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市水稻生产现状分析及持续高产的措施与建议
2013-04-29许平先韩从道马二东等
许平先 韩从道 马二东等
摘 要:分析了新沂市水稻生产的现状及产量变化的原因,提出了实现水稻持续高产的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新沂市;水稻生产现状;持续高产;措施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5-43-02
1 新沂市水稻生产现状分析
1.1 面积稳定增加,产量、效益提高
1.1.1 种植面积稳步增加 纵观我市水稻生产,从2000年至2012年种植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2000-2003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受“压粮扩经”政策影响,从2000年的2.34万hm2递减到2003年的1.99万hm2。2004年种植面积开始触底反弹,稳步增加,由2004年的2.07万hm2逐步增加到2012年的2.49万hm2,今后还将维持稳中有增的趋势。
1.1.2 单产递增 从2000年至2012年全市水稻平均单产总体呈递增趋势。从2000年的570.9kg/667m2逐步增加到2011年的596kg/667m2。这中间只有2003年受严重涝灾低温等自然灾害影响,全市水稻平均单产降到415kg/667m2,是近10a来单产最低的1a。2012年平均单产达到603kg/667m2,首次突破600kg大关。
1.1.3 水稻总产有起伏,近几年基本稳步增加 2000年全市水稻总产量2.006亿kg,以后下降到2003年的最低水平,总产量只有1.241亿kg。从2004年开始总产量逐年增高,到2011年达最高值,总产量2.265亿kg,2012年为2.253亿kg。
1.1.4 水稻种植成本、产值、效益稳步提高 从2008年到2012年的5a,水稻种植成本由低到高,2012年比2008年667m2种植成本增加近170元。增产加之稻谷价格提高,使产值提高,效益提高。667m2产值由2008年的848.3元增加到2012年的1 688.4元,5a产值增加840.1元,产值增加近一倍。从2008年到2012年667m2效益由220元左右增加到820元左右,效益增加近600元。
1.2 随种植方式的变革,栽培新技术得到应用推广 2009年之前,全市水稻栽培主要以肥床旱育稀植栽培为主,具有省秧田、省种、省肥、节本、增产、增效等优势,此栽培方式为我市水稻生产作出重要贡献。2002年引进水稻机械插秧栽培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经过几年的生产实践,摸索出了适宜本地水稻机插的适宜品种、育秧方式、肥水运筹等一系列较为成熟的集成栽培技术,为后来我市水稻栽培推广机插提供了技术依据。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应用,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水稻栽培习惯,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节省劳动力资源,使农民有更多时间从事二、三产业生产经营,促进农民致富。随着水稻机插秧的推广应用,将使我市水稻生产走向全程机械化。
1.3 直播稻种植面积扩大 2009年之后我市水稻栽培方式出现“突变”,直播稻种植由点到面、由局部到全市范围迅速蔓延。2009年后,全市每年直播稻面积都在5 333.33hm2以上,表现出产量不高、不稳定、米质差、生育期推迟影响下茬适期播种等诸多弊端。特别是2011年由于寒潮来得早,使灌浆受限,粒重下降,空粒率高,产量较低,一部分田块667m2产量只有250~300kg,个别田块甚至绝收。直播稻种植是今后实现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的一大障碍因素。
2 水稻产量变化的原因分析
2.1 2008年以前产量徘徊不前的原因 纵观我市2000年到2012年水稻产量变化趋势,从单产来看:单产变化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2003-2008年间各级政府都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压缩粮食生产,积极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政府不重视粮食生产,粮价低,种植水稻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必然受挫。这就直接导致栽培管理粗放,关键技术到位率低等不利局面,以致产量较低。2008年以后,随着国家对粮食生产高度重视,各项惠农政策如良种补贴、农资增支综合补贴、提高稻谷收购保护价格等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实现了品种、技术和管理上的新突破,水稻单产逐年提高,并成为推动我市水稻单产和总产增加以及走上水稻生产良性循环轨道的强大动因。
2.2 2008年后水稻产量连年提高的原因
2.2.1 农田灌排设施改善 首先是通过实施国家标准粮田建设、低产田改造工程、农业三新工程等项目,加强农田水利工程配套建设,新建、扩建和维修田间泵站,提高田间灌排能力,保证能排能灌。其次是田间“三沟”配套齐备,不缺级,不断带,灌得进,排得出。
2.2.2 新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效果显著 在全面推广水稻肥床旱育稀植栽培的基础上,大力试验示范推广水稻机插栽培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市从2002年开始引进水稻机插栽培技术,试验1次获得了成功。2005年全市有水稻的镇都扩大水稻机插秧种植面积,搞好示范,特别是2006年在水稻条纹叶枯病大暴发,肥床旱育手插秧水稻产量损失严重的情况下,水稻机插秧表现出高抗条纹叶枯病、而且获得较高产量的优势,这更提振了广大农民和农技人员推广机插秧的热情和信心,从此机插秧在我市稳稳地立住了脚。特别是在2008年后我市水稻机插面积一直稳定在5 333.33hm2左右,平均单产都在600kg/667m2左右。2012年我市新店镇水稻高产增效创建666.67hm2示范片,经省考核专家组实产验收,机插水稻平均667m2实产达737.3kg,可以说机插秧的推广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水稻生产水平的提高。
2.2.3 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种稻技术水平 通过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科技示范户带动以及高产创建明白纸的发放,使农民真正掌握了水稻生产各阶段的关键技术。在施肥上掌握了施足底肥、施好返青促蘖肥、普施重施拔节孕穗肥等;在水浆管理上,做到薄水栽插、浅水促蘖、适期烤田、后期湿润管理养根保叶等;在病虫草害防治上,切实做到综合防治,提高了全市水稻科学化防治水平。
2.2.4 政策拉动,粮价提高,调动农民种稻积极性 发展稻作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近几年国家重视支持农业生产,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给予种粮农民多项补贴,同时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稻的积极性,更加注重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产量提高,效益增加,农民得到了实惠,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单产和总产均逐年提高。
3 实现水稻持续高产的措施与建议
3.1 认真吸取和借鉴水稻高产增效创建的成功经验 2012年我市5个水稻高产增效创建666.67hm2示范片均获得了较高产量。其中新店镇水稻高产增效创建666.67hm2示范片经省专家组实测,平均667m2产量达737.3kg。总结该示范片高产的主要经验是:统一品种,统一机插,统一配方施肥,统一水浆管理,统一病虫防治。实践证明,效果显著。通过实行“五统一”,解决了一家一户想办而办不到、办不好的事情。如水稻机插,通过由机插专业合作社统一育秧、统一机插,解决了一家一户机插育苗和大田机插秧等难题。又如肥水管理,合作社负责根据水稻目标产量和相应的需肥、需水规律,进行科学肥水调控,保证水稻生长对肥、水的需求,而且不过量、不过时,既满足需要又保证不浪费,实现了水稻高产、高效。
3.2 找准问题并予以破解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要实现水稻产量有新突破,必须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2.1 一家一户生产已经制约水稻单产的提高 农民原来主要依靠土地生存,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逐渐脱离土地走向市场,这样土地对农民生存致富吸引力降低。自家承包地种好种不好无所谓,收少收多无所谓,以致不少农户只种地不管理,产量效益较低。农民这种思想意识的变化已经制约了粮食产量的提高。因此必须加快农田承包经营体制的改革,调动承包种粮大户的积极性。主要措施就是加快土地流转,发展专业种粮合作社,壮大专业合作社的种粮实力,承包、转包农民手中的土地,形成规模化种植,落实好各项行之有效的增产措施,以致可持续地提高水稻的单产和总产。
3.2.2 土壤结构变差,地力下降,生产后劲不足 自从推广免少耕栽培以来,长期进行大面积免少耕,耕层变浅,作物生长的环境越来越小;部分地方麦田烧麦草,土壤结构被破坏;部分农民长期注重化学肥料的施用,土壤板结,保肥、保水性能变差;前茬除草剂盲目或过量使用造成土壤农药残留量大,对稻作产生药害。水稻增产的潜力在于地力的提高,为此,要有计划地加深耕地耕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秸草还田,培肥地力,提高土壤后劲。
3.2.3 栽培管理水平仍然相对粗放 我市多数农田田头排灌站都配备完善,内外三沟配套齐备,但是好的水利设施得不到很好利用,主要原因是部分村组将田头站承包给个人,利益驱动,承包人不按时打水或减少打水次数。加之稻田灌水不科学,往往在灌浆结实等需水关键时期过早断水,严重影响产量。在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也存在不科学、不及时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市水稻生产水平再上新台阶。为此,笔者认为需大力扶持建设一批专业化农业合作组织,如农机合作社、农田水管合作社、病虫防治合作社、水稻机插秧合作社、农技服务合作社等,合作组织要选用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热爱农业、有责任心的人作为合作组织的牵头人,采取代管、代种的方式,为农民提供有偿服务,或者将部分农户承包的土地合理流转给种稻大户,由合作社有偿提供技术服务,实现水稻高产更高产。
3.2.4 全力推进水稻栽插机械化 水稻栽插机械化是今后稻作生产发展的方向,更是规模经营、集约化种植必走之路。当前农村年轻人大部分走向城市,50岁、60岁人在家种地。再过若干年,这些年龄大的人更老了,不能劳动了,再叫年轻人回家种田的可能性不太大。特别是插秧等高强度劳动更是没人干了。因此,发展水稻机插栽培是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趋势的迫切需求。而水稻机插栽培,从秧苗培育、秧田管理、大田整地、机插以及施肥、灌水等环节要求比较严格,而且季节性较强,技术操作要规范,农机与农艺要结合。水稻机插栽培在我市推广近10a,目前机插面积只有5 000hm2左右,推广面积徘徊不前的主要原因就是技术操作不规范、田间管理不配套,影响了机插秧优势的发挥,突破技术这一关已成关键。为此,要加大扶持机插秧合作社的力度,在巩固壮大现有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更要积极发展新的水稻机插秧专业合作社。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技术培训指导力度,提高机插秧专业合作社技术操作水平。另外,集约化生产能够保证水稻大面积连片种植,这对于推广机插秧也是至关重要的。 (责编:陶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