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2013-04-29

新课程·小学 2013年5期
关键词:体验生活预设

李 伟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一些新的理念在教师的头脑中逐步确立和巩固,课前精心预设,课中积极创设有效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师生亲密对话、互动合作,课后组织学生积极实践、体验生活。师生之间心声共诉、知识共建、情感共鸣、快乐共享。

关键词:预设;生成;积极亲历;共享成功;体验生活

一、精心预设,精彩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变化性。即使课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中的全部情况。当预设无法进行或不适合时,教师应及时、主动地突破预设的樊笼、摆脱预设的束缚、不拘泥于预设,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或选择预设,灵活生成;或整合预设,机智生成;或放弃预设,创造生成。如果教师视教案为禁锢,不敢越雷池半步,就不会产生精彩的课堂,放弃预设是为了更精彩的生成。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1.创设生活情境

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上课伊始,问:“自行车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圆形),为什么是圆形的?(学生摇头,回答不出来),如果自行车车轮变成方形、三角形、椭圆形(教师信手在黑板上画出这些图形。)走起路来会怎样?”学生感到特别有趣,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说:“这样的自行车,有的走不动;有的走起路来一上一下,忽高忽低;有的容易栽跟头……”学生哈哈大笑。这时教师问:“为什么车轮做成圆形的不一上一下,忽高忽低

了?”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时候,告诉学生学习了“圆的认识”就能解开这个谜。生活情境

的创设,犹如投石激浪,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

欲望。

2.创设问题情境

学习了“比”“比例”的知识后,教学实践活动课《大树有多高》时,我先问:“要知道一棵大树有多高,你有办法吗?”学生各抒己见,各显神通。问题情境的创设很快转化成了学习的强大动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3.创设操作情境

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首先出示了一个大萝卜和一把菜刀(学生纳闷、好奇),让学生观察我的操作并思考:每切一刀,萝卜有什么变化?一共切了几刀?最后变成什么形体?然后边切萝卜边让学生观察,最后学生直观清楚地知道这个形体是长方体:它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学生不仅欣赏到了操作之美,还激起了学习的兴趣,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了良好的

开端。

三、亲密对话,共建知识

教学从本质上讲就是师生、生生之间交往和对话的过程。

1.生生对话

生生对话的最有效组织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形式主义:少数优生唱主角,其余多数学生要么人云亦云,要么悠然自得,由学习的主人畸变为旁客。而教师也是匆匆穿梭于各小组之间,真是“主客碌碌、旁客悠悠、过客匆匆。”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同是学习的主人,又是对话的主人。教师要积极引导、加强组织、热情指点,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伙伴群体中畅所欲言、尽情表现、彼此交流、相互合作。思想在碰撞中绽放光芒、知识在争论中流动生成、精神在相遇中唤醒激活。数学教学成为学生之间有效合作的舞台、多元对话的舞台。

2.师生对话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都是高高居在“神坛”之上。在学生面前总是喜欢摆出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姿态,习惯于命令训斥,而不愿放低姿态与学生进行交流。长此以往,师生间犹隔千山万水,而学生的学习则是一厢情愿。在生生对话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再袖手旁观、高高在上了,而应卸下师道尊严的面具,主动从“神坛”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之中:巧妙介入、耐心倾听、敞开心扉、真诚对话、积极引导、热心参与。在精神倦怠时给予激励、在思维困惑时给予点拨、在理解偏差处给予纠正、在见解精彩处给予赞赏。如此,我们视学生为亲密合作的朋友、真诚对话的伙伴,学生则会把我们看作心中的亲人,心扉敞开、言如泉涌。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知识共建、心声共诉、情感共鸣、成功共享。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黄集镇王岗集小学)

猜你喜欢

体验生活预设
成长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立正!新兵们
Application of computer-assisted navigation in treating congenital maxillomandibular syngnathia:A case report
生活中的“万”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探讨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把握细节突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