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粗粮细吃

2013-04-29烸铂徐冉

档案天地 2013年5期
关键词:细粮玉米面粗粮

烸铂 徐冉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经济刚开始复苏,农产品产量不高,再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粮食紧缺伴随了新生的共和国很长一段时间。因此,百姓的饮食结构上较为单调,主食也以粗粮为主。为了调剂人们的就餐胃口,各地出现了很多把粗粮向细致里烹制的手法,成为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一景。

“粗粮”如何有别于“细粮”

解释这个历史名词,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粗粮”?但是在解释“粗粮”时,如果完全把“细粮”排除在外来说“粗粮”,那么问题是永远说不清楚的。所以,有智慧的人告诉我们一种思考的方法,叫做“辨证”思维。通常“粗粮”与“细粮”相比,一般是加工工序少,过程简单。而“细粮”的加工程序相对复杂。

说起“粗粮”,得先说说玉米了。中国传统粮食为麦、稻、黍、豆、稷,俗称五谷。五谷没有包括玉米。玉米的故乡是拉丁美洲,16世纪才传入中国。可是它后来居上,早已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与麦、稻一起三分天下。玉米生性泼实,耐寒耐旱,不论沙荒薄地,山坡瘠壤,甚至石头缝里都能立地生根,且易高产,所以深受农民喜爱。只是不似麦稻精细,颜色发黄,口感稍差,习称粗粮。与“玉米”相对的是“白面”,也就俗称细粮了。

玉米身价低,与下里巴人门当户对,越是旱涝灾年,越是困难时期,越是行时。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多人都是吃玉米面长大的。而“白面”,是人们心中既稀罕又向往的东西。

粗粮成了人们的主食

现在四十岁往上的人,在他们的记忆里,粮食在那个时期确实是个问题。城市家庭要从农村买粮食,以弥补粮食定量的不足;农村家庭的粮食就更紧张了,他们的主食就更“粗”了。特别是在三年困难时期,因为没有足够的粮食供应,情形就更糟糕。很多家庭的孩子,尽管那时属于“未成年人”,但是实际上却比成年人还要能吃,但是孩子的粮食定量小得很,吃不饱或者吃不好自然成了深刻的儿时记忆。

像在1956年,国家实行统购统销,粗细粮搭配供应,七三开,八二开,随着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深入发展,大米白面越来越少,几乎在北方餐桌上销声匿迹,逢年过节才出现于粮店的黑板上。一露面,人们惊喜万分,奔走相告,手擎粮本,排起长队。

据说在南方省份,当时的这些定量都是米,但是在北方,这些定量里有大部分是“粗粮”。当时写作文,老师常常出题目是“我最难忘的一件事”,“我最高兴的一件事”。学生们大多是写拾到一分钱交给警察,扶着老奶奶过马路。实际上最高兴的是有东西可以吃。那个时候,孩子们绝无挑食的坏毛病,也不用大人端着碗在后追。大人小孩都知道把饭碗舔的干干净净,一是节约用水,二是也没有听说有谁得高血脂高血糖的病。

“粗粮细吃”酿造出生活温馨一景

粮食不够吃或者不好吃,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孩子们。很多孩子在上学路上,特别是需要经过一些“自然环境”路途的孩子们,更是制造出了有层次的景致。就在上下学的路上,孩子们找到了很多美食。那时候的吃食,说出来馋死你。知了,蚂蚱,青蛙,泥鳅,螃蟹,逮到什么吃什么,都是高蛋白高脂肪。都说蝗灾可怕,他们就是蝗虫的克星、天敌。有一种绿色的大蚂蚱,人们叫做“老扁担”的,有小指大小,呆头呆脑的容易捉,味道尤其鲜美。至于烹调就比较简单,基本上就一种方法:把“老扁担”穿成一串一串的烧,相当于现在的“烧烤”。当时的孩子们要是提着一串串“老扁担”时,那个高兴劲儿,不亚于现在到烤肉馆里吃烧烤。直到现在,有些地方还留存着这样的俗话:爹娘偏心,疼谁就说“吃蚂蚱也忘不了给你分个大腿”。

孩子们的行为,和缺粮食有关,也和孩子们的天性紧密相联。但是,这些“老扁担”类的也解决不了大问题啊。这时候,就看出大人们的智慧了。

“粗粮”不好吃,于是,人们力求改变的欲望越来越强。有一天终于用行动改变了这个“粗粮”,方法是根据口感的不同需要进行“细”加工。不久以后,细加工的方法慢慢普及。“细粮”也从此逐步代替了“粗粮”。

有幸从一位老者那里了解到这样的情况,在他与老伴谈恋爱时,正是玉米面年代。他们相约回到保定北部的一个县城,岳父一家盼星星盼月亮一样迎进家中。人来了却犯了大难,家中全是粗粮,大米白面无处借也无处买。老者说想不到他没过门的媳妇露了一手,粗粮细做,一连几天饭不重样。虽非脍不厌细,可以说达到了艺术的境界,彻底做了玉米面的俘虏。至今记忆犹新,回味无穷。主要吃法如下:

贴饼子。柴灶,旺火开锅备用。粗玉米面,温水和面。水适量(玉米面不大吃水)和到偏软程度,团在手中,两手折成五六分厚圆饼,贴至水面以上锅沿,然后将水舀出一些,防止水沸煮饼。盖锅,文火烧一刻钟,香味随蒸汽溢出。掀锅,将饼子一个个铲下,贴锅一面一层焦黄锅巴,趁热吃,香脆可口。

蒸傀儡。以树叶野菜为主,春天的榆钱儿、榆叶、扫帚苗儿,夏天的山药叶、秋天还可用菜豆角。将树叶野菜洗净切成七八分长,放在盆里,边撒玉米面边搅拌,面不可多。旺火烧锅,架箅子,铺屉布,将拌匀的菜面撒在上面。蒸20分钟即熟。蔬菜上裹一层薄薄面皮,而不掩其本色。吃起来松软筋道,菜味面香兼而有之。不忌口者,佐以醋蒜更佳。文人称为傀儡,意为代食品;农民叫做苦累,指受苦人吃的。

摇格格。用细箩筛玉米面,箩上粗面留作生面用,箩下细面用沸水烫,边浇边搅成碎疙瘩状,切忌莫稀。手沾凉水边揉边团,擀成薄饼,纵横切割成指甲盖大小的菱形小块,放在辅有生面的簸箕里,两手摇动,使之互不粘连。下在滚开的锅里,用勺子轻轻推转,五分钟即熟,捞在碗里,状似碎金。打卤炸酱均可,筋道肉头,清香爽口,胜似老北京炸酱面。

打烀饼。将白菜、大葱、山药叶等剁碎,放进粗玉米面内,用温水和匀,糊在锅底上约一公分厚,用手将表面拍平光滑。盖上锅,文火烧10分钟,闻到香味用铲子轻轻转动,避免沾锅,熟后起出,状似锅盖,下面一层焦黄锅巴,掰面食之,香酥可口。

除此,还有打缸炉、把儿条等等美食,不一一详述。

雨果曾说:上帝用最柔和的泥土和最纯洁的色彩制成了女人的手指。对此,那位老者深信不疑。他说在困难时期的保北几日,他的牙齿和舌头、心灵都获得了一次高级享受,为后来无数次的鸡鸭鱼肉、山珍海味所无法比拟。吃饭时,好像每一根面条都是她的手指,传递着聪慧,每一块干粮都是她的红唇,轻透着温情。

粗粮因健康重回餐桌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粮食生产和供应情况同比六十年代有所缓和。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粮食生产和供应情况开始回暖,非农业户口家庭中的粮食开始出现大量剩余现象,此时的更多的非农业户口的人可以用粮本换一些鸡蛋或日用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取消了粮食定量供应,实行粮食开放政策,“粗粮细吃”也成为历史的见证。

历史的发展和“变迁”永远不会一成不变和停止不动的。在现在丰衣足食的年代,慢慢的有一些习惯了“细粮”的人们因某种机缘比如疾病等的原因,开始反思和怀疑“细粮”的问题,渐渐地很多民众也似乎从“习惯”中如梦方醒。更有一些时尚女性们,把粗粮当作绿色食品,对肠道环保有种种好处。在家做一份粗粮早餐,本身就是朴素而环保的事。吃粗粮不只是怀旧,也是又好玩又好吃的环保早餐;吃粗粮也是塑身良方,粗粮中的膳食纤维虽不能被人体消化,但可以通肠化气,清理废物,也算是对胃肠的环保嘛。只不过现在的粗粮食物,尽管食材原料远好于当年,但不知怎的,已很难做出当年的味道了。

猜你喜欢

细粮玉米面粗粮
粗粮的三种错误吃法
休闲小食玉米脆片
细粮VS杂粮
粗粮不宜细加工
粗粮养生不养胃
建设施工用油渴盼“细粮”
全国农业税负担情况
玉米糊糊
粗粮代餐粉
防抑郁最好少吃细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