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例药源性死亡病例回顾及分析
2013-05-23周鹏管鸽
周 鹏 管 鸽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 450000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的逐步健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医疗服务已成为社会服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医疗事故的频频发生,时刻提醒着我们医疗卫生安全亟待解决,其中药物致死性事件是医疗卫生安全中最为严重的一种。药源性死亡(drug-induced death,DID)指健康人或病情平稳的患者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或治疗过程中,因用药后出现药品不良反应(ADR)而引起的死亡,不包括因原患疾病或与ADR无关的死亡[1]。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全世界约有1/3患者的死亡与用药不当有关。国际上报道的药品不良反应中严重的反应约占20%,而死亡病例约占严重不良反应的38.44%。据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有250万人因药品不良反应住院,因药品不良反应导致死亡的人数约为19万人,死亡率约达7.69%[2]。由此可见,药源性疾病以及药源性死亡对人类健康及医疗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本文将2000年~2012年报道的83例药源性死亡病例进行了回顾性汇总、统计及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检索2000~2012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收录的药源性死亡事件文献,以药源性死亡和不良反应等为关键词:依据药源性死亡定义筛选文献,排除非正常用药剂量以及非常规用法所导致的死亡,获得报道的药源性死亡事件83例作为统计分析的事件。其中:收录文献共计63篇,包含药源性死亡事件83例。依据药源性死亡定义限制排除13例(10篇)因非正常用药剂量以及非常规用法(服毒自杀、被迫服药致死、小儿误服药品致死以及农药等致死者)所导致的死亡事件,共计入选符合统计要求的药源性死亡事件共83例。
1.2 研究方法
阅读文献,设计相关的研究数据表格,详细收集研究资料,如:致死患者性别、年龄、使用药品给药途径、导致死亡药品品名和导致死亡患者受损器官及脏器等资料。统计相关资料并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Excel 2010和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汇总统计结果,依据统计结果和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适当分析。
2 结果
2.1 致死患者性别、年龄统计
纳入统计的83例病例中,男性47例,女性36例,≥60岁发生率最高,见表1。
表1 致死患者性别、年龄统计(n)
2.2 药品给药途径统计
统计结果显示,药源性死亡致死频次最高的给药方式是静脉给药,约占统计结果的49.40%,口服给药次之,约为21.69%,见表2。
表2 致死药品给药途径统计情况表
2.3 导致死亡的药品种类
结果显示,导致死亡的药品种类有48种,依据药品品种分类,共分为7大类。统计中不同致死事件存在使用相同药品情况,故使用药品导致死亡出现频次(103次)大于统计病例数(83例),见表3。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抗感染药物与中药注射剂在致死药品品种和致死频次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发生率最高。
表3 致死药品品种及例次
2.4 受损器官及脏器统计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药物不良反应术语(ADR terminology)进行汇总、分类和统计,药源性致死病例中使用药品受累器官及脏器统计结果见表4。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药源性死亡事件发生后机体器官及脏器受损主要表现中居前3位的分别是:全身性反应、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其所占比例较高。
表4 药源性致死病例患者受累器官及脏器统计表
3 讨论
3.1 性别、年龄与药源性死亡发生的关系
由表1统计结果显示:药源性死亡病例中男性致死事件多于女性,对比国内相关文献[3-4],与之统计结果相似。致死事件高发年龄组主要为男、女性的30~59岁年龄段以及大于60岁的老年人。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降低导致药物清除能力下降是药源性死亡高发的主要原因[5]。由此可见:中老年患者药品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相关知识对于合理使用药品,减少药害事件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高龄患者使用药品时的药学监护,亦是减少药品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有力武器。
3.2 致死药品给药途径与药源性死亡的关系
由表2统计结果显示:药源性死亡致死频次最高的给药方式是静脉给药,约占统计结果的49.40%,口服给药次之,为21.69%,与国内文献报道结果相吻合[5-6]。经静脉注射方式给药,药品迅速达到稳态血药浓度,达峰时间快,故起效迅速,多用于病情危急或重症患者,迅速达到治疗效果。然而由于药品直接进入体内,使用时危险性相对较高,如:静脉注射的药品中含有的致敏性物质可导致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即使使用极小量药品,也可能发生;药物中存在的凝血因子与血液中的成分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血栓的形成,致使栓塞事件发生等。口服给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或者死亡多为长期服药所致,损害发生较为缓慢。因此,提醒临床医师使用药品时,尽量减少药品直接入血的给药方式,提倡能口服则避免注射,如须经静脉给药应全程严密监测[7],以避免DID发生。
3.3 药源性死亡与药品的关系
由表3统计结果显示:抗感染药物与中药注射剂在药源性死亡事件中,致死率较高,应引起极度重视。
3.3.1 药源性死亡与抗感染药物的关系 由表3统计结果显示:抗感染药物在药源性死亡事件中,无论从使用药品品种数还是使用后致死频次皆占有相当的比例,各约占41.67%和41.75%。结合讨论中第二部分可见,抗生素致死原因多为过敏性休克,考虑与制剂中存在的过敏原和相关的制剂添加剂有关。因此,抗生素使用时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进行使用操作,药品使用说明书中明确写有使用前须进行皮试的药品,必须严格遵照说明书规定使用前进行皮试,以避免直接使用导致的过敏性事件发生。同时,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把关,按照抗生素使用要求进行操作,以避免药害事件的发生。
3.3.2 药源性死亡与中药注射剂的关系 由表3统计结果显示:中药制剂尤其是中药注射剂在药源性死亡事件中,致死药品品种数及致死频次所占比例也相当大,都超出构成比的18.00%。中药材中所含的成分较为复杂,有效成分提纯难度较大,制剂的纯度较化学药品差,是导致其发生不良反应事件的主要原因。中药注射剂是我国特有的制剂,在开发提纯和利用中,与化学药品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尤其要注意。从文献报道的资料显示,中药注射剂致死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严重变态反应,有效成分提纯欠佳,多余成分含量过高是该类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同时,不按照说明书给药方式给药、相关救助措施不当和时间延误也与导致最终死亡有关;汇总文献资料显示以葛根素、双黄连、清开灵、鱼腥草等的注射制剂报道较多,应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8],在没有合理用药指征的情况下,避免该类药品的使用。
3.4 药源性死亡与使用药品后受损器官及脏器关系
由表4统计结果显示:药源性死亡事件发生后机体器官及脏器受损主要表现在全身性反应、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几个方面,所占比例较高,在所有的机体损害中居前3位。由文献资料可见,过敏性休克是全身性损害的主要表现,抗生素类药物和中药注射剂是发生该类事件的主要药品品种;呼吸衰竭是呼吸系统损害的主要临床表现,临床医师在观察到该类临床表现时,应注意与心力衰竭导致的呼吸困难相鉴别,以期及早进行相关的治疗;肾功能损害是泌尿系统受损的主要表现,临床医师应多考虑药物的肾毒、副作用,在使用过程中定期进行相关指标的监测,如:尿常规和肝肾功能等,以避免药害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由于药物不良反应事件不断出现,药源性致死事件亦时有报道,提醒医务工作者在使用药品时,多考虑药物使用的安全性。药品使用安全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药品使用过程不仅仅是医师开具药品,药师调剂药品,护士使用药品这种流程式服务,亦是层层把关,相互制约监督的机制体系。密切关注药物使用合理与否,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时迅速应对,将药品不良反应及药源性致死事件较低到最小是每位医务工作者在提高医疗服务的同时应该注意的。同时,应再次加强药师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方面的积极作用,为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打下基础。
[1]孙言才,屈建.我国文献源中药源性死亡病例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情报,1998,4(4):234.
[2]孙言才,屈建,曾爱民.454例药源性死亡的分析[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1997,6(3):129-130.
[3]陈吉生,庄文斌,黎行山,等.415例药源性致死病例分析[J].中国药房,2005,16(19):1489-1491.
[4]崔蓉,王屏.抗菌药物致药源性死亡103例统计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7):590-591.
[5]刘平.药物过敏性休克207例临床分析[J].中级医刊,1992,27(3):47-48.
[6]王屏,朱立勤,徐彦贵,等.中药致药源性死亡38例文献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3):220-221.
[7]凌春燕,张晋萍,葛卫红.我院24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5,16(9):697.
[8]王德才,王笑蕾.中药注射剂致死亡68例文献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8):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