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研究——以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3-05-17吉冬梅赵晓华冯彩凤
吉冬梅 赵晓华 冯彩凤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0)
我国是手机使用大国,大学生是使用手机的重要群体之一。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手机的过度使用也带来了不良影响。许多大学生与手机“形影不离”,上课、吃饭、走路都在玩手机,有人离开手机甚至会觉得没有安全感,或者除了玩手机就不知道一天该做什么去打发时间,这些同学把大量时间花在手机上面,在无法使用手机或忘记携带手机时,常会出现情绪的极端变化,如情绪低落,抑郁寡欢,或烦躁不安,言语粗俗。对手机过分依赖会成为一种病症,即手机依赖症(mobile phone addiction)又称“手机依赖综合症、手机综合症、手机焦虑症、手机瘾”,即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①。本文就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进行了实证调查,以期发现其依赖程度及其提出可行性的解决对策。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本文以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随机抽样无记名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76份,其中有效问卷460份,有效率为96.6%。被调查对象的男女比例为男生12.6%,女生87.4%;年级分布为一年级47.8%,二年级52.2%。
(二)问卷编制
根据“手机依赖症”定义和现有的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笔者的生活体验自编出10个手机依赖症状的分项目。项目采用十点评分,得分越高表示依赖程度越重。
(三)工具
采用Excel2003输入数据,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两组比较用t检验,两组以上比较使用方差分析。
二、手机依赖状况调查及分析
(一)被试者的基本情况
所设计的题目围绕性别、年级、专业等方面展开,统计结果见表1-3。
表1 不同性别的同学人数及使用手机依赖得分情况
表2 不同年级的同学人数及使用手机依赖得分情况
表3 不同专业的同学人数及使用手机依赖得分情况
(二)手机使用的基本情况
手机使用的基本情况方面,围绕手机类型、手机的功能、每月发送短信的数量、上网流量及话费等方面展开。统计分析得出:大学生最经常使用的是接打电话和上网(如QQ/MSN/人人/微博/微信)等两项功能。(见图1-3)
(三)手机依赖状况及结果
本文设计一组共10个问题来检测调查对象对手机的依赖状况及严重程度。问题如下:
(1)你在无聊之余首先想到使用手机进行消遣吗?
(2)你是否出门前确认自己带手机,如没带会感到心烦意乱?
(3)如果手机一段时间没响,你是否会感到落寞?
(4)你是否有过错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成自己的?
(5)你发现手机不在身边是否会很着急?
(6)你是否在发短信、聊QQ时可以和他人侃侃而谈,但面对面却无话可说?
(7)你是否因发短信过多导致手指酸软不灵活?
(8)你是否会长期打电话出现头晕、精神不振的现象?
(9)你是否有过觉得手机很麻烦,想停机一段时间的想法?
(10)你习惯用手机处理事情吗?
10 个问题的共用备选答案为“A.不会、B.偶尔、C.有时、D.经常、E.总是”。针对以上10种情况,每题选A得0分,选B得0.25 分,选 C 得 0.5 分,选 D 得 0.75 分,选 E 得 1 分,将每名调查对象的得分相加即为他们最终得分,总分在0~10分之间。若最终得分大于等于0、小于1为没有依赖,若得分大于等于1、小于3为轻度依赖,若得分大于等于3、小于5为中度依赖,若得分大于等于5、小于7分为较重依赖,若得分大于等于7或小于等于10分为重度依赖。
1.总依赖程度
据问卷调查结果统计,没有依赖的人数为29,轻度依赖的人数为245,中度依赖的人数为160,较重依赖的人数为21,重度依赖的人数为4。总的来说,该校大部分大学生在手机依赖方面属于轻度依赖。
2.依赖程度与性别的关系
调查结果见表 1,经统计分析 t=2.125,P=0.000,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男生和女生在手机依赖程度上存在差异,男生比女生依赖程度更大。
3.依赖程度与年级的相关性
结果见表 2,经统计分析得 t=2.426,P=0.016,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一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在手机依赖程度上存在差异,二年级学生依赖程度更大。
4.依赖程度与生活费的相关性
统计结果见表4
表4 不同生活费的同学人数及使用手机依赖得分情况
结果显示,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生活费相关 (F=13.454,p<0.05),经两两比较,月生活费1500以上组与其他组的同学差别具有非常显著性,依赖程度更大。
5.依赖程度与专业的相关性
统计结果见表3,经方差分析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F=2.263,p<0.05。
结果显示,不同专业大学生手机依赖度不同,经两两比较,口腔专业的同学依赖度最大。
6.依赖程度与性格的相关性
表5 不同性格同学的同学人数及使用手机依赖得分情况
结果见表 5,大学生手机依赖与性格相关 (F=4.172,p<0.05),性格外向的依赖程度更大。
7.其他
结果显示,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与(F=1.596,p>0.05)和不同学习成绩的同学手机依赖情况(F=1.895,p>0.05)无统计学意义。
三、分析与讨论
手机依赖的负面影响较大,既会影响睡眠和身心状况,也会影响人际的正常交往等等。部分大学生也清楚地意识到这一问题。问卷最后一道开放式问答:“你是如何看待手机依赖现象的?”,被试者认为“手机依赖现象不利于同学之间的交流,会使同学缺乏户外活动的锻炼”、“会使人失去自我”、“使人们会产生恐慌,不能更好的与他人进行面对面的交往,手机辐射影响身体健康”等。
(一)大学生手机依赖成因分析
1、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共性分析
手机依赖并不是对手机本身的依赖,而是对手机功能(短信、网络、音乐、拍照等)的沉溺与过度使用。在校大学生这一群体存在手机依赖的现象有普遍的原因。首先,这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手机和网络的全面普及、手机功能的多元化、资费的平价化等多给手机使用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隐患。其次,大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而思想与心理不够成熟的发展阶段,易存在从众和攀比的心理,在手机使用上追求高端和多功能化。再次,在校大学生与其他群体相比,空余时间和自主时间较多,手机的使用是消磨时间、填补空虚和寂寞的有利工具。另外,现在的大学专业教育与集体活动安排并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所有需求,课堂授课、课外活动等缺乏吸引力也是原因之一。
2、大学生手机依赖的个性分析
根据上文中的问卷结果分析可知,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性别、性格、年级、专业、经济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手机消费也需要物质的投入,生活费较多的同学在手机品牌和功能的使用上投入更多,沉迷也更深。一年级学生从高中生活过度到大学生活,需要适应的过程,一年级的课程和活动安排较为紧凑,一年级学生空余时间较少,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也较轻。个体在接受不同的专业学习中必然会对个体的心理属性产生一定的影响②。不同专业的教学活动和班级班风、学风也存在差异。该校是卫生类院校,男女生比例约为1:9,男生是校园里的“非主流”,在学习和生活中处于弱势,可能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手机的使用和消费上。
(二)可行性对策探讨
大学生不同程度的手机依赖对个体和社会来说,都是不利的。但是解决手机依赖的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现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进行探讨。
1、坚持理性使用,制定手机使用规范
手机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通讯工具,所以,理应回归到它原本的定位。从学校和学生两方面入手。学校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对于盲目依赖手机、乃至荒废学业的现象,要敢于并善于批评和抵制。学校可提出手机“四不用”——上课期间不用、听讲座期间不用、自习期间不用、休息前半小时不用。甚至有人提出“教学期间屏蔽教室信号”的设想,这个观点可商榷。学校和相关部门应大力宣传手机依赖的弊端,引导学生合理、理性使用手机。大学生应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充分发挥班级学生干部的带头榜样作用和示范效应。在班级里面营造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对于自控力较差的学生,可与学生家长相互沟通,共同督促并指引其改变不良习惯。
2、坚持科学指导,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非常重要,在解决手机依赖的问题上必须做到科学,切不可盲目“一刀切”——完全禁止使用手机。手机依赖是外在表现,手机依赖的学生不同程度存在心理问题,他们对手机的依赖只是表象。此时,应标本兼治。学生的班主任、辅导员老师应关注和关怀存在手机依赖问题的学生,对“手机依赖症”者要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调整好心态,教他们学会放松,还可采用比如系统脱敏治疗法等对手机依赖症进行治疗,对症状特别严重的必须求助于专业医疗机构③。只有从本质上入手,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3、构筑平台机制,激发潜在能力
目前大学校园举办的诸如书法、音乐、动漫等比赛,关涉的是少部分有特长的学生。大学活动举办的宗旨应是面向大众、轻松参与、关注公益、融入社会。手机依赖的相关症状已经在我国部分大学生中显现,有效减少手机使用时间有助于预防手机依赖④。所以,大学相关部门和老师应侧重顶层设计、系统开发大学活动,充分利用大学生的空余时间。学校可从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两个角度考虑,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给学生提供释放激情的空间和时间,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社会实践活动可与校外机构联系,一方面可让学生参与公益性事业,发展他们的情感和素养。另一方面,可为学生搭建兼职平台,让有需求的学生可利用空余时间谋取合理收益。通过有效活动的设置与开展,将大学生的关注点从手机依赖上转移开来。全身心的活动投入,有利于充实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升自信心和综合素养,促进个体的社会化进程。
注释:
①徐成芳,顾林.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心理原因及防治对策[J].学理论,2011(32):217—218.
②杜立操,熊少青.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7):27.
③吕晓芳.浅谈在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相关对策[J].华章,2012(15):131.
④邹云飞,邹云青,姚应水.某高校大学生手机使用与手机依赖症的横断面调查[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1,30(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