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提高我国内部审计质量的探讨

2013-04-29陈群

金融经济 2013年5期
关键词:内审审计工作机构

陈群

摘要:本文分析了影响我国内部审计质量的四个重要因素,并指出当前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现状和不足,同时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内部审计质量的建议和意见。

内部审计发展到今天,审计目标已由最初的查错防弊向确认、咨询以及增加组织价值的治理功能等综合目标转变。这些目标体现了组织管理当局对内部审计功能需求的不断提高。能否实现这些目标以满足组织管理当局对内部审计的需求,对内部审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树立审计权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是每个单位和审计人员必须面临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

审计质量是在一定的制度下,依据协议和契约使审计结果达到专业标准并满足自身价值与实现社会价值需求的程度。内部审计质量的好坏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涉及到内部审计环境、制度、审计人员、方法等,并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

(一)内部审计环境。

影响内部审计质量重要环境因素之一是独立性,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灵魂。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中的地位对审计独立性有重要影响。组织地位的高低一定程度决定了内部审计范围的大小以及在实施内部审计活动和进行沟通结果时,内部审计是否受到外界干扰。内部审计机构只有隶属于最高权力机构时其作用才能得到最大发挥,独立性才能得到最好保证。

被审计部门或单位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支持与配合也是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被审计单位能够理解、支持审计工作,及时提供审计所需资料,加大整改力度,对于审计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

另外,审计权限也是保障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内部审计机构必须要有广泛的活动范围和一定的权力。内部审计人员应被赋予对相关审计资料(包括电子资料)的调阅权、复制权、询问权、自主决定审计类型权、参加重要会议权、一定的处理权等。

(二)内审人员的素质。

内部审计人员是内部审计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因此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是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决定性因素。首先,审计人员应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客观、独立、审慎的工作态度,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实事求是的反映。其次,内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审计人员不仅要懂财务知识,还要站在管理层、决策层的角度思考问题、查找问题,要具有战略观和全局观。仅具有单一知识结构已不能满足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拓宽知识面,增强相关知识储备。

(三)内部审计技术方法。

内部审计的发展是以其技术方法不断完善与发展为标志的。正确的审计方法能够迅速高效地获取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为得出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经济管理等活动已经进入了全面的无纸化时代。计算机辅助审计应运而生,为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持。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使用不但为内审人员节省了时间,也简化了审计取证和资料的整理过程,减轻了劳动强度,还拓展了审计空间,增强了审计监督力度,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率。

(四)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保证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途径,内部审计质量的优劣直接取决于内部审计控制是否得力。通过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对内部审计实施全面的质量控制,可以及时发现那些对内部审计质量不利的因素,并及时地加以控制、更正和消除,从而达到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目的。

二、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现状

(一)内部审计环境较差。

主要表现在一是组织机构界定不清晰,独立性难以保证。有些单位未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或者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中地位不高,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二是在当前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律意识淡薄的环境下,内部审计机构受到外部干预和压力较大,被审计部门或单位对内部审计工作不予支持配合,与内部审计机构形成对立,作出的审计处理决定得不到有效地贯彻执行。三是内部审计机构的权限受到很大的限制。虽然相关内部审计规章制度明确规定了内部审计机构的权限,如一定的经济处理、处罚权限,但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机构一般只有经济处理、处罚的建议权限,内部审计的“威”很难通过审计权限的执行来确立。

(二)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风险意识淡薄,缺乏专业胜任能力。

一是部分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在审计过程中,对审计结果不能持客观的态度进行评价,对查出的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随意性较大,无法实事求是地向单位领导提供真实的信息,影响了管理者的决策。二是内审复合人才较少,普遍缺少计算机技能,知识结构相对陈旧,因而应对复杂审计工作局面的能力较弱。三是缺乏业务培训,或者培训的内容与实际工作不挂钩。

(三)内部审计技术及方法较为落后。

目前有些单位还在采用手工操作,审计方式单一,审计工作科技含量不高,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经济情况的变化。内审人员较为依赖盘存、观察、查阅、统计抽样等传统方法,分析性测试、风险评估技术、控制自我评估应用显得不足,未能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进行审计调查,在线审计、联网跟踪审计、会计电算化软件嵌入审计程序等仍是短板。

(四)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不到位。

目前内部审计质量标准不统一、不明确,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无章可循,各单位内部审计各行其是,运行质量参差不齐。同时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不健全,未建立分级督导复核、内部审计自我评估制、内外部质量评估政策,或者政策执行不到位。

(五)缺乏有效的考核与责任追究机制。

内部审计考核未能有效执行,导致内部审计责任追究不到位。有的责任追究过于形式化,没有切实得到落实,有的责任主体不明确,责任划分不清楚,使责任追究无法实施;有的根本没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三、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一)优化内部审计环境。

一是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中的地位,由最高领导人来管理内审机构或者执行审计委派制,内部审计部门向治理层或具备适当权限的高级管理人员报告工作。严格执行审计回避制度,独立对被审计事项作出评价和鉴定;内部审计人员不承担相互冲突的职务。部分单位可以采用“异地审计”的方式,减少审计阻力,保证审计意见落实。二是与被审计部门或单位保持良好的沟通。内审人员应积极主动宣传财经审计法规,讲明内部审计的增加价值作用,进一步强化被审计单位、部门的审计意识,建立友好协作的审计和被审计关系。三是增加内审部门的处罚权。单位可以在管理权限范围内,授予内部审计机构处理、处罚的权限。

(二)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

从招募、合理配置和培训着手,把好内审人员的入门关和后续教育关。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人员的录用制度。单位在配备审计人员伊始就要把好关,择优录取思想品德好、专业素质高的人才。调整现有审计人员结构,充实内部审计队伍,争取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业务素质全面、综合分析能力强、组织协调能力好的内部审计队伍。其次要提高在岗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建立严格规范、紧密联系实际的专业培训和后续教育制度,积极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参加职业道德培训和业务能力的教育培训,通过课堂教学、以审代训、内外交流等形式,提高人员的执业能力。要求内审人员取得CIA、CPA等证书,与国际内部审计要求接轨。

(三)改善审计工作程序,创新审计技术。

规范内部审计过程,抓好审计项目关键环节的有效控制,做好审前调查、审计项目的选取工作,审计计划、审计过程、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风险的控制,科学组织审计工作。更新审计理念,将分析性测试、风险评估技术等方法运用于工作实践。改变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方法,积极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各单位应实现业务系统与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的无缝链接,建立完善、高效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加大数据挖掘的潜力,拓展审计范围,将现场审计向非现场审计转变,全面提升审计效率和质量。

(四)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程序。

一是制定统一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通过修订完善审计制度及工作规范,统一审计工作体制和机制,规范工作流程和程序,进一步制定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制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手册,使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实行标杆化管理。二是强化内控,将业务督导、三级复核制作为质量控制的关键关节。建立审计业务现场督导制度,通过现场督导,保证审计人员严格遵循专业执业标准。三级复核制度也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分级复核,减少或消除人为的审计误差,分清审计责任,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三是开展内部、外部审计质量检查。内部质量包括两种方式:一是组织内部成立专门的质量检查部门对审计项目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评估;另一种是审计部门内部的各审计组之间相互进行检查。外部质量检查可以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行业协会或者是抽调独立的外部检查小组具体实施。

(五)完善考核和责任追究制。

为了把内审人员各自的责任落到实处,必须建立一套定性和定量的考核激励机制。根据考核评价结果,对尽心尽责、项目完成优秀的审计人员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对工作中违反相关制度、玩忽职守,造成审计质量不高的人员,要给予批评教育,比较严重的应运用薪酬和岗位调整等手段予以必要的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毕秀玲,薛岩.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J].审计研究,2005(3)

[2]陈俊忠.内部审计质量文献研究综述与启示[J].会计之友,2011(5)

[3]赵保卿.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探讨[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1)

[4]张宇.浅谈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对策[J].会计之友,2011(6)

[5]潘华.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系统初探[J].财会月刊(理论),2006(10)

猜你喜欢

内审审计工作机构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聚焦内审转型升级 提升增值服务水平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加强工程结算内审的思路
新监管框架下银行的风控和内审体系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