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实践与探索
2013-05-10姚裕安徐春燕郭磊
姚裕安 徐春燕 郭磊
【摘 要】为适应社会人才需求,本文着重探索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思路、具体方法及实际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通过不断努力和创新,探索出一条较好的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实践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肩负为国家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使命。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又是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然而,当前高等工程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薄弱,创新精神不强,职业意识欠缺等问题。针对这些客观存在的不足,面对国家和社会对工程类专业学生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诸多高校都在进行着提高工程实践教学效果的研究和改革探索。本文将结合笔者从事高等教育一线工作的实践,从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内容、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思路作一些总结和探讨。
一、在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践
1.结合专业特点,开拓校外实习基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是非常受学生青睐的专业,好招生、好分配,考研学生多。在大学四年培养方案中,我们安排了20周左右的工程实践教学环节。以求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近年来,结合专业特点,与长江电力公司葛洲坝电厂、武汉范科电力测试设备公司、武汉中试电力测试设备公司等五家企业签订了学生实习的协议。
每年将三百多名学生安排在这些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具体做法是实习前由学校和公司共同制定实习大纲,实习期间,学校派出经验丰富的教师与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公司方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前提下,尽可能安排讲课效果好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学生讲各个专题讲座并选派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在现场指导学生实习和实践。从实践的效果来看,学生是比较满意的。他们通过在这些校外实习基地的实习,感受到了专业气息,明确了自己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性质和内容。加深了对回校后开展的专业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对年轻专业教师也是一个很好的现场锻炼,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2.校企合作,促进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河南许昌许继集团公司是国家电网所的电力系统重要设备制造企业,自生产实习协议签定后,许继公司非常重视,除校企共同制定实习指导大纲,安排必要的讲座与参观外,还指派专职人员负责安排学生下车间跟师傅学习动手实践。具体内容是高低压配电框的安装、配线。从实践效果考虑可知,学生收获极大,特别是将纸上的电气原理图变为实际电柜中的真实装置,这是一个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在前面所述的几个实习基地由于企业规模不大,容纳学生人数有限,而许继公司可以同时容纳两个班的学生下到车间班组,大大提高了实习效率,同学们认真向现场师傅学习元件安装和配线,促进了校企之间的友谊。同时也为企业生产做出了微薄的贡献。
在许继公司实习期间,经考察和交流,了解到该公司为一些高校开发了电力系统的综合实验设备,而我校又有增添相关实验设备需求,在校企双方领导友好会谈后,又到购置了该套设备的高校进行了实地考察,一致认为,该设备具有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所需的核心实验项目和内容,并且能较好地仿真发电厂,变电站的现场操作和数据采集,学校已定于下半年引进该套设备。同时,公司将接受我校专业教师到公司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我们将有计划安排青年教师到公司培训,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双师型教师教授专业课,以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校企合作,毕业设计和就业结合起来
近三年来,我们在有关企业的积极配合下,在学生中试点实施了3.5+0.5的管理模式。即前三年半,学生在学校完成基本的培养方案中规定的理论学习学习任务,后半学年,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训或顶岗工作,同时完成毕业设计等学习任务。主要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企业主动型,即企业在第七学期利用招聘的机会首先向学生提出实训或顶岗岗位,包括专业、人数、任务、时间、要求、提供的条件和待遇,企业派出的设计指导老师,从业意向等,然后学校考查包括安全保障条件和企业提供的指导老师资质等,与此同时,企业领导亲自到学校向有意向去的同学进行企业情况介绍,供学生选择。待学生考虑好后,便提出申请,经审查合格者,学生,学校,企业三方签订就业协议,另外,出于安全考虑,学生家长必须向学校提供同意学生去企业工作的信函,办好以上手续后,依据企业岗位需要,学生即可到岗实训和顶岗工作。
另一种是学校主动型,依据3.5+0.5的模式,学校主动与校外实习基地联系,企业提供岗位和必要的条件。校企共同议定设计课题,确定好校内外的指导老师,然后将以上内容向学生公布,学生报名,学校审查确认。在第七学期理论课全结束后,将学生送到校外实习基地。
毕业设计的开题环节一般在学校进行,此后的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均安排在现场。这样不仅能考察学生在现场的实际表现,而且学校领导和老师到企业可加深校企双方的沟通和交流,增进校企双方的感情。
实践证明:这两种形式都能够确保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质量。学生在现场真正得到上岗前真刀真枪的培训。他们深知,必须用良好的工作表现和优秀的毕业设计来接受校企双方的检验。同时,这种形式也能够促进企业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帮助企业挑选招聘人才,学生依据几个月的工作实践,可以选择在该企业的去留。——达到双向选择的目的。通过这种方式录用的学生,企业满意,学校满意,家长满意,学生满意。
二、校外实习基地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1.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变
我校是一所民办的独立院校,学生居三本和专科层次,他们中绝大部分是以优业为主,而优业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一线岗位,主要从事知识应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所以,人才培养定位也是应用型人才,但目前培养模式还停留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阶段,可喜的是学校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开始认识到了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好处,并支持我们进行探索和实践。
2.校企合作培养学生,企业(公司)主动性和积极性需要提高
企业是以生产为主,出于自力经济效益、企业规模、安全生产、技术保密等因素。不愿多接受甚至不愿接受学生到企业实习。因此,促进企业(公司)的积极性也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解决办法:一是国家颁布具有法律作用的法规,规定配合学校培养人才是企业的职责,不得推诿。同时又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如高级技术企业的基本条件应包括人才培养的要求,税收按学生人数给予相应的诚免等。二是提高企业领导的认识,认识到人才培养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也是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是人才的用户,高质量的人才是企业自力长远发展的需要。三是高校要利用自力的优势,积极为企业的发展作出有成效的贡献。如开展技术合作,学术交流,人员培训,科研开发等。
3.教育经费投入需要增加
近年来,由于物价上涨,教育经费明显不足,导致校内实习实训条件跟不上人才培养的需求,更导致安排在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活动难以为继,有的采取缩短实习时间或取消实习计划,有的高校向学生收取实习费用。而这些校外基地的实习活动是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所不可缺少的。因此,寄希望于国家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胡总书记一再强调“我们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作为重要职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更多的精力支持教育事业。”
4 .大学生的假期观念需要改变
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实行两学期制度。寒暑假加起来超过了十周,目前的状况是除了少数学生有组织的进行着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外,绝大多数学生处于休闲之中,即使部分学生找地方打零工也是为了挣钱。对于专业培养而言,这是一种时间的浪费。因此,大学生必须改变假期观念,学校更应该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践,把本来安排时间较少的课内实践教学时间增加几周,现在有的学校已经进行了安排。
三、结束语
工程实践能力是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术创造性解决工程实际运作的能力,即要动手,更要动脑。因此,工程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标志。这种能力的获得只能通过工程实践活动锻炼得到。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增长了实践知识,加深了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创新工作能力,为择业和将来从事的工作取得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同时有利于学生增强工程意识、成才意识、竞争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和团队意识。对学校而言,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活动,拓宽了办学空间,促进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同时密切了校企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增大了企业获得高质量人才的机会,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因此,校企合作是一种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最佳之路。
通过开拓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会到这项教学实践工作的继承性,又具有开创性,更具有艰巨性,如何把这项实践教学改革深入下去,是高校、企业和教育管理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需要几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满意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华小洋:《校企合作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相关问题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年第1期
[2] 杨晨光:《造就一批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中国教育报》2011年1月2日
[3] 罗尧成:《探讨工程教育改革,建设工程教育强国》,《教育与现代化》2008年第3期
[4] 庞思勤:《中美机械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新模式比较研究》,《中国大学教育》2007年第11期
作者简介:
姚裕安(1946年11月-),男,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机电与自学院副教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研室主任。从事高等教育四十多年,曾经获得湖北省优秀教学研究项目二等和三等奖。教学研究课题的方向是:实践教学改革。
徐春燕(1978年5月-),女,硕士,讲师,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机电与自动化学院任教,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教学研究课题的方向是:实践教学改革。
郭磊(1982年1月-),女,硕士,讲师,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机与自动化学院任教,曾经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教学研究课题的方向是:实践教学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