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研究
2013-05-09冯曰欣姜白白
冯曰欣,姜白白,许 骁
(1.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一、引 言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来源于1996年至1997年原城市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造,是在原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由地方政府、城市企业和居民投资入股组建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是由众多法人机构合并形成的一级法人单位,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地方性商业银行。
作为地方性商业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具有地缘优势和人缘优势,但是,随着其他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不断拓展和人员的本地化,城市商业银行所具有的上述地缘优势和人缘优势呈现弱化趋势,而城市商业银行与生俱来的缺陷却日显突出,使其在与同业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1]。为弥补自身缺陷,有的直接去掉“市商业”三个字,以所在城市命名,如宁波银行;有的城市商业银行联合成为省级银行后,以省份命名,如江苏银行;有的城市商业银行以历史命名,如齐鲁银行等。此外,城市商业银行还掀起一股跨区域经营的大潮,直接设立异地分支机构(跨省、省内、县域);凭借大股东力量,先在异地设代表处,然后升级为异地分行;收购农信社或城信社,组建异地分支机构;参股异地城商行或城信社、农信社,间接实现异地跨区经营;发起成立村镇银行或小额贷款公司等法人机构,达到异地跨区经营的目的。2007年,先后有江苏省、吉林省和宁夏自治区实现省内城商行的重组。2007年青岛市商业银行成功引进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资本,重庆银行引进香港大新银行资本,成都市商业银行引进马来西亚丰隆银行资本[2]。2007年7月,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率先通过监管部门批准,叩开资本市场大门,10月,北京银行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城市商业银行更名的目的意在褪去地方性银行的色彩,摆脱经营区域的限制,为向区域性、全国性商业银行发展扫清障碍。联合重组是拓展经营区域和扩张经营规模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上市融资和引进外国银行资本被看作是城市商业银行补充资本的重要途径,通过外部资本补充提升银行的资本实力,为拓展经营区域和扩张经营规模提供资本保障。
“十一五”时期,在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下,城市商业银行得到了快速发展,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增加盈利成为其经营模式的重要特征。当前,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城市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受到挑战。根据城市商业银行的特点,基于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取向。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特征及形成背景
(一)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特征
伴随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各项贷款、各项存款均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其中,中长期贷款一直保持较高的比例,且增长幅度高于贷款增长速度。随着存贷款规模的增长,特别是中长期贷款规模的增长,城市商业银行的净利润也实现了快速增长(见表1)。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南京银行和上海银行等五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发展呈现不平衡的态势,以南京银行、上海银行为代表的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落后于其他商业银行。也就是说,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来源以净利息收入为主。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增加盈利,成为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重要特征。在这样的经营模式下,城市商业银行无一例外地将扩充资本、吸收存款作为经营活动的重中之重,通过吸引外国银行资本、上市融资等方式扩充资本,为扩张经营区域和扩大贷款规模奠定资本基础,以提升盈利水平。这也就从经营模式的角度解释了前述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举措。
表1 2006-2010年城市商业银行资产、存款及净利润数据
表2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占净利息收入比例 单位:%
(二)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形成背景
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是在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下形成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3]:
1.间接融资为主的社会融资格局。我国社会融资格局以间接融资为主,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在内的商业银行发挥着社会融资主渠道的作用。在此融资格局下,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要求商业银行信贷的高投放,商业银行也正是适应经济高速增长的要求增加信贷投放,实现了信贷规模的快速扩张和盈利水平的快速提升。
2.稳定的单位资金存贷利差水平。我国实行的是官定利率,各期限存贷款基准利率由中央银行确定,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商业银行对贷款利率有一定的浮动权。历史上,中央银行多次调整存贷款利率,但是,存贷款利率的调整大多是等比例同向调整,单位资金的存贷利差基本维持不变,稳定的单位资金存贷利差水平为商业银行获取高额的盈利提供了保障。
3.固定资产投资的高增长。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欠发达,社会融资格局以间接融资为主,企业所需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解决。同时,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依靠投资拉动的,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适应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的需要,商业银行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占了相当比例。在单位资金存款利率既定的情况下,高比例的中长期贷款提高了商业银行单位资金贷款利率水平,进而提高了商业银行单位资金的平均存贷利差水平。
三、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经营面临的挑战
(一)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但是,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依靠外延扩张实现的,属于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鉴于此,国家决策层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消费结构升级,也就是说,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减弱,而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增强。在此背景下,经济增长速度将会适当放缓,进而对银行贷款特别是中长期贷款的需求将会降低。
(二)金融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1.金融监管趋紧。2004年2月,我国银监会公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2007年2月,为响应2004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即新资本协议,我国银监会制定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规定了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方法和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时间表。金融监管环境的趋紧强化了资本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规模扩张的约束作用,削弱了商业银行依靠资产规模的扩张增加盈利的能力。
2.金融脱媒现象凸显。(1)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发行债券、股票融资的规模日益扩大,以间接融资为主的社会融资格局逐步被打破,资本市场实现储蓄向投资转移的功能不断强化,相当部分资金通过资本市场直接流入企业,对商业银行储蓄起到了分流作用,通过商业银行媒介的资金量相对减少。(2)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对安全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纷纷购买商业寿险转移家庭所面临的风险。商业寿险业务的发展,使得相当部分资金从银行转向寿险公司,对商业银行储蓄起到了分流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推进,过去由政府和企业承担的社会保障职责分散为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个人用于保障的支出逐年增加,对商业银行储蓄也起到了分流作用。
3.利率市场化。“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明确表示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虽然获得了存贷款利率的自主定价权,但是,由于融资证券化,资金供给者有更多的投资选择余地,资金需求者有更多的融资选择余地,商业银行为保住存款客户和贷款客户,既不可能降低存款利率,也不可能提高贷款利率,相反,则可能是提高存款利率和降低贷款利率。可见,在融资证券化的背景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结果是存款利率上升,贷款利率下降,存贷利差收窄,商业银行稳定的存贷利差收益格局将被打破,这一点已被国外利率市场化实践所证实。
金融脱媒现象的出现改变了社会融资格局,分流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侵蚀了商业银行的贷款需求,导致商业银行存贷款规模的缩减,而利率市场化又使得商业银行存贷利差收窄,这双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将会导致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的净利息收入减少,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四、西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的经验及借鉴
(一)大银行将业务经营重点转向中间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上述金融环境的变化与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的情况极为类似。面对资本管制、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等金融环境的变化,西方商业银行及时调整了经营战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拓展盈利空间。以美国为例来看,据对美国286家资产总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银行进行统计的资料显示:1983-1990年,这些银行所经营的中间业务总额是它们资产总额的1.21倍,并且大银行和金融中心银行所从事的中间业务规模远远超过中小银行。286家美国商业银行中的货币中心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总额是其资产总额的5.25倍。随着中间业务的大量增长,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也迅速增长。从1984至1990年,美国所有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2.97%。其中,资产在50亿美元以上的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21.93%。中间业务收入已成为西方商业银行最主要的盈利来源。据统计,1985年,美国银行业的非利息收入在全部收入中的比重为20%,到2004年,这一比重上升到46%[4]。
从我国的情况看,2001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制订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2003年6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制定了《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上述法规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奠定了法律基础,中间业务收入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中间业务在各层次商业银行中的发展呈现不平衡的态势,在2005年以前,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占利息收入的比例较低,2005年以后得到快速提高,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落后于其他商业银行。实践表明,城市商业银行如果继续遵循现有的经营模式,在经营产品、客户群体和发展方向上与大银行相比保持高度一致性,可以想象,在新形势下,面对存贷款规模缩减和存贷利差收窄,进而净利息收入下降的困境,却难以像大银行那样通过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以拓展盈利空间,其发展将会面临极为不利的局面。
(二)中小银行向社区银行发展
在20世纪80年代的银行业变革中,相当数量的中小银行破产倒闭,但是,也有不少银行生存了下来,且得到了发展。以美国为例,美国的中小银行以社区银行为主。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将社区银行定义为:在一定地区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经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在经营特色和发展战略上,社区银行强调的是在特定社区范围内提供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与客户保持长期的业务联系。在美国,以社区银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已经成为地区经济的主要服务主体,它们依靠灵活的经营模式、有针对性的服务,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5,6]
美国的社区银行之所以能繁荣发展,从宏观上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美国政府专门制定了《社区再投资法》,鼓励金融机构对于经济不发达的特定社区开展金融活动,开发其金融业务潜力。但是,在经历了银行业并购浪潮和经济不景气后,美国的社区银行仍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相当强的抗击经济衰退的能力,关键原因就在于相对大银行而言,其具有独特的经营定位和比较优势。具体说来:(1)合理进行市场定位。美国的社区银行将基本服务对象定位于中小企业和当地居民,在业务范围上,与大银行进行错位竞争,专注于居民小额零星贷款、住宅抵押贷款和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及不动产贷款等方面。(2)加强同业合作。在纵向上,美国社区银行通过银行控股公司或联系银行制度与大银行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利用大银行的设施和技术进行票据清算及资金头寸调剂,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在横向上,协同地区内外的中小银行建立了行业战略联盟或合作安排,在保证核心业务的前提下,将业务经营的技术支持部分和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并通过辛迪加贷款等形式,拓展业务发展空间,提高盈利水平。(3)善于从事关系贷款。由于美国大银行一般都是依据“硬信息”来判断是否向借款人放款,因此不能出具正规财务报告的中小企业、家庭就很难从大银行获得借款。相比而言,美国社区银行十分熟悉本地客户,它能更容易地获得借款人的信息,如资金流量及发展前景等。因此,美国社区银行在信息不透明的贷款、从事基于关系或声誉的贷款或小规模市场贷款上具有巨大的比较优势。(4)提供个性化服务。美国社区银行的员工通常十分熟悉本地客户,同时这些员工本身也是融入到社区生活的成员,地缘优势和人缘优势使得他们具备丰富的社区知识,从而能为客户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个性化服务成为社区银行最重要的竞争优势,通过提供个性化服务,社区银行能的业务量大幅提升[7,8]。
美国社区银行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1)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空间。中小银行内生于各种经济体中,契合了地方经济和社区居民对金融服务的多层次需求,具有长久的生命力。(2)明确的市场定位是中小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中小银行必须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市场定位,即为当地社区的居民和中小企业服务,实施差别化经营,在业务范围、服务对象、金融手段上与大银行有所区别,从而在与大银行的市场博弈中求得生存和发展。(3)进取性的发展策略是中小银行生存和发展的保障。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铁的法则,如果不思进取,效率低下,必然会被淘汰出局。在美国,每年开业的中小银行有数百家,每年歇业的中小银行也有数百家。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银行必须根据内外经营环境的变化,采取进取性的发展策略,塑造核心竞争力,提高金融效率。(4)要正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政府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无所作为。因为市场也存在缺陷,如果任其自发演变,极易形成过度集中,引起市场扭曲,从而破坏公平竞争,降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政府效用函数也不能达到最大。政府应充当守夜人的角色,确认或制定交易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同时给中小银行适当的政策扶持,以不平等的形式维持金融市场的平等竞争,形成一个大、中、小银行协调发展、相互补充的金融市场格局。
五、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型取向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为经济服务,这是金融发展应遵循的一个基本法则。根据这一法则,银行业内生于各种经济体中,并依托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从动态的角度看,经济体中的大企业都是从中小企业发展起来的,从静态的角度看,在任何时期,经济体中的大、中、小企业是并存的。我国是一个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小企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即便是经济发展到相当程度,经济体中的中小企业也不会消失。中小企业的存在客观上要求有相应的中小银行为其提供金融服务,从而中小银行也就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和空间,美国的经验证实了这一点,我国也不例外。基于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取向为:
(一)明确市场定位,行使社区银行职能
在商业银行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兼并、重组是商业银行做大做强的快捷途径。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群体中,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由于经营规模较小、管理水平较低、人员素质较低、竞争能力不足,不可能在短期内通过扩张、重组或并购的方式发展成为区域性、全国性的商业银行,在较长的时期内,还将以中小商业银行的身份存在于市场中。中小银行赖以存在的基础在于市场的差异化,而要在差异化的市场上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只有进行科学的市场定位,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才能避免与大型银行正面冲突。根据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经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可借鉴社区银行发展之路,将服务宗旨确定为面向当地居民,面向中小企业,在业务范围、服务对象、金融手段上与国有大银行有所区别,只有这样才能在差异化的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二)开展制度创新,强化政策扶持
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的经验表明,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社区银行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在我国这样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地方经济和社区居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同样需要类似于美国社区银行的城市商业银行。但是,由于城市商业银行与生俱来的缺陷以及社区银行的特殊性,城市商业银行不可能与其他商业银行在同一政策平台开展竞争。鉴于城市商业银行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借鉴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的经验,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强化政策扶持。在业务扶持上,允许城市商业银行针对不同的贷款对象和种类对利率作较大浮动,并适当提高居民和企业的存款利率,使客户有一个风险和收益的比较空间。要建立城市商业银行进行贷款活动的辅助体系,比如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大的特点,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保险制度及中小企业发展准备金制度。在存款准备金率和资本充足率上,也可针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特点,适当降低。
(三)加强同业合作,拓展业务范围
基于对社区银行的市场定位,城市商业银行的一大劣势是经营区域局限于中心城市,在异地缺乏分支机构,直接影响到其资金的异地清算、银行卡的异地流通,进而影响到与客户的业务往来。城市商业银行的另一劣势是资本实力较弱,直接影响到其对客户的授信能力,进而影响到其与客户的业务往来。对此,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可借鉴美国联系银行制度,与大银行建立合作关系,进行资金的异地清算、银行卡的异地流通,也可协调统一业务处理程序,实现人力资源共享等;另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也可协同地区内外的中小银行,建立行业战略联盟或合作安排,通过辛迪加贷款等形式,拓展业务空间,提升盈利水平。此外,中小银行之间、中小商业银行与其他银行之间按照平等互利和市场化原则进行兼并重组,形成资本战略联盟,也可扩大经营规模,推动创新进程和技术进步。
(四)发展零售业务,塑造特色银行
基于对社区银行的市场定位,城市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是社区内的中小企业和居民,而社区内的中小企业和居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具有频率高、金额小的特点,属于典型的零售业务。城市商业银行可借鉴美国社区银行的经验,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人缘优势和地缘优势,加强与企业和居民的联系和沟通,及时了解其对存贷款业务的需求,通过关系营销,建立起稳定的业务联系,打造服务于社区中小企业和居民的特色银行。
(五)提升人员素质,实施人才战略
商业银行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业务拓展能力和管理水平,进而影响到其市场竞争能力,因此,商业银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重视人员素质的提高,实施积极的人才战略,这一点对城市商业银行而言尤为重要。相对于其他商业银行而言,城市商业银行的人员素质相对较差,制约了其业务拓展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致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对人员素质的提高,通过实施积极的人才战略,培养一批懂专业、善于人际沟通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1]曹凤岐.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J].农村金融研究,2006(4):34-37.
[2]陆岷峰,周慧琦.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策略[J].宏观经济研究,2008(9):65.
[3]刘砚平,冯曰欣.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思考[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1(3):30-34.
[4]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09-210.
[5]FDIC.The Banking Grises of the 1980s and 1990s[J].Banking Review,1999,11(1).
[6]WILLIAM R WHITE.The Coming Transformation of Continental Europen Banking[R].BIS working papers,1999:54.
[7]卢授水.美国经验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启示与借鉴[J].亚太经济,2004(1):21.
[8]陆岷峰,周慧琦.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策略[J].宏观经济研究,2008(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