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蔡元培的政治思想
2013-05-16宋鹏
宋鹏
摘要: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是现代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先驱,被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生活在一个激烈动荡的年代,他一生追求进步,活跃在教育、政治等各个领域。蔡元培生活在中华民族历尽灾难的年代,作为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为寻求中国的出路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和不懈的斗争,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和文化科学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蔡元培;政治思想;民主文化
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7-0142-02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是现代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先驱,被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生活在一个激烈动荡的年代,他一生追求进步,活跃在教育、政治等各个领域。他不仅投身革命实践,致力于民族解放和社会变革,而且在思想领域,特别是在中国政治思想史、教育思想史的长卷中留下了自己独特的篇章。
一、蔡元培政治思想形成的背景
(一)家庭背景
1.优越的经济环境
家庭的经济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及思想的形成尤为重要,蔡元培的家庭背景对其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很深刻的影响。1868年1月1日,蔡元培出生在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一户世代经商的小康之家。蔡家先世最初以伐售柴木谋生,后来转而经商,主要从事绸缎运销。蔡元培生长在这样一个人丁兴旺、三世同堂的商人世家中,因此他从小很少接触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蔡元培的思想中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色彩比较浓厚,不善于把革命活动与广大群众结合起来,在强大的反动势力面前,容易脱离人民群众,产生一种知识分子特有的自发的激愤情绪,这些与其家中良好的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2.父母良好的品行
蔡元培的父亲为人宽厚优容、一生清廉慷慨,供职钱庄往往有贷必应,对拖欠者亦不忍索还,以至家人常以“爱无差等”相揶揄,而友人则赞其“接己待人,都要到极好处”[1]7,这一秉性对蔡元培影响至大。蔡元培十一岁时父亲病逝,使家里的经济情况急转直下,渐入困顿,亲友们拟议集资救助,却为刚强的母亲婉言辞却,她凭借乡人主动还回的欠款,并不时变卖首饰衣物,克勤克俭将蔡元培兄弟三人养大,常以“自立”和“不依赖”勉励他们[2]1。父母的言行,对蔡元培的性格有很大的影响,他一生勤奋,为人宽厚和不苟取,就是从小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潜移默化养成的,他一生砥砺私德,力求纤尘不染与这种“宽厚”与“不苟取”有一定的联系。
(二)文化背景
1.中国文化的熏陶
蔡元培饱读经书,年少通经,自幼系统地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养,思想上留下了儒家学说的深刻印记。蔡元培六岁时,由父亲延聘塾师到家中教读。父亲去世后,便在别处附读,曾在叔父铭恩的指导下,阅读了《史记》、《汉书》、《困学纪闻》诸书[3]4。十四岁起受业于王懋修约四年,在其影响下,深受传统儒学熏陶,蔡元培崇拜宋儒,讲究孝道。儒学的仁爱、忠恕、信义、平等思想,尤其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道德自觉、政治上施仁政的主张,对他后来的政治思想影响极为深刻。十七岁,蔡元培考中秀才后,开始自由阅读,涉猎广泛。这段时间,他读了清代思想家俞理初的《癸巳存稿》和《癸巳类稿》[4]298,书中初步反映了一些男女平等的理想,这是蔡元培最初的民主启蒙教育,这对他后来提倡民权是有一定影响的。
2.西方文化的影响
中日甲午战争使人们擦亮了眼睛,醒悟到中国的政教不仅不及西方各国,甚至赶不上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仅仅“师夷技”而不图政治上的革新改良,不足以救亡图存。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变法图强的维新运动随之兴起,西方资产阶级的“新学”在中国广泛流传,从这时起,蔡元培开始接触新学。“朝士竞言西学,孑民始涉猎译本书”[2]4。蔡元培逐渐走出思想的牢笼,感到循着封建主义的老旧道路,不能找到国家和个人的出路。
(三)时代背景
1.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蔡元培生长在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年代,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勾结起来,把独立的中国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甲午战争,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对日本的巨额赔款和大片领土的割让使举国为之震动,帝国主义由此掀开了瓜分中国的狂潮。20世纪初期,义和团反帝运动遭到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的联合镇压,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强盗们签订了卖国丧邦的《辛丑条约》,中国进一步沦为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处于濒临亡国灭种的边缘。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后,中国革命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程。作为一个强有力的推手,新民主主义革命使蔡元培的政治思想不断发展。蔡元培的政治思想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及由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时期的产物,它兼有新旧两种民主革命的历史特点,既向往资产阶级共和,又追求社会主义,为工农大众的利益呐喊。反映了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趋势和历程的曲折,也透露了现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艰辛。
二、蔡元培政治思想的内容
(一)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
1.民族独立国家统一
蔡元培维护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思想表现在其坚决反帝反侵略的举动上。早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他就力主抵抗,反对屈辱议和。战败后,清廷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蔡元培悲愤地写道:“上决与倭议和,合约十事,其大者,割台湾,割奉天辽阳以东,遵海而南至旅,给兵费二万万,定七年毕给,乃退兵,皆允之矣。日蹙百里,且伏祸机。韩、魏于秦,宋于金,不如是之甚也!”[3]7爱国忧时之情,跃然纸上。1903年,蔡元培和王小徐、汪允宗开展全国拒俄运动,出版《俄事警闻》,后改为《警钟日报》,《警钟日报》以“‘抵御外侮,恢复国权,反对帝国主义的瓜分掠夺,保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争取中华民族的生存为目的”[3]24。1919年2月,蔡元培等人发起成立国民外交协会,坚决主张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欧战期间中日两国所签订的密约及合同,收回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开展爱国的宣传鼓动,并致电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要求他们据理力争。1927年10月,他撰写《五卅殉难烈士墓碑文》,愤怒地控诉“英帝国主义在华残酷凶恶”的罪行。“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进攻上海、蚕食鲸吞华北,蔡元培反对不抵抗政策,显示了蔡元培民族革命的浩然正氣。抗日战争爆发后,蔡元培“欣欣然以国共能重新合作共赴国难,为国家民族之大幸”[5]432,卧病中,他还盼着“把野心军阀尽排除,齐努力”,“与友邦共奏凯旋歌,显成绩。”[5]433蔡元培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他从二十世纪初投身政治活动开始,就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期望有朝一日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消灭各国势力范围,建立一个强盛的能影响世界的中国。
2.启发民智教育救国
面对中华民族被列强宰割的境况,为寻求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蔡元培不懈努力。他的一系列举动都显示了坚定的爱国之志,启发民智、教育救国思想是他爱国主义思想中另一重要方面。1898年,蔡元培弃官归里,主持教育,以启发民智,这是他教育救国思想的萌芽。他告诫学生:“现在中国被各国欺侮到这地步,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要了解国际,要知己知彼。”[2]8为了实现教育救国的梦想,蔡元培一直努力着。1912年,他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在教育中首倡德、智、体、美四育。为了改造国人的旧思想,稳固民主共和制度,改变国家落后面貌,他极力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政治、文化、科学和教育思想。1915-1916年,他在法国创办勤工俭学会和华法教育会,号召并组织青年到法国去勤工俭学,形成为影响深远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他任北大校长后,针对学校腐败的状况,大力进行整顿和改革,他大力倡导爱国民主思想,激发了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斗志,培养了一代人,影响了无数的后代人。以教育为手段,通过办学来激发国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是蔡元培的基本思想。
(二)强烈的民主思想
1.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
民主和爱国犹如孪生兄弟,总是紧密相联的。蔡元培反对清王朝的专制统治,早在1902年,蔡元培编成《文变》一书,收录反映民本思想的的著作[6]163。戊戌变法失败后,蔡元培撰写《上皇帝书》一文,指斥清廷中误国害民的当权者。此时,他已明显地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主权在民的思想。为推翻满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谋求中国大多数人的自由、平等与幸福,蔡元培全力以赴加入到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中。在参与革命活动过程中,蔡元培始终是基于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反对清王朝封建特权与专制统治的先进分子。蔡元培反对北洋军阀的军事独裁。孙中山创建的民主共和国昙花一现后,又是漫长黑暗的北洋军阀统治,蔡元培仍以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猛烈抨击封建军阀的专制独裁。
2.文化上坚持推陈纳新
教育是蔡元培毕生的事业,是他反封建的主战场,在教育界的反封建斗争实践是他民主思想的反映。“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是蔡元培民主思想中最精彩的部分,所谓“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即允许不同学说并存,自由争辩。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进行了全面改革,充实了具有新思想和真才实学的教师,聘请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劉半农和鲁迅等一些新派学者到校任教,同时对某些思想守旧但在学术上有造诣的专家也加以延揽,让各派学者在学术上各抒己见,展开争鸣,开创了学术民主的新风。
三、总结
蔡元培的政治思想包括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强烈的民主思想,兼收并蓄的“社会主义思想”及进步的法治思想。蔡元培的爱国主义思想鲜明可鉴,维护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思想是蔡元培政治思想中最重要的内容。民主自由与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均是蔡元培一生奋斗的目标,他的民主思想伴随爱国思想贯穿生命的始终。他痛陈封建专制的罪恶,热情呼唤民主自由。为了实现真正的民主,构建其理想中的民主共和国,蔡元培致力于消除满族特权,推翻封建君主专制。为了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蔡元培同当时的军阀势力以及各种独裁统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
参考文献:
[1]张晓唯.蔡元培评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
[2]蔡元培.蔡孑民先生言行录(上)[M].北京:新潮社,1920.
[3]周天度.蔡元培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蔡元培.蔡元培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高平叔.蔡元培政治论著[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
[6]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8.
[7]蔡元培.蔡孑民自述[M].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蔡尚思.蔡元培与近代中国[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
[9]陈哲夫.蔡元培先生的政治思想评析[J].北京大学学报,19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