,将促使河南省能源消费量增加。但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化肥施用量的提升,河南省能源消费量达到一个峰值后将开始回落。这说明河南省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有力地促进了河南省能源需求提高。这主要是与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基础薄弱并且进程相对缓慢密切相关。但是,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对河南省能源消费量的影响是不显著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河南省工业化水平较低并且波动较大,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和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大部分时期不同步。从1978年以来变动趋势来看,2003年以前河南省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的变动较大,2003年以来河南省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提高。另一方面,由于解释变量包括2005年不变价格GDP,所以工业化水平提高对河南省能源消费的增量效应在2005年不变价格GDP中部分有所反映。

从解释变量的影响大小看,城镇化率、化肥施用折纯量的弹性系数较大,2005年不变价格地区生产总值、农用机械总动力的弹性系数次之。这说明,城镇化水平、化肥施用折纯量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使河南省能源消费的增加更多,而农用机械总动力和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则相对稍小。出现该现象,一方面在于河南省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城镇化率提高导致城镇人口增量更高,加上城镇人口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从而对能源消费的引致需求更高;另一方面,由于化肥施用在河南省农业生产和粮食增产中所起的作用愈加重要,而河南省高耗能产业单位产品能耗水平进步缓慢,化肥产量的快速增长导致能源消耗量增速明显。尽管2005年不变价格地区生产总值、农用机械总动力的弹性系数相对较小,但是考虑到河南省地区生产总值多年以来居于全国第五位,以及农用机械总动力和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较高的现实,我们可以估算出,经济增长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对河南省能源消费增加的贡献不会小。

因此,“十二五”及其以后时期,要减缓河南省能源消费快速增长的势头和缓和能源供需矛盾,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节能减排政策,同时要合理控制城镇化进程的速度,不能一味地为了提高城镇化水平而忽视城镇化进程过快对能源消费和城市承载力的不良影响。由于要完成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出的2020年粮食产量达到13亿公斤的目标,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和城乡建设用地需求快速提高、工业和生活用水快速增长和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前提下,可以预见农业机械化、化肥施用在未来河南省农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将会更加明显。为此,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电气化设备的应用,提高化肥施用量的规模、改善化肥施用量的质量和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十二五”时期河南省能源消费的预测

1.各影响因素“十二五”时期变动预测

初步核实,2011年河南省生产总值比2010年增长11.9%。《2012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2年生产总值预期增长10%左右。“十五”和“十一五”时期河南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分别为11.4%和12.8%,比规划目标分别高2.9和2.8个百分点。“十二五”时期河南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规划目标为9%以上,预计达到10% ~11%是可行的。因此,“十二五”时期河南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10%和11%可以分别作为低增长模式、中增长模式和高增长模式。2010年河南省生产总值为19417.29亿元(2005年不变价格),分别按照年均9%、10%和11%的增长速度,2015年河南省生产总值将分别达到29875.91、31271.74和32719.26亿元(2005年不变价格)。根据“九五”、“十五”、“十一五”时期河南省生产总值的增长情况来看,可将“十二五”时期河南省经济年均增长9%作为悲观情况,年均增长10%作为一般情景,年均增长11%作为乐观情景。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48%左右。“九五”、“十五”、“十一五”时期河南省城镇化率分别提高6.0、7.5和8.2个百分点。2010年河南省城镇化率为38.8%。从“九五”时期以来城镇化率增长的趋势来看,2015年河南省城镇化率达到45%是比较可行的目标,上述达到48%是较为乐观的目标,实现起来具有相当难度。

由于《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并没有对河南省农业生产条件提出具体的目标和要求,我们将分别利用回归与ARMA组合模型和GM(1,1)模型对河南省农用机械总动力和化肥施用折纯量进行预测。就2015年河南省农用机械总动力与化肥施用折纯量而言,回归与ARMA组合模型对的预测结果分别为14406.76万千瓦、845.02万吨,GM(1,1)模型的预测结果分别是16614.62万千瓦、983.21万吨,GM(1,1)模型相应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是8.75%和16.49%。

“九五”、“十五”、“十一五”时期,河南省农用机械总动力分别增加2227.5、2153.6、2261.7万千瓦,化肥施用折纯量分别增加98.5、97.4、137.0万吨。如果按照以前的增长态势,2015年河南省农用机械总动力和化肥施用折纯量将分别达到大约12500万千瓦和800万吨。上述预测值均高于该水平。所以,可以将上述回归与ARMA模型的预测值作为“十二五”时期河南省农用机械总动力和化肥施用折纯量增长的乐观情景,上述预测值12500万千瓦和800万吨可以作为一般情景。

2.不同情景下“十二五”时期河南省能源消费预测

如果2015年河南省经济增长、城镇化进程、农用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折纯量都达到乐观情景下的目标时,那么2015年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为28758.46万吨标准煤;如果均达到一般情景下的目标时,那么2015年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为27854.65万吨标准煤。

《河南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指出,2015年河南省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2.9亿吨标准煤以内。如果“十二五”时期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目标顺利实现,那么不同情景下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均低于2.9亿吨标准煤,从而顺利实现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目标。不可否认的是,该预测值是从“三化”和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影响的角度做出的,并没有考虑到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仍不失为2015年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的一个重要参考。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河南省能源消费与“三化”之间存在如下关系:城镇化水平、化肥施用折纯量对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较大,而农用机械总动力影响则相对较小,但是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对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则是不显著的。因此,“十二五”及其以后时期,要减缓河南省能源消费快速增长的势头和缓和能源供需矛盾,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节能减排政策,同时要合理控制城镇化进程的速度,不能一味地为了提高城镇化水平而忽视城镇化进程过快对能源消费和城市承载力的不良影响。为完成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出的2020年粮食产量达到13亿公斤的目标,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电气化设备的应用,提高化肥施用量的规模、改善化肥施用量的质量和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经济增长作为影响因素,对2015年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进行预测可以发现,在不同情景下,2015年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低于2.9亿吨标准煤,从而能实现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目标。

[1]耿明斋.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几点认识[J].经济经纬,2012(1):4-5.

[2]王永苏.正确认识和处理“三化”协调发展中的几种关系[J].经济经纬,2012(1):2-3.

[3]陈志峰,刘荣章,郑百龙,曾玉荣.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相互关系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2):154-159.

[4]崔慧霞.“三化”同步发展的内在机制与相互关系[J].现代经济探讨,2012(6):25-29.

[5]韩柱,呼格吉勒图.日本农村“三化同步”的经验及其启示[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3-28.

[6]王瑞波,陈琼,肖红波,王济民.世界“三化”同步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2(5):1-10.

[7]吴旭晓.河南“三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商业研究,2012(7):149-156.

[8]吴旭晓.我国中部地区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研究——以赣湘鄂豫四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1):1-7.

[9]方天堃,兰晓红.辽宁“三化”同步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评价[J].农业经济,2012(1):3-5.

[10]宋伟.中部地区县域经济“三化”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2011(5):58-62.

[11]蔡世忠.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三化”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1(6):1-4.

[12]王发曾.中原经济区的“三化”协调发展之路[J].人文地理,2012(3):55-59.

[13]徐君.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J].开放导报,2012(4):98-101.

[14]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在实践中探索区域科学发展之路——河南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认识与思考[J].中州学刊,2012(3):1-9.

[15]白世强.“三化”协调发展的新命题——浅论河南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用地战略[J].中国土地,2011(11):20-21.

[16]宋智勇.中原经济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路径探讨——基于“三化”协调发展的视角[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73-77.

[17]朱岱云.“三化”协调发展背景下的“城中村”改造探讨[J].特区经济,2012(7):152-154.

[18]徐大伟,段姗姗,刘春燕.“三化”同步发展的内在机制与互动关系研究——基于协同学和机制设计理论[J].农业经济问题,2012(2):8-14.

猜你喜欢

纯量三化城镇化率
新一轮新型城镇化顶层设计来了
鲜食型玉米优化施肥试验
单一低渗煤层顺层钻孔水力化措施应用
河南省县域城镇化率影响因素分析以及空间分异性研究
浅谈高河煤矿高抽巷的布置及瓦斯抽放效果
实施矿井“三化”建设持续提升煤矿机电安全管理水平
“三化”党员评议工作 打造合格党员队伍
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三化”
义务教育城镇化率5年升至72.55%
新常态下兵团三化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