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近十年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实证研究综述

2013-05-08刘贤敏曹艳杰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体育教师维度

刘贤敏,曹艳杰

(南京师范大学 泰州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1 问题的提出

职业倦怠是美国心理学家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用以描述助人行业中经历“衰竭”的人们。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05〕4号)中强调:“健康体魄是青少年学生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2012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53号),再次强调:“充分认识加强学校体育的重要性”。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广泛关注。高校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工作者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大学生体质、培养健康合格人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不仅可以了解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同时也为高校以及教育部门强化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2 研究总体状况

通过中国知网以“高校体育教师”和“职业倦怠”、“工作倦怠”为关键词和题名,时间界定为2003年-2012年,共检索到62篇研究,去掉理论性的和重复发表的研究后,剩余34篇,其中硕士论文9篇。具体发表年份见表1。

表1 近十年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实证研究发表年代分布情况

从被试选取的地域范围来看,研究较多的是从某省市区域内部选取高校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如北京市、上海市、宁波市、青岛市、南通市、安徽省、广东省、河南省等,没有发现跨省跨区域的对比研究。

从调查对象来看,有2篇研究明确界定是公体部教师,3篇研究既调查了公体部教师,也调查了专业体育教师,其他文献中统一称呼研究对象为高校体育教师,没有做详细区分。

从研究工具使用来看,关于职业倦怠现状的研究,一共有22篇文章使用了Maslach的问卷(MBI),10篇参考MBI进行了自编问卷,1篇没有说明问卷基本情况,1篇使用的是工作压力问卷。除使用压力问卷外,1篇使用的问卷结构为挫折感、情绪疲惫、过度工作等八个维度,其他32篇所研究的职业倦怠的结构完全一致,分别是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以及低成就感,

从研究视角来看,大多数研究都从问题出发,研究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有些研究从原因出发,探讨了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还有些研究探讨了职业倦怠与成就动机、离职意向、工作压力、自我概念的关系以及应对策略。

3 主要研究成果

3.1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总体状况

从职业倦怠总分来看,研究普遍认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并不严重或处于中等水平,如游江波等人研究发现,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整体上并不严重;李国良调查发现,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在整体上虽然没有达到严重水平,但调查显示已经有相当比例的教师开始具有严重的倦怠倾向。从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上看存在不一致,有14篇研究认为情绪衰竭最突出,有10篇研究则认为低成就感表现最突出,其余文献并没有提出哪一维度最为明显。如王锋的研究发现,高校体育教师的情绪衰竭相对突出,其次是低成就感和去个性化;张杰研究也认为情绪衰竭程度相对突出。侯雁春的研究发现,高校体育教师低成就感相对突出,其次去个性化,情绪衰竭最低。明秋云研究表明,高校体育教师在情绪衰竭和低成就感维度上存在一定的职业倦怠,在去个性化方面不明显。综合以上研究不难看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突出表现在某一维度上,总体表现并不明显。

3.1.1 性别因素

涉及到性别的研究有20篇,从职业倦怠总分来看,5篇认为男女教师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姚向颖研究发现,男教师总的倦怠高于女教师。有研究认为,高校体育教师性别因素在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间也不存在差异。但仍有研究证明,在这三个维度之间男女教师存在差异,不同研究中男女教师存在差异的维度不同,如王恒等人的研究认为,在去个性化维度男性教师明显高于女性教师;余少兵研究发现,女教师的情绪衰竭水平和去个性化两个维度上显著高于男教师;姚向颖则认为男教师在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都高于女教师。井玲则认为,男教师比女教师更多体验到情绪衰竭,林闯的研究支持了井玲的结果。研究中,也有研究者注意到了这些结果并不一致,认为这是被试取样不同的结果。这些结论不是绝对的,样本群体不同,样本所处地区不同等都会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性别差异有影响。

3.1.2 教龄

在涉及教龄差异的22篇研究中,差异不显著的有2篇,因为教龄阶段划分不同,差异显著的结果也不完全相同。与性别差异一样,同一研究中,即使划分阶段一致,不同样本也存在差异。总体来看,比较一致的是,刚参加工作的教师职业倦怠最低,而工作11-20年最为严重,到了接近退休的时候又有所降低。这里也有不同看法,有研究认为,在教龄方面存在两个高峰,分别是6-10年和16-20年,而另一个研究认为,这两个高峰分别出现在工作3-7年和13-18年。总体看来,教龄与职业倦怠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趋势。

3.1.3 学历、职称

涉及学历的18篇研究中,有3篇认为学历差异不显著,有的研究认为,高校体育教师受教育程度越高,职业倦怠越严重,在这些研究中有5篇认为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职业倦怠最高。但也有研究指出,专科学历的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最高(游江波)。从研究描述来看,学历通过工作压力起作用,自我要求高,追求成功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教师职业倦怠程度高。涉及职称的有22篇,大部分研究认为职称的差异体现在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维度上,有6篇认为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情绪衰竭程度最严重,2篇认为具有副教授职称的教师情绪衰竭最严重,4篇文章认为讲师和副教授的职业倦怠水平高于助教和讲师。但也有3篇认为职称对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没有产生显著差异。

3.1.4 学校类别

共有9篇研究涉及到学校类别,有研究发现,在情绪衰竭维度上,专科院校高于本科院校,低成就感维度上,本科院校高于专科院校。郝明则发现,专科院校的情绪衰竭和低成就感都比本科院校严重。就本科院校来说,研究发现二本院校职业倦怠感要高于一本院校。

此外,研究还发现,高校体育教师的周课时、月收入、婚姻状况等对职业倦怠也有影响,如张薇发现,不同收入的教师在情绪衰竭、低成就感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苗文婷发现,周课时量在6课时以下的体育教师情绪衰竭程度最低,周课时量在16课时以上的教师情绪衰竭程度最高。

3.2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相关因素的研究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共有7篇,包含工作压力、自我概念、成就动机、离职意向、满意度和组织支持感六个因素。研究认为,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的关系比较复杂,并不是传统认为的因果关系,也有研究认为,有些压力可以进入回归方程,而有些不能。这可能是由于压力的来源界定不同导致的,也可能是由于压力和职业倦怠之间存在中介因素。关于成就动机和离职意向,郝海涛认为,追求成功的动机对职业倦怠是负向预测,避免失败的动机对职业倦怠是正向预测,追求成功动机所引发的离职意向可为低职业倦怠削弱。黄淑琳研究发现,工作满意度对职业倦怠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也就是说,工作满意程度高可以减少职业倦怠。还有研究发现,组织支持感、自我概念与职业倦怠存在显著负相关,提示我们可以从增加组织支持和提高教师的自我概念减轻职业倦怠。

4 未来研究展望

4.1 整合现有研究

从现有文献来看,实证研究主要以调查问卷和相关分析为主,方法比较单一,而且因为取样不同导致结果不完全一致,甚至完全相反。仅有的两篇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综述类文献都是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进行的,缺乏数据上的整合。建议可以采用元分析方法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整合,不仅可以发现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与年代的关系,还可以综合这些文献中诸如性别、教龄等方面的差异,为以后的研究者进行类似的研究提供参考,避免重复研究。

4.2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

现有实证研究大部分是从职业倦怠的问题出发,只是在应对策略中提到“积极心态”用以干预职业倦怠,但是很少有人专门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去研究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尤其是积极心理学中的个人因素,因为任何外因都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在同样的工作环境和压力条件下,教师体会到的职业倦怠却并不相同。今后应该对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与积极心理学中的个人因素进行研究,诸如心理资本,心理资本中的希望、工作投入等。以便发现职业倦怠与这些因素的关系,为教育部门和高校干预职业倦怠提供另一个视角。

4.3 增强研究结果的针对性和应用性,进行干预研究

现有研究大多数都对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提出了建议和对策,但是这些建议是不是适合高校体育教师?如何落实使用?效果如何?在研究中没有发现针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今后的研究应该增加这些建议的应用性研究,换言之,一方面我们要将已有研究结果放到实践中去检验,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干预研究,尝试建立有针对性的干预机制,从体育教师入职就开始实施,发现问题及时预警,才能更好地为减少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以便更好为高校的教育教学服务。

[1]游江波,李俊.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4):94~96.

[2]王恒,李玫红.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5:88~89.

[3]张杰.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调查[J].体育学刊,2007,14(2):83~85.

[4]侯艳春.山西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0(5):82~83.

[5]余少兵,朱莉.安徽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滁州学院学报,2011,13(2):66~69.

[6]明秋云.上海民办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18(2):1~2.

[7]林闯,霍兴彦.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实证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20):111~114.

[8]张旭敏.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职业与教育,2011,(29):81~82.

[9]安剑群,赵永峰.广东省部分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调查与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6(2):89~91.

[10]姚向颖.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3(5):95~101.

[11]郝明,刘莉莉.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7,29(1):68~70.

[12]邵锡山,刘瑶.高校体育教师教学生涯周期中的职业倦怠[J].体育学刊,2008,15(8):57~60.

[13]郝海涛.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及其关系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7,29(6):111~120.

[14]马全艳,白丽敏.辽宁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J].辽宁体育科技,2008,13(2):48~49.

[15]郝明.河南省高级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其与职业自我概念的关系[J].体育学刊,2008,15(7):63~66.

[16]郝海涛,刘悦.高校体育教师成就动机、职业倦怠和离职意向的关系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9,31(5:):93~96.

[17]谢颖.宁波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的实证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1):56~58.

[18]井玲.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11):82~85.

[19]黄淑琳.北京西安民办高校体育教师工作压力源、满意度与职业倦怠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20]王新青.青岛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1]刘明智.上海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与职业压力关系的调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体育教师维度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人生三维度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