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平民主席历史伟人
2013-05-26孟兰英
■孟兰英
“奋斗生涯岁月悠,安源播火记从头。白区伟绩标青史,修养光芒耀九州。”刘少奇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撷取了刘少奇同志在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等生活作风方面的几个片断,让读者再一次领略少奇同志高尚的人格风范。
作风民主,严守纪律,时刻把自己置于组织之中
少奇同志在主持工作期间,作风民主,从来没有那种独断专行的家长作风。遇到下级请示工作,他在提出意见和明确指示后,总要补上一句:这是我的看法,请你们去研究。
为了避免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少奇同志对某项工作提出意见,事前总是经过充分酝酿,因而往往能得到大家的赞成。他原则性强,办事严肃认真,有时批评某些同志显得很“厉害”,然而这些同志并不觉得他不民主。因为他有意见总是当面讲,绝不在背后议论别人。
少奇同志还是个原则性极强的人,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例如1949年初,天津刚刚解放,由于资本家不熟悉共产党政策,害怕清算,害怕工人起来造反,而共产党又只顾工人利益,使他们无法生产下去,于是,他们表现得很消极,有的甚至想弃厂外逃。这种状况如不尽快扭转,就会造成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对夺取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恢复整个经济秩序都极为不利。
当时华北局负责人薄一波将这一情况向党中央作了书面汇报,毛泽东和刘少奇都非常重视。为了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民族工商业的问题,刘少奇决定亲自到天津考察一番。
据薄一波回忆,4月初的一天,刘少奇来到华北局机关,对他说:“我来向你报到。”并告诉薄一波,他将去天津巡视工作。薄一波说,你是中央领导,愿意上哪就上哪,不必告诉我。
刘少奇却严肃地说,按照组织原则,应该这么做。并嘱咐薄一波,他在天津的活动,由天津市委向华北局报告,再由薄一波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报告,中央和毛泽东有什么意见,由薄一波向他转达。
薄一波听了刘少奇一番话,觉得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
遵照刘少奇的指示,后来薄一波真将刘少奇在天津的活动情况和讲话精神向毛泽东作了详细汇报,又把毛泽东的指示意见转达给刘少奇。
建国后有一段时间少奇同志主持政治局日常工作,凡是重大事情,他都要亲自到毛泽东的住地请示。在政治局会议上,刘少奇常说:“我们这次讨论,把意见拿出来了,由我和小平同志向毛主席汇报,主席同意了,我们就开始执行,如果有什么不同意见,我们下一次再讨论。”
在党内不论职务高低,大家是平等的,互相都应称为同志
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刘少奇同志对于党的各项规定一向是严格执行的。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虽然刘少奇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以后又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和国家主席,但在他身边工作的人,谁也没称过他的官衔。
刘少奇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说:在我们党内,只有三个人,一个是毛主席,一个是周总理,一个是朱总司令,大家称他们为主席、总理、总司令,这样都习惯了,不必改,其他人,应该一律互相称同志。
少奇同志不光是这么说,在实际生活中他也是这么做的。据他的秘书吴振英、刘振德回忆,1954年,他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有一次,秘书杨俊去向他汇报工作,喊了一声“委员长”。开始,刘少奇好像没听见,没有理采,当叫了第三声“委员长”时,他才不高兴地反问杨俊:“你怎么突然叫这个,不感到别扭吗?”此时王光美在一旁解释说:你怎么叫他“委员长”呀?委员长是对外的,在家里还叫少奇同志嘛!”刘少奇也说:以后不要这样叫了,叫同志多顺口啊!
那时候,别的工作人员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向刘少奇报告事情时,称他官衔,往往也是连叫几声他都没反应,但一改称“少奇同志”,他马上就答应了。
所以,在刘少奇那里,官衔职务一直叫不起来,以致全党都叫他“少奇同志”。可以这么说,大家称毛泽东为主席,体现了人民对他的热爱;称周恩来为总理,反映了人民对他的尊敬;而称刘少奇为少奇同志,则反映了刘少奇与大家的更亲近、更密切。
“人民信任你,你就决不能辜负人民的信任。”“人民给你多大的权力,你就要负多大的责任。”
1957年,北京地质学院第一批学生毕业,写信反映了一些思想问题,要求少奇同志给他们讲讲话。少奇同志欣然邀请他们和共青团的一些干部到中南海座谈。座谈中,他针对学生不愿到野外勘探队去工作的思想问题说:“许多学生羡慕老革命,想早生几十年,在枪林弹雨里当英雄,说现在只能爬荒山,找石头,太平淡了。其实,建设也是战斗,地质勘探队就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侦察兵和游击队,与新中国成立前山上的游击队一样,生活都很苦,但干好了都能当英雄。过去,毛主席、朱总司令带头打游击,打出了个新中国。在今天的建设中,你们肯定能再打出一个新中国……”这次谈话使同学们受到很大鼓舞。
少奇同志不只是鼓励青年人立大志,创伟业,不要贪图安逸舒适的生活,他自己也经常风尘仆仆地到建设现场去解决问题。1961年,他由广州到湖南调查了44天后,又奔赴东北,视察大庆油田。少奇同志深入油田第一线,摸情况,想办法,表示一定要力保大庆。职工们感谢他,他说:“应该谢谢你们,是你们的干劲鼓舞了我!”
夏季的兴安岭森林茂密苍翠,阴霾的天气,即使不下雨,也是云过一身湿,而晴日林间,蒿草棘刺饱含露水,又像个蒸笼。少奇同志白天深入林场,看采伐,观察林场的更新情况,访问工人居民生活区;晚间,在火车上召开工人、干部座谈会,听取汇报,并与大家谈心。一天,他突然问这里是否买得到酒。当时正值国家困难,缺粮少酒,林区交通又不方便,酒供应极少。少奇同志说:林区工人的工作、生活条件都很艰苦,常年处于阴寒潮湿的环境中,必须要保证让工人有足够的酒喝。他指示有关部门,把酒作为急需生活物资优先运到林区,一定要保证供应。少奇同志不仅关心和积极解决群众眼前问题和困难,更顾到他们的长远利益。过去他常讲起,历史上长安、北京等地区都是林区,建了都城,树就全砍光了。现在,有人住的地方林木都没有了,原始森林能保存下来,就因为没人烟,来了人就剃光头,这样不行。在视察中,他发现森林资源浪费很大,采育比例失调。有一天,在一片松林里,他抬头望着那参天的松树,语重心长地对陪同的林区领导同志说:“百年之后还能不能有这样的红松林啊!我们这一代人采光了,下一代人怎么办?后继有人,也要将来有林。”接着他又说:“我国森林资源很少,我们这一代人不要把森林搞光了,搞光了不仅以后没得用,还要影响气候,我们死后都要受审判的!”“不要享祖宗的福,给子孙造孽!”那次,少奇同志对我国林业的采伐与更新,木材的综合利用,工人生活区的建设,都提出了许多根本性的建议。
在历时一个多月的视察中,少奇同志踏遍大小兴安岭和牡丹江的几个林区。他虽已60多岁,却精神饱满,不顾种种困难,有时一天要跋涉几十里山路,对那穿透衣服的蚊叮虫咬也毫不在乎。他换下来的被汗水、雨露湿透的衣衫,上面还常常有斑斑血点。少奇同志很欣赏范仲淹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他认为古人能做,难道共产党人还办不到吗?他平时常说:“人民信任你,你就决不能辜负人民的信任。”“人民给你多大的权力,你就要负多大的责任。”
1961年春天,少奇同志到湖南长沙、湘潭、宁乡三县搞调查。他已经快40年没有回过老家了。古人说,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可他那次穿的是一套蓝布制服,戴一顶蓝布帽,着一双青布鞋,到了宁乡县委的大院里,大白天同县委负责同志迎头走了个照面都未被认出,倒是有同志发现了王光美,才又转回来说:“刘主席呢?”王光美指着旁边的少奇同志说:“这不是!”
国家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
1959年冬,少奇同志在海南岛休假,当地干部在他生日那天送来一个带有寿字的大蛋糕。他知道后,生气地对秘书说:“谁叫你们搞的?拿走!”然后又把王光美叫来,问她知道不知道,为什么不制止?王光美说,事先她也不知道。少奇严肃地说:“党中央早就做过决定,政治局的同志不过生日,我举手同意了的,就要坚决执行,决不能带头破坏中央决定。”
三年困难时期,有些地方负责人为了中央首长的身体健康,送来一些副食品,刘少奇坚决要工作人员退回去,实在不能退的就按价付款。他每次开会和出差,总是自带茶叶和香烟,不用公家的。即使招待外宾,他也不抽公家安排的进口烟,只抽自己带的前门牌香烟。
1960年,少奇同志率领代表团到苏联参加81个国家共产党会议,作为代表团团长,当时按规定发给他5000卢布的零用钱。可是,他没有为个人使用一个卢布。回国前,将这笔钱全部交给了我国驻苏联大使馆。
有一次,少奇同志作为国家主席,应邀到巴基斯坦、阿富汗和缅甸三国访问。当时,这些国家送了不少纪念品和礼物。工作人员推辞不掉,只好代他收下,事后报告了刘少奇。刘少奇当即明确指出,别的国家送的东西,都要造册登记,个人不能接受,一律送到有关部门收存。
1964年7月,他到济南了解情况,中午,招待处的同志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宴席。他对招待处的同志说:“你们搞这一桌子,够农民吃几天了,快退回去吧!以后不管哪一级来人,有便饭就行了。”在他的坚持下,服务员把酒席撤了下去,换上便饭,刘少奇才高高兴兴地进餐。
少奇同志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是有口皆碑的。据王光美同志回忆,全国解放时,刘少奇就极力主张共产党员公开身份,以加强群众对党员的监督,保证执政党不脱离群众。他认为,过去在根据地、游击区或白区,不脱离群众这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因为脱离群众就不能生存。现在取得了政权,进了大城市,就容易同群众疏远。这个问题必须引起特别注意。他曾说:“我们反对国民党,是因为国民党欺压群众。如果我们执政不代表群众的利益,脱离群众,甚至蜕化到欺压群众的话,那我们和国民党还有什么区别?”
为了保证党不变质,刘少奇主张首先要加强群众对党的监督。每个党员,包括他自己,都要受群众、受组织的监督,而且应该欢迎别人监督,作为领导干部,更是应该这样。
少奇同志对某些人搞特权的行为十分愤怒,他在《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提到:“我参观了一些工厂,厂长、总工程师或者党委书记住的房子是一幢幢的公馆,是新盖的,处长又是一幢房子,科长又是一幢房子,其他干部又是一幢房子,工人宿舍是另外一幢房子。等级分得很清楚,甚至厂长、处长、科长的办公室里面,住的宿舍里面,几个台子、几个沙发、几个凳子都有等级。我看在这个地方是不是开始萌芽了一种等级制度,社会主义之下的等级制度?等级制度是一种封建制度,我们抄袭了封建制度。如果这种制度开始萌芽,我看应该废除。那些生活待遇上要求很高的人我看是危险的。”
有一次,刘少奇在某地视察军事设施,当地的同志请他顺路去参观了一座别墅。那座别墅坐落在一处绿树葱郁的山谷里,环境十分幽静,建筑更是豪华,地板也是楠木的,据说这是江青亲自“设计”修建的。刘少奇看后心情沉痛地说:“这样搞,要亡党亡国的啊!”
当选为国家主席后,刘少奇的一些亲戚和本家来到北京,试图找他帮忙,解决工作与待遇问题。为了彻底杜绝这种不良现象,1959年国庆节那天,刘少奇召开了家庭会议,语重心长地教导亲戚和子女们:“国家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我是国家主席,硬着头皮给你们办这些事,也不是办不成,可是不行啊!我的权力不能乱用,不能拿它为个人谋私利。”刘少奇的教诲使亲戚和孩子们心悦诚服,他们当即表示拥护刘少奇的决定。
“一腔热血孤魂去,六字奇冤青史留。终见长天出异彩,花明楼上展风流。”
早在1948年,朱德就曾写诗称赞刘少奇“修养称楷模,党员作范仪”。1980年,在党中央为少奇同志冤案平反之际,王光美总结了少奇同志的一生,深有感触地说:“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少奇同志写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本书,不是欺人之谈。他自己是身体力行,努力照这本书中所说的去做的。”事实说明:少奇同志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是值得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永远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