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种类空间艺术并存
——论数字化公共艺术场所的异质混合空间(三)

2013-05-04蔡顺兴

关键词:异托邦异质场所

蔡顺兴

多种类空间艺术并存
——论数字化公共艺术场所的异质混合空间(三)

蔡顺兴

三、混合空间:数字公共艺术场所的特性体现

(一)增强现实空间:混合空间的表现

在数字公共艺术混合空间中,常常出现类似于增强现实的表现手法,实际上,增强现实空间属于混合现实空间的一种形式。增强现实空间数字艺术指的是:运用数字影像技术增强现实世界的呈现,具体表现为用虚拟现实表现手段叠加于真实现实空间,从而使现实世界中的“场所”、“空间”环境得以增强。增强(Augment)一词,意为:扩大、增加、加强、提高的含义,目的在于通过网络技术增强智能化能力。“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一词用于数字艺术领域,表明运用数字信息技术使真实现实更富于内涵。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增强现实属于混合现实的范畴,是在虚拟现实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增强现实以数字信息技术为支撑,结合影像、图形、图像等艺术形式,以此增强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场所”、“空间”的艺术氛围。具体表现手法为:首先,处在真实现实和虚拟现实混合环境中的观众,要想真正能够“沉浸”于这样的“场”境中,用户必须戴上护目镜,以便能够看清整个“场”境中,由数字影像投影机投射到真实现实物理环境中的图像,从而使用户远离日常生活所积累起来的真实物理环境中的知觉经验。这种被增强了的信息既可为虚拟图形的写实场境,也可为与真实现实相一致的影像作品,并且可同时投射在同一个“场”境中。其次,影像的空间定位必须随用户的视线转动而改变。增强现实所呈现的影像应在空间定位上与互动者保持一致,当用户改变头部位置,变动视野方向时,通过计算机三维环境注册系统,使用户的视线与计算机投射的艺术内容产生互动。第三,运用人文智能(Humanistic Intelligence)技术。在用户使用可穿戴计算机、传感器等数字设备条件下,使人能够获取日常相关信息,并以此与其他观众同时进行艺术信息的互动交流。人文智能表现为人的意识行为的扩展,增强现实所采用的虚中见实,实中涵虚的方式使真实现实与虚拟现实能够统一起来各取所长。(图11)

增强现实空间技术的特点在于:“让人能以普通方式运用自己所熟悉的日常对象,而不是键盘输入、疑神屏幕。”[21](P433)其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是虚拟现实与真实现实的结合。用户可将显示器屏幕与真实环境相融合,图标在界面移动时,所叠映的是现实对象,通过手、眼睛便可以指令操作,使三维空间中的真实全景物象根据用户的需要而产生互动。第二、实时交互时,可以使人完全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中去,使得交互双方实现无缝对接,混成一体。第三,用户根据需要可以实时调整,增进计算机中的信息数据。由于增强现实具有上述技术特点,增强现实数字艺术所应用的范围,因此变得十分广泛,可涵盖建筑物内、外物理空间,从而成为数字公共艺术重要的展呈和装饰手段。如:法国数字影像艺术家米格尔,曾设计过大量的类似作品。他在设计博物馆、展览馆等公共展览场所时,通常将影像投射到建筑物表层上,使数字影像变为物理现实空间的一部分,从而使数字影像空间物质化。再如:“加拿大艺术家加迪夫(Janet Cardiff)引导观众在物理空间中遵循她由便携式CD播放器或摄像机所传达的指令(如‘下楼梯’、‘看窗口’等)而行动,变成她所设计的故事的参与者。在这一过程中,观众所处的物理空间为信息空间所增强,具备了平常所没有,为故事所赋予的含义。这一作品以‘音响散步’(Audio Walk)著称。”[21](P433)在公共艺术领域中,增强现实可用来建造主题公园,创作全息虚拟沉浸式互动装置艺术,如:在物理空间中投射虚拟鱼池;虚拟挂钟;虚拟装饰等。创作观众可参与的互动式地面影像;投影装置艺术等等。不仅如此,增强现实可以数字公共艺术的形式,对建筑空间进行有效的增强,用动态背景影像对建筑空间的投射,使建筑形成“诗”意样的境界,使视觉艺术从原有的二维架上绘画,墙面悬挂艺术,转变为运用影像投射覆盖整个三维立体空间的全景式影像艺术。如:2011年亚冬会开幕式上所使用的影像增强现实艺术,就是将开幕式现场中心表演区域、主席台、观众席、体育场天顶等所有区域,变成一个完整的表演展呈视觉“场”,从而使全场观众融入并参与到开幕式互动表演中。

总之,增强现实数字公共艺术不同于以往的传统艺术,传统艺术在总体分类上,把艺术分为: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二大类别,并将之严格的区分开来,增强现实数字艺术的新技术特点,却能够将这二者混合在同一个空间。这种结合方式,已不是纯然的超现实虚幻,而是利用交互式新媒体,将人的现实感受经验与数字技术结合,成为新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即不是纯粹的自然主义的现实,也不属于纯虚幻式的表现主义,而是由计算机图形、图像、影像、音响结合数字技术混合成增强现实艺术。因此,在这样的艺术“场”境里,艺术想象变成了现实的诠释,现实的“场所”、“空间”则成为想象的舞台,由此营造的艺术沉浸“场”,使得参与者能够沉浸在这虚、实不分的格式塔中。

图7、2004年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中的人造大海,在此用镜像反射原理,镜像出大海、宇宙、人物、景物之间的关系。

图11、法国数字影像艺术家米格尔(Miguel Chevalier)的作品。米格尔在设计博物馆、展览馆等公共展览场所时,通常将影像投射到建筑物表层上,使数字影像变为物理现实空间的一部分。

(二)异质空间:艺术混合展示

数字公共艺术“场所”的多维混合“空间”,其本质表现为不同种类艺术的混合展示,即:异质空间艺术混合展示。福柯认为:“在我们的时代,空间关系已经取代了时间关系,成为把握人类现实的核心范畴。空间不是抽象的、同一的秩序,而是由多元的、异质的关系构成的。在现实中存在着这样的场所,它既是现实的一部分,但同时又挑战、质疑,改写着现实,这就是现实中存在的各种异托邦,异托邦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人们不断地重新定义自我以及与他者关系的场所。”[9]人们常常知觉到,在一个特定的真实空间里,由各种数字视觉艺术组成的展示场所,形成多个并置的异质空间。例如:奥运会的开幕式,一般以一个中心体育场作为主会场,同时要呈现不同的场景内容,所演主题往往相互独立,互为叠加,呈现出复杂的异质混合空间特性。现将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开幕式作为异质混合空间典型案例予以分析。(图7)

雅典奥运会主体育场表演舞台,由真实水景实物模拟成“大海”,以此代表欧洲文明发源地——古希腊爱琴海。开幕式初始,将数千吨清水泵入展场中央的“大海”,表演“场”瞬间被虚拟成一个巨大的“爱琴海”镜像“异托邦”,“场所”空间顷刻增大了数倍。静谧的“海面”,深邃、宽广;水面的倒影辉映着万千只闪光灯与数控照明灯,远远望去疑似银河悬落,星云飘渺。光晕笼罩下的在场观众,仿佛回到了人类文明刚刚诞生的爱琴海文明的摇篮中。光、雾缭绕间,“海平面”缓缓升起无数个数控岛屿,玉珠般散落在苍茫的“海面”上,时聚时散。突然间,岛屿异变成大树,随海风飘逸升腾,再逐渐演变成朵朵“白云”,自由漂浮在天际间。热烈的气场里,温润的“海风”掠过人的面庞,远望“海面”一束巨型追光射线罩着一叶孤舟,载着人类文明的使者缓慢驶向观众……。如诗如画的“梦”场意境令全场观众如痴如醉,无疑,整个数字化的“场所”就是一件巨大的数字公共艺术作品。开幕式第一幕为:“欢迎奥运”。演出伊始,50名打击乐手身穿统一服装击鼓步入会场,列队击鼓漫步在体育“场”中的“海”边。随着鼓乐激荡,人头攒动,场内巨大的数字显示屏展现出另一个异质“场”——处在数百公里之外的古奥林匹亚山田径场,一名身穿古典服装的击鼓手正在运动场击鼓。(图12)这是一段视屏同步直播影像,事先由设计师按开幕式要求,设计成与开幕式主体育场现场打击乐鼓手互动的数字装置艺术。当一束追光射进开幕式主体育场时,顷刻间,场内出现了一名迈着与大屏幕上同样步伐、挥舞着同样击打手势的击鼓手。只见他与屏幕里的“古人”相互配合,互动击打,时儿同声同步,节奏快慢如出一辙;时儿由一方向另一方发起挑逗,表现出“古人”与现代人跨越时空的对话。此种远程异质场,虚拟与现实异质空间所产生的互动艺术效果,只有运用计算机遥在通信技术才可能实现,所呈现的艺术方式,是数字公共艺术异质混合空间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它符合同一个“场”存在着多维混合空间的规律。正当在场的人们兴致勃勃欣赏着古今鼓手对话的瞬间,一颗“流星”划破天空,直落“爱琴海”中,瞬时被点燃的奥运五环标志,在水中沸腾,形成由圣火组成的巨大的火焰五环,现场观众目睹了这令人难以置信的,水火兼容的壮观场面,情绪激昂,心潮澎湃。第三幕混合空间的呈现,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现场三维动态数字雕塑表现希腊社会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岛屿民族在与大海的斗争中所创造出的灿烂文化。由机械、演员合成扮演的人马合一的神,手执数控LED发光“标枪”掷向“大海”,以此象征着人类文明的诞生。此时,西克拉里克雕像从水中缓缓升起,雕像表面由荧光屏显示材料制成,雕像本身就是一个不规则的电脑显示器,所播放的光影图像演绎着希腊古代,在几何学、天文学以及教育、文化方面的成就,包括各种古老的传说。可以看出,雕像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三维空间的现实实体,承载着公共艺术所肩负的社会功能,同时,它的表皮又是一个虚拟世界的二维镜像平面,一个“异托邦”。然而,雕像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忽然又裂变成了无数个代表着希腊文化和传说的较小雕像。在场的中央空间被雕像二次分割,形成较小的表现空间,分裂的雕像又继续分裂成更多细小的文化传说雕像,所形成的立体镜像反射般的分裂,均是现实空间数字化操控的结果。整个体育场上空,由钢丝绳牵引的雕像在“大海”的上空漂浮,似朵朵“白云”在空中随风自由的飘荡。阵风过后,每一片飘浮的雕像碎片各自继续播放着人类具有代表性的影像残片,在空中叠加成多层次的、壮观的历史图景,这些图景与空中表演的演员形成互动,构成多层次的空间。雕像碎片在空中漂浮,动力渐渐衰退,缓慢下降直至沉入大海,并榫合成“海上”无数个岛屿。第六幕主题是历史年轮,重点在于用文化符号表现空间与时间。其手法是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化符号用雕塑的方式复制出来,形成并置的异质空间,其跨度从史前文化开始,经克里特文化、桑托尼文化直至近代希腊独立战争和现代奥运会,时间跨度长达数千年之久。这种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整合在同一个空间中的现象,福柯称之为“异托时”(Heterochronies),因为“‘异托邦’在隔离空间的同时也把时间隔离开来”。“当人们发现自己处在与传统的时间观念彻底决裂时,‘异托邦’就开始发挥作用”,它的前提是并列“相异的时间或历史”,其特征在于“把‘无限’的时间堆积在一起,比如博物馆就是这样的‘异托时’场所。这两个场所又是‘异托邦’,其中浩如烟海的陈设和资料积累起来的是时间,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念头起因于把所有产生于不同时间的文物和文献寄放在一处,或者叫做把所有时间、所有时代、所有文化类型和所有情趣封闭在一个场所”。[10]如果将物化了的“异托邦”、“异托时”作为“时间”、“空间”沉积物积聚在博物馆、图书馆,成为异质空间现象并置在同一个“场”中的话,那么,数字视频叠加、并置不同时期、不同场境的影像作品于同一个场中播放,无疑是典型的场所“空间”混合现象。可见,开幕式展呈内容把历史上的文化精华,用雕塑复制手段再现给观众,与博物馆中不同历史时期的资料、图书堆积起来的道理如出一辙,这种用不同跨度的虚拟“异托邦”表现出来的时、空展呈方式具有非线性质。虽然,时间和空间有着不可分割性,但“异托邦”本身的虚拟特性,却可以把时、空隔离开来,形成一个个封闭独立的个体,因此,这必然是数字公共艺术多维空间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幕式结尾,水雾从“海平面” 缭绕升腾,雾化成一个扑朔迷离的水幕,以此为依托的镭射全息幻影三维成像DNA双分子螺旋结构光雕,从“海面”中缓缓升起,逐渐旋转……,与水雾浑然交融。DNA光雕巨大的体量占据着“大海”的中央,代表着人类的生命与未来,暗示着人无论从哪里来,还是到哪里去,都是由这样的DNA结构构成。由于DNA光雕介入现场“空间”,透明的雕塑体增加了“场所”的“空间”层次,使“场所”空间更加混合,扑朔迷离。随着水雾散去,光雕也渐渐随之消失,海面一切恢复如初……。由光构成的雕塑是真实的,它有着光的特性。“大海”却是真实的虚幻模拟,在此只是作为自然界中真实大海的一个镜像“异托邦”。(图13)演员的表演是在真实的舞台空间中进行的真实表演,只不过所表演的内容有着明确的指代,用一种虚拟的方式呈现出客观真实,这就是“异托邦”异质混合空间的两极特性。一方面,“异托邦”能够镜像出一个虚幻的空间;另一方面,所创造出来的虚幻空间能够真实地表现指代空间。通过上述案例分析得知,异质混合空间是由不同种类的数字公共艺术所拥有的空间特性,在“场所”中的混合体现,也是数字公共艺术区别于传统公共艺术的本质体现。

图12、雅典奥运会的开幕式场景之二

综上所述,“场所”的多种类空间艺术,是以“真实现实空间”、“虚拟现实空间”、“遥在空间”、“音响空间”为根据的不同艺术形式介入空间的混合展示,是异质混合空间的本质体现。一方面,它以不同的空间艺术理论为指导,以种类驳杂的数字公共艺术相互间的配置为基础,展现了数字艺术“场所”、“空间”的混合特性;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混合空间现象的产生,不是简单对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的数字化堆砌,而是以不同的空间理论为依据,以“场所”、“空间”作为结构与框架,并将种类不同,性质各异的空间艺术,按其功能、特性合理的混搭在“场所”中,从而使得整个“场所”、“空间”,不仅是数字艺术作品存在与展呈的场所,而且也是“场所”、“空间”本身成为数字公共艺术作品的反映,因此,其蕴涵的多维混合空间,是多种类数字艺术介入公共空间的结果,是信息时代传统“场所”、“空间”特性嬗变的反映,也是审美演进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挪威)诺伯格·舒尔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施植明 译.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

[2]张彤.整体地区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3]陈育霞.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和场所精神理论及其批判.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2003(4).

[4](德)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 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

[5]赵炎秋.在理解世界与把握世界中的图像与语言.理论与创作,2008(1).

[6](德)奥列弗·格劳.虚拟艺术.陈玲主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7]周均清,王乘,张勇传.虚拟空间设计与情景消费时代——一种另类空间及其产业的重新诠释.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2(4).

[8]王利敏,吴学夫.数字化与现代艺术.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9]汪行福.空间哲学与空间政治——福柯异托邦理论的阐释与批判.天津社会科学,2009(3).

[10]尚杰.空间的哲学,福柯的“异托邦”概念.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11]达·芬奇.笔记.西方文论选(上卷).伍蠡甫 主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12]童明.空间神话.建筑师,2003(5)

[13](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李伟,郭东编 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14](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5]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6]黄鸣奋.赛博戏剧.中国戏剧,2002(11).

[17]叶平.赛博空间文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教育新景观.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7).

[18](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 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19]叶平,罗治馨.赛博空间的异类.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20](法)卡特琳·格鲁.艺术介入空间.姚孟吟 译,黄海鸣 审订.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1]黄鸣奋.新媒体与西方数码艺术理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22]陈育德.真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论音乐与绘画之通感.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

[23]孙志强,吴恭俭 主编.电影论文选.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24](新西兰)肖恩·库比特.数字美学.赵文书,王玉括 译,周宪,高建平 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蔡顺兴,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图13、镭射全息幻影三维成像DNA双分子螺旋结构光雕

猜你喜欢

异托邦异质场所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远离不良场所
乌托邦·恶托邦·异托邦:《头号玩家》的叙事空间与文化想象
异托邦中的异托邦:当代美国医生书写中的空间叙事
恋爱场所的变化
开放、解放与希望的“异托邦”
随机与异质网络共存的SIS传染病模型的定性分析
Ag2CO3/Ag2O异质p-n结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光催化性能
海归小伙和他的京城“异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