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仿古铜器贴蜡法铸造工艺研究工作室的建设与管理研究
2013-05-12王汉卿
王汉卿
(王汉卿,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仿古铜器贴蜡法铸造工艺研究工作室的建设与管理研究
王汉卿
本文就苏州工艺美院仿古铜器贴蜡法铸造工艺研究工作室建设与管理的内容,分工作场所、科研团队、管理制度、科研项目管理体系、团队合作和建设成效六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苏州工艺美院仿古铜器贴蜡法铸造工艺研究工作室 建设 管理
王汉卿,1963年生,江苏无锡人。先后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现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系基础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职业技能高级考评员、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仿古铜器贴蜡法铸造工艺研究工作室主任,苏州科技学院兼职教授,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苏州传统失蜡铸造工艺的挖掘与传承研究》主持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拓展项目《苏州仿古铜器制作技艺》主持人,亚洲铸造技术史学会会员、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教育、传承与振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教育学会会员、苏州市油画雕塑院常务理事。
王汉卿
仿古铜器贴蜡法铸造工艺研究工作室
苏州工艺美院仿古铜器贴蜡法铸造工艺研究工作室,简称“古法铸造研究工作室”,主要基于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苏州传统失蜡铸造工艺的挖掘与传承研究》和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拓展项目《苏州仿古铜器制作技艺》创建而成,自2009年7月至今,根据苏州传统贴蜡法铸造工艺流程及其技术特点,结合学院“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和工艺美术传承创新实验区建设要求,在三间180平方米空间环境中,建立了传统“贴蜡法”仿古铜器制作流水线生产的古法铸造研究工作室;配置了现代化的铸造设备、古法器具、环保安全设施、劳保用品和教学用具。
古法铸造研究工作室具有“产学研”三结合的工作场所,可分成“古法综合实验室、雕刻模版实验室、金属铸造实验室、范料制备与电铸实验室”四大区域。其中古法综合实验室可分为内外范范料配制区、内外范制作区、贴蜡制模区、铜器着色区、理论研究区、大师工作区、产品研发区、教学实训区、办公区。内设工位可供20人同时使用。主要人员由著名专家、工艺大师、能工巧匠、室主任和课题负责人、技术人员、青年学生组成,有相关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可以满足古法铸造研究的实验需要,也能满足传统技艺传承创新的教学需要,还能满足产品研发的社会服务需要。其中,在教学方面,主要适用环境艺术系、装饰艺术系、工业设计系的雕塑设计、装饰艺术设计、产品设计、玩具设计等专业方向,作为金属艺术品设计与制作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毕业创作场地皆可。
古法铸造研究工作室的工作理念有:(1)瞄准前沿、根植实践、服务一线、破解难题、共同发展;(2)研究的平台、成长的阶梯、辐射的中心、师生的益友;(3)以思想引领未来,用行动换取成功;(4)打造名师群体,产生名优效应;(5)带一支队伍、抓一个课题、出一批成果;(6)创建非遗传承创新教育教学基地、研究基地、示范基地。
苏州传统失蜡铸造工艺是我国古代失蜡铸造技术的主要代表之一。它孕育于春秋,雏形于北宋,成熟于晚清民国,以其“模与范”制作用料的科学配制方法、加工成型技术等,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贴蜡法铸造技术,代表了最先进的工艺水平,作品以“苏州片”著称于世,特别是仿古铜器,因其“精绝”、“乱真”,被誉为“苏州派”,备受文物界、收藏界和艺术界的青睐。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工业化、市场化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出现与应用,苏州传统失蜡铸造工艺中的核心技艺,如雕刻木模版等已失传了八十多年,加上传统失蜡法工艺繁杂、制作周期长、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等原因,作为我国金属文明的瑰宝——苏州传统失蜡铸造工艺难以在工业大生产的社会环境中生存,面临着失传的危险。2009年,为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申请到了文化部非遗项目《苏州传统失蜡铸造工艺的挖掘与传承研究》,创建了苏州工艺美院仿古铜器贴蜡法铸造工艺研究工作室(以下简称“古法铸造研究工作室”),目的是结合苏州传统失蜡铸造工艺的挖掘与传承研究,以工作室为载体,把培养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传承创新融为一体的工艺美术设计人才作为根本目标,在推动学院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进程中,主动承担传统工艺的发掘与传承,做到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有机统一。
一、健全产学研三结合的工作场所
根据苏州传统失蜡铸造工艺流程和各道工序的技术特点,结合学院“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和工艺美术传承创新实验区建设的要求,通过市场调研、专家认证、领导现场办公等形式,全面落实古法铸造研究工作室建设计划、设备设施的购置计划、古法器具的复原与再造计划和相关设备设施的研制计划等方案。在三间180平方米空间环境中,建立了传统“失蜡法”仿古铜器制作流水线生产的工作室,配置了现代化的失蜡铸造设备、环保安全设施、技艺研究器材、古法器具、劳动保护用品和教育教学用具。主要用于项目研究的实验、教学和研发。
目前古法铸造研究工作室建设已初见成效,它分为“综合实验室、雕刻模版实验室、金属铸造实验室、范料制备与电铸实验室”四大区域,其中古法综合实验室可分为内外范范料配制区(图1-1、1-2、1-3)、内外范制作区(图1-4)、贴蜡制模区(图1-5)、铜器着色区(图1-6)、理论研究区、大师工作区、产品研发区、教学实训区、办公区(图1-7);雕刻模版实验室主要以刻版研究研发区为主(图1-8);金属铸造实验室可分为窑炉区(图1-9)、外范制作区、器面修整区(图1-10);范料制备与电铸实验室可分为内外范料加工区、电解铜区(图1-11)。适用环境艺术系、装饰艺术系、工业设计系的雕塑设计、装饰艺术设计、产品设计、玩具设计等专业方向,作为金属艺术品设计与制作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毕业创作场地皆可。
设置的工位可供10名左右的项目组人员在这里进行科学实验与产品研发,同时可容纳20名左右的学生在这里进行实训教学。在创设校内传统失蜡法铸造工作室客观条件的同时,也夯实了校外实训基地。这样既能满足“失蜡法”技艺复原研究的实验需要,也能满足传承教育教学的实训需要,更能满足产品研发的社会服务需要。从而完善了工作室融人文素质教育、技艺传承教学、科学技术研究、新品研发创新与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工作环境与客观条件,即健全了“产学研”三结合的工作场所。
二、组建四位一体的科研团队
苏州传统失蜡铸造工艺的挖掘与传承研究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技术性强、任务艰巨。因此需要整合多方力量,由著名专家学者、能工巧匠、专业教师、学生学员共同组成四位一体的科研团队,这样才能确保项目研究工作在工作室有效开展。
联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上海博物馆、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等单位,聘请著名专家学者组成项目研究指导顾问组,对项目研究进行定期指导(图2-1)。
通过寻访健在的贴蜡法传承人(图2-2、2-3),聘请原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仿古铜器组的主要技术骨干和传统铜器锤揲技艺(图2-4)、金属凿刻技艺(图2-5)、桃花坞木刻年画等方面的传承人一起参与,定期进行技术指导。
在学院内凝聚一批素质优良、事业性和研究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师进入了项目组,围绕项目不断学习研究、思考和实践,从而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特长,为项目研究创造了人才优势(图2-6)。
每年在学院相关专业的不同年级中,通过考核、选拔,择优录取5——10名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古法技艺培训学习,结合双融合课程体系,参与项目研究工作,以点带面,充分发挥专家、艺人、教师和学生的“传帮带”作用,形成一支梯队合理的师生科研团队,逐步形成一种传统技艺的教授方式和方法。
三、完善工作室各种管理制度
古法铸造研究工作室实行主任负责制。为了确保产学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在学院产学处制定的《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工作室综合管理条例(试行)》和科研处制定的《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纵向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的基础上,本工作室还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并将其汇编成《工作室管理手册》,其内容包括工作室简介、工作室工作理念、工作室目标任务、工作室工作职责、工作室工作机制、工作室常规管理制度和工作室使用台账、工作室资金使用管理规程等七个方面。
其中,工作室简介包含有著名专家、工艺大师、室主任和课题负责人、技术人员的介绍等内容;工作室工作职责有工作室负责人职责、导师职责、成员职责和课题研究工作职责(包括课题负责人职责、课题主研员职责、课题协研员职责、兼职研究员职责)等内容;工作室工作机制有导师负责、分工协作、定期研讨、学习培训、学术会议、信息管理、经费管理、课题引领、考核评价、科研奖励等内容;工作室常规管理制度有工作室规章制度、工作室设备操作规程与维护、工作室安全防火制度等内容;工作室使用台账有实训工作室安全教育记录表、设备使用情况、材料使用情况、课程结束验收情况等内容。
在资金使用与管理上,古法铸造研究工作室以获得2009年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专项资助经费和学院给予相应的专项配套经费为前提。多方借力筹措资金,做好科研活动的资金保障工作:2010年获得了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专项经费资助;2011年成功申报了《苏州仿古铜器制作技艺》代表作项目被苏州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拓展项目后,即获得2012年和2013年苏州市财政拨款专项资金的资助;2011年,该项目列入学院工艺美术传承创新实验区的重点建设项目后,又获得了相应的专项经费资助。这些筹措的科研经费均按照学院财务处和审计处制定项目管理办法专款专用,主要用于“贴蜡法”技艺挖掘、保护和研究。
在电子化资料管理上,要求项目组工作人员到苏州周边乃至全国各地的相关行业、企业进行调研走访、培训学习、学术交流,同时定期召集专家艺人与他们交流研讨;查阅并收集了相关中国传统失蜡铸造工艺和苏州“贴蜡法”技艺方面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遗存模版、影像资料、传承谱系等各种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将各个时期相关的代表性文献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从理论到实践,进一步加深了对“贴蜡法”技艺的认识和理解。重点探析“贴蜡法”技艺的渊源与土壤、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传承与发展、工艺流程与主要特色、馆藏作品与遗存模版、影像资料与传承谱系等各种资料,将其进行了系统地分类整理,并编辑成电子文档资料。一方面,为复活“贴蜡法”技艺的技术研究研发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另一方面,为“贴蜡法”技艺的理论研究研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实践证明,这些管理制度对于古法铸造研究工作室的日常运行发挥了主要作用,为适应学院对重点工作室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以上制度进行了部分修改,使其更加完善。尤其是近年来,学院组织我们到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相关的艺术院校进行短期研修和考察交流,还有到国内相关艺术院校工作室的走访与调研,不仅拓宽了对“工作室制”的理解、而且树立了科学管理的理念,在工作室的建设与管理上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构建科研项目的四级管理体系
古法铸造研究工作室实行项目制管理。为了加强项目研究的组织建设,使科研项目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学院结合项目的研究特点和工作室客观条件,成立了项目研究指导顾问组、项目研究领导小组、项目研究小组和项目资金管理小组,健全组织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学院构建科研项目“项目研究小组人员——项目研究组组长——科研处——分管副院长”自下而上的四级管理体系,其中,项目研究顾问组由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担任组长,负责项目研究的指导工作,把握课题研究方向;项目研究领导小组由学院党政一把手担任组长,全面负责项目组织、协调工作,指导研究和总结成果;项目研究小组由著名专家学者、能工巧匠、专业教师、青年学生等组成四位一体的科研团队,其中由笔者担任项目研究组组长,主要负责项目组的日常工作,主持项目研究组研究活动等;项目资金管理小组由学院科研处、审计处、财务处各负责人担任组长,在财务处为项目资助经费专设帐户,其它配套经费均纳入其中,专款专用。分级管理体系职责分明,层次清晰,使项目研究始终处于科学、规范的组织管理之中,同时有力促进项目研究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
根据项目研究的工作目标,结合《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纵向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主研人员和参研人员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各司其职,分工合作。“用其所长,兼顾全局”,尽量根据每个成员的个人经历、专业特长、工作能力和自身素质,结合“贴蜡法”技艺的相关工序和工作任务进行科学合理分工,分成“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图3-1、3-2)、“刻版制模技术研发”(图3-3)、“贴蜡铸造技术研发”、“修整着色技术研发”、“器具研发社会服务”、“传承教学技艺培训”等6个小组,各组由有思想进步、工作责任心强、产学研经验丰富的中高级职称的教师与相应的青年教师、学生或学员、艺人、专家组成,以点带面,充分发挥专家、艺人、教师和学生的“传帮带”作用,逐步形成一种传统技艺的教授方式和方法,尽量使每个成员的工作互补,充分发挥科研团队的整体效能。
根据项目研究的工作目标,结合《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纵向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和《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科研成果(含横向科研)奖励办法》,由项目负责人认真组织实施,并及时对人力、物力和时间作出合理安排,编制出详细研究方案,按照项目研究合同上的承诺,制定各项目小组工作要点进行科学管理和考核。
五、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团队科研能力
古法铸造研究工作室创造条件,高度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团队科研能力。首先是明确科研人员和协研人员的职责,遵守项目研究的工作制度。明确主研人员和参研人员职责分工,注重协调配合。其次,每月实行研究例会制度,建立交流评价机制,有艺人或专家现场演示、指点,传授经验,养成业务学习与实验交流相结合的研究习惯。第三,逐步健全工作室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制度,创造学习条件,加强学习培训,提高个人技能。
通过培训学习,提高对项目研究认识。组织项目组青年教师进行分阶段培训学习《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纵向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主研员岗位职责》、《协研员岗位职责》、《工作室规章制度》、《工作室设备操作规程》、《工作室安全防火制度》和有关教科研方面、中国传统失蜡铸造和苏州仿古铜器“贴蜡法”技艺文献资料方面的知识。从而使中青年教师对项目研究的意义、目的和方法有足够的认识,同时也强化了他们的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明确岗位职责、掌握工作要领,尽快适应和能胜任本职工作,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在实践过程中,拓展技术骨干视野。组织专家艺人与项目组人员到苏州周边的铸造企业进行考察调研,并参观了苏州博物馆、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美术馆和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期间,大家对项目的展开进行了反复的交流与研讨。组织项目组人员到南京博物院进修学习青铜器修复工艺,到中央美院、清华大学美院、广州美院和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金属工作室和浙江杭州、安徽铜陵等有关铸铜企业进行考察调研。学院选派笔者到法国国家遗产学院、卢浮宫纸质修复工作中心、法国装饰艺术博物馆、法国卢浮宫修复研究所实验室、布尔学院、巴黎郊区实用美术和艺术设计(职中到大学)平面与书籍装帧学校(中学)等艺术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文物修复技术与遗产保护培训学习与考察调研。这些都有利于提升我们的业务素质、改进我们的工作方法(图4-1、4-2)。
通过各种交流学习平台,不断提高项目理论研究创新和实践应用水平。笔者与中国古代失蜡法铸造研究课题考察团成员一起,分别考察了上海博物馆、湖北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湖北随州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以及成都青铜时代艺术品有限责任公司“曾侯乙尊盘”制作车间和“曾侯乙尊盘”工艺研究工作室、随州市龙腾古乐编钟工艺有限公司、安徽佛光铜质工艺品有限公司厚胎珐琅器工艺车间、家具工艺车间和铸造工艺车间、铜陵国际铜雕艺术园和铜陵九鼎铜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厚胎珐琅器工艺车间及拔蜡范土铸铜工艺工作室等相关单位(图4-3)。尤其在参加“东亚古代青铜冶铸业国际论坛(2012)”期间,参观了殷墟博物苑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的殷墟青铜冶铸展,考察了河南博物馆、安阳博物馆。收集到的相关信息为项目研究青铜铸造技艺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保障。寻访苏州仿古铜器“贴蜡法”技艺嫡系传承人2名和与之相关联的传承人3名,拟订了聘请艺人来校传授技艺的协作方案,与他们签定了《项目合作协议书》,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通过艺人指点挖掘贴蜡法铸造技艺。根据“贴蜡法”技艺工序不同的技术要求,聘请相关艺人定期来校进行技术指导。采用调研访谈、技艺演示和相互切磋的方法,组织项目组中青年教师反复试验刻模版、捏坯形、贴蜡片、敷泥型等核心技艺,从泥料蜡料的配比和不同用料的加工方法,到模与范的制作技巧,再到脱蜡、烘范、熔铜、浇注、修整和着色等工艺要求进行反复研究,在无数次的失败中总结经验,不断挖掘“贴蜡法”铸造技术中的奥秘。期间中青年教师不断与艺人交流,取艺人之长,补自身之短,在实践探索中逐步成长,同时也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图4-4)。
通过专家引领,给项目研究指明方向。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从外出考察调研、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会议、论文交流到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学术研讨和现场指导,或通过电话、电子邮箱和书信来往等交流方法,聘请法国国家遗产学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上海博物馆、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等单位的著名专家指点迷津。同时在实践探索中反复阅读他们的论文著作,不断琢磨“贴蜡法”技艺相关问题;再从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研究。专家引领给项目研究指明了方向,使我们拓宽了视野、打开了思路、增长了见识、提高了水平,同时让我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领悟到了科学研究的“做人之道”、“为业之道”和“治学之道”。邀请专家指导、艺人协助,组织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科研团队,根据各研究小组的工作要点,理论联系实践,展开各项失蜡法技艺的研究工作。与此同时对其进行跟踪摄影、摄像,采集并记录第一手资料。组织项目组人员与“贴蜡法”艺人一起,到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选择并借用了该单位收藏的民国时期遗存的旧模版3套。选派项目组人员到南京林业大学木材科学研究所(中心),对遗存旧模版原材树种进行采样鉴定,并以此为据,采购相应的梨木板作为试验用材。组织长于雕刻技术的青年教师,在专家、艺人的引领下,利用遗存木模版进行刻版制模技艺的复原试验;先临摹旧模版,逐步掌握雕刻模版的用材、用具和技法,再创作研发1套馆藏青铜器《刘鼎》的木模版,明确木模版与泥范制作、贴蜡制模和失蜡铸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工艺要求。组织项目组学生团队,根据“贴蜡法”内外范的用料要求,对稻田泥、稻草筋进行加工。组织项目组青年教师,在专家、艺人的指导下,利用遗存《方彝》、《觥》、《卣》等3套旧模版,根据贴蜡法工艺流程进行阶段性的技艺复原与研究。如捏泥坯、贴蜡片、敷泥型和失蜡铸造等技艺,对其用材配料、制作方法、成型原理、工艺特点等方面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探测试验和有效的“贴蜡法”技艺的复原与研究(图4-5、4-6)。
六、工作室建设成效显著
目前,古法铸造研究工作室在建设与管理中已取得了初步成绩,研发《刘鼎》木模版1套,复活了“贴蜡法”选样定稿、刻版制模等2道核心技术,明确了木模版与泥范制作、贴蜡制模和失蜡铸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工艺要求。研制仿古铜器作品4件(图5-1),复活了塑造内范、贴蜡制模、制作外范、烘焙浇注、表面修整、铜器着色等6道核心技术,由此复原了9道关键工艺流程和相关的古法器具,完成了相应的工艺测试数据和理论研究,总结出各环节63个技术要点和相应的工艺制作要诀158句,在复活“贴蜡法”技艺的同时,不断对其进行理论研究和研发创新。撰写了《苏式仿古铜器——苏州贴蜡法铸造工艺》专著一本和科研论文4篇,在各类学术会议上进行学术论文交流5次。其中,《苏州传统失蜡铸造工艺的保护与传承策略》学术论文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第二十四届年会”和“第二届中国技术史论坛”分组报告会上交流,正式发表并获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苏州传统失蜡铸造工艺的调查与研究》学术论文在“东亚古代青铜冶铸业国际论坛(2012)”分组报告会上交流;《苏州贴蜡铸造工艺中木模版雕刻技法的复原与研究》学术论文在“第十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传统工艺论坛”分组报告会上交流;《苏州传统失蜡铸造工艺的复原与研究》学术论文在“第三届中国技术史论坛”分组报告会上交流。研发了圆锥式粗砖料破碎机、研槽式细砖料粉碎机、双道滚轴式草料揉丝机、逆向双型螺带式泥料搅拌机等工艺设备,并申请了国家专利6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和实用新型专利4项。
依托学院设有中国工艺美术研究院、教育部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江苏省工艺美术专技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等平台,工作室教师在相关培训班中开设相关课程和讲座,先后培训学员约100人以上。如在学院分别举办的2009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雕刻与刺绣培训班”、2010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图案设计培训班”、2011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漆艺与砚雕培训班”、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西藏自治区培训班”、2011年和2012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班”、2013年“民间工艺、民族文化传承与应用骨干教师培训班”、2013年“雷山中小学美术教师培训班”等培训班中,通过实地参观交流、观看古法技艺录像、苏州传统贴蜡法讲座、工艺体验活动等教育教学形式,使学员们在开阔眼界的同时,感受古法技艺的魅力,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图5-2)。
根据学院相关专业,先后担任09级综合材料班《金属工艺》、10级雕刻班《旅游纪念品设计与制作》、10级雕塑B班《雕塑设计与制作》、11级雕塑A班《雕塑材料与工艺学》等课程教学工作,通过近距离观摩艺人“苏州传统失蜡铸造工艺”表演、实地参观工艺流程和相关作品,布置相应的习作进行系统的训练,体会“绝活”,感悟内涵,寻求失蜡铸造工艺规范性与灵活性的平衡之道。
每年在学院相关专业的不同年级中,选拔5——10名学生进入古法铸造研究工作室,展开第一期苏州仿古铜器贴蜡法铸造研修班进行培训学习,参与项目研究工作有20人以上。通过多种不同的教育教学渠道,将传统绝活引入课堂,传授技艺培育新人(图5-3)。
近年来,项目组教师根据项目要求,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融汇在《金属工艺》、《雕塑设计》、《工艺品设计》和《毕业创作》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之中,构建服务型专业教学体系,结合学院“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项目”为主线研发公共环境艺术作品,完成校合作的金属工艺品创作近10项,完成环境雕塑创作10项以上。积极为地方文化产业服务,在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图5-4)。
book=61,ebook=37
(王汉卿,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