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科技素质培养初探
2013-05-16姚波
姚波
摘要:农业科技服务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科技服务人员是新时期农业科技服务的中坚力量,在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和推进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其科技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结合实际,通过对目前科技人员服务三农行动的现实进行探讨。论述了农业科技人员科技素质培养在新时期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科技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7-0104-02
一、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重要性
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的经济发展良好,基本上使三农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但是,在历史欠账原因和现行体制机制改革滞后的情况下,农业科技服务还是低水平的、不稳定的、不平衡的,这与农民的现实需求差距很大。社会经济发展使得农业所面对的不仅仅是数量方面和价格层面上的竞争,更深入地涉及质量和科技的竞争。现代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效农业,市场对质量的要求更高,比传统农业竞争更加激烈,其竞争的根本核心就是科技。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仍然是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的决定性手段。同时农业科技现代化发展对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科技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广大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端正态度,不断探索,冷静分析和正视目前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目前我国还没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人员科技素质培养的相关机构和政策,导致农业科技服务人员自身科技素质较差,很多时候无法全心全意融入基层去服务于农业。只有尽快地提高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科技素质,才能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更有效率,农业科技服务队伍更加健全,农民更加富足,农村更加繁荣。
循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对于农业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进一步推动循环农业科技进步,必须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进行优化,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功能,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农业生产力的转化。农业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革命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而农业科技服务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科技推广在农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深挖农业科技推广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深化农技体制改革和农业科技服务体制创新,形成社会化的农技服务体系,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科技素质现状
我国农业科技服务工作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虽然经历了多次起伏和波折,但總体上还是呈不断完善发展趋势的,进入新世纪新时期以来,随着“两型社会”的建设、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体制改革的推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中一些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了,如科技服务人员本身的科技素质就偏低。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知识结构跟不上当前农村社会的发展速度,据1996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抽样调查,县级农技推广机构人员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只有百分之十几,具有大中专学历的还不到百分之六十,县级具有高级职称的仅有5.5%,中级职称22%,初级职称技术人员占54%,其他无职称的人占32.2%。从职称和学历上看,县乡两级近1/3的人员没有职称,实级职称占1/3-1/2左右。
据农业部的统计,目前受过本科以上教育的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占人员总数的10.7%,非专业服务人员与没有学历人员总数则占总数的44.5%。许多退伍军人和顶职人员都被安排从事农业科技服务工作,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已经成为限制农村科技服务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见,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人员队伍的科技素质的确如此之低。
三、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科技素质培养问题
培养机制单一。目前专门针对农业科技服务人员所设立的培训和培养机构很少,培养机制并不完善;中、高农业院校是目前的主要机构和阵地,这类机构是以盈利为目的且收费较高,属于有偿性培养。很多院校的培养内容与农业社会实际需求并不对接,其中大多都是在“走过场”,如开设非农业类的专业,(企业管理、中英文秘、计算机应用等)这些专业与农业关联不大,其开设目的在于多招取生源,套取政府补偿经费,农业科技服务人员从这类学校毕业后根本就没有战斗力,甚至根本无法了解农业知识,还无法适应农业推广服务的需要。
培养内容空乏。在我国现有的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培养机制中,大多数机制的针对性不强,在经济发展以及择业本身存在大问题的时候,相当一部分机构只为了获得利益去被动地承担或者主动去接揽培训任务,在此之前并没有做好培养方案,也没有构建本机构的培养措施,致使培养内容等缺乏合理性,所聘用的教师也是半路出家的低廉价兼职,不存在专业师资性,教育方法在教学内容空缺,很少体现科技的本色和特点,培训课程体系不科学,也没有针对性、实用性、前瞻性强的特色专业和教材,“培养内容无法跟实际工作的需要对等”。在调研中发现,农民工培训途径有:政府的无偿培训、企业根据自己自身发展的需求所选择的培训(也叫流水线式培训)、师徒帮带式培训、职业院校的培训;这些培训无法满足现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无法使新生代农民工科技素养得以提高。
农业科技服务人员接受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在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科技素质培养问题上,目前国内的组织难度非常大,由于培养对象的需求和特点异常鲜明,他们大多数人有受过国民系列高等教育基础,真正从事过农业生产的人是极少数,他们根本不懂农业;很多人是从部队转业过来的或者是中途顶职的服务员,对农业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加之二十多年计划生育使得很多农村家庭的孩子得到来自家庭的偏爱和溺爱,加之现在教育尤其是职业类教育的兴起,使得他们的整体学历是提高了,而真正面对工作后却显得不那么适应。很多人在部队已经培养成了为老子天下第一的性格,面对枯燥的、乏味的培训时,表现出极不愿意接受,导致他们参加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四、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科技素质培养途径
建立优胜劣汰的人才任免机制。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建设重要性认识是很欠缺的,投入力度很有限,政策不完善,导致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服务作用发挥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农业科技服务人员队伍成长还基本处于自发状态。因此,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必须打破原来的诸如顶职、转业等不对口的用人机制,应该重新建立起新的人员聘用制度,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并要对现有的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加强业务训练和科技素质培养,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和考核,采取“能者上”或是优胜劣汰的服务人员用人制度,避免通过“关系户”手段聘用。
提高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知识文化水平。农村社会发展变化要求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必须具备对职业生活的适应能力。虽然农业科技服务人员是农村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他们受教育程度比较高,但在身份和职位转化的同时,自身的技术水平并未得到提升,大多数人只能从事很浅显的工作。新型农业产业对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知识层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果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或培训,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将无法适应农业科技服务推广工作,也无法从事农业生产技术工作,更无法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因此,通过继续教育及相关技能知识培训,使他们能够将理论转化为现实。
丰富培养形式。“订单式”培养是目前各类高校特别是职业技术学院较为常用的培养模式,通过订单式合作,使参与培养的学员具备一定的科技素质,在培训合格后则直接到指导的服务机构从事工作,使他们实现成功对接。农业科技服务人员通过参加“订单式”科技素质培养,使他们获得必需的科技知识,实现他们参加科技素质培养的愿望,广大农业科技服务人员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培养。“远程式”培养模式是一种现代化的培养模式,它充分發挥现代网络教育技术和手段,远距离对农业科技服务人员进行科技素质培养,利用互联网、数字电视、电台等手段进行科技知识、技能传播,因此县、乡镇政府应该建立合作式网络培训中心,把科技素质培养点分散建立在各乡各镇和各村,对农业科技服务人员进行上岗前的科技素质远程教育培养。
充实培养内容。提升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科技素质是再社会化以达到“治愚”的目标;一定的文化知识是农业科技服务人员能否接受科技素质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尽管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文化水平提高了,但那种提高是相当片面的,也只是局限于普通、中等职业教育,学历层次并不高,这已成为农业科技服务人员接受科技素质培养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因此,应革新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教育和培养方式,提高其农业基础知识水平,从而使他们对现代农业科技新信息和新的农业技术知识更具敏感度,具有高度吸收和消化的能力。几十年的社会发展变化,农村经济变化有目共睹,很多农民已跳出了传统农业生产的包围圈,然而农民本身文化科学知识的不足,科技素质很低,如果没有过硬的科技素质则很难使新的农业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更上台阶,因此,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科技素质的需求很是迫切。因此,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科技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龙兴海,曾伏秋.农村公共服务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2]李燕凌.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程梅青.天津市科技服务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03,(3).
[4]唐光泽,罗来雄.健全农技推广制度提高农技服务水平[J].中国农技推广,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