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一”厂房火灾扑救的思考
2013-05-14潘伟烽
潘伟烽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三合一”厂房的定义及火灾频发的隐患现状,然后从分析了“三合一”场所的火灾的原因和特点,就“三合一”场所火灾扑救提出自己七个方面见解,最后说明火场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三合一”厂房;火灾扑救
随着近年来全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三合一”厂房建筑的火灾危险性也日益凸显,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最新统计,2008年一季度全国共发生火灾48882起,死亡611人,伤179人,直接财产损失2.8亿万;其中“三合一”、“多合一”场所集中的个体私营企业发生火灾1597起,死亡33人,受伤18人,直接财产损失3855万元。由此可见,“三合一”厂房已经成为当前火灾损失中的“重灾区”。面对如此严峻的“三合一”厂房建筑的火灾形势,在认真扎实整治消除“三合一”厂房火灾隐患的同时,研究并训练部队应对此类火灾,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 “三合一”厂房的定义及隐患现状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二章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在设有车间或者仓库的建筑物内,不得设置员工集体宿舍”。2007年6月6日,公安部在杭州召开全国“三合一”场所火灾隐患整治工作现场会,公安部刘金国副部长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指出近几年来,随着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集从业人员住宿与生产、经营、储存为一体的“三合一”厂房大量出现,从形态上看,主要有二类:一是设有员工集体宿舍的工业厂房。这类场所违反《消防法》的规定,将员工集体宿舍设置在车间或者仓库内。二是作坊式生产加工厂房。利用住宅或出租房屋从事生产加工,住宅与生产在同一厂房。莆田市“三合一”厂房主要有家庭作坊式企业和综合性工业厂房二种类型,存在以下隐患现状:
1、“三合一”厂房数量多,分布较为分散,整治难度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三合一”厂房还有2000多家,多呈区域内散乱分布,特别是小作坊式企业无证经营,又十分隐蔽,耀彻底根除难度很大;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受市场约束,生产、销售呈周期性、季节性,造成“三合一”现象也呈动态发展趋势——即生产时构成“三合一”隐患,不生产时不构成“三合一”隐患,这样一到生产、销售旺季就容易形成回潮,使“三合一”厂房难以根治,防不胜防。
2、“三合一”厂房建筑设计不规范,结构不合理。一是建筑防火间距,耐火等级不符《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相当一部分“三合一”厂房缺乏统一规划,建筑防火间距明显不足,有的虽然有一定的间距,也多被占用或堆放可燃材料,因此一旦发生火灾容易造成火烧连营的后果;二是这些建筑结构大多以砖木、砖石为主,耐火极限较低,发生火灾易造成坍塌;三是“三合一”厂房未按规范要求设置必要的消防设施,厂房内单一疏散楼梯、单一通道、单一安全出口现象严重,室内给水系统、移动灭火器材配备普遍不足。
3、“三合一”厂房缺乏消防安全管理,消防意识差。“三合一”建筑的业主大都管理水平较低,自身素质较差,一味注重生产经营效益,忽视消防安全管理。企业内根本未制定消防安全制度和消防安全操作规程,未实行防火安全责任制,不对员工进行消防宣传教育,造成火灾隐患随处可见:电气线路安装不规范、老化破损严重,超负荷用电现象极为普遍,用火用电管理失控;通道和安全出口被堵塞、占用和上锁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从业人员也大多是农民工等外来流动务工人员,未经消防培训教育,消防意识缺乏,一旦发生火灾,很难成功逃生自救。
4、“三合一”厂房多集中在服装、鞋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生产所需之原材料、辅助材料及成品均属可燃物,火灾危险性相对较高,加之其生产使用量大,因此对此类企业厂房建筑的防火设施要求和安全疏散要求要相应提高。
2 “三合一”厂房火灾原因分析
2.1 起火原因
1、电气线路故障引起火灾。场所内违章乱拉电线,使用电热炉、电加热器等电热器具,电气线路缺乏金属管、阻燃塑料管保护,且分布凌乱,裸露在外,空中交横的情况十分普遍,极易引起短路从而引发火灾。如1997年9月21日,福建晋江市陈埭镇横板村裕华鞋厂发生特别重大火灾,造成32人死亡,4人受伤就是由于电路短路造成的。
2、可燃物自燃引起火灾。生产车间及仓库内成品、半成品、原材料等可燃物堆放集中,存放过程中由于天气变化等原因导致氧化生热,温度累积到一定程度容易引起自燃。
3、违章用火或用火不慎引起火灾。由于堆放大量可燃物,火灾荷载大,工作人员违章存放、使用液化石油气罐、动用明火、抽烟等行为都极易引起火灾。
4、居住人员复杂,人员之间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发生纵火案件机率较一般火灾要高。案例:2007年10月21日晚上,莆田市秀屿区笏石镇飞达鞋面加工作坊发生的特别重大火灾事故造成37人死亡,19人受伤就是由于员工家属于加工作坊的老板产生矛盾而引起的人为纵火。
2.2 火灾蔓延原因
1、场所内堆放大量易燃可燃物品,极易造成蔓延扩大。
2、建筑耐火等级低,防火间距不足,布局不合理造成建筑物之间蔓延。
3、没有及时报警和扑救初起火灾,报警内容不确切,不懂灭火器使用方法等使初起火灾失控,而酿成大火。
2.3 死伤原因分析
1、疏散通道被烟火封闭,没有其他避难和逃生手段,造成伤亡。
2、安全出口被堵塞或上锁不能使用,无法通行造成伤亡。
3、有关人员虽已知道起火,但由于没有及时打开安全出口和进行疏散引导,从而导致伤亡。
4、吸入大量烟气死亡。
5、已从火灾中逃出但又返回拿室内的现金或贵重物品来不及疏散造成伤亡。
3 “三合一”厂房火灾的特点
3.1 燃烧猛烈,容易形成大面积燃烧
由于大多数“三合一”场所建筑耐火等级低,且可燃物较多,非常容易燃烧,一旦着火,燃烧速度快,火势猛烈,温度迅速升高,加剧室内对流,而且住宿与非住宿部分之间未进行有效地防火间隔,促使火势迅猛发展,形成大面积火灾。如我辖区10.21火灾事故,在火灾发生的当天,该加工作坊刚从泉州买进大批量加工原料——海棉,全部堆放在一层店面和楼梯上。事故发生后,为测试海棉的燃烧速度,火调专家在着火点从新堆放7大袋的海棉,从点火开始到海棉燃烧将尽,只用了2分半钟。
3.2 疏散困难,极易造成人员伤亡
“三合一”场所一般多为单层或多层房屋,生产、储存、经营通常设置在底层,员工宿舍则设在上层,有的甚至是直接将员工住宿设置在生产、储存、经营场所的阁楼上,住宿与非住宿部分缺少独立设置的疏散设施和辅助疏散设施,再加上通道、楼梯狭小等因素,发生火灾时人员往往因惊慌、拥挤等造成踩伤踩死,甚至跳楼等事故。如2007年的“10.21”火灾现场分析,只有一个疏散楼梯(1.2m)被大火封死。
3.3 烟雾密集,形成“烟囱效应”,烟气严重侵害被困人员
多数场所内可燃物资多,供氧不足,燃烧不充分,发烟量大,自燃排烟面积不够等因素,导致烟雾久聚不散,产生的烟气对人的眼睛产生强烈刺激作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氰化物等有毒物质不仅影响人的正常呼吸,对人体产生麻醉、窒息的作用,还会严重损伤人的中枢神经,吸入一定量后,人就会丧失行动能力,导致人员被困于火场中。如莆田市10.21火灾事故造成的死亡37中,被烟熏死在形成“烟囱效应”的楼梯间的居多。
3.4 水源缺乏,灭火救援难度大
大多数“三合一”场所的地理位置设置在城郊结合部,而且设置比较随意,有的设置在居民家中,有的设置在办公楼、仓库内,附近往往缺乏市政消火栓,场所内一般都不设置消防水池,周围天然水源也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此给初期火灾扑救带来很大的困难。并且,因浓烟、毒气弥漫,影响灭火救援人员视线,给内攻搜索、救援增加难度。当时,我辖区天然水源少,只有3条人工制造的河流,城区市政消火栓只有43个,坏了或没水27个,可用的消火栓实在太少。
4 “三合一”厂房火灾的扑救对策
针对“三合一”厂房发生火灾时的特点,作为战斗在执勤灭火第一线的消防员应当立足于以下几点采取对策:
1、加强火场模拟演练。要强化辖区情况熟悉训练,把“六熟悉”与战术理论学习、战例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点熟悉“三合一”企业生产、储藏物质的性质、数量、工艺流程等,全面掌握灭火措施、救人疏散方法和一线进攻人员的个人防护要求。要针对攻坚难度大、典型性强的“三合一”厂房制定行之有效灭火演练计划,进行全方位、经常性的灭火演练,使消防队员到达火场后,能灵活运用战术、战法,迅速完成火场救人和灭火战斗任务。
2、加强第一出动,迅速、准确、及时地进行力量调度和部署。“三合一”厂房发生火灾时,已制定预案的应按预案调动第一出动力量;没有制定预案的应根据报警信息和平时掌握的情况,加强第一出动力量。在这方面,要做到以下四点:
首先要做到火警受理清楚。详细询问地理位置、门牌号码、燃烧物的性质、火灾发生的时间及火势大小、有无人员被围困等;
其次是通信员受理火警后要迅速反应,做好相关记录,及时向支队值班领导及中队指挥员提供有关火场信息,确定执勤人员、车辆的调派;
第三是指挥员要熟悉灭火作战计划(预案)和道路水源情况,准确、迅速地带领执勤力量赶赴火场;
第四要及时了解火场最近信息,向值班领导和干部汇报情况,根据命令,召回已出动的力量或调派增援力量等。
3、组织火场侦察。到达火场后立即组织起由指挥员或战斗班长和战斗员组成的火情侦察小组,深入火场和询问知情人,了解火场内的有无被困人员和燃烧情况,全方位掌握火场第一手资料。
4、坚持救人第一的指导思想,根据火场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的现场条件,制定正确决策,多方位营救被困人员。消防人员到达火场时,运用正确的战术方法和成功营救被困人员的关键所在。为此,消防队员到达火场后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掌握火势发展变化、被困人员情况。
(2)确定人员疏散顺序和营救方案。
(3)控制火势,排除烟雾。
(4)根据火场实际情况,积极采取相应的施救措施。
在此基础上,在具体实施时要注意:
(1)参战人员必须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沉着冷静、不能因火场的形势而乱了阵脚。
(2)行动力求迅速,搜索检查必须认真仔细,要确保万无一失。
(3)疏散的通道须选择得当,及时抢占有利的疏散路线,保证疏散人员的安全。
(4)不能轻易放弃任何一线希望和任何一名有危险的被困人员。
(5)救人与灭火在战术运用上应灵活多变,但必须始终将“救人第一”的指导思想放在首位。
(6)及时调度多警种、多部门参与协同作战。
5、确保灭火不间断供水。由于“三合一”厂房燃烧烟雾大、温度高、持续时间长,所以在确保第一出动的同时,要寻找消防水源确保供水充足。这就要求:
(1)中队应加强对责任区内的水源、道路的熟悉和了解,尤其是中队指挥员要对责任区内的水源道路和消防重点保卫单位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2)中队在进行灭火战斗时,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指挥员到场,可安排一个在后方组织供水,使灭火战斗有条不絮地展开。
(3)当中队只有一个指挥员到场时,则要根据火场情况灵活处置:如火势不大、火场周围水源条件优越时,指挥员可指令后方车辆占据有利的水源位置,让有经验的班长或通信员带车停靠水源处组织供水,指挥员则应迅速赶往前方组织扑救;如火势较猛、火场附近水源缺乏、供水问题比较突出时,指挥员可给已展开战斗的战斗班交代进攻任务和主攻方向,而指挥员则应先组织后方供水;如火势不大、火情不明时,指挥员则应在组织侦察火情、组织扑救的同时,命令后方寻找水源向火场供水。
(4)灾情严重且燃烧面积较大的火场,总指挥要指定专人组织后方供水,给增援力量准确提供水源位置,协调各参战队伍的供水线路(每个中队为一个整体,尽量不要交叉),按照总指挥的意图,确保主攻方向用水。
(5)当多个中队参战时,上级指挥员在前往火场途中就应指定人员(一般为责任区中队负责供水的指挥员)负责火场供水,并及时了解火场的供水情况,确保前方灭火的需要。
6、防止火势蔓延,集中兵力打歼灭战。“三合一”厂房毗邻的建筑物防火间距小,火势容易蔓延,应设置水枪阵地,集中兵力把火势围堵在有限空间内,防止火势蔓延。
7、疏散人员和物资。对受到威胁的易燃易爆物品要组织人员疏散,对工厂成品、半成品可组织在场群众疏散、转移。
5 “三合一”厂房火灾扑救的注意事项
1、树立救人第一的思想。由于“三合一”场所内有人员居住,发生火灾时容易造成人员群死群伤,火场指挥员到达火灾现场后应尽快了解被困人员的情况,并立即组织精干力量,立足现有装备,充分利用有利地形,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尽快深入内部奋力抢救被困人员。
2、搞好火场照明。“三合一”场所的火灾大多发生在夜间,即便吴江市横扇镇大桥路45号一经营羊毛衫门面房火灾发生在凌晨5时41分,可当消防部队到达火场时,面临室内烟雾浓、温度高、环境复杂、火场内部能见度低等情况,给人员疏散和灭火战斗行动带来很大影响。因此要充分利用照明车、移动照明灯具、临时照明灯、发光导向绳等照明设备,保证火场照明的充足,为灭火救人行动创造有利条件。
3、积极有效的自我防护。由于“三合一”场所内部间隔多、通道弯曲陡窄、内部情况复杂,所以对进出人员要严格控制,不得独自行动。深入内部灭火救人的指战员必须佩戴气压充足的空气呼吸器,实施有效的个人防护。灭火救人的指战员在行动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建筑物的梁、柱等承重结构和门窗、安全出口、疏散指示标志等有利条件搞好自身防护,防止建筑物的变形倒塌或指战员被困火场,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4、搞好协同配合,提高整体作战能力。对于由多个执勤中队参战、多警种联合行动的规模较大的生产、经营性“三合一”场所火场,要坚持统一指挥、逐级指挥的原则,加强火场警戒,搞好协同配合,防止出现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对于深入内部灭火救人的参战人员,可分为若干战斗小组,每个小组不少于三人。各小组和各参战人员之间要加强联系和照应,以便在灭火行动中相互交替掩护,救人时可以相互配合,遇险时可以相互救助,形成一个战斗整体。
“三合一”厂房火灾的扑救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必须把“前方”和“后方”有效地结合起来,加强通信保障,严格执行现场总指挥的战斗任务布置,全力控制火势,迅速有效救人,为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