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运动员运动成就动机和身体自尊特点及其关系研究
2013-05-23肖丽琴
肖丽琴
1 前言
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关心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残疾人由于身体某些器官功能的障碍,直接导致其行为和活动受限,加上社会上个别人对残疾人的误解甚至歧视,造成残疾人与正常的社会生活发生某种程度的隔阂,从而,产生孤独、敏感、缺乏自信、自尊与身体自尊水平低下等诸多心理问题。李红(2005)认为,身体缺陷会影响残疾人身体自尊的发展,但不同性别对身体自尊的影响不大,残疾人的身体自尊水平也许更多地受其残疾类型和残疾程度的影响[10]。殷晓旺,张力为(2010)研究也认为,残疾人的身体自尊水平受自身身体残疾程度的影响较大[20]。一些肢体残疾人由于生活不能自理或者功能丧失经常需要别人帮助,有些个体便会产生一些“无用感”,他们认为自己丧失生活自理的能力给家庭带来了负担,因此非常自卑,自我评价比较消极,认为自己是废人[11],其自尊和身体自尊较为低下。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尊、身体自尊是与个人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心理学概念。自尊是指个体对自身身体特点、个性、社会身份和行为的认知评价及情感反应(Sonstroem1984)[31]。自尊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心理健康的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身体自尊,依据Shavelson等人提出的多维等级结构模型,身体自尊是指“个体对自我身体的不同方面的评价,是整体自尊的一个具体领域[30]”。它包括两个等级:主领域为一般的身体自我价值感(PSW)和次领域中更为具体的有关身体各方面的满意感,即运动能力(SC)、身体状况(PC)、身体吸引力(AB)、身体素质(PF)4个方面[23]。残疾人由于身体器官功能缺陷,活动能力受限,社会参与减少,个性特质迥异,家庭环境因素等多种原因其身体自尊必然受到影响。王志鹏(2006)对聋哑青少年学生身体自尊影响的分析表明:影响我国聋哑高中生身体自尊的因素主要有活动参与程度、重要他人的评价、性格,研究还证实,重要他人的评价、活动参与程度对聋哑生身体自尊的贡献较大[14]。而体育运动作为残疾运动员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活动,其最大的价值在于通过开发个人潜能来融入社会、促进健康以及通过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来加强自尊。研究表明,身体自尊同自信心有极为显著的相关。目前,残疾人运动员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表明,通过体育训练和比赛,残疾人运动员在心理整体健康、自尊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16]。李红(2005)认为,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残疾人的身体自尊水平,但运动水平的提高并不能大幅度地提高其身体自尊的水平[10]。房蕊对残疾人自行车运动员的自尊调查表明,我国残疾人自行车运动员的自尊水平总体偏高,但性别特征、残疾类别特征及其交互作用对自尊无显著性影响[3]。Richard对优秀残疾人运动员的心理剖面图进行研究,得出优秀的残疾运动员表现出的心理剖面图和那些优秀的体格健全的运动员的剖面图极为相似,使用轮椅的运动员比残疾的非运动员的自尊心和体能定位都要高(Roeder Ausfesser1986)。和体格健全的优秀运动员一样,有身体障碍的优秀运动员也通常是心理健康的个体,表现出较低水平的紧张、抑郁、愤怒、疲劳和混乱[25]。Campbell(1994)等人对残疾人运动员、爱好体育的残疾人和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的残疾人的横向比较结果显示,残疾人运动员比爱好体育的残疾人精力更充沛、焦虑水平低、自我评价更高,与不参加任何体育运动的残疾人比,前两者对自身健康的认知度明显提高[29]。因此,从已有研究可以看出,从事体育运动对残疾运动员的自尊、身体自尊水平等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那么,体育运动对残疾运动员的自尊、身体自尊水平的提高究竟是通过什么样的中介变量来实现的呢,或者说,其理论依据是什么,迄今相关的研究甚少。
心理学认为,成就动机是推动个人获得成就的内在力量,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动机。阿特金森(J.W.Atkinson,1964)的成就动机理论(期望价值理论)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由两种稳定的倾向组成,一是追求成功的意向,二是避免失败的意向,成就动机是由追求成功的倾向强度减去避免失败的倾向强度而形成的[27]。运动成就动机是指运动个体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及追求成功的一种倾向,其意味着运动个体希望从事体育运动并取得满意结果的一种心里效应[9]。多数研究认为,成就动机是竞技运动员的最重要的心理特征[18],个人的运动经历、能力、社会期待等可以有效提高运动成就动机。运动成就动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性成就需要,它对运动个体的训练和比赛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是激励自我成就感和上进心的心理机制,更是决定运动员能否取得比赛胜利的重要因素。残疾人由于身体上的缺陷,成就需要对他们来说显得更加重要,他们希望在所从事的体育项目上获得成功的愿望更为强烈。李闯(2010)对第13届残奥会中国乒乓球运动员的运动成就动机做了研究,他主要是从社会认可、竞技水平提高、娱乐、感性体验、努力取向这5个层面对参加第13届残奥会的26名中国乒乓球运动员的成就动机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我国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员更需要提高竞技水平,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对成就动机有更强烈的愿望,结果同时还显示,在社会认可和感性体验维度上存在性别差异,男性高于女性[9],说明了残疾运动员在训练和竞赛中希望取得优异成绩,把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作为自己的抱负,积极投入运动活动,并力求获得成功,从而提升个体的运动成就感。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对象
按分层随机取样的方式,共抽取参加全国第8届残疾人运动会中的肢残、视残、听残3类残疾人运动员被试700人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658份,去除缺失信息问卷68份,共得到有效问卷590份(男性377人,占63.9%,女性213人,占36.1%;婚姻总样本中,已婚186人,占31.5%,未婚404人,占68.5%;残疾类型总样本,肢残324人,占54.9%,视残116人,占19.7%,听残150人,占25.4%;不同文化程度总样本中,大学(大专)141人,占23.9%,高中164人,占27.8%,初中199人,占33.7%,小学56人,占9.5%,从未上过学30人,占5.1%;总样本年龄为14~60岁,M=26.14岁,SD=8.34;总样本运动年限最长的为30年,最短的为1年,M=5.93,SD=4.825),有效率为89.67%。
2.2 研究工具
2.2.1 运动成就动机量表
运动成就动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性成就动机,作为身体某些器官功能障碍的残疾人,能够通过体育锻炼和比赛不断的完善和锤炼自己,与健全人一样可以追求成功,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本研究采用了杨勇(2008)将成就动机量表①由挪威Oslo大学心理学家T.Gjesme和R.Nygard于1970年根据成就动机理论编制了一个用于测量个体成就动机强弱的量表(The Achievement Motive Scale,AMS)。叶仁敏(1988)将该表进行了中文修订并引入国内,量表分为2部分,分别测定追求成功的动机(MS)和避免失败的动机(Mf)。成就动机的得分由追求成功的动机减去避免失败的动机得分构成,得分越高表明成就动机越强[19]。该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77,效度为0.58,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8[28]。引入体育领域,结合具体的体育运动情景所发展的运动成就动机量表(AMS),对残疾运动员的运动成就动机量表进行测量。该量表包含两个维度,共23个条目。其中追求成功分量表(MS)13题,避免失败分量表(Mf)10题。AMS由个人自己选填,被试根据题目内容回答自己的认识与态度,对问题的阐述采用Likert 5点量表,从1=完全不同意,过渡到5=完全同意[21]。
2.2.2 一般自尊量表
该量表由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量表单维度,包含10个条目,从1=完全不同意,过渡到7=完全同意,得分越高表明自尊感越强。用于人们对自己的价值、长处的总体评价。相关的研究表明,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5,22]。
2.2.3 身体自尊量表
由表5可知,在菜籽油、花生油、茶籽油、亚麻籽油及芝麻油当中掺入 5%餐厨废弃油脂,都能检出餐厨废弃油脂的标志物,即黄豆苷元和染料木素,确证性地鉴别餐厨废弃油脂的掺伪行为,为打击废弃油脂掺伪现象提供一种检测手段。
根据国外已有研究认为,优秀的残疾运动员表现出的心理剖面图和那些优秀的体格健全的运动员的剖面图极为相似,他们一样通常都是心理健康的个体[25]。因此,本研究引用了由Fox等人(1989,1990)编制的《身体自我剖面图》(Physical Self—Perception Profile,简称PSPP)量表,通过徐霞等人(2001)根据我国的不同文化背景对其修订的PSPP②已有研究显示,pspp主量表Cronbach系数为0.85,各分量表Cronbach系数分别为0.82,0.82,0.75[23]。修订后的 PSPP量表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用来测量与社会评价密切相关的个体对自我身体的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感程度的标准化工具。量表中的一般身体自我价值感(PSW)主量表和次领域中更为具体的有关身体方面内容的运动能力(SC)、身体状况(PC)、身体吸引力(AB)、身体素质(PF)4个分量表,对我国的残疾运动员的身体自尊进行测试,共有30题,采用4级评分,分数越高,身体自我程度越高。本研究中,量表对各条目的指导用语根据残疾人的身体、心理特征和实际需求进行了修改,如PSPP中的“与多数人相比”均改成了“与多数残疾人相比”等,以此拟定了《残疾运动员身体自尊量表》。
2.3 测试过程
为了高质量地完成问卷调查,项目组所有成员作为施测者事先进行了详尽的调研培训。施测者通过2011年10月浙江举办全国第8届残疾人运动会期间将问卷发放给不同类型的残疾运动员,当场填写收回。由于3类残疾人残疾器官的不同及文化程度的差异,为了确保不同残疾类别运动员有效同质数据,在对肢残和视残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时,全部采用访问式问卷调查,即被调查者回答,由调查者完成问卷填写;在对听残者的调查过程中,邀请了手语老师及各队教练做翻译,进行交流沟通,再由调查者完成问卷填写。在调查之前,事先向被试强调问卷仅用于科学研究,所做的答案无对错之分,问卷无需登记姓名,所有的信息完全保密。在回答问卷时,要求被试对自己的真实感受如实作答。运用描述性统计、因素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全回归分析等对有效问卷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运动成就动机与身体自尊测试工具修订结果
运动成就动机量表采用的是杨勇(2008)根据叶仁敏(1988)修订的AMS量表,结合具体的体育运动情景所发展的运动成就动机量表,对健全人运动员进行了信效度的检验,其克隆巴赫系数为追求成功动机0.84、避免失败动机0.86[21]。量表内部一致性较好,可适用于运动成就动机的研究工具。身体自尊量表是通过徐霞等人(2001)根据我国的不同文化背景进行了发展和修订的PSPP量表,主要适合我国青少年身体自尊的测量工具。但两量表是否适用于我国的残疾运动员,将是本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研究对我国残疾运动员的运动成就动机量表和身体自尊量表的适用性进行了信效度检验。
3.1.1 运动成就动机量表和身体自尊量表的信度检验结果
本研究采用克隆巴赫(Crombach Alpha)一致性系数检验残疾运动员运动成就动机和身体自尊各分量表的信度指数,运用SPSS 17.0软件计算出了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表1),结果表明本量具有较好信度。
表1 运动成就动机和身体自尊各变量的克隆巴赫系数一览表Table 1 Table of Cronbach’s alpha for All Variables between Sport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Physical Self-Perception
3.1.2 运动成就动机量表和身体自尊量表的效度检验结果
根据问卷的理论构架,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对量表进行结构效度检验,取特征值大于1提取公共因子。《运动成就动机量表》确定2个主成分,结果显示,KMO值为0.835,比较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度检验χ2值为5 614.885,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0),代表总体的相关矩阵间存在共同因素,满足探索性因素分析条件。《运动成就动机量表》的23个条目分别归入追求成功动机和避免失败动机2个维度,各分量表的特征值分别为6.993、6.677,方差贡献率为30.404%、29.032%,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9.436%,各条目在所属因素的载荷均达到0.45以上,说明量表整体结构效度较好。《残疾运动员身体自尊量表》中,由于残疾人的特殊性,对身体吸引力主成分的题项比较敏感,在因素分析时,其因子聚合度较低,效度较差,故删除了此维度。因此,《残疾运动员身体自尊量表》确定为主领域1个主成分和更为具体的次领域3个主成分。结果显示,KMO值为0.784,比较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度检验χ2值为4 488.060,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0),代表总体的相关矩阵间存在共同因素,满足探索性因素分析条件。《残疾运动员身体自尊量表》的主领域6个条目为身体自我价值感和次领域中18个条目分别归入运动能力、身体状况和身体素质3个维度,各分量表的特征值分别为4.838、4.746、2.900、2.250,方差贡献率为20.157%、19.776%、12.084%、9.375%,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1.392%,各条目在所属因素的载荷均达到0.5以上,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整体结构效度。
3.2 残疾运动员运动成就动机与身体自尊的特点检验结果
为了考察不同残疾运动员运动成就动机与身体自尊的特点与差异情况,本研究将样本被试的运动成就动机(追求成功、避免失败、成就动机)和身体自尊各量表(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素质)分别进行了性别、婚姻和残疾类型等因素的方差分析(表2、表3)。在不同残疾类型之间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检验发现(表2),肢残、视残、听残3类残疾运动员在运动成就动机量表中追求成功动机均超过了平均分3分,追求成功动机显著高于避免失败动机,说明了残疾运动员渴望成功的愿望较为强烈,具有较为积极、乐观的进取心态。在不同残疾类型运动员之间追求成功动机未呈现出明显的差异,相比较肢残运动员分数最高;而避免失败动机和成就动机总分在不同残疾类型中具有显著性差异,在避免失败动机上肢残运动员分数最低,视残运动员次之,听残运动员分数最高。3类残疾人在成就动机得分方面肢残运动员的成就动机水平最高。在一般自尊上3类残疾运动员存在显著性差异(F=19.461,P=0.000),肢体残疾运动员高于视残和听残运动员。在身体自尊主量表身体自我价值感和分量表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素质与身体自尊总分上不同残疾类型运动员同样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主要差异在视残运动员与肢残、听残运动员之间,视残运动员各量表的分值均较低。视觉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视觉障碍将会影响其他知觉所获取知识的组织与消化,并影响其行为,因此,视残运动员由于自身视觉器官的失聪,直接影响其心理的认知和身体的参与度。
表2 本研究被试运动成就动机和身体自尊各变量在不同残疾类型方面比较一览表Table 2 Table of Contrast in Different Disability Types for All Variables between Sport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Physical Self-Perception Tested in This Study(n=590)
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运动成就动机和身体自尊各变量在不同性别和婚姻方面的特点差异,由表3显示,在追求成功的动机上,男、女运动员的分值比较接近,成就动机得分性别差异不显著。在避免失败动机上,不同性别运动员存在显著性差异(t=-2.790,P=0.005),女性高于男性,说明女运动员回避失败的动机强于男运动员。追求成功动机和成就动机在已婚和未婚运动员身上呈现出了较为显著性的差异,已婚运动员高于未婚运动员。在避免失败动机上,是否婚否运动员也存在显著性差异(t=-5.076,P=0.000),未婚高于已婚。在身体自尊的各分量表上,男、女残疾运动员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男运动员分值高于女运动员。在身体自我价值感方面,婚否差异较小,但在一般自尊、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素质和身体自尊方面均存在婚姻方面的显著性差异,P均接近0.000,已婚运动员分值高于未婚运动员,说明了已婚运动员在运动场上对自我的追求和提高更为关注。
表3 本研究被试运动成就动机和身体自尊各变量在不同性别和婚姻方面比较一览表Table 3 Table of Contrast in Different Genders and Marriage for All Variables between Sport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Physical Self-Perception Tested in This Study (n=590)
3.3 残疾运动员运动成就动机与身体自尊的相关检验结果
从本研究检验了残疾运动员的运动成就动机与一般自尊和身体自尊各量表的相关矩阵显示(表4),追求成功动机与避免失败动机这两个相反维度之间不相关,这符合运动成就动机量表的结构特征。追求成功动机与成就动机、一般自尊、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自尊存在显著性正相关,与避免失败动机、身体自我价值感和身体素质不相关;而避免失败动机与成就动机、一般自尊、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素质、身体自尊存在显著性负相关,但与身体自我价值感不相关。成就动机与一般自尊、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素质和身体自尊也存在显著性正相关,与身体自我价值感不相关。从本研究结果来看,残疾运动员的身体自我价值感得分较低,其运动成就动机与身体自我价值感不存在相关关系,这可能与残疾运动员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状态有关。
一般自尊和身体自尊各维度相关检验结果显示(表4),一般自尊与身体自我价值感和身体素质不相关,与运动能力、身体状况和身体自尊总分存在显著性正相关,P=0.000。作为身体自尊主领域的身体自我价值感与次领域的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素质也存在显著性正相关,P=0.000;身体自尊各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性相关,如运动能力与身体状况、身体素质和身体自尊存在显著性正相关(r=0.566,P=0.000、r=0.553,P=0.000、r=0.838,P=0.000);身体状况与身体素质和身体自尊存在显著性正相关(r=0.528,P=0.000、r=0.821,P=0.000);身体素质与身体自尊存在显著性正相关(r=0.785,P=0.000)。
表4 本研究被试运动成就动机和身体自尊各变量之间相关一览表Table 4 Table of Correlation for All Variables between Sport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Physical Self-Perception Tested in This Study (n=590)
3.4 运动成就动机预测自尊水平的结果
以追求成功动机和避免失败动机两分变量作为自变量,一般自尊、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素质、身体自尊作为因变量,进行全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表5),追求成功动机和避免失败动机都进入模型。对回归方程进行方差分析的检验结果显示,一般自尊、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素质、身体自尊回归方程显著,模型与数据拟合度较好。追求成功动机和避免失败动机对一般自尊、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素质、身体自尊具有显著地预测作用。追求成功动机和避免失败动机可以解释因变量一般自尊28.4%的变异,r2=0.284,F=116.657,达到显著性差异,说明了追求成功动机和避免失败动机与一般自尊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极为显著。从本研究结果来看,残疾运动员追求成功动机对身体自尊各变量的变异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残疾运动员避免失败动机对身体自尊各变量的变异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回归系数除身体自我价值感和追求成功动机对身体素质的预测外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表5),说明了残疾运动员随着运动成就动机水平的提高,其身体自尊水平也相应提高;而运动成就动机水平的降低,其身体自尊水平也降低。
表5 本研究被试运动成就动机预测自尊一览表Table 5 Table of Prediction on Self-Perception of Sport Achievement Motivation Tested in This Study (n=590)
4 分析与讨论
4.1 运动成就动机、身体自尊问卷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从本研究对我国残疾运动员的运动成就动机量表和身体自尊量表的适用性进行了信效度检验结果来看,各分量表的Crombach Alpha系数(除身体吸引力量表因结果一致性较差删除外)其余均在0.7以上,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而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对《运动成就动机量表》和《残疾运动员身体自尊量表》的结构效度进行检验,两分量表的KMO值均在0.7以上,Bartlett球形度检验χ2值均具有显著性意义。在因素分析时,其因子聚合度较高,各分量表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59%以上,各条目在所属因素的载荷均达到0.45以上,说明两量表整体结构效度较好,可以适用于本研究的残疾运动员运动成就动机与身体自尊的研究。
4.2 残疾运动员运动成就动机、身体自尊的特点
从本研究被试的运动成就动机(追求成功、避免失败、成就动机)和身体自尊各量表(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素质)在不同性别、婚姻和残疾类型等因素上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肢残、视残、听残3类残疾运动员,他们追求成功的动机均显著高于避免失败动机,表明残疾运动员其心理发展日趋成熟,主体意识和独立意识日益增强,对成功具有较高的期望值,为了追求成功能够勇敢面对困难,不怕失败,具有较为积极的进取心态。在追求成功动机上3类残疾运动员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差异,相比较,肢残运动员分数最高;而避免失败动机和成就动机总分在3类残疾运动员中呈现出了显著性差异(F=10.718,P=0.000;F=12.136,P=0.000)。在避免失败动机上,听残运动员和视残运动员分数高于肢残运动员,分数越高,说明回避失败的动机越强,数据分析说明了听残和视残运动员害怕失败的动机强于肢残运动员;3类残疾人在成就动机得分方面,肢残运动员的成就动机水平最高。分析原因,可能是听残和视残运动员由于自己的听觉或视觉感知通道堵塞或严重受阻,从听觉和视觉输入的刺激减少或消失,他们的认识活动主要依靠其他器官功能来增加代偿,对外部事物和自我的认知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26],尤其是自我认知偏低,对自己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认识不足。从调查访谈可知,部分听残和视残运动员尤其是刚参加训练者认为,自己因听力或视力障碍而无法完成常人的运动,因此,无法为自己设定明确的目标,很多时候也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运动场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常常会因为自己的身体原因而担心比赛的失利。而肢体残疾运动员由于残疾部位和残损程度的不同,除轮椅运动员外,现今多数截肢运动员可以利用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型假肢进行训练和比赛,补偿缺损的运动功能,增加运动能力,以此提高获胜的信息和勇气。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比赛任务,这表明了肢残运动员对自身身体状况的评价更为积极,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减轻肢残人对身体健康状况的担忧,提高对自身身体活动能力的认识。Harter等人的研究也表明,个体的能力知觉与学习动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能力知觉强会激发个体的动机水平,反之则降低动机水平,并直接影响成就行为[7]。因此,从本研究来看,听残运动员和视残运动员避免失败的倾向显著大于肢残运动员,肢残运动员在成就动机得分上高于视残和听残运动员。从调查来看,3类残疾运动员在一般自尊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19.461,P=0.000),肢体残疾运动员一般自尊高于视残和听残运动员。在身体自尊主量表即身体自我价值感和分量表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素质与身体自尊总分上,不同残疾类型运动员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主要体现在视残运动员与肢残和听残运动员之间,相比较视残运动员各量表的分值较低,可能是因为视残运动员由于视力障碍,在运动场上需要运动员根据触觉来确定自己在场上的位置、方向,根据听觉来判断行动的方向和速度,在活动中需要结合辅助设备器材,以声音和触觉为导向做出行为判断,其身体动作和行为不能自如运动,活动受限,不能进行独立的体育锻炼,需要引导员带领等。另外,视残运动员不能通过视觉进行有效的学习和模仿,不能用体态语言与人沟通,无法通过直观学习掌握和提高运动技能,从而影响了锻炼效果和运动能力的提高,也正是由于这些生理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其自我认识与评价偏低。因此,从调查来看,视残者在身体素质、运动能力、身体的自我价值感等方面均显示较低分值。
本研究分析运动成就动机和身体自尊各变量在不同性别和婚姻方面的特点发现,男、女运动员在追求成功动机的选择上比较相似,成就动机得分也较为接近,这可能与随着社会的发展,残疾女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机会逐渐增多,为女性提供了更多获得成功的机会有关。另外,根据McClelland实验研究得出结论,两性成就动机的差异是由于测试条件的不同而引起的,如果用同一方式进行测验,男、女成就动机是相同的[15]。在避免失败动机上,女运动员回避失败的动机大于男运动员。这与多数研究认为女性避免失败的动机更强相一致。这可能与女性的性格特点有关,很多女性胆小、敏感,往往对一些竞争激烈的训练比赛任务持逃避态度,怕丢脸,怕失败,在参加体育活动时,更多地倾向于保守策略,追求亲和。另外,女性由于身体残疾和不同的社会文化认同及传统的性别角色等多重束缚,她们在心理上更容易产生一些消极的情绪体验。在追求成功动机和成就动机方面,表现为已婚运动员高于未婚运动员,两者差异较显著(t=2.791,P=0.005;t=5.649,P=0.000),而避免失败动机则是未婚运动员高于已婚运动员(t=-5.076,P=0.000)。运动成就动机是在后天的训练竞争中不断形成的,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受年龄和发展阶段的制约,在不同时间、空间、条件、社会背景与文化形态下,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所表现的具体特征也有所不同。残疾运动员的运动成就动机主要依赖于3大因素:1)获得成功的诱因值,即对实现目标的价值判断;2)在体育运动任务中成功的可能性大小;3)成就需要,即残疾运动员追求成功的动机强度。这3个因素产生交互影响,其结果使个人接近与成就有关的目标倾向。从婚姻方面来看,已婚运动员和未婚运动员的生活经历不同,所处的环境差异,已婚运动员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成熟,他们对比赛成功后所获得的价值判断更为准确,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体育事业可以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怎样的正影响,自身身体特点和家庭责任使他们更加感受到取得成功的重要,对比赛追求成功的愿望更加强烈,而比赛经验的丰富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参赛时害怕失败的负性情绪逐渐减弱,对于任务完成可能性的预期明显增加。因此,已婚运动员追求成功动机和成就动机高于未婚运动员,而害怕失败动机低于未婚运动员。在身体自尊的分量表上,男、女残疾运动员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男运动员分值高于女运动员,说明了男运动员的运动能力、身体健康状况和身体素质均好于女运动员,另外,男运动员相对性格开朗、豁达,对自己的公众形象没有女运动员敏感。女运动员比男运动员承受着更多的来自身体外表方面的压力,她们对身体外表的不满普遍存在,对自己的形象、容貌、社会地位、自我价值观等比较在意,因此,在身体自尊各量表上,男运动员均高于女运动员。在身体自我价值感方面,婚姻差异较小,但在一般自尊、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素质和身体自尊方面均存在婚姻方面的显著性差异,P 均接近0.000。
因此,从本研究分析可知,残疾运动员因残疾类型、性别和婚姻的不同,其运动成就动机和身体自尊的特点表现不同。各类残疾运动员由于身体不同器官的失聪,认知能力存在偏差,相比较视听不存在缺陷,交流障碍较小,对自我的认知较高。女运动员由于性格特点和社会文化认同的差异,在避免失败动机上高于男运动员,在身体自尊各分量表上低于男运动员。因生活环境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已婚运动员的运动成就动机和身体自尊水平高于未婚运动员。这一结果表明,对不同残疾类型、性别和婚姻家庭特点的运动员,在平时的体育训练和教育过程中应给予不同的关注和干预,以提高其成就动机和自尊水平。
4.3 残疾运动员运动成就动机促进身体自尊的提升
阿特金森(J.W.Atkinson,1964)成就动机理论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方向彼此相对的心理因素构成,即希望成功和害怕失败,希望成功使人趋近目标以追求成功,害怕失败使人回避目标以避免失败,他将动机的情感与认知方面统一起来。而自尊作为一种比较稳定的自我情感,它以深层次的心境形式存在于人的心理背景上,直接制约着人的情绪、情感,而人的情绪、情感又直接影响人的行为的动机强度。从已有文献来看,大多数研究认为,成就动机与自 尊 水 平 存 在 一 定 的 相 关 关 系[4,8,12,13,17,24],成 就 动 机 的 提高可以促进自尊水平的提升。从本研究检验来看,残疾运动员的运动成就动机与一般自尊和身体自尊在追求成功动机与成就动机、一般自尊、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自尊方面存在着显著性正相关(r=0.688,P=0.000、r=0.468,P=0.000、r=0.144,P=0.000、r=0.222,P=0.000、r=0.158,P=0.000),与避免失败动机、身体自我价值感和身体素质不相关;而避免失败动机与成就动机、一般自尊、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素质、身体自尊方面存在着显著性负相关,但与身体自我价值感不相关。成就动机与一般自尊、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素质和身体自尊也存在显著性正相关(r=0.508,P=0.000、r=0.284,P=0.000、r=0.353,P=0.000、r=0.168,P=0.000、r=0.273,P=0.000),与身体自我价值感不相关。也就是说,追求成功的动机越强,或成就动机得分(由追求成功的动机减去避免失败的动机得分构成)越高,表明残疾运动员的成就动机越强,自尊越高,而避免失败的动机越强则自尊越低。这种相关关系解释倾向于:残疾运动员在完成某一项运动任务前,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这两种力量往往同时起作用,当希望成功的倾向在力量上大于害怕失败的倾向时,他们就去追求目标;当害怕失败的力量占优势时,他们就会退缩不前。对这两种力量的不同组合可以影响他们对不同难度的运动任务的选择,对于追求成功的力量高于害怕失败的力量的残疾运动员而言,面临中等难度的运动任务时,成就动机的力量最强,任务的吸引力也最大,这些任务的完成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如残疾运动员在参加比赛时,对手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易激起他们的积极性;当对手的水平与自己的水平相当时,获胜的劲头最足。对于害怕失败的力量高于追求成功的力量的残疾运动员而言,面临中等难度的运动任务时,逃避的力量最强,而非常难或非常容易的运动任务对他们的吸引力最大,因为简单任务的完成或非常难的任务的失败不会对自尊有较大的影响,而一般难度任务的失败会降低自尊。因此,在体育训练和比赛中追求成功的内驱力增强时,成就动机和一般自尊、身体自尊的各维度会随着提高,故追求成功的运动员往往是那些自尊和自信都强的运动员,他们倾向于依靠内在的动机进行学习和训练;相反,自尊较低的残疾运动员,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倾向于依靠外在的动机和外部赞许来支持自己的体育活动,当害怕失败的内驱力增强时,成就动机和一般自尊、身体自尊的各维度就随之下降。因此,本研究证实,残疾运动员运动成就动机与身体自尊水平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残疾运动员运动成就动机的增加可以促进身体自尊的提升,从而加强对残疾运动员成就动机的培养,因势利导使其建立追求成功的意向,从多角度去观察、接纳和赏识每一个残疾运动员,让他们享受到“被欣赏”、“被羡慕、“被瞩目”的心理满足,建立一种“我能行”的成功心理,从而促进自尊水平的提升。
作为身体自尊主领域的身体自我价值感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认知和评价作为客体的自我对社会主体(包括群体和他人)以及作为主体的自我的正向效应而产生的一种肯定自我的情感体验[2]。自我价值感包含了多种心理成分,如认知、情感、态度、评价等多种因素,其核心是自我价值判断与体验[6]。成就动机决定着个人抱负水平的高低,也影响着个人成功和失败体验的获得。有关研究表明,个体的成败体验、抱负水平与自我价值感有着密切的关系[2]。但从本研究结果来看,残疾运动员的身体自我价值感得分较低,其运动成就动机与身体自我价值感不存在相关关系,这可能与残疾运动员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状态有关。部分残疾运动员由于身体条件的障碍给体育训练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比赛的失利使自己丧失信心,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或无用之人,自我放弃,自我否认,自我价值感较低,但具体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一般自尊和身体自尊各维度相关结果显示,一般自尊与身体自我价值感和身体素质不相关,与运动能力、身体状况和身体自尊总分均存在显著性正相关(r=0.205,P=0.000、r=0.261,P=0.000、r=0.187,P=0.000)。一般来说,运动能力强、身体状况好、身体自尊高者一般自尊也相应较高。Shavelson等人认为,身体自尊是一个多维等级结构模型,一般自尊处于该结构的顶部,身体自尊居中,下层为具体领域的身体自尊的各分维度。Fox等提出,随着处于低水平的具体领域的自尊水平的变化,处于高水平的一般自尊也会随之变化[1]。也就是说,采用某种干预手段提高身体自尊的水平就能促进一般自尊水平的提高。残疾运动员通过体育训练和比赛干预,身体机能得到了锻炼,行为协调能力和反应能力增强,运动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改善了自我形象,能正确认识自我,提高了身体自尊,从而也增强了一般自尊。从数据来看,作为身体自尊主领域的身体自我价值感与次领域的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素质均存在显著性正相关(r=0.572,P=0.000、r=0.449,P=0.000、r=0.458,P=0.000、r=0.754,P=0.000);身体自尊各分量表之间均存在显著性正相关,P=0.000。自我价值感作为个体对自身的重要性价值的主观感受,反映一个人对自己的悦纳程度。残疾运动员作为社会生物学的个体,如果自身的身体状况良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较强,社会的接纳程度较高,其对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评估也就越高,会产生一种肯定自我的情感体验,通常表现出自信、主动和勇于挑战的积极状态,价值取向较为合理,呈现出较高的身体自尊水平;反之,如果自身身体缺陷,又缺乏代偿,体育锻炼和参与意识淡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低下,缺乏自信,极易呈现出较低的身体自尊水平。
4.4 运动成就动机对自尊水平具有良好的预测功能
追求成功动机和避免失败动机两分变量对一般自尊和身体自尊进行预测,结果显示,追求成功动机对一般自尊、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自尊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避免失败动机对一般自尊、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素质、身体自尊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一般认为,自尊的心理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逐步培养起来的。从自尊感的角度出发,形成自尊感的要素有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等,这些因素都与个体的外在环境有关。残疾运动员通过训练比赛这一特殊的外在环境,积极参与集体,融入社会,形成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若取得了比赛的胜利,提升了成就感和满足感,他们就会对自身的身体特点、个性特征、社会身份和行为的认知评价较为积极,具有较高的一般自尊;但如果屡战屡败,承受较大的压力或挫折,就会产生沮丧、不满的情绪,对自己产生怀疑甚至自卑,难以接纳自己,导致消极的自我评价和一般自尊下降。
本研究分析显示,残疾运动员追求成功动机和避免失败动机能较好地预测身体自尊各变量的变异。表5显示,回归系数除身体自我价值感和追求成功动机对身体素质的预测外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研究表明,人们对运动能力的自信心与完成这一行为的现实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没有锻炼习惯,并且锻炼行为受到身体某些器官功能限制的残疾人来说,锻炼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他们能够找到符合自己身体条件的锻炼项目和锻炼方法,使自己养成锻炼习惯,最大限度地提高残肢代偿功能,改变了自身的身体状况,提高了身体机能与运动能力,并获得参加比赛的机会,或拿到奖牌,就能体验到一种成功感,一种运动的成就感和自我认知的提高感。这种感受将有助于改变自我看法,打破自卑、焦虑以及消极的心境状态,建立自信,提高自尊。另外,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为残疾人与现实世界之间架起了桥梁,使他们能与社会广泛接触,扩大生活空间和社会交往,参加集体活动,使残疾人感受到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和地位,使之获得满足感和自尊感。这样有利于消除忧郁感和自卑感,能够治愈精神创伤。残疾人在运动场上参加运动或比赛,不仅仅是在比赛运动技术,更是在进行勇气和意志的较量,向生命的潜能挑战。他们克服身体和精神障碍的勇气和信心,向社会显示了残疾人和健全人同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同样可以为社会的繁荣为祖国做出积极的贡献,从而赢得社会的理解、尊重与支持,也增强了残疾人的社会归属感。因此,残疾人在体育锻炼和比赛中追求成功,他们能对自己的身体作出积极、乐观的评价,能够保持积极的情绪体验,进而促进身体自尊水平的提高。然而,那些在运动场上回避失败倾向强烈的残疾运动员,往往是回避目标,避免可能失败的结果,往往更多关注于保护自己不要在公众中丢脸和受窘,常表现出不自信,在运动任务的选择上消极退缩,患得患失,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运动能力、体能水平等没有清晰的认知和判断,从而其身体自尊水平较低。因此,由表5可知,追求成功动机对一般自尊、运动能力、身体状况和身体自尊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避免失败动机对一般自尊、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素质和身体自尊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也即说明了高成就动机者,身体自尊水平较高;低成就动机者,身体自尊水平较低。因此,相关残疾人工作者应该重视和加强对残疾运动员运动成就动机的培养,进而提高其身体自尊水平。
5 结论
1.经过信效度指标检验,证实《运动成就动机量表》与《残疾运动员身体自尊量表》具有较好的可信度与有效性,对于我国残疾运动员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仅在个别维度上存在质疑,后续研究应对此进一步加以探索。
2.不同残疾类型、性别和婚姻的残疾运动员运动成就动机和身体自尊的特点表现在,视听不存在缺陷,交流障碍较小,对自我的认知较高;在不同性别方面,残疾运动员的避免失败动机和身体自尊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在避免失败动机上,女运动员高于男运动员,在身体自尊各分量表上,男运动员分值高于女运动员;在不同婚姻方面,残疾运动员的运动成就动机分量表和一般自尊、身体自尊各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已婚运动员分值高于未婚运动员。这一结果提示,对不同类型、性别和婚姻家庭特点的残疾运动员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有针对性的干预,以提高其成就动机和自尊水平。
3.残疾运动员追求成功动机与成就动机、一般自尊、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自尊均存在显著性正相关,与避免失败动机和身体素质不相关;避免失败动机与成就动机、一般自尊、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素质、身体自尊均存在显著性负相关;成就动机与一般自尊、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素质和身体自尊均存在显著性正相关,说明残疾运动员运动成就动机提高可以促进身体自尊的提升。因此,加强对残疾运动员的成就动机培养、给予特殊的支持和鼓励、积极引导其建立追求成功的意向,促进自尊水平提升是必要的。
4.运动成就动机对自尊水平具有良好的预测功能。运动成就动机中,追求成功动机能对残疾运动员的一般自尊和身体自尊各分量表(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自尊)具有有效地正向预测作用;而避免失败动机对残疾运动员的一般自尊和身体自尊各分量表(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素质和身体自尊)具有有效的负向预测作用。因此,相关残疾人工作者更应该重视和加强对残疾运动员运动成就动机的培养,进而提高其身体自尊水平。
[1]陈红.身体活动提高青少年自尊水平机制的分析[J].体育学刊,2003,10(1):130-132.
[2]狄敏,钱明.医学中专生成就动机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6,12(2):199-201.
[3]房蕊.我国残疾自行车运动员自尊、特质焦虑测查报告[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2):157-160.
[4]高巍奇.大学生品牌敏感与自尊、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5]何玲.青少年身体自尊与生活满意感的关系[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2.
[6]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7]孔海燕.青年女性的成就动机与归因特点的研究 [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5.
[8]黎建斌,司徒巧敏.大学新生自尊与成就动机的关系及外显自尊的中介效应[J].社会心理科学,2007,22(5-6):571-578.
[9]李闯.对我国高水平乒乓球肢残运动员成就动机与自信心的调查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10]李红.上海市残疾人运动员自信心水平诊断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11]李嫱.肢体残疾青少年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1.
[12]李睿、马来祥、张进辅.大学生成就动机、心理控制源与自尊的相关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2,9(1):33-36.
[13]梁小伟.高中生情绪智力与自尊、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14]王志鹏.聋哑青少年学生身体自尊影响因素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6,28(6):53-55.
[15]谢玉珍.城乡苗族初中生自我概念与成就动机比较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4.
[16]闫挺.我国残疾人运动员心理健康结构与特点[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7.
[17]杨美荣,王婧艳.初中生成就动机和自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4):440-442.
[18]叶平.日本大学生运动员运动成就动机的性别、项目和运动经验年数差异[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7,23(3):87-91.
[19]叶仁敏,Hagtvet KA.成就动机的测量与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2,(3):14-16.
[20]殷晓旺,张力为.参与不同体育活动的肢残人与正常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体育学刊,2010,17(6):38-42.
[21]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第2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9-21.
[22]张力为,张立敏.主观身体评价与生活满意感:开放式问卷的检验[J].体育科学,2002,22(5):114-118.
[23]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第2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58-159.
[24]张灏,李崇亮.初中生班级环境、自尊与成就动机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9):1101-1104.
[25]COS,RICHARD.体育产业 MBA经典译从/运动心理学[M].张力为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36-237.
[26]周正环,席蔚菁.盲人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施教原则[J].健康心理学杂志报,2001,9(2):87-90.
[27]ATKINSON J,BITCH D.An Introduction to Motivation[M].New York:Vanostrand,1964.
[28]ABRAHAM S.Assessing achievement motivation: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 new scale using Elizur’s multifaceted approach[J].J Psychol,1994,128(1):51.
[29]CAMPBELL,E.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wheelchair sport participants and non-participants[J].Adapt Physical Activity Q,1994,(11):404-415.
[30]SHAVELSON RJ,HUBNER JJ,STANTON GC.Self-concept: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s[J].Rev Edu Res,1976,(46):407-441.
[31]SONSTROEM.Planning for self-esteem change through exercise[C].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B.V.1991:355-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