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聋生思维发展语言
2013-05-10王剑维
王剑维
【摘 要】对聋童进行语言训练是我们语文教师在聋校教育教学中主要研究的课题,因为大多数聋童对语言文字的阅读、表达能力还不能适应参与社会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聋童毕业后的就业、社会生存将是极其分散的个体,使用语言文字与社会群体的沟通成了他们社会生存的主要条件。因此,工作中,我注重以魏书生老师的语文教学理论为指导,让聋童在学校打好基础。魏老师说过:“讲授语文知识,要边实践,边指导,多实践,少指导。”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把读写知识讲得浅一些,语言文字练习多一些,指导应用的实践多一些,突出能力,突出应用。
【关键词】思维;阅读能力;语言能力
一、认字扩词,积累语言
积累语言是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内容。而多识汉字和丰富词汇则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学中,我结合了汉字音、形、义为一体的特点,运用多种方法识字,重视字词教学,注重指导学生在实践训练中理解其意,学会运用,从而丰富学生词汇,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语言。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对词语的理解,忽视对词语的积累和运用,素质教育理念使我们注重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识字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愉快的学习活动中,认识大量汉字,从而提高学生认字效率,培养学生识字能力。如:在讲授聋校语文教材第十册《新衬衫》这一课的生字,学习“倩”字时,我采用比较字形的方法,将学生学过的和认识的“清、请、情、晴、睛”等同一字母体的字族引导学生说出来,区别记忆。有的字通过让学生猜谜语的方法来揭示其特征:如“淡——两堆火旁一滩水”。虽然谜语编得粗糙了些,但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学习的兴趣。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几种记忆汉字的方法,如部件组合法、想象记忆法等。同学们课前对预习生字的热情很高,课堂上,互相合作自愿作老师的积极性很热烈,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我让学生当老师汇报交流、相互切磋,同时还注重让学生通过组词、说话的途径来理解记忆字词,如学习聋校语文教材第十册《翠鸟》一课的“望”字时,字在本课是“希望”的意思,教学时,我们总是这样设问:“望”字还能组成哪些词?你能用“希望”说写一句话吗?有时为了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教师还作了范句,学生通过对范句的理解,能举一反三,结合自己的理解争先恐后说出:“我希望能考上大专。”“我希望看到一望无际的草原”“我希望暑期爸爸带我去游玩”……有的同学还想到了游玩之地山是何等的青,水是何等的绿。可以想象,教每个生字时,如果能结合汉字本身特点让学生都这样想,这样说,在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交流,日积月累,便不断地积累了常用词汇,同时发展了聋生的语言。
二、诵读篇章 品味语言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根,她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聋校语文教材中的古诗、童话、寓言故事、生活中的小故事等各类文章,有的韵文居多,有的句法整齐,有的韵感盛强,在诵读中可以让学生品味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蕴意。因此,教学中我们特别注重让学生诵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聋校语文课文教学中,我注重让孩子们有效地读,充分地读,读出意境,读出韵味,在诵读中品情,在诵读中悟意。借助文章的结构美来吸引学生,让学生体会文章中具有丰富的内涵。魏老师说:“读得多了,学生才能提高阅读能力,读的机会多,时间多,学生才自己思考、琢磨、查字典、查资料、问同学,才能形成自己阅读克服困能的能力”每教学生一篇课文,我都会指导学生读,启发学生揣摩、品味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美妙。吸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课文教学中我大多配以多媒体课件演示,替代了从语言到语言的解释。学生通过多媒体形、光、色等信息功能的品读,立体式地刺激能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引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
聋校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是有限的,指导聋生课外阅读力所能及的文章,可以扩大题材,增加阅读量,发展和提高聋生的阅读能力,学生通过以读引思,把自己置于文章情景之中,让自己通过朗读与作者心灵的沟通,同作者一同去观察、去体会、去想象、去思考,从而积累了语言,提高了知识储备。
三、设境想象 发展语言
培养和丰富聋童的想象力是开发其智力,培养创造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魏老师曾说过:“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也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丰富的想象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篇章的理解、体会、鉴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索、认识、发现新事物的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无疑培养想象力也会发展聋童的语言。
例如:聋校语文教材第十册《咏鹅》这首诗是描写一只鹅在荷花池里浮游的景象,诗中情景交融,作者用了曲颈、天歌、白毛、红掌、清波等词语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图画,将学生带入了如诗如画的境界中,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体会优美的意境,在清澈的荷花池里,有一只鹅在浮游,它弯着脖子,昂着头,高声叫唤着,雪白的身子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的脚掌拔着清清的水波向前游去。经过老师的描述,学生进入了诗中描写的美景之中,这时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诗歌意境,发展学生语言,我们顺应学生爱画、爱美的心理,请几名同学到黑板前,教师给同学提供部分素材,让学生想象将美景画出来,其他同学在自己座位上画,不一会儿,一幅幅作品诞生了,那小小的池塘,弯弯的垂柳,含苞待放的小荷,浮游的白鹅出现在黑板和学生的画本上。为了发展学生语言,让学生看图有顺序地观察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鹅浮游水面的美景,对于学生来说,说很长的一段话应该有着很大的困难,但他们经过情境想象,又有了自己作画的体会,感悟到了诗的大概意思。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四、开展活动 丰富语言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对语言的学习不仅源于对文章的理解、诵读,大部分要靠课内外开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聋校语文实验教材中有的课文是关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和练习,非常适合在学习中发展聋童语言,培养表达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便有意识、有目的的设计一些语文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乐趣。培养他们自信心和合作学习的意识,达到丰富学生语言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聋校语文实验教材第十册中的《老鹰捉小鸡》这篇课文时,教师课前组织学生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并在上课时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讨论这个游戏有哪些规则,是怎样玩的,从而引出了新课,学习课文内容。课文中老师当老母鸡、一位同学当老鹰、其它同学当小鸡,排在队尾的同学跑慢了一步,被老鹰抓住了。课文中所述的情节与同学游戏场面基本吻合。课上学生通过对课前活动的回忆,有的讲、有的演,都参与了讨论发言,大家都觉得有话可说,通过游戏,难点迎刃而解。活动中,孩子们展示了自己的能力,培养了语言交际和表达能力。
此外,语文教学过程中,我还将语文知识溶入生动有趣的表演、游戏、竞赛中,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语文,丰富语言,训练智能。
五、读写结合 运用语言
“多读心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无数实践证明,多读多写是促进学生运用语言,提高语文能力的行之有效且不可替代的途径。
例如:聋校语文教材第九册中《两只小狮子》这篇课文,讲了狮子妈妈生了两只小狮子,一只小狮子整天认真练功,一只却懒洋洋地晒太阳,狮子妈妈告诫另一只小狮子应该刻苦练功,学会生活的本领,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课文是个待续,在教学中,我根据这段话有意识设计了相关的对话训练,让学生顺着课文的情节续编下去,将课文内容加以延伸,同学们纷纷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同学说:“小狮子没听妈妈的话。长大以后,妈妈老了,它整天挨饿。”有的同学说“小狮子改变了态度,虚心学习本领,成为了一只真正的狮子。”有的同学说:“小狮子不听妈妈的话,长大以后,妈妈老了,它也饿死了。”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想法和同学们的发言,试着作一篇文章,并把它写下来,然后再进行交流。题目叫《小狮子的故事》这样,在续编说写的过程中,既有学生进一步的感知篇章的内容,又在说写训练中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魏老师说过:“语言训练如画画,教师如果只是讲哪幅画画得好,可并不进行画画实践或很少实践,学生无论如何也画不出好画来,反过来,如果先让学生实践,在实践中适当讲一点画法,结合学生的画稍加指导,学生画的水平一定提高很快。”工作中,我尽可能多一些实践,在实践中给予适当指导,事实表明,大量的背诵、积累,多形式的语文实践性练习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学生的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培训杂志》
[2]《素质教育丛书》
[3]《魏书生丛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