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房的旋律
2013-05-26程爱鸿
■程爱鸿
错落有致、高高低低的民房,排成美丽的琴键,仿佛有一双比电影《功夫》里的如来神掌还要大许多倍的巨手正弹奏着美妙的乐章。其旋律优美地融于伟大祖国的建设发展之中,与时代主旋律形成铿锵有力、振奋人心的交响,引得世界为我们创造的奇迹鼓掌和喝彩。
我们家就在大原市柳巷北小濮府甲子2号。屋子是典型的明清建筑,恁大一片区域竟全是青砖青瓦的砖木结构。院与院之间的道路都非常窄,仅能容一辆人力车通过,其实当时条件所限也根本不会有汽车需要到这小巷中来。我们那一带的民房住有几百上千户的居民。我们家所住的院子里就有七户人家。正院里住着五家,偏院里住着两家,我家就住在偏院里。北屋两间住我与父母,西屋一间住两个姐姐,还有一位画家聋大爷住了西屋两间。那一带都是平房,即使正堂房高点也只是加高了地面和台阶,很少能见到两层的楼房。当然大街上就完全不同了。迎泽大街又宽又长,且两边高楼林立,极具省会大都市的气派。
我们一家是1962年离开太原的,当时的政策是压缩城市人口。我们没了市民户口后,回归了祖父出生地陵川县平城镇张寸村。乡下的情况就更糟糕一点。在太原住的民房虽然不是楼房,但也青砖青瓦,整洁漂亮,而一回到老家,住进祖上留下来的坩棚,立马就品尝到了“外面大下里边小下,外边不下里边还嘀嗒”的雨天滋味。那时一遇到雨天,家里所有的坛坛罐罐、小盆大碗全行动起来。被子上是罩着油布的,不然你还会遭遇到不尿床而胜似尿床的尴尬与悲哀。村子里的好房实在太少了,过去能盖起青砖青瓦房的财主大多迁往他乡,即使富裕中农们盖起一些房,大多也是“里生外熟”,就是垒墙时里边全用土坯块,只在外面包一层砖,打肿脸充青砖瓦房的面子。那时候住坩棚房的老百姓特别多,因为修坩棚房基本不用花钱,只要出力气就行。垒墙的土坯是用黄土加点水捣制而成,屋顶是铺了坩土当瓦用的,因为坩土是有黏性的,粘在一起便不容易流失,既能保暖也起到了一定的遮风挡雨作用,老百姓为了生存,就想出了这么个办法。因为大家的力气那时还不值钱,也卖不出去,只好合伙用用,所以老农传家的口号是:“力气是奴才,使了再回来。”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的民房也随即花样翻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琳琅满目起来。
21世纪初,我到省城去领一个“优秀作家”的奖项,很想到故地去看看,结果看到柳巷一带的民房全拆除了,代之而起的是形形色色的高楼大厦。故地重游,我只能发一点“旧貌变新颜”的感概。
近年来家乡村子里的民房也变化惊人。所有的破屋烂宅和坩棚,都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訇然倒下。随之而起的是红砖红瓦红楼房,逢年过节的还挂几盏大红灯笼,返本中不失新潮气派。
改革开放后,左邻右舍盖起的楼房和城里的小二楼一样,不仅水泥砖混结构,而且建成了一套一套的格局,不再是过去一家老小睡大铺,或挤在一个大房间里横七竖八地见缝插针了,乡村与城市的距离拉近了。
我是改革开放之初进城的。虽然凭本事吃碗文字饭,挣的工资不多,但我把妻子儿女都带进城里,并给他们都找到谋生的饭碗。我们一家尽管每个人都挣得不是很多,但聚沙成塔,这些年一家人共同努力,置下了两套房子、一辆轿车、一辆摩托车,生活幸福安康,和谐而快乐。
杜甫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目前,全国各地仍在不断加大经济适用房普及的力度。这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用了90多年的努力才建起的民族振兴的大厦。
今天我们从民房的旋律中可以清楚地听到,祖国的骏马正蹄若鼓点,滚核桃一般沸腾在新世纪的原野之上,迎着风起云涌般赞叹的掌声。你听,还有排山倒海的喝彩,和着那铿锵有力振奋人心的主旋律回响,比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还要高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