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诊中国企业家的心病

2013-04-29王育琨

商业评论 2013年5期
关键词:张朝阳乔布斯人生

王育琨

[引子] “什么都有,还是逃避不了恐惧!如果财富名利帮不上我们太多的忙,那就安静我们的内心,找到心里的方向吧!做‘心行者,和‘恐惧做朋友吧!”

——著名影星,“行走的力量”发起人陈坤

“我什么都有,但是我居然这么痛苦!”张朝阳一声叹息,引来无数人驻足与注目,令听到的人心头一颤。这一声叹息,这心头一颤,是一种生命的自觉。2013年春天,中国梦渗透到每个中国人心中。为了唤醒每个人的存在感与价值感,激发中国梦,我们需要深入到张朝阳的痛苦和抑郁中。

什么都有,却很痛苦

2013年3月初,张朝阳在接受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杨澜采访时坦陈:“钱多不是幸福的保证,钱多少跟幸福没关系。我这么有钱,却这么痛苦。”

张朝阳是勇敢的。相比许多人藏掖着自己的危机不说,却对他人之事发出高声喧嚷,他敢于把自己打开,甘愿成为让国人剖析的小白鼠,这份坦荡、勇气和自信,不能不叫人敬佩。

张朝阳不一般。他出生在古城西安,那是一个汉唐遗风与现代摇滚交响和鸣的地方。作为一个中学教师的儿子,他秉持“不考第一就是耻辱”的信条,一路奋斗考进清华大学。在清华园度过的那段孤独、勤奋和自省的理想主义岁月中,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和张承志的《北方的河》给了他一种剑指昆仑、饮马天河的大画面。大四时,张朝阳考取了李政道奖学金,22岁,他来到美国,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物理。在美期间,他迎来了自己真正意义的青春期,恣意反叛,狂放不羁,还曾争取过几次好莱坞的试镜,最后找了一个对明史感兴趣的美国人资助创建搜狐。后来,他成为中国互联网有钱又有名的第一人,再后来,他就遭遇了当今国人共同面临的一个危机。

成功来了,各种各样名利场的钩子来了,拖拽着他离开生命,离开本源,离开本位。于是,忐忑不安、恐惧、无奈、无聊、寂寞、孤独、无依无靠、毫无意义等接踵而至。这时张朝阳的恐惧是那样强烈,甚至想了却那无意义的人生。

张朝阳曾数年孜孜以求,试图解开疑惑,寻找人生真谛。为此他曾经读遍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的著作,还曾经像乔布斯一样走访印度。他通读了西方心理学大师的作品,还在2008年写过博文《人生的基本矛盾》予以理论化的诠释。但是这一切,都阻挡不住那来势凶猛、仿佛将要吞噬他的抑郁。

路漫漫何其修远,张朝阳上下而求索。约两年前,他躲进山里闭关,在那个没有信号,不能上网,不能接电话,没有任何干扰的清凉世界,他悟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他自己总结,闭关结束后他有三个变化:接地气、谦卑、幸福观。

他看到了,名和钱,这些外在的堆积物,不是生命幸福的保障,他有了新的幸福观:“我曾经认为,越有钱,越有名气,就越幸福。但是经过闭关,我认为钱多不是幸福的保证,钱多少跟幸福没关系。我这么有钱,却这么痛苦。越有钱,越成功,如果没有管理好自己,往往更容易让你陷入精神的痛苦。”

张朝阳看到了众生平等。他放下了天之骄子的桂冠,懂得了谦卑,听到了身边普通人的呼吸和心跳,他说:“以前我认为别人接近我都是有目的的,很少理睬那些主动接近我的人。现在我彻底变了,生命中每一分钟都是很有意义的,那一时刻遇到那个人跟你说话,一定是有意义的,他也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他体悟到了,接地气是头等重要的事:“以前我认为生活享乐太有意思了,我还想能不能什么时候退休算了,把搜狐交给别人来打理,我就整天坐着大飞机,去巴黎喝咖啡。”可如今呢?他说:“人心总要有个依处,工作是人生快乐的一部分,我现在面对工作是更淡定的状态。”

“人心总要有个依处”。多少人因为找不到这个依处,而整天处于极度的惊恐之中。如何找到这个依处?这是张朝阳这多年来魂不守舍的痛点和原因。他开始触摸到了这个实质问题,看上去似乎开了窍。

不得不说,这个曾经的互联网第一人,这几年严重out(落伍)了。后辈们,一会儿一个微博,一会儿一个微信,“咣咣”两记耳光,打得张朝阳眼冒金星,找不到北了。

痛苦是一种生命的自觉

张朝阳的恐惧和抑郁,并不罕见。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宏论与宗教的缘起都可以追溯到这种精神状态。他的心境不仅映射出中国一大批成功企业家和正在蜂拥到成功企业家堆里的人的心态,而且还关系到更为广大的群体。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专家2012年的报告,中国的自杀率农村每10万人中有10.01人,城市每10万人中有6.86人。以此推算,每年约有11.3万人自杀死亡,至少有100万人自杀未遂 ,相当于每分钟约有2人自杀未遂。有63%的自杀者有精神障碍,抑郁症成头号“杀手”,已经开始悄然袭击城市人群与乡村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这些受抑郁症折磨的人,虽然活着,心已经死了。

然而,2013年新春时节张朝阳的反省,具有独特的意义。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反省。有些人可能在更早的时候,就进入这样的状态。我在12岁上初中的时候,有半年多时间忐忑不安。那时我意识到了死亡的恐惧。村里人死了,很快就变成了土,变成了烟。在那时,我甚至想:一个人和一片树叶没有什么不同,一天和一万年也没有什么不同。那么,人活着干嘛?这种对生命意义的思索之苦,在人生的每个不同阶段,都会有不一样的过渡方法。少年时的思索,我至今也还没有找到最终的解,但我可以感触到,张朝阳对人生意义思索的那种痛苦,是他对自己曾经一味外求的反省!

在当今人如黄沙而心如狂潮的混沌中,张朝阳的反省是一种生命的自觉。这种自觉突破了成功的诅咒,联结了众生平等,接通了地气,升起了谦卑,知道了名利不等于幸福,因此它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同许多人一样,张朝阳曾因一味外求而迷失,现在开始了向内的旅程。由外向内,这是很重要的转身。

“行走的力量”发起人陈坤曾写微博评论:“多好的案例呀!什么都有,还是逃避不了恐惧!如果财富名利帮不上我们太多的忙,那就安静我们的内心,找到心里的方向吧!做‘心行者,和‘恐惧做朋友吧!”

行走,让陈坤找到了在心如狂潮的时代让心安静下来的法门:深入自己的内心,和恐惧做朋友,做个心行者。作为一名艺人,他不只是在每一个银幕角色的演绎中注入了灵魂,还带着志愿者走到了西藏,安定了随行大学生的心,使他们可以安住边远地区支教。他在由外向内的转身处体会到了惊喜,转身之后的他,现在已然是个过来人。

张朝阳从前并非没有反省,这个天之骄子,每经过一次惊涛骇浪,都会深刻反省思考。2007年就是张朝阳的“思想分水岭”。在那以前,他很为自己思想的周密和宏阔而叹服,可是一个个后起之秀的超越让他升起一股股无名火。直到他读到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著作后,他才意识到思考对他的事业所造成的危害。他看到了在严密的思想体系之外,还有一片更为广大的天空——空性和本真。“这些书让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过去几年想太多了,很多神经官能症患者都是想太多,钻牛角尖。我意识到了思考的危害性。”

意识到了思考的危害性,这是个了不起的觉醒!2008年3月他写了一篇博文《人生的基本矛盾》,记录下他的思考。这篇文章不过一千多字,却在后来被张朝阳本人反复提及。这次接受杨澜采访,他也提到“效率与智慧是人生一对基本矛盾”。(参见副栏张朝阳的博文“人生的基本矛盾”)

三面镜子:找到自己的本位,找到生命的方向

张朝阳是一个过来人。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曾经面临人生的刀锋。从1999年到2002年是我人生的噩梦。那几年过得比较惨,人都彻底凉了,头都要炸了的感觉,每天睡不好觉,每天应付很多事情,每天到公司都特难受,还要装得跟正常人一样,不敢被别人知道。那时候我身心憔悴,被折磨得不行了。从2002年、2003年开始,我逐渐自己着手医治创伤、恢复。”

经历过人生刀锋,给张朝阳的反省增添了骨感和力度。这位麻省理工的博士后,有着很好的科学素养,在思维层面走得很深。他提出人生的基本矛盾,“效率与智慧是人生一对基本矛盾”,很有原创的味道。效率、发达与肤浅是相近的一组词汇,构成一极,智慧、解脱与空性是另一组词汇,构成另外一极。人总是游荡在两极之间。他在《人生的基本矛盾》一文的最后写道:

“人类社会流传至今的文化总是告诉你,只要你这样这样这样做,就是一个可以幸福生活的人,实际上是没有这样的灵丹妙药的。我认为这样的说法才是更真实,更少虚妄的成分:我用前半生追求成功,为的是后半生有更大的空间追求解脱,空性与长寿。”

先成功,再修行。这个逻辑看上去很美,但这种把人生割裂开来的做法,与“先造孽,再行善”没有什么两样。张朝阳对人生基本问题的解答,有点割裂,不圆融,不究竟。差一点什么呢?

即便是最近的这次反省,除了一些哲学感悟外,我们还看不到搜狐整体战略“接地气”的抓手。或者用他自己的话说,没有真正找到那个心有所依的“依处”。

没有人可以给张朝阳指出一条光明大道,除非他经过一些事情的碰撞,能够擦出火花。好在他是个非常自觉的人,在孜孜不倦的求索中,在不经意的转身处,或许他会找到自己的出口,与每个人都一样的出口。

张朝阳也不需要指引,他有着充足的生命自觉。他需要的是镜子,人人都会在默默无言的镜子面前,照看一下自己。

镜子一:乔布斯

张朝阳不认同伟大的企业家,也不认同乔布斯。他说:“我的目标绝对不是成为最伟大的企业家。在我的价值体系里,我既不羡慕比尔·盖茨,也不羡慕李嘉诚,我也不羡慕乔布斯——假如遇到他,我都没问题可问的。我羡慕最快乐、不焦虑的人。他们也赚了钱,但不是最伟大的,所以历史没有记载他们。”

张朝阳对伟大企业家的隔膜,显示了他还没有找到那个“心有所依的依处”。举凡伟大的企业家,都找到了自己的抓手,都有个释放潜能的聚焦点,也就是张朝阳苦苦求索的那个“依处”,乔布斯尤是。

乔布斯很早就找到了自己的使命:活着就是创造极致的妙有以改变世界!他会深入自己的内心,寻找那个让他自己不舒服的地方,那个痛点。一旦找到痛点,他会抛弃任何成见进行聚焦,聚精会神创造极致的产品,用妙有来改变世界,这是他的使命。一次,乔布斯在树下打坐,一个意识突然降临:电脑是不可以有键盘的!想到此,正为电脑没办法微细化而苦恼的乔布斯欣喜若狂。他找到1,000个技术员,诉说没有键盘的电脑,那些人都毫无例外地摇摇头:“那怎么可能呢?”而最后他终于碰到一个技术员说:“为什么不呢?我们可以试试!”于是,经历千万次的失败,最后拿出了没有键盘的电脑。乔布斯是一个对生命的最终果地坚定不移的人。他英年早逝,却真真切切地无中生有,倾宇宙之力造苹果之妙有,激励着亿万生命。

张朝阳不是技术出身,他不会像马化腾、丁磊那样,对互联网的每一个细节都在行,可以潜伏在网络中寻找改进的方向。曾为“资深文艺青年”的他钟情人文,喜欢哲学和文化。那么我们就给他找第二面镜子照一照。

镜子二:稻盛和夫

稻盛和夫与乔布斯一样,也是技术出身。但他现年80多岁了,干不了技术活了。稻盛和夫也是个匠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本性,让他洞悉这个世界没有捷径可走,没有侥幸。他发匠人之心,行匠人之实,激发匠人之气,造催生匠人的场域。白手起家创造了两个世界级500强公司,80岁又拯救了濒临倒闭的日航。他知道,活泼泼的大生命,不可能离开匠人情怀和魂魄。他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今年离开日航,到处奔走演讲,想唤醒更多匠人魂魄。他确信,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也带不走,唯一能做的是让自己的灵魂,在走的时候比来的时候更干净一点,更高尚一点。他要用他的生命状态,唤醒更多人的生存感与价值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张朝阳没有像乔布斯那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产品和技术的极致细节中释放自己的潜能;也没有像稻盛和夫那样,把唤醒人的生命激情作为当下的抓手。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不想伟大!那么,我们再给他一面平凡的镜子:我老娘。

镜子三:老娘

我老娘是个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小脚女人。在艰苦的环境中,她养活了6个孩子。村里有两个孩子的,老大初中都不能上了,要回家帮父母干活挣工分。而我老娘却说,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1961年把我大哥“头拱地”拱进了南开大学,1963年把我大姐拱进了鞍山钢铁学院。一直到88岁临走前,还一直坚持前院后院扫院子,不要保姆,自己照顾自己。

她常说:“哪有那么多顺心的事?你自己把它拨拉过来,做好就是了。”她还说“是人不要管,用管不是人”,“人得用事缠着。管它苦,管它乐,只要有事缠着,就不会空落落的”。老娘一个文盲,却能体会到事中有灵魂,事中有理,事中有道,事外无道。王阳明也说过:“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一个农村妇女,哪听说过什么王阳明,却洞悉了一个天大的道理:人得用事缠着!你不能太闲,你不能没有自己做事的抓手,否则你就抓不住事了。张朝阳,你可以不学乔布斯,也可以不学稻盛和夫,但是你不能不看看一个农村老太太的活法。生命的意义都是由“事”(工作)创造的意义所支撑,“事”是一个农村老太太回答人生命题和探索世界本源的途径和方式。将自己“缠”在事上,便会生发出各种“妙有”,而这正是“匠魂”所在。

照完三面镜子,我想提出的问题是:一个人离开了“事”,离开了“匠魂”,还会有什么价值?

张朝阳是对理性有更高追求的人。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所有问题,早就被2,500多年前的老子洞悉了,他甚至早就提出了一个系统的理性概括。

老子:生命为本,本立而道生

老子深邃的目光中仿佛沉淀着人类最大的痛苦和忧伤。他悲悯地告诉世人,天地之间本来就如同一个大风箱,一切善恶祸福高下都在瞬间转换。人类所有的困顿与迷茫,都源于三个基本问题——“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即:功名与生命哪一个更亲近?生命与财富哪一个更重要?得到与失去哪一个更痛苦?在这三个基本问题上的本末颠倒,或许正是张朝阳们割裂意识的根源。他会在知性的思维两极跳来跳去,遇到机遇,就抑制不住“天降大任,舍我其谁”的兴奋与癫狂;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意,退隐山林。这是用物质引领精神的必然结果。

人们常常在思维上跳来跳去,被这些知识堆积物给弄糊涂了。张朝阳所概括的人生基本矛盾,不是需要彼此妥协的两个极端,而是阴阳和合的整体。智慧与成功这样两极和合的载体,就是做事,就是要像老子提到的那样,“至虚极,守静笃”。制心一处,将自己“缠”在事情上,往往能够把事情做到极致,在匠心独运、巧夺天工的工作中,圆融的大道就自然显现了。如果这样的人是做企业的,那就可以说是伟大的企业家了。这个世界没有什么超然的救世主,也没有超然的上帝,上帝和救世主只存在于你所从事的工作中,在工作中穷尽极致,上帝就会显现出来。

这个道理,很容易懂,却很不容易落地。

鲁迅曾经说过:“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警醒他。”鲁迅语录的重点指向是,觉醒还不够,还要找到具体路径。

其实,痛苦也不是一件坏事,这证明你的生命还活泼泼,你还有痛苦的意识,你正在从混沌无明中离开,你正在清明地活着。醒过来本身就是另一个活法!

上善若水,王正华的匠魂

这里我还想提供一面现今的镜子:一位潇洒自在,不迷失,不纠结,活泼泼的长者,他叫王正华。

王正华是春秋航空公司董事长,可谓中国民营航空及低成本航空第一人。这个以“抠门儿”著称的老板,经营春秋航空7年多,积累了20亿元利润,为2,600万人次的客人省下了70个亿,每个人次平均节省270元。据民航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整个2012年,国内的航空公司累计赢利同比下降22.7%,但春秋航空却逆市而上,客运量达到910万人,同比上升27%。2013年开年后,我与王正华有过一次十分深入的交流,他又给了我全然不同的感受。

王正华70岁了,皮肤滋润光滑,脸上白里透红。他的头发很茂密,据说天天自己做保健操,60岁以后头发又疯长出来了。他说话简洁,不重复,语速适中,滔滔不绝。不管你提什么问题,都能得到恰恰好的回复。他对问题反应之敏锐,回答之精准,常常令人讶异和惊喜。

就是这样一个活得潇潇洒洒的人,他做企业的方式会“憋屈”到令你瞠目结舌。按王正华自己的说法,他是花了十年时间琢磨这个业态,最后出奇兵找到一个庞大的空白市场——低成本航空。春秋航空低成本运营的第一年就赢利了,国有航空公司占据天时地利在亏损,他们为何能一直赢利?

答案是抠门儿。

一个年收入110亿人民币的公司,董事长办公室仅有12平方米,一张办公桌,一个长沙发,可以接待人,也可以凑合着睡觉用。王正华常常工作到很晚,有时就不回家了,在这张长沙发上对付一夜。经营上的事,他早就放权了,但他喜欢琢磨许多流程细节,对一个个现场地头,他都有着很深的情感与好奇。王正华做企业的方式,概括起来就是“啬”或“俭”。

在与王正华聊天时,我说,老子在《道德经》中对他的俭朴做了异乎寻常的高度概括。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治人事天,除了“以俭为本”,根本就没有其他法门!只有深深体会“啬道”,敬天惜物,不奢侈,才可以体会天人合一的大道。在做人、治理国家的时候,只有知道俭朴的道理,才会建立起身后牢固的基础。一如树根愈深,树枝愈是牢固,人的精气愈足,生命愈是长久。这个长生还不仅仅是活着,而且是清明地活着。以俭为本,“是谓根深柢固,长生久视之道”。

听我说完,王正华马上拿出《道德经》,我给他翻到第59章。他埋头就看了起来。他不是对那段文字感兴趣,他是为自己顶着嘲讽一直苦苦坚持的特立独行终于找到了源头而震颤和兴奋!他从圣贤那里得到了巨大的肯定。他平素做的那些小事,一下子有了不一样的光芒。

每个人的秉性都是有传承的。我问王正华他的节俭是苦日子得来的体验,还是家族的传承。他说,母亲在他很小时就经常告诫他:“钱永远一半是赚的,一半是靠省的。” 母亲还说“未富先富必不富,未穷先穷必不穷”。节俭曾是他的母训,现在则是他做人、做事、做企业的活法。

从2平方米街边小亭起家的春秋旅行社,可以说是全国最小的旅行社,但到1994年就发展成为全国最大旅行社。到2005年组建春秋航空公司时,旅行社一下拿出了3亿元购买飞机,靠的就是节俭和积累。王正华自己没有高档专车、别墅,也没有什么奢侈品,现在他与公司CEO张秀智共用一辆20多万元的别克轿车。

一次,做高管的儿子得到别人赠送的一个LV包。几万元的包,背在身上很是拉风。王正华跟他儿子说:你背着几万元的包,常常要分心照顾它,让那些每月只拿3,000元的保洁员看到了,他们会怎么想?你会让他们感到不好意思,他们还会在工作中以一个主人心态做事吗?儿子听后,感觉有道理,就换了一个200块钱的包背着,轻便适用,也很洒脱。

去新加坡参加全球航空年会,国营航空公司只派一两个人去,住五星级酒店。而春秋航空派出了近30人的代表团。他们联系了一家印度人开的小旅店,6平方米的房间里摆两张小床,两人坐在床边,腿都能碰着腿。不过公司给予了日本高管高规格待遇,一人一间房,早起由IT总监煮大米粥,佐粥的鸭蛋和酱菜都是从上海带过去的。

春秋航空公司的日本高管内田先生见状感慨道:“日本低成本航空公司只是对员工和旅客低成本,高管自己住的都是五星级酒店,他们想搞低成本航空,没门!只有春秋的高层以身作则,时时处处省钱,才是真正的低成本。”

王正华对此很骄傲。他说:你看看,我的俭朴不只影响了中国人,还影响了日本人。谁说做人做事中国人比日本人差?!

日本人从中国搬去了禅宗。临济宗的第二代祖师发明了茶道,茶道一是恭敬,二是奉献。所有的深情厚意,都不用嘴说,而用行为语言,把每一个细节做到极致。茶道与武士结合形成武士道,与饮食结合形成饺子道,与武功结合形成合气道,与制造结合形成了制造道等。完美极致的恭敬与奉献,深深改变了日本文化。没有想到,在低成本航空领域,王正华却改变了日本人的习性!

我问他:派近30人的队伍去新加坡参加国际大会,是笔很大的开支。你怎么省了芝麻,丢了西瓜?

王正华回答:可不能这样说。我带着年轻人出去开阔眼界,他们的英语都很好,能从参会者那里学到很多东西。这样的钱我从来都舍得花。至于住的地方和吃的东西,少则得,多则惑。我是清爽了我们团队的身体,让他们在蓝天翱翔,在大海里游泳。

抠门儿和大方到底有什么区别?抠门儿是一种修身的方式,并不影响王正华的大方。他要保证所有从业人员比国营大公司有更高的待遇。只有这样,员工才会把工作当自己的事,跟他一起发愤图强。王正华是个把事琢磨透了的人。他的“人财观”是: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王正华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后,却把70%的股份分给了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

这就是王正华的用人之道。他不靠说教,不靠新、奇、特的理念,而是靠三个基本原则:第一, 想得远,充分准备,把好大方向,用高远的战略眼光引领整个团队。第二,以身作则,自己做不到的事,从来不要求员工做。脚踏实地,一切都落实到行动。第三,待人真诚,艰苦朴素。王正华从来都没有忘记过他的决策原点,也没有忘记每一个活泼泼员工的决策原点,他们希望未来的画面能变成真实的场景!

可喜的是,正因为俭朴清明,王正华能够看到更为远大的画面,他可以扔掉一切框框,往那个目标奋进!

俭朴,在王正华那里,不是简单的惜物,也不是简单的约束,还意味着修身。当俭朴用作修身时,就是纯粹,纯粹得空空如也,单纯得像个孩子。

何为修身?修身就是清空库存,活在当下。在生命的每个当下,丢掉过去的堆积物,放下对未来的妄念,简单合一,对自己的言行思想负责。这是真正的自爱。自爱能给人以自信,释放出苦乐和合的气场。这样也会保持身体管道的畅通,使周身清爽。树木根柢愈深,则其长势愈大,愈是活得长久。用俭朴保护静气,滋养精神,才可以为一个人打下深厚的基础。这是做人的长生之道,也是做事的长生之道。当做人做事,治人事天,都在这一个维度上的时候,人也就活起来了。

王正华也正是从生命的角度来把握俭朴。俭朴或纯粹是他活泼泼生命的根由。还不止如此。他说:节俭,是对地球母亲最好的回报。地球这个母亲,被这些不肖子孙给糟蹋了。人们光知道挥霍显摆身份,却忘了地球有不能承受之重。我们管不了别人,却可以管得住自己。我们为地球少消耗一点能源就是积德。节俭是王正华从内心深处升起的对天地的敬畏和尊重。春秋航空的企业文化有8个字:奋斗,远见,节俭,感恩。企业通过奋斗和卓有远见的经营谋略创造了财富,首先是要报答社会,春秋做的低成本航空就是一种报答、一种感恩,让更多的人坐得起飞机,感恩天地造化。

敬天惜物,王正华把人的生命与宇宙的大生命连接起来,老子所推崇的生命,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

王正华谦虚、谦让、谦卑。生在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懂得许多新鲜的东西,他虚心从他们那里学宝贝。谁能想得到,由70岁的人掌舵的一家航空公司,却在行业里率先推出针对年轻白领的B2C 服务。春秋航空90%的机票都是通过互联网直接订的。春秋航空不设立代售处,一切都靠网上和机场解决。为了锁定年轻的白领,他还在他们那里建立粉丝群,时常跟粉丝交流,从粉丝那里直接学习更好的贴身服务。他把每一次航空旅行,都当成一次朋友的聚会。他让客户选定自己的位置和坐在身边的人,让每一次航空旅行都能发生一点惊喜。

对工作的痴迷,带给王正华一个矫健的身体,使他成为一个精气神全然不同的人。当一个人能够深入自己的内心,可以把自己的优势劣势甄别清晰,而又能集中发挥优势,选准突破点,他就能成功,而这也是王正华成功经营春秋航空的不二秘诀。一个70岁的人还在那里精进,而张朝阳刚过50岁就开始在那里倚老卖老了,这很是叫人为他扼腕。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王正华一直守着仁爱、纯粹、谦虚,他恪守着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这三宝,这是一种“匠魂”,而中华文明的传承,就得靠他这样的“匠魂”。

中国梦的实现,同样需要匠气、匠心与匠魂!

当然,王正华有王正华的道,张朝阳有张朝阳的道,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道。道没有好坏高低,只有随顺机缘,和合而生。这个和合的过程,正应了一段有关上善若水的话语。

上善若水:你高,我便退去,绝不淹没你的优长;你低,我便涌来,绝不暴露你的缺陷;你动,我便随行,绝不撇下你的孤单;你静,我便长守,绝不打扰你的安宁;你热,我便清凉,决不激化你的沸腾;你冷,我便沸腾,决不漠视你的寒冷。

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自己的“上善”,张朝阳也能。

观点概要

2013年3月初,张朝阳在接受采访时坦陈:“钱多少跟幸福没关系。我这么有钱,却这么痛苦。” 他的抑郁映射出中国一大批成功企业家和正在蜂拥到成功企业家堆里的人的“心态”——心无依处。

这些企业家需要一些镜子来照看自己。乔布斯、稻盛和夫,甚至平凡的农村妇女都可以成为他们的镜子,这些人的所说所做,都指向一个问题:一个人离开了“事”,离开了“匠魂”,还有什么价值?

2,500多年前的老子告诉世人,所有的困顿与迷茫都源于三个基本问题——“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只有“至虚极,守静笃”,制心一处,将自己“缠”在事情上,才能把事情做到极致。

还有一面现今的镜子——春秋航空公司董事长王正华。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王正华一直守着仁爱、纯粹、谦虚,这是一种“匠魂”,而中华文明的传承,就得靠他这样的“匠魂”。

人生的基本矛盾

2008年3月10日

在开始2008年博客之旅的时候,想向网友汇报一下这半年都在想些什么,决定还是从人生的基本问题谈起。

效率与智慧是人生一对基本矛盾! (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吧)

追求效率的文化是人类在数百万年进化的过程中形成的,能够思考的、聪明的人类在追求最高生产效率的目标指引下,不只是解决了自己的生存问题,而且成为了地球的主宰者。所以效率文化是很有必要的,有人类的地方就有效率文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价值观和渗透于每个人每分每秒的千千万万个判断。因为有价值观,所以有理想,所以有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堵枪眼,革命者前赴后继,企业家殚精竭虑,人类社会在竞争中进步,变得更有效、更发达。

但是,效率的追求却是焦虑的根源,是智慧与解脱的大敌。我所说的智慧,不是聪明,而是指了解、开悟、解脱、空性以至于到达快乐。价值观与判断是幼童长大所必须接受的教育,正是教育的过程(母亲从一岁时起对小孩每天的所有修正,使其长大成为一个被社会认为正常的人)产生了自我,这个自我是在不断被否定中形成的,所以这个自我一生都在嗷嗷待哺地寻求肯定、认可。这种需求被社会翻译成追求、理想,并被天下所有的文化所推崇,所嘉奖。

我对此没有任何褒贬的意思,我只想告诉人们,效率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但它却是所有焦虑与痛苦的最深层原因。所以,人生的一个最基本的矛盾是效率与智慧的矛盾,有人类的地方就有这个矛盾,就有焦虑与痛苦,因为每个人都要参与生活资料与遗传权利的竞争与分配。 每个人不可能完全摆脱焦虑,但不同的人焦虑程度不一样,不同时期的焦虑程度也不一样,这与成长的家庭、个人的悟性、事业的进展、感情的发展等很多因素有关。对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男人而言,事业还处在爬坡阶段的人到达解脱与空性的阻力更大,因为周围的环境会以价值观与判断的方式构成巨大的压力与拖动来妨碍独立与深刻的思考;而功成名就的人所受的周围说法的压力相对小一些,有更大的空间追求智慧与空性,但这不是一个充分条件,很多功成名就的人,因为缺乏悟性反而在价值观方面陷入更深的焦虑。当然,这种焦虑对社会可能是有好处的,正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在通向解脱的道路上,思考与观察又构成了两个非常不同的大脑过程。人类到今天为止对大脑的运作过程了解甚少。西方所谓的“科学”对人体以化学与局部分析的态度来对待遇到了很大的障碍,开始从没有完全被所谓的科学验证的中医观点汲取经验性的指导。同样,西方心理学的精神分析基于观察与被观察者分离的假定(自然科学的基本假定),对解释、解决焦虑与痛苦问题也表现出局限性,而有着数千年内省内观传统的印度,其对大脑过程的处理方法,反倒提供了解脱与智慧的更接近真理的经验主义途径(佛教是印度思想方法的一个分支)。我相信100年后,当技术手段足够发达,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监测大脑所有部分的思维过程以及与身体各部分的联系的时候,就会证明印度包括瑜伽在内的很多修炼方法能使身心达到在科学指标上的最低能耗,最流畅与和谐的状态。效率、价值观与判断是通过大脑的记忆、分析、思考、认同来触发和放大自我恐惧的,所以,焦虑来自于思想和思考,无焦虑来自于思想的止息。根据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的观点,我们要学会观察、了解,但要让思想停止,真正地活在当下。

因时间关系,今天就先写到这里,对心灵方面的问题,我会在今后的博文中继续探讨。与此文相关的话题,在以前的博文《关于焦虑》、《西方心理学的局限性》、《中国文化的优点》等中有所涉及,能帮助读者了解我想说的事情。

人生的基本矛盾 (续)

2008年3月11日

在心灵和精神层面看问题,效率、发达与肤浅是相近的一组词汇,智慧、解脱与空性是另一组词汇。前者对于造就一个有序的、发达的文明与社会很有必要,却是每个人焦虑的终极原因,也使得地球人的寿命达不到其生命允许的上限;后者是快乐与喜悦的保证,是比遗传、饮食与运动对人的衰老过程更加重要的因素,如果能百分之百地做到,人类活到150岁甚至更长不是没有可能。所以,探讨效率与智慧问题,是关乎每个人快乐的大是大非问题。

因为二者是人生的基本矛盾,没有办法彻彻底底地调和,所以,人生的焦虑是无法百分之百地消除的。在极端焦虑与非常空性的两极之间的广阔的频谱(spectrum)上,每个人都可以找到他的位置,这个位置与遗传、饮食、运动一道,决定了这个人是否健康,是否清爽,是否年轻(生理意义上的)。有的人60岁了却有着30岁人的心脏,有的人30岁却有着60岁的心脏与容颜,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这样的对立,就不存在一个适用于所有人,及人生所有阶段的普适理论来引导人们追求快乐。而所有著书立说的人都希望自己拥有最广泛的读者与信徒,所有的政府都会推崇一个自成一体的让所有人都接受的价值观,所以,人类社会流传至今的文化总是告诉你,只要你这样这样这样做,就是一个可以幸福生活的人,实际上是没有这样的灵丹妙药的。有人说,既然这样,那我用前半生追求成功,为的是后半生有更大的空间追求解脱、空性与长寿。我认为这样的说法才是更真实、更少虚妄的成分。

猜你喜欢

张朝阳乔布斯人生
张朝阳:搜狐依旧是盘好棋
人生中的某一天
捡眼镜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没有他就没有乔布斯的苹果美学
改变乔布斯的一句话
乔布斯的青春哪去了
独一无二的你
投石
彩绘是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