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造业协同创新的网络化治理机制与产业升级对策*

2013-05-04刘明宇

社会科学 2013年4期
关键词:分工升级协同

刘明宇 张 琰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分工越来越细化,一件产品要由很多家企业分工生产完成。为了获得比较优势,这些零部件的生产被分散到世界各地。在世界制造业的产业链上,中国大多数企业只处在下游。中国制造业的大部分是一种出口加工的模式,加工组装在整个产业链中的附加值较低,比较优势主要源于庞大人口带来的廉价劳动力。中国制造业处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困境中,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核心技术则仍然被发达国家所掌控。

以苹果手机为例,关键的零部件包括闪存、存储器、蓝牙、CMOS集成电路、电源管理芯片、滤波器、接口、PCB主板、镜头等。以苹果的iPhone手机为例:在美国设计,在日本制造关键零部件,由韩国制造最核心的芯片和显示屏,由中国台湾厂商供应另外一些零部件,最后在深圳的富士康工厂里组装,然后空运到美国,再被苹果商店门口排队的华人买走,走私回中国,然后卖到中国各地,又被深圳的手机作坊回收翻新再出售,最后被当作电子垃圾拆解回收①曾航:《一只iPhone的全球之旅》,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但是在这个全球价值链中,苹果从iPhone获得的利润为58.5%,中国的人工费仅占成本的1.8%②Kenneth L.Kraemer,Greg Linden,Jason Dedrick.Capturing Value in Global Networks:Apple's iPad and iPhone.http://pcic.merage.uci.edu/papers/2011/Value_iPad_iPhone.pdf.。

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迫在眉睫,创新是实现产业升级非常重要的手段。但是在分工如此细化的条件下,制造业的创新不可能在一个企业内部完成,而是需要依托企业的社会网络来实现创新的协同。本文研究了不同竞争结构与创新复杂性条件下,制造企业实现创新协同的网络化治理机制与升级路径,并对需要的政策配套提出了建议。

一、企业的协同创新与社会网络

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和技术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新技术的扩散日益增强。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力量来完成创新活动变得越来越困难:一是一些重要创新所涉及的范围,一般超出了单个企业的能力;二是技术的快速变化和创新的高投入,可能使得单一企业的创新是一个高成本、高风险的活动,因而是不经济的。这种情况下,协同创新成为企业的理性选择。

根据协同创新实现途径的差异,可将协同创新分为内部协同创新和外部协同创新两种。企业产品及工艺创新的成功,需要企业组织制度和企业文化与此相匹配。技术创新要求技术、制度乃至组织文化的协同创新。因此,内部协同创新的主体是产业组织本身,其实现依赖于组织内在要素之间的互动。外部协同创新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产业组织与其它相关主体之间的互动①张钢、陈劲、许庆瑞:《技术、组织与文化的协同创新模式研究》,《科学学研究》1997年第2期。。Chesbrough提出了开放式创新模式,一个组织可以从其外部和内部同时获得有价值的创意和优秀的人力资源,运用外部和内部的研发优势在外部或内部实现研发成果商业化,并在使用自己与他人的知识产权过程中获利②Chesbrough H W.Open Innovati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Boston,MA,2003.。

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其关键是形成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营利性组织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通过知识创造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产生系统叠加的非线性效用③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科学学研究》2012年第2期。。协同创新是将各个创新主体要素进行系统优化、合作创新的过程④Veronica Serrano,Thomas Fischer.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Ubiquitous Systems.International Manufacturing,2007,(18).。这种协同可以通过降低研发成本、提高成功率、提高研发的投资回报率,为参加的企业带来好处。

按照科斯定理,企业会根据交易成本选择企业的边界,决定哪些原材料、零配件进行购买。和能够交易的产品不同,创新协同交换的是知识、信息,这些尚未转变为市场上的产品,其收益是潜在的。除了专利等可以直接购买,企业的创新协同更多需要通过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作用机制——网络来完成。网络有四种重要的作用机制:(1)提供外部资源的获取;(2)发展网络成员之间的信任度;(3)作为权力与控制的工具;(4)起到信号传输作用⑤Zaheer,A.,Gozubuyuk,R.,& Milanov,H.It's the Connections:the Network Perspective in Inter-organizational Research.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2010(24),P62-77.。组织间网络是各种行为者基于信任、相互认同、互惠和优先权行使等所组成的长期关系系统;组织间网络是大于个别行为者 (企业)诀窍总和的集体诀窍的储存器,这种组织方法的优势是允许集体学习过程得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展开,如超越企业边界的技术开发的学习过程⑥Dennis Maillat,Olivier Crevoisier and Bruno Lecog.Innovation Networks and Territorial Dynamics:A Tentative Typology,Borje Johansson et al.eds,Patterns of a Network Economy,Springer-Verlag.1993.。

创新协同需要对隐性知识进行共享,这使得创新协同不仅要依托网络,而且网络的效率会成为企业创新竞争优势的一个源泉。杜雷格和胡布勒 (Scott B Droege,Jenny M Hoobler)⑦Droege,Scott B.,Hoobler,Jenny M.Employee Turnover and Tacit Knowledge Diffusion:A Network Perspective,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2003,15(1),p.50-65.专门研究了社会网络的属性与隐性知识扩散之间的关系。结论是:(1)在社会网络密度高的企业中,隐性知识的扩散更迅速;(2)在成员互动频繁的企业中,隐性知识扩散更迅速;(3)在合作水平高的企业中,隐性知识扩散更迅速。 (4)在拥有强弱关系混合的企业中,隐性知识扩散更迅速。

那么,不同的创新类型需要的创新协同机制和范围有何不同,政府和企业应该如何协作创造一个更好的创新环境,促进企业社会网络的构建?下面进一步分析:协同创新的网络化治理机制和升级路径选择。

二、制造业协同创新的网络化治理机制

(一)产品创新的垂直差异化与水平差异化

按照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技术与市场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创新是为了生产出与现有产品不同的新东西,从而获得一种差异化的“溢价”,因此要把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新的价值创造。

创新的核心是实现这种不同,其载体是产品。产品差异化 (Product Differentiation)是指企业以某种方式改变那些基本相同的产品,以使消费者相信这些产品存在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偏好。按照产业组织理论,产品差异是市场结构的一个主要要素,企业控制市场的程度取决于它们使自己的产品差异化的成功程度。产品差异化分为垂直差异和水平差异,垂直差异是指比竞争对手更好的产品;水平差异是与竞争对手不同的产品。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 (C.Freeman)①C.Freeman,Luc Soete.The Economic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Third Edition),London:Pinter,1997,p.18-80.从系统的视角研究产业创新,认为产业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产品的垂直差异主要通过技术创新、流程创新、管理创新实现比竞争对手更好的质量或者更低的成本,水平差异主要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实现与其他企业不同的价值传递。

(二)协同创新的双边治理与多边治理机制

协同创新需要根据不同的创新类型,促进知识、信息在系统内的低摩擦流动 (减少信息失真和知识的散失,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实现各个创新要素的整合,并要在行动的时间和空间上取得协同,以便在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下,获取最佳的创新效果。因此,创新协同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创新目标的一致性、资源投入的协同、知识的共享和知识整合、在生产和市场上的协调行动。

按照协同学的观点,协同论主要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因此,协同的效益不是简单的一次合作收益,而是要实现1加1大于2的整体效果;协同的目的是为了打破均衡,实现报酬递增;协同需要形成一个自发的有序结构,从而具有一定的功能。

为了实现创新的协同,需要有一个能够协调企业间关系的治理机制,分为双边协调机制和多边协调机制。双边协调机制主要实现企业一对一的创新协同,主要有主导企业治理机制、关系治理机制。多边协调机制则是实现多对多的创新协同,包括中介协调机制、规则 (惯例)协调机制。

主导企业治理机制主要通过类似企业内部的层级组织的权威方式,对从属企业下达指令,要求对方配合主导企业的创新需求,进行技术、生产方面的及时响应。从法律的意义上来说,从属企业是完全独立的法人。由于从属企业对主导企业具有市场或者技术上的依赖,其市场地位是不独立的,一般选择服从。在这种情况下,主导企业也需要承担创新的不确定性风险,并在从属企业缺乏创新资源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在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企业簇群中,当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创新能力与动机时,依托簇群中较大型企业的技术力量与研发活动被认为是一条突破创新困境的可行之路。如中小企业按照大企业要求的技术与质量标准提供承接下来的各种产品,大企业为保证产品质量也会为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服务等。日本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订单承接与分包联系提供了这种网络创新的实例②[日]今井贤一、小宫隆太郎主编:《现代日本企业制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关系治理模式中,没有绝对的优势企业,因此创新协同主要依靠双方的正式契约和隐性契约实现。由于创新的不确定性,很难事前完全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其合约与产品交易的契约不同,合同的一方不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制定明显不公平的条款。双方主要依靠重复的互动关系来形成信任和默契。即使事前的契约对参与方的利润分配是不合理的,他们也会在之后的补充条款和工作过程中获得相应的利益补偿①[意]安娜·格兰多里主编:《企业网络:组织和产业竞争力》,刘刚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当众多参与者市场地位没有明显差别或者创新的内容超出了企业双边治理的范畴,或者创新的溢出效果明显、创新容易模仿时,需要通过多边治理机制来实现协同。例如,当参与者都是大企业,企业在横向和价值链纵向存在竞争关系时,单个企业的创新存在溢出效应。在这种情况下,中介机构 (行业协会、大学和研究机构等)可以承担创新协同的责任,协调创新的投入、知识的共享、创新利益的分配等。

创新企业也可以通过标准或惯例来协调各自的创新行为,特别当存在很多中小企业的时候。明确规定的规则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结构——确定哪些模块是系统的构成要素,它们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界面——详细规定模块如何相互作用,模块相互之间的位置如何安排、联系,如何交换信息等。

标准——检验模块在系统中是否能够发挥作用,模块是否符合设计规则,模块之间的性能比较等。明确的设计规则可以保证系统的有效性,同时各个模块可以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自行进行创新,提高了创新的效率。

惯例协调机制多存在于中小企业集群中,惯例具有集群区域和伙伴关系的专用性特点,集群内部会因为长期的互动,形成一定的惯例,集群内部的成员企业都必须遵守,从而减少机会主义带来创新过程的高成本。企业形成一定的行为习惯,主要依靠企业的声誉机制,其他成员企业会根据企业的声誉来选择合作与不合作,企业对集群内外部的成员会采取不同的行为。惯例有好的惯例,也有不好的惯例。例如,对于一些产业集群由于成员内部广泛的创新模仿使得创新企业很难获益,从而导致集群创新能力的衰退,陷入低端锁定。

(三)网络协调机制的选择

产品的创新与工艺创新在传统的一体化组织模式里,是企业自己需要平衡的问题,不存在创新溢出的风险。随着分工的深化和创新的复杂性增长,企业对外部的依赖性增强,而创新溢出的风险也加大。由于技术知识具有公共品的特性,技术创新的外部性使得竞争性市场结构降低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效能。当缺乏严格的制度保护时,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尤其是工艺技术创新等非排他性技术成果,很容易被其他竞争对手所模仿。由于溢出效应,搭便车者的模仿成本大大低于创新成本,Mansfield等人的实证分析表明模仿者大约可节省35%的成本②Mansfield.Costs and Patents:An Empirical Study.Economic Journal,1981(4),p.907-918.。网络协调机制可以内部化知识溢出的成本,从而起到更好的创新激励作用。

在竞争性的市场结构中,产品的垂直差异化创新主要依靠竞争压力下的供应商企业自主创新推动,下游企业鼓励上游企业的技术创新、流程创新、管理创新,因为这些创新会降低成本,提高服务的质量或者灵活性,帮助下游企业扩大市场。对于存在资产专用性的创新投资,如果存在主导企业,则会采取主导企业治理机制,否则会采取关系治理机制,通过重复博弈形成的信任,建立风险和收益分担的安排。而同样作为供应商的企业,可能会自发合作或者在中介组织的协调下,共同改善生产的机械,或者在采购端或者销售端合作,以增强市场的讨价还价能力。

产品的水平差异化创新一般由面对终端市场的企业发起,它一般需要和上下游企业一起合作,共同创造一种新的产品或者采用新的技术。上下游企业一般会慎重地选择合作伙伴,一旦选定也会乐于进行创新的投入,因为未来将会因为目前的合作,获得一批新的订单。如果主导创新的是大企业,也可能会采用主导企业治理模式,但是当创新需要协调的企业很多,或者创新投入很高时,也会采用规则 (惯例)协调机制或者中介协调。

网络协调机制如表1所示:

表1 网络协调机制的选择

三、制造业升级的协同创新瓶颈与路径选择

(一)制造业协同创新的两个均衡

中国制造业的协同创新形成了两个均衡:一个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下的高端均衡。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生产高端产品,需要其他零部件和服务提供商提供高水平的产品和服务,形成基于高端产品的分工均衡。另一个是中国本土企业主导下的低端均衡。依托本土的低成本优势生产中低端产品,依靠本土其他零部件和服务提供商提供低成本产品和服务,形成基于中低端产品的分工均衡。跨国制造业企业投资到中国后,由于本土生产性服务企业无法提供跨国公司生产所需要的服务,他们只能寻找外资服务企业进行配套。根据在上海的一项问卷调查,外商独资服务型企业的服务对象有64%的比重是外商独资制造企业。于是,跨国公司就会形成一个符合自身需求标准的生产性服务供需封闭循环圈,在这种状态下国外先进的生产服务企业对国内同行没有知识溢出和示范效应,带动不了中国本土生产服务企业水平的提高,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也很有限。

在两个分工均衡中,中国制造业处于两种状态:一是中国有自己的品牌产品,但是存在垂直差异化,相对质量、品牌等处于低端;二是没有自己的品牌,只是处于加工环节。在中国制造大多停留在组装加工阶段的情形下,接受的是技术或产品的转移,而研发或营销策略的实施是由产品转移国进行的。本土制造企业缺乏自主研发的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较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更是屈指可数。与国外跨国公司的国际品牌相比,自主品牌无论是在市场知名度还是品牌价值方面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企业自身缺乏培育自主品牌的动力,自主研发投入少,短期行为严重。同时,尚未形成有利于品牌发展的竞争环境,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产品假冒、腐败等都使得企业创建自主品牌的过程非常艰难。

(二)产业升级的协同创新瓶颈

在这样的状态下,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利用产业的协同创新机制实现产业升级,存在两个瓶颈:

1.沿着微笑曲线向品牌端的升级,遭遇网络协同创新瓶颈。中国制造业在处于价值链低端的情况下,主要以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的方式发挥自己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成为制造大国。如果处于OEM阶段的企业想发展成为OBM(Own Branding&Manufacturing)企业,将导致在原有网络中遭遇信任危机,失去原来发包方的技术支持 (不会培养自己的竞争对手),甚至会流失大量订单。发包企业也会利用自己的市场地位,向其他供应商施压,不允许向该企业提供产品创新所需要的技术帮助。在产业链协同创新的网络联系中,不向价值链的两端延伸,是取得信任的基础。这与OEM企业沿着微笑曲线升级的路径相矛盾。

2.自主品牌低端向高端的升级,遭遇低端均衡陷阱。自主品牌的升级需要实现垂直差异化,这依赖于一个高效的协同创新网络。由于本土品牌企业处于低端的分工均衡中,这个网络的供应商、生产性服务提供商的专业水平较低,网络的协同创新效率较低,这反过来制约了本土品牌商的升级能力。

(三)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

如何突破这两个瓶颈,实现产业的升级?企业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需要选择创新的方向,将垂直差异化与水平差异化相结合,避开正面竞争,充分利用原来的企业网络,获得创新支持。

对于处于加工环节向品牌方向升级的企业首先需要采用水平差异化的创新,利用市场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选择与在位企业不同的生态位,错位竞争,获得产业升级的市场空间以及原有的网络关系支持。对于已经拥有自主品牌向高端提升的企业,重点是要打破低端分工均衡,能够与高水平分工均衡中的供应商建立网络联系,支持自主品牌通过协同创新,实现产品的垂直差异化。没有向品牌方向升级的本土制造企业,需要争取技术的升级,融入高端的分工均衡,建立协同创新的网络联系。由OEM向ODM(简称设计加工,Own Designing&Manufacturing)升级。

图1 突破低水平分工均衡的升级路径

以OEM向OBM升级的路径为例,打破低端分工均衡,建立新的企业网络和商业生态系统的路径如图1所示:打破低水平分工均衡实现产业升级,需要在纵向的产品垂直差异化和横向的水平差异化上实现创新协同。处于高水平分工均衡的本土OEM企业的升级可以有三个方向:一是在高水平分工均衡中,依靠发现新的市场位置通过水平差异化建立自己的品牌,利用原来的网络联系和协同创新机制,这要求有较大的创新突破才能实现。二是在高水平分工均衡中向技术提升方向发展。三是依托低水平分工均衡的网络协同创新机制,进行低成本产品创新,建立自己的低端品牌。处于低水平分工均衡中的OBM企业,则是要融入或者带动本网络,向高水平分工均衡演变,最终实现品质和服务的提升。

四、促进制造业协同创新实现升级的政策

促进制造业升级的政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产业升级主体推动政策;二是协同创新环境营造政策;三是打破低水平分工均衡的政策。目的是通过配套政策的联动,帮助企业更好地融入或者建立自己的创新网络,实现转型升级。

(一)发挥突破性创新企业的产业升级带动作用

产业升级的主体是企业,特别是具有一定资源和能力,愿意进行产业升级尝试的企业。需要采取政策鼓励这些企业进行产业升级,通过对研发和品牌建立过程发生的费用进行补贴,分担企业部分创新风险,调动企业转型升级的积极性。产业升级主体主要是处于高水平分工均衡中,有一定技术和规模实力的企业,以及已经有自主品牌的一些企业。

特别需要支持能够通过水平差异化,特别是通过突破性创新找到新市场位置的企业。此类企业的升级能够为一大批零配件供应商、服务提供商带来新的升级空间,而不是在现有市场的红海中与其他供应商竞争,对于产业升级的带动是系统性的。

(二)营造协同创新的政策环境,发挥创新网络化协调机制的作用,内部化创新的溢出效应

这需要政府创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网络发挥作用的政策环境,保护知识产权,提高执行力度,降低创新协同的交易成本。通过政府和行业协会组织投资共性关键技术,促进知识的共享,以实现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避免共性技术的公共产品特性带来的创新激励不足。发挥大学在共同知识研究和创新方面的核心作用,建立协同创新的平台,促进知识的共享、整合、创新。要改变目前行业协会行政化的倾向,发挥主导企业和行业协会在规则制定和惯例形成中的积极作用,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规则框架,并监督落实。

(三)鼓励本土自主品牌企业与高水平分工均衡中的供应商建立网络联系,实现产品质量的提升,推进产品的垂直差异化

这需要打破在品牌建设中区分中资、外资的差异化政策,实施公平待遇,鼓励外资企业在高端制造、现代服务方面进行投资,为本土企业品牌配套。也鼓励本土的供应商进一步提升能力,进入跨国企业的供应商体系,参与到协同创新的网络联系中,分享知识,为进一步的升级做准备。

研究的主要启示:(1)要实现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本土企业必须慎重选择升级路径。充分利用突破性创新的行业机会,在与竞争对手较远的距离进行水平差异化,并利用高水平均衡的创新网络获得所需要的知识。或者利用本国的市场优势和本土创新网络的协同,实现低成本创新,使自主品牌建立生存基础。(2)在制造业升级的过程中,政府也需要建立相应的配套政策,系统地营造有利于企业实现协同创新的政策环境。包括支持共性技术开发,发挥中介组织、大学等的作用,促进本土企业进入跨国企业高水平的协同创新网络等。

猜你喜欢

分工升级协同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回暖与升级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传销案件查处认定存在部门分工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