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青少年身体锻炼与自尊、人格的关系

2013-05-23毛志雄

体育科学 2013年3期
关键词:年龄阶段人格维度

于 拓,毛志雄

1 问题的提出

2011年2月25日,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中指出,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引导青少年加强体育锻炼,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和重要评价内容,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深入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h的体育锻炼活动。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提升不但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更有利于青少年自身心理健康的提高。有研究表明,锻炼能够提供更多积极社会反馈及同伴认同,从而完善个体的自我观念,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24]。

自尊是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对自我的积极性情感体验[1]。在运动和锻炼心理学领域中,自尊常用来检验锻炼后的心理效益。有研究者认为,体育运动帮助儿童尊敬自己和他人的身体;促进身心的共同发展……积极提高自尊和自信,促进社会认知的发展和学绩的进步[14]。Fox(2000)[19]对 往 年 研 究 的 内 容 分 析 发 现 ,约 有44%的研究表明,通过活动干预,自尊会呈现积极变化。Fox认为,这足以证明“体育锻炼是发展儿童积极自我的一个有效的媒介”。但需要指出的是,体育活动对自尊可能有正反两方面影响。Eppright等人(1997)[18]研究发现,如果运动经验导致自我批评而不是增加感知能力,或者经历的是尴尬或失败的不愉快经历,他们的自尊就会降低而不是提高。有低自尊和高竞争性焦虑表现的年轻人在面对竞争压力时自尊会更不堪一击。有学者认为,自尊与人格特质紧密相关,而且相互影响[23]。Judge(1997)等从众多的人格特质中筛选出4种特质来描述核心自我评价[22]。这4种特质包括自尊在内。有研究表明,自尊与人格存在显著相关,但相关度不高[2]。可见,本研究有必要将自尊和人格分别进行研究讨论。

在体育锻炼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中,锻炼影响自尊的结果并不一致[3,12]。青少年锻炼与自尊的关系依然存在争议,将各年龄阶段进行整合的研究也很必要。李树旺(2010)的实证研究表明,体育对大学生群体人格发展有重要作用[4],青少年锻炼与人格关系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那么,锻炼对于青少年的自尊和人格的影响到底是怎样的,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发展特征是否会使锻炼对自尊和人格的影响效果不同,这些还需要更多研究探讨。据此,本研究旨在调查青少年身体锻炼与自尊、人格之间的关系,将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整合,研究身体锻炼与自尊发展的关系;同时,丰富青少年身体锻炼与人格关系的研究,以期进一步了解青少年身体锻炼与心理特征发展的关系。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北京市中、小学生共403人,其中,男生186人,女生217人。小学4~6年级的小学生共138人,其中,男生62人,女生76人,年龄12.23±0.982岁。初中1、2年级的学生共157人,其中,男生64人,女生93人,年龄14.58±0.663岁。高中1、2年级的高中生共108人,其中,男生60人,女生48人,年龄17.78±0.828岁。

小学锻炼组85人,其中,男生45人,女生40人;非锻炼组53人,男生17人,女生36人。初中锻炼组50人,男生25人,女生25人;非锻炼组107人,男生39人,女生68人。高中锻炼组48人,男生36人,女生12人;非锻炼组59人,男生24人,女生35人(图1)。

图1 本研究青少年身体锻炼整体趋势示意图Figure 1. Tendency of Physical Exercise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测量的方法,《锻炼阶段诊断量表》[26]由5道题来判断个体所处的锻炼阶段,将个体所处的锻炼阶段分为3个,即无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及行动阶段,即在“请您回想在过去4周内,您是否以至少中等强度,进行每周3次、每次30min(或至少每周累计1.5h的体育活动”的问题时?如果回答的是“没有,且无此打算”或“没有,不过我正有此考虑”,则处在无意向阶段;如果回答是“没有,不过我已经考虑并有详细计划了”,则个体处在意向阶段;如果回答是“是的,最近刚开始”或“是的,己有一段时间了”,则个体处在行动阶段。按照我国体育人口划分标准及本研究目的界定受试者的锻炼情况,即处于行动阶段且坚持了一段时间的青少年为锻炼群体。

各年龄阶段均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和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测量自尊、人格(表1)。

表1 本研究心理因素测量工具一览表Table 1 Measurements of Mental Trait

《Rosenberg自尊量表》(RSES)为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的测量整体自尊量表。该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用于测量单一维度的整体自尊水平。

《儿童14种人格因素问卷》(CPQ)是波特和卡特尔共同编制的,《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由卡特尔编制。14种人格因素或16种人格因素都是各自独立的,每一种因素与其他各因素的相关度极小。因此,每一种因素的测量都能使主试者对于被试某一方面的人格特征有清晰而独特的认识,更能够对被试人格的不同因素的组合做综合性了解,从而全面地评价被试的人格。

3 研究结果

3.1 北京市青少年身体锻炼与自尊的关系

以自尊为因变量,年龄阶段、锻炼组别、性别为自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年龄阶段的主效应显著,高中组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小学组和初中组,小学组的自尊水平又显著高于初中组;锻炼组别的主效应显著,锻炼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非锻炼组;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年龄阶段与锻炼组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年龄阶段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结果说明,自尊与年龄阶段、是否锻炼有关,与二者的交互作用无关,年龄阶段的效果量达到0.225,青少年自尊的发展除了遵循心理发展的年龄规律之外,还可能受到身体活动的影响(表2、表3)。

表2 本研究各年龄阶段青少年自尊主效应显著性一览表Table 2 Main Effect of Age(Teenagers’self-esteem)

表3 本研究锻炼与非锻炼组青少年自尊主效应显著性一览表Table 3 Main Effect of Group(Teenagers’self-esteem)

3.1.1 北京市小学生身体锻炼与自尊的关系

以自尊为因变量,锻炼组别、性别为自变量,两因素方差分析 的 结 果 显 示,锻 炼 组 别 的 主 效 应 显 著,F(1,133)=5.768,P<0.05,η2为0.021。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二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锻炼组受试者的自尊水平(M=33.833,SD=3.960)显著高于非锻炼组小学生自尊水平(M=32.302,SD=5.150)。结果说明,小学生的自尊与是否锻炼有关,与性别及交互作用无关。虽然锻炼的效果量很小,但影响自尊的因素众多,锻炼也起到一定作用,小学生的自尊可能受到身体活动的影响。

3.1.2 北京市初中生身体锻炼与自尊的关系

以自尊为因变量,锻炼组别、性别为自变量,两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锻炼组别、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二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受试者的自尊水平未见显著差异。

3.1.3 北京市高中生身体锻炼与自尊的关系

以自尊为因变量,锻炼组别、性别为自变量,两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锻炼组别、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二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受试者的自尊水平未见显著差异。

3.2 北京市青少年身体锻炼与人格的关系

以人格维度为因变量,年龄阶段、锻炼组别、性别为自变量。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年龄阶段在各维度的主效应均显著,B聪慧性、N世故性、Q4紧张性由高中组到初中组、小学组依次降低;C稳定性、E恃强性、G有恒性、I敏感性、Q3自律性均为高中组最高,初中组最低(表4)。锻炼组别在 C 稳定性的主效应显著,F(1,344)值为10.424,P<0.05,η2为0.029,锻炼组得分高于非锻炼组;性别在 A乐群性、I怀疑性两个维度的主效 应显著,F(1,344)值分别为4.714、17.977,P<0.05,η2为0.014、0.050,A 乐 群 性、I怀疑性得分女生均高于男生。锻炼的效果量均不高,考虑到影响人格的因素情况复杂,锻炼确实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青少年人格可能受到锻炼情况的影响。

表4 本研究各年龄阶段青少年人格主效应显著性一览表Table 4 Main Effect of Age(Teenagers’personality traits)

年龄阶段与性别的交互作用在A乐群性、F轻松性、O忧虑性上显著,F(2,344)值分别为5.266、3.055、3.534,P<0.05。进行简单效应检验发现,A乐群性在各阶段的男生与女生未见显著差异,男生的年龄阶段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1,344)为8.36,P<0.001,女生 的年龄阶段 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1,344)为19.55,P<0.001,男、女生均是高中得分最高,初中得分最低;F轻松性在小学组的性别之间未见显著差异,初中组的男生与女生存在显著差异,F(1,344)为8.63,P<0.05,男生得分高于女生,高中组的性别之间未见显著差异,男生的年龄阶段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2,344)为219.15,P<0.001,女生的年龄阶段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2,344)为259.92,P<0.001,男、女生均是高中得分最高,初中得分最低;O忧虑性,各年龄阶段的性别之间未见显著差异,男生的年龄阶段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2,344)为103.60,P<0.001,女生的年龄阶段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2,344)为80.95,P<0.001,男、女生得分均从高中依次降低。年龄阶段与锻炼组别的交互作用在E恃强性、H敢为性、O 忧 虑 性 上 显 著,F(2,344)值 分 别 为 6.051、3.739、4.019,P<0.05。进行简单效应检验还发现,E恃强性在小学组的锻炼组与非锻炼组未见显著差异,初中组的锻炼组与非锻炼组存在显著差异,F(1,392)为5.85,P<0.05,锻炼组得分低于非锻炼组,高中组的锻炼组与非锻炼组未见显著差异,锻炼组的年龄阶段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1,391)为127.14,P<0.001,非锻炼组的年龄阶段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1,391)为92.18,P<0.001,锻炼、非锻 炼组均为高 中组得分高,初中组得分低;H敢为性在小学组的锻炼组与非锻炼组未见显著差异,初中组的锻炼组与非锻炼组存在显著差异,F(1,392)为7.46,P<0.001,锻炼组得分更高,高中组的锻炼组与非锻炼组未见显著差异,锻炼组的年龄阶段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1,392)为150.29,P<0.001,非锻炼组的年龄阶段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1,391)为131.77,P<0.001,锻炼、非锻炼组的得分均为高中高,初中低;O忧虑性在小学组的锻炼组与非锻炼组存在显著差异,F(1,392)为6.68,P<0.05,初中组的锻炼组与非锻炼组未见显著差异,高中组的锻炼组与非锻炼组存在显著差异,F(1,392)为13.34,P<0.001,小学、高中组的锻炼组得分低于非锻炼组,锻炼组的年龄阶段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1,391)为73.88,P<0.001,非锻炼组的年龄阶段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1,391)为114.45,P<0.001,锻炼、非锻炼组得分由小学到高中依次升高。性别与锻炼的交互作用在各维度上均不显著,年龄阶段、锻炼组别、性别三者的交互作用在各维度上均不显著。结果说明,人格与年龄阶段、是否锻炼、性别及交互作用有关。年龄阶段的效果量均达到中等及以上大小,是否锻炼和性别的效果量较小,青少年人格的发展在心理发展的年龄及性别特征影响下,同时,身体活动可能影响青少年人格发展。

3.2.1 北京市小学生身体锻炼与人格的关系

以人格的14个维度为因变量,锻炼组别、性别为自变量。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锻炼组别在C稳定性、D兴奋性三个维度上主效应显著。C稳定性维度,锻炼组显著高于非锻炼组,D兴奋性维度,锻炼组显著低于非锻炼组。性别在 F轻松性、I敏感性维度上主效应显著,F(1,112)值分别为5.454、8.589,P<0.05,η2为0.046、0.071。F轻松性,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I乐群性,男生得分显著低于女生。锻炼组别与性别的交互作用在所有维度上均未见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小学生的人格与是否锻炼、性别有关。锻炼和性别的效果量均未达到0.1,考虑到影响人格的因素情况复杂,锻炼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小学生的人格发展可能分别受到身体活动、性别的影响(表5)。

表5 本研究小学组人格主效应显著性一览表Table 5 Main Effect of Group(Primary School Students’Personality Traits)

3.2.2 北京市初中生身体锻炼与人格的关系

以人格的14个维度为因变量,锻炼组别、性别为自变量。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锻炼组别在A乐群性、Q3自律性两个维度上主效应显著。A乐群性上,锻炼组显著高于非锻炼组,Q3自律性锻炼组显著高于非锻炼组。性别在D兴奋性、E恃强性、F轻松性、H敢为性、I敏感性、J充沛性 、O 忧 虑 性 上 主 效 应 显 著 ,F(1,144)值 分 别 为 10.178、7.999、16.997、5.613、15.708、9.983、13.415,P<0.05。D兴奋性维度,男生得分显著低于女生,E恃强性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F轻松性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H敢为性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I敏感性男生得分显著低于女生,J充沛性男生得分显著低于女生,O忧虑性,男生得分显著低于女生(表6)。锻炼组别与性别的交互作用在A乐群性、H敢为性、O忧虑性3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F(1,144)分别为3.912、4.934、6.026,P<0.05。进行简 单效应检验发现,A乐群性上,初中男生锻炼组与非锻炼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1,152)=5.76,P<0.05。男生锻炼组A乐群性得分(M=7.391,SD=1.530)显著高于非锻炼组(M=6.550,SD=2.154)。锻炼组的初中男生与女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1,152)=4.83,P<0.05。锻炼组初中男生A乐群性得分(M=6.550,SD=2.037)显著高于女生(M=6.125,SD=1.632)。结果表明,初中生的人格与是否锻炼、性别及交互作用有关。初中生人格的发展可能受到身体活动、性别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

表6 本研究初中组人格主效应显著性一览表Table 6 Main Effect of Group(Junior School Students’Personality Traits)

3.2.3 北京市高中生身体锻炼与人格的关系

以人格的16个维度为因变量,锻炼组别、性别为自变量。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锻炼组别在C稳定性、E恃强性、H敢为性、O忧虑性上主效应显著。C稳定性维度,锻炼组显著高于非锻炼组;E恃强性,锻炼组显著高于非锻炼组;H敢为性,锻炼组显著高于非锻炼组;O忧虑性,锻炼组显著低于非锻炼组。性别在各人格维度上主效应均不显著(表7)。锻炼组别与性别的交互作用在G有恒性、Q2独立 性 维 度 上 存 在 显 著 差 异,F(1,83)分 别 为 4.008、5.689,P<0.05,η2为0.046、0.064。进行简单效应检验发现,G有恒性上,高中女生锻炼组与非锻炼组存在显著差异,F(1,103)=4.07,P<0.05。女生锻炼组 G有恒性得分(M=11.900,SD=2.644)显著高于非锻炼组(M=9.517,SD=2.984)。结果表明,高中生的人格与是否锻炼、性别及交互作用有关,锻炼和性别的效果量均未达到0.1,考虑到影响人格的因素情况复杂,锻炼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高中生人格的发展可能受到身体活动、性别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

表7 本研究高中组人格主效应一览表Table 7 Main Effect of Group(Senior School Students’Personality Traits)

4 分析与讨论

4.1 青少年身体锻炼与自尊关系的分析

4.1.1 青少年身体锻炼与自尊关系的结果解释

本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自尊存在显著的年龄阶段差异性[10,20],初中组的自尊水平最低,与北京市青少年身体锻炼趋势一致,初中组的锻炼人数比例也是最低的。Freeman(1992)发现,自尊的发展呈U字型曲线,从小学到初中(7~9年级)逐年下降,随后(9~11年级)开始上升[20]。11~14岁是自尊发展的最低点,随后又开始回升。青少年的自尊水平无性别差异[11],锻炼组的自尊水平要比非锻炼组高。小学生身体锻炼组的自尊比非锻炼组高,这与前人 研 究 一致[17,21,25,28],但 初 中 生 、高 中 生 的 锻炼 组 与 非 锻 炼组的自尊基本保持一致。这可能受到了初中、高中组参加锻炼的学生少的影响。

4.1.2 青少年身体锻炼与自尊关系的理论解释

身体锻炼可能提高儿童的整体自尊。Erikson的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学龄期的儿童面临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获得“能力”品质。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由遗传决定,但是,阶段是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每一阶段都不可忽视。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小学时期,儿童自我意识正处于所谓的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个体显著地受社会文化影响,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时期。自我体验主要是自我意识中的情感成分,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总趋势比较一致,自尊是自我体验的一个表现形式[5]。儿童在此阶段,通过身体锻炼过程与社会环境进行交互作用,形成了稳定的自尊。在今后的成长发展中,整体自尊就不易发生改变。Schmalz(2007)的研究结果或许支持这一解释,女生在9~11岁参加更多的身体锻炼能够有效预测11~13岁的高自尊,身体锻炼对自尊的积极效应在11岁尤其明显[27]。

从发展的观点考察自尊的稳定性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年龄的变化,而且还要考虑环境的差异。由于小学高年级儿童的环境要求、期望和社会比较目标都相对稳定。儿童的自尊水平也相对稳定。儿童由小学升入初中至高中,上述因素发生了变化,伴随而来的是自尊水平的变化[9]。身体锻炼情况的差异可能直接造成环境因素的差异,从而影响青少年的自尊。

4.2 青少年身体锻炼与人格关系的分析

4.2.1 青少年身体锻炼与人格关系的结果及解释

青少年由于心理发展特征而存在人格上的差异。B聪慧性得分从高中组、初中组、小学组依次降低,受教育程度不同,个体更加富有学识,善于抽象思考;C稳定性上,高中生情绪最稳定,初中生情绪激动,易烦恼,E恃强性上,高中生好强,独立积极,初中常追求完美;G有恒性上,高中生有恒负责,做事尽责,初中生则缺乏目标,或行事冲动;I敏感性上,初中生自恃其力,高中生则敏感,感情用事;N世故性上,高中生处世老练,行为得体,初中生、小学生天真坦率;Q3自律性组,高中生言行一致,自律谨慎,初中生充满矛盾冲突,不能克制自己;Q4紧张性,高中生态度兴奋而时常感到疲乏,小学生内心更平衡。

青少年在不同锻炼情况下,人格特征存在不同。小学组的锻炼组受试者与非锻炼组相比,C稳定性更高,D兴奋性更低。锻炼组小学生个体情绪稳定,社会意识相对成熟,沉着地应付现实问题。非锻炼组小学生易动感情,对各种类型刺激都反应强烈;初中组的锻炼组受试者与非锻炼组相比,Q3自律性更强。锻炼组初中生自我控制能力强,在交往中能细心观察别人特点,合理支配自己行为和情感。非锻炼组个体则任性,矛盾冲突,不能克制自己。在初中男生中,锻炼组的A乐群性更高,反映其热情、好交往、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响应号召比较积极。非锻炼组可能冷淡、孤独、严谨,喜欢自己学习和工作,自我要求的标准常常较高。高中组的锻炼组受试者与非锻炼组相比,C稳定性、E恃强性、H敢为性更强,O忧虑性较低。锻炼组高中生情绪更稳定、沉着,他们独立、自信、好强、固执。非锻炼组可能表现出多愁善感,缺乏自信心,有较强的自卑感,凡事持观望态度,遇到威胁容易畏缩退却。往往忧虑不安,烦恼自扰,急躁易怒,抑郁压抑。高中女生中,锻炼组的G有恒性更高,她们认真,不屈不挠,社会价值观比较成熟,做事尽职,相反,非锻炼组高中女生做事权宜敷衍,责任感不强。

锻炼情况影响年龄阶段,人格特征出现不同情况。E恃强性上,小学、高中组的锻炼组与非锻炼组学生情况一致,初中组本身恃强性得分不高,锻炼组相比非锻炼组更谦逊顺从,却更容易因追求完美而产生消极心理,这与Eppright的研究结论一致[18]。本研究发现,初中生为低自尊,高焦虑群体,他们的锻炼行为出现最少,锻炼过程很可能产生消极影响;H敢为性上,锻炼组敢作敢为,非锻炼组畏怯退缩,缺乏自信,初中组的敢为性最低,但是,初中锻炼组的敢为性相比非锻炼组要高;O忧虑性上,小学组相信自己的能力,高中组患得患失,本研究发现。不论小学、高中组的锻炼组都比非锻炼组忧虑水平低。

可见,不论是只考虑锻炼情况,还是将年龄阶段、性别的影响联系起来,锻炼组比非锻炼组的学生人格特征更健康。同时,人格具备遗传性,必须将锻炼这个外因与不同发展阶段特征相结合,从而发挥锻炼的积极效益。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格的形成及其发展与人的行为活动密不可分。对人格可变性的影响最为明显的是社会环境,其中,动态的社会交往成为个体人格可变的最大动力[8]。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锻炼者自己是活动的主体,这样就有利于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的紧密结合,从而促进人格的显示和发展[13]。前人研究表明,体育参与、体育环境等体育因素对大学生人格自我完善起到重要作用[4]。体育锻炼影响青少年人格的解释有待今后的实证研究验证。

4.2.2 不同年龄阶段身体锻炼与人格关系的特征及解释

不同阶段青少年身体锻炼与人格的关系存在共性。C稳定性主要是表现个体的情绪特征,小学组、高中组的锻炼组受试者比非锻炼组的情绪更稳定。Berger(1993)认为,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每次锻炼时间20~60min,有助于情绪的改善[15]。初中生在C稳定性人格维度上未表现出差异性可能是初中生处于青春期,个性特征不平衡、偏执,心理阶段发展的影响力更大。

不同阶段存在共性的同时,也呈现着差异。小学组在D兴奋性维度上,出现锻炼组与非锻炼组的差异。如果说C稳定性代表情绪的稳定状态,D兴奋性代表着情绪的应激特性。Brown(1988)等调查了身体锻炼、生活应激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通过有氧锻炼和无氧锻炼都能够减轻儿童在高水平应激环境中心理不健康的几率。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身体锻炼提高了儿童的控制感和能力知觉,分散了注意力,使其脱离紧张应激源[16]。初中生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内心矛盾,突出内省,锻炼组出现的高自律性,或许是身体锻炼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控制自我的身心的过程,通过大量实践他们更能有效控制调节。初中组在A乐群性维度上受到性别的影响,男生实际参与身体锻炼行为更多。朋友关系在初中生的生活中日益重要[5],锻炼成为他们建立朋友关系的主要手段,这对其心理水平和情绪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高中生呈现身体锻炼与人格维度在E恃强性、H敢为性、O忧虑性的差异。身体锻炼需要具备技术动作,个体学习的快慢,掌握的程度,可能影响自我效能感[6]。高中生课业压力大,经常参加锻炼是独立、自信的表现,予以他们正确引导,更能成长为适应能力强的人。G有恒性锻炼组别受到性别的影响,高中女生锻炼组的有恒性高。由于性别角色不同,发展过程必然存在差异,女生的锻炼行为相对较少,坚持难度大,她们在锻炼过程中就培养了责任心,磨砺了意志。

5 结论

1.身体锻炼能够影响青少年自尊之形成。身体锻炼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在青少年自尊形成的初期(学龄期),可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2.身体锻炼能够促进青少年人格之完善。参与身体锻炼的青少年人格发展更健康,或许身体锻炼对青少年人格发展具有心理效益。

3.青少年身体锻炼的心理效益需要结合多方面因素综合评价。青少年本身所具备的发展特点与身体锻炼相互作用,对自尊、人格的影响有不同的效果。普遍地,青少年中锻炼群体的自尊和人格特征更加积极,高中生的心理状况相比初中生更积极,小学生的内心比较平衡。

[1]白丽英,赵陵波,何少颖,等.大学生自尊和人格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5):459-460.

[2]丁道群.人格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_进化的观点[J].心理研究,2009,2(6):3-6.

[3]何颖,季浏.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对大学生抑郁水平、身体自尊水平的影响及验证中介模型[J].体育与科学,2003,24(4):58-60.

[4]李树旺.体育与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实证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0,31(4):91-96.

[5]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12-316.

[6]林杉.高中生身体锻炼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7]魏运华.少年儿童的自尊发展与人格构建[J].心理科学,1998,21(1):8-14.

[8]殷恒婵,傅雪林.对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应研究的分析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4,24(6):37-39.

[9]张林.青少年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10]张索玲.中小学生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6.

[11]张文新.初中学生自尊特点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1997,20(6):504-508.

[12]朱风书,颜军.篮球锻炼对男大学生自尊和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7):581-582.

[13]左从现,王树明.运动锻炼、人格特征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7):36-38.

[14]BAILEY R.Evalu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education,sport and social inclusion[J].Edu Rev,2005,57(1):71-90.

[15]BERGER B G,MCINMAN A.Exercise and the quality of life[A].Singer R N,Murphey M,Tennant L K.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port Psychology[M].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93.

[16]BROWN J D,SIEGEL J M.Exercise as a buffer of life stress:A prospective study of adolescent health [J].Health Psychol,1988,7(4):341-353.

[17]CALFAS K J,TAYLOR W C.Effects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psychological variables in adolescents[J].Pediatric Exe Sci,1994,6(4):406-423.

[18]EPPRIGHT T D,SANFACON J A,BECK N C,et al.Sport psychiatry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An overview [J].Child Psychiatry Human Develop,1997,28(2):71-88.

[19]FOX K R.Physical activity and mental health promotion:The natural partnership[J].J Mental Health Promot,2000,2(1):4-12.

[20]FREEMAN W H.Self as Narrative:the place of life history in studying the life span[A].THOMAS M B,RICHARD P L.The Self:Definition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M].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2:15-43.

[21]GRUBER J J.Physical activity and self-esteem development in children[A].Stull G A,Eckert H M.Effects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lf-esteem Development in Children[M].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1986:30-48.

[22]JUDGE T A,LOCKE E A,DURHAM C C.The dispositional causes of job satisfaction:A core evaluations approach[J].Res Organizat Behav,1997,(19):151-188.

[23]KENDLER K S,GARDNER C O,PRESCOTT C A.A population-based twin study of self-esteem and gender[J].Psychol Med,1998,28(6):1403-1409.

[24]KIRKCALDY B D,SHEPHARD R J,SIEFEN R 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lf-image and problem behavior among adolescents[J].Social Psychiatry Psychiatric Epidemiol,2002,37(11):544-550.

[25]MCDONALD D G,HODGDON J A.The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Aerobic Fitness Training:Research and Theory[M].New York:Springer-Verlag,1991.

[26]RICHERT J,LIPPKE S,ZIEGELMANN J P.Intervention-engagement and its role in the effectiveness of stage-matched interventions promoting physical exercise[J].Res Sports Med,2011,19(3):145-161.

[27]SCHMALZ D L,DEANE G D,DAVISON K K.A longitudinal assessment of the links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lfesteem in early adolescent non-hispanic females[J].J Adolescent Health,2007,41(6):559-565.

[28]SPENCE J C,POON P,DYCK P.The effect of physical-activity participation on self-concept:A meta-analysis(Abstract)[J].J Sport Exe Psychol,1997,(19):S109.

猜你喜欢

年龄阶段人格维度
我的各路好友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当代中国高校学生的自我评价状况分析
少儿美术培养的年龄阶段性研究
教学暗示艺术在小学不同学段的运用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