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寄宿制管理对小学生个性发展的研究
2013-04-29赵彦宇
赵彦宇
【摘要】笔者通过对甘南藏区七县一市基层寄宿制小学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的调查,从寄宿制管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入手进行研究,分别从有利因素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民族地区 寄宿制 个性发展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226-01
小学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儿童,随着生理年龄的变化逐步转入青春发展期,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个性和社会性不断地发展变化。随着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生源的逐步减少,为了优化农牧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寄宿制小学已经成为农牧村小学的一种主导型办学模式。少数民族寄宿制儿童的生活学习环境仍然是学校、家庭,交往对象也还是父母、教师和同伴。但是他们生活学习的主体环境、交往时间、频率和性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民族地区寄宿制小学生是特殊的群体,年龄小,身心发展并不整齐划一,尤其很早便离开家人过上集体生活且全天候独立学习,因此对孩子的个性成长带来种种影响。笔者在2011年底到2012年间,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对甘南藏区七县一市基层小学寄宿制学校就行了较为细致的抽样调查,在调查中发现,寄宿制管理对学生个性发展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一、寄宿制管理对民族地区小学生个性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寄宿制管理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方面
1.寄宿制管理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环境是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寄宿制直接导致儿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美国心理学家布罗斐关于个体发展的生态系统论强调,个体生活的微观环境系统对个体心理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寄宿制直接导致儿童微观环境系统的变化,儿童参与学校、与教师和同伴、与父母沟通的时间和频率显著减少,参与学校、与教师和同伴互动的时间和频率显著增加,特别是同伴交往可以满足儿童归宿感与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提供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活动更多社会比较的信息与参照标准,得到一个情感支持来源。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甘南藏区相对于非寄宿制同龄儿童而言,寄宿制学校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普遍较高。因为寄宿制学校学生,过早离开父母,彻底打破了儿童依靠父母的心理支持,儿童只能尝试依靠自己来解决问题。
2.寄宿制管理提高了学生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
人际关系的寄宿制学校中最重要的关系。学生离开家庭、离开父母一周五天生活在学校,要独立应对各种关系,要过早的学会独立,因此应对人际关系中的冲突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通过加强寄宿制管理,学生逐渐学会了如何去应对不良的人际关系。解决人际冲突的不良方式被淘汰,有效方式被巩固。
此外,寄宿制管理有利于民族地区小学生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认知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二)寄宿制管理阻碍学生个性发展的因素
1.寄宿制学校的生活条件影响了学生身体的健康成长进而间接地影响了心理的健康成长
生理发展的心理成长的基础,健康的身体条件是心理健康发展的硬件因素。随着全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对民族地区政策的倾斜,甘南藏区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小学生在家庭中的生活条件得到彻底改善,但在寄宿制学校,由于条件的制约,尽管住宿在学校能够得到保障,一般能够达到两人一床,但由于人、财、物等条件的限制,学校的暖、水、卫生等生活条件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由于房间小、人多、气味难闻加之拥挤直接导致学生难以休息好,且人多易得流行病;宿舍缺乏配套洗漱和厕所等设施,学生晚上大小便很不方便,小学低年级学生尿床现象较为普遍。此外,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寄宿制学校大多数食堂工人均为临时工,把他们的工资纳入预算中,除部分学校给一定工资补贴外,主要从学生饭菜中提取,加重了学生的生活费用。学生用餐都是酥油糌粑,营养单一,菜种类不多,以素菜为主。从而使得学生心情失落较为严重,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学生表现更为明显。
2.寄宿制学校学生学习时间长
相对于非寄宿学生,寄宿生从周一至周五基本在学校度过,面对同样的人、同样的环境,时间充足。为此,学习几乎成了孩子们所有的任务,学校为确保安全,要求在校生均需上早晚自习课,他们几乎全天都形成三点一线式的生活。有的学校连一、二年级的住宿生也要上早晚自习。久而久之,厌学情绪浓、逃学多。
3.课余生活单调
所调查学校学生普遍反应课余生活单调、贫乏,学生课外活动基本处于无序、无章、无计划、无组织的“四无”状态。偶尔组织活动也以体育活动为主,很少有其它活动形式。另外几所学校图书资料少是普遍现象,无法满足课余阅读。
4.孩子们心理压力大
农村小学生很早便离开家人过上集体生活,心理压力普遍大,主要来自学习、人际关系、日常生活等各方面,有的孩子夜间还有尿床的习惯,另外,孩子们想家的情绪浓,有的还偷偷跑回家。
二、解决寄宿制管理对小学生个性成长的影响的措施
(一)加强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教师专业队伍建设
在笔者调查的所有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的教师中,还没有发现一个专业教师,所有管理者尽管叫法不一,但全部是兼职教师或校聘临时工,这些管理者或因为教学任务紧,或因为知识水平差,仅仅把学生管理停留在“人身安全”这一层次上,学生的心理、生活等方面一概不管,而小学生由于年龄、生活阅历等因素的制约,心理、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又无从学起,因此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
(二)加强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疏导
小学生还没有完全度过心理依恋期,因此他(她)还需要一个心理上的“断乳期”,这需要管理教师加强心理疏导,但在调查中我发现各个寄宿制学校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这也是我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小学的年级学生把高年级学生直接称“哥哥”、“姐姐”的原因。
(三)加强经费投入改善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生活条件
要促进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需要改善学生的生活条件,使他们在集体生活中感受到温暖。比如彻底解决学生的如厕问题、卫生环境问题、采暖问题、膳食营养问题等,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舒适、健康的物质生活环境。
(四)缩短学习时间、丰富课余生活
寄宿制学校由于有早、晚自习,学习时间较长,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儿童无法长时间的学习,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缩短学习时间、强化文艺生活是必须的。例如,建立学校阅览室,提供儿童喜闻乐见的刊物供儿童阅读;多举办儿童游戏、体育活动等等,从而排除儿童的孤独感、寂寞感,增进儿童之间的互动交往,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发版社 199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