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形势下实训基地工学结合模式的发展思路
2013-05-07周玫
周玫
【摘要】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新特点为高职院校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推进提供了较好的发展契机。针对目前我院国际文化村勤工助学工作存在的问题,从理念更新、结构调整、管理方法改进等方面就如何创新勤工助学管理模式进行了思考,以期对构建我院勤工助学管理模式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实训基地建设;工学相衔接;国际文化村
勤工助学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以锻炼个人能力和获得报酬为主要目的的各种服务或劳动。当前,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新特点,为高职院校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推进提供了较好的发展契机。作为省内示范性校内实训基地,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实训基地,通过几年的时间,培养了一大批“语言精、机能强、素质高”的应用外语人才,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本文以我院外国语实训基地国际文化村为例,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创新当前勤工助学管理模式。
一、着眼当下,立足四大层面,浅析当前工学结合背景下推进高职院校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重要性
1.立足学习层面,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社会化,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参加勤工助学活动,高职学生能进一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并在工作中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解决和完成任务,实现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同时,学生在实践中也能发现学校教育与社会要求的差异,正确认识个人知识结构的广度、深度和有效度,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学习的针对性,从而提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进一步丰富、完善知识结构。
2.立足就业层面,有助于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社会化,有助于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勤工助学中以实景演练的形式与社会进行“零距离”接触,可以获得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并能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个人就业期望值,准确进行自我定位,增强个人竞争意识,提高个人耐挫能力,培养就业创业意识。
3、立足心理层面,有助于促进学生人格社会化,有助于学生心智健康发展。勤工助学相结合在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升学生工作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得以进一步拓宽,对社会道德的理解更加丰富而具体。这都有利于培养学生诚实进取、乐于奉献的良好品德,独立自强、吃苦耐劳的坚毅品格,促进学生心智的全面健康发展。
4、立足合作层面,有助于促进校企资源共享,实现校企双赢。工学结合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将学生在校内学习与在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勤工助学工作,有利于学校改进原有的勤工助学管理模式,不断寻求校外资源,建立校外勤工助学基地,丰富勤工助学的形式和内容,实现校企资源共享,最终达到校企双赢。
二、冷静客观,科学审视当前我院国际文化村工学结合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勤工助学功能定位不合理,“解困”思维亟待转变。当前我院国际文化村开展勤工助学的主旨目标仍是为了帮助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为主,增强学生自主创业能力为辅,激励学生自主创业效果不好。只是从经济效益角度方面认识勤工助学的功能,将勤工助学的主要精力放在国际文化村内岗位的自我创设方面,忽略了勤工助学在思想教育、就业教育、创业教育、个人价值体验等方面的育人功能,尚未很好地将勤工助学工作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结合,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积极寻求开拓校外企业资源,拓宽勤工助学途径。
2、勤工助学岗位层次相对较低,岗位涉及亟待转型。当前我院国际文化村网吧、咖啡吧等职位勤工助学多数停留在低层次的体能消耗型上,如影院保洁、书籍整理、柜台收银等。这类岗位的共同点在于简单、重复、技术含量低,虽然能增强学生劳动观念,锻炼品格毅力,一定程度上体验个人劳动价值,但却不能实现教育与生产的结合,没有将勤工助学活动与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培养创新能力、加强就业意识教育等有机结合。
3、勤工助学管理手段相对单一,行政管理亟待弱化。除了营业收入外,一般以学校设立勤工助学专项基金,用工部门对学生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学校对勤工助学学生进行安全纪律教育为主要管理模式。而工学结合背景下,学生与实训岗位间相互影响和渗透,强调了学生与岗位的“零距离”、学习与劳作的“双交叉”,勤工助学管理的重点也应放在学生技能实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监控与能力培养上。
三、与时俱进,大胆开拓工学结合工作模式下实训基地的创新发展。
1.在实践中,创新岗位,提升在岗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当前,国际文化村勤工助学工作的开展上,只有进一步与学生学科专业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科的专业优势,才能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才能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勤工助学岗位的多样性,岗位设定要更符合高职生知识型的特点,通过勤工助学,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实现勤工助学的良性循环。勤工助学理念也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助学岗位的市场,岗位类型要从劳动服务型扩展到技术型、专业型、综合能力型。国际文化村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充分利用知识、智能优势,不断提升勤工助学活动的水平,做到勤工助学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与课余科技活动相结合,与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相结合,与专业学习相结合。
(2)在理念上,转变认识,实现实训基地双重功能。我院国际文化村等实训基地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的解困和育人双重功能,树立勤工助学活动由单纯的解困向解困与育人并举的发展理念,将高职生勤工助学活动上升到人才培养的高度,把它作为正规教学的有益补充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加强对高职生的思想教育和勤工助学活动的正确宣传,引导学生认识到参与勤工助学活动对自己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工与学的关系,要加强对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管理,避免出现勤工逃学,确保勤工助学活动解困育人双重功能的实现。
(3)在对象上,扩大范围,吸收更多资源求发展。高职生勤工助学活动主体由贫困生向普通大学生的转移必然带来勤工助学活动的内涵等多方面的变化,也必然要求我们对于勤工助学活动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因此,作为国际文化村实训基地管理中,首先就要对这种由观念与认识上的变化带来主体上的变化这一现象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其次要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和引导机制,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和创造勤工助学的机会和岗位;再次,也要在工作中进一步地细致化,要有区别地认识和对待参与勤工助学活动的各类学生群体的主要动机,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4)在范围上,内外兼顾,国际文化村由校内向校外发展。笔者认为,国际文化村的下一步发展必将从校内走向校外。但勤工助学活动由基地向校外发展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注意与校内基地的联系和区别,校内基地是勤工助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市场化程度不高。而校外基地往往是按市场要求来运行的,校内和校外两个基地有互补性,两者同时存在有利于勤工助学活动的发展;二是,校外勤工助学活动基地同样具有市场的各种负面作用,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防止学生出现“勤工助钱”或“勤工助乐”的现象;三是校外基地的生存和发展要符合市场的规律和需求,防止领导一句话决策的行政现象,注意领导决策机制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市场化;四是要注意加强对校外勤工助学活动的指导和管理,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和安全。
(5)在机制上,自产自足,实现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高校勤工助学管理组织不仅仅是一个管理部门,而应具有一些经济实体的特征,应当而且可以通过一定的合理的经济运作来实现由输血型组织向自我造血型组织的发展。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院国际文化村已逐步现实盈利,但基于调研的基础上,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勤工助学管理部门仍然处于亏损之中,这就要求我们的勤工助学管理机构改革内部机制以适应市场的要求,实现由一个单一的行政管理机构向一个既具有行政管理服务特征,又能通过一定的经济流转实现自我供应、自我发展的服务实体的转变,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构建自己的造血机制,如何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际文化村市场运营等高职院校勤工助学活动的产业化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一个方向,作为经济实体产业化和规模化是必须的。在现有资产的前提下,如何发展勤工助学基金是我们实现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突破,只有通过滚动增值,使国际文化村得到不断补充和扩大,才能实现自给自足,才能实现自我发展。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生勤工助学活动的发展路径是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政府、社会、学校的大力关心和配合,我们应主动思考勤工助学活动的发展路径,把它纳入到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来,在组织领导、教学管理、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努力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生勤工助学结合发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