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地方财政史的新作
——《汉代地方财政研究》评述
2013-04-07谭景玉
谭景玉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一部地方财政史的新作
——《汉代地方财政研究》评述
谭景玉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我国古代财政史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课题。随着研究的渐趋深入和新史料的纷呈迭出,学者的视角都开始“下放”到地方基层,以冀探寻新的路径来把握和涤新原有财政史研究的认识。自民国时,学者就已专力于秦汉经济专题的研究。建国后,马大英先生《汉代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3年)一书问世,表明单纯运用传统文献来研究汉代财政问题,几乎是题无剩义。不过,近几十年来,大量秦汉考古资料,尤其是出土简牍,一一重见天日,给汉代财政史研究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
最近由郭浩撰写的《汉代地方财政研究》一书由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全书总分七章,共30余万字。通读全书,总体感觉其资料丰赡、翔实,结构严谨、紧凑。作者勾陈索隐,言必有据,新见迭出,立论公允。行文语言凝练,文笔流畅,显示作者具有一定的功力和独特的眼光。其学术特色如下:
第一,汉代地方财政研究的“补阙填白”特色。地方财政是我国财政史研究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此书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不但微观解橥了汉代地方财政机制、收支、管理、监督等问题,而且宏观探赜了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财政地区性差异、财政调度等问题。见解具有一定新意。
第二,跨学科理论引入的“化于无形”特色。如何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来研究我国古代财政史,是学界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正如作者所云:“是不是只要引入一个时髦摩登的财政概念,抑或一个貌似高深的理论,就是在跨学科研究呢?”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学术思想得到解放,研究方法也层出不穷,但拙劣的理论素养,只能束缚人的思维。在此方面,作者的学术背景可谓得天独厚,原本从事会计学专业,后转于历史学研究,故在分析相关问题时,常有新奇之见。如书中,在汉代邮置间财务往来问题上,运用会计学理论以及实践经验,细致解析邮置间复杂的财务交接、转账以及稽核的动态过程,颇具说服力。
第三,典型个案剖析的“精雕细刻”特色。以书中的《官兵釜磑簿》为例,其为一套较为完整的官方财产登记文书,前人也曾研究过。而作者另辟蹊径,从细处着手,启前人之未见,颇显精致。他先对公文每个项目进行比对,从细小变化中来捕捉原始书写人心理的变化起伏,从而推出自己观点。同样,书中拣选汉简中一封很不起眼的私人书信,来探讨基层官吏间的籍簿技术学习,亦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四,简牍资料运用的“收放自如”特色。此书引用新旧简牍近30种,共500多条,将相关简牍资料“竭泽而渔”,用力颇深。同时,书中还注重将新、旧简进行比对,相互发覆,以求新解。
此书读罢,颇感释然,值得一读。不过,书中也存有一些技术性的缺陷。比如,文中的一些观点有先后重复的现象。侍再版时,弥补之,乃读者幸甚。
(责任编辑 时明芝)
2012-11-02
谭景玉,男,山东青州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经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