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
2013-04-29徐海亚
徐海亚
当今语文教学存在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语文课没有生命迹象,课堂上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老师教得辛苦,以至于产生职业倦怠;学生学得辛苦,以至于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产生厌学,甚至不喜欢语文课。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应试教育追求升学率,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关起了语文乐园的大门。
一、精心设计导语,让学生“心动”
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变得生动活泼、丰富有趣,让语文课堂变得富有生命力,这是新课标实施后语文课堂应追求的目标。要想重启语文乐园的大门,必须让学生“动”起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导语很重要,它不仅能使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迅速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和教学重点,甚至能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从而创造出融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开展。
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很多,如题目导入法、作者导入法、人物导入法、写作背景导入法、影视歌曲导入法、音乐导入法、图画导入法、小品导入法、朗读诵读导入法、问题导入法、时事导入法、问题导入法、复习导入法等等。语文课堂的导入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而定。我在教《雪》这篇课文时是这样设计导语的:
同学们,我们今天来研读鲁迅先生的作品《雪》,首先请各6人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在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然后,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雪景,朗诵一段描写雪景的诗文,同时谈谈自己对雪的感受。面对这银白的世界,每个同学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雪》,去领悟一下鲁迅笔下的雪景吧!
然后板书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二、朗读设问,让学生动口动脑
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讲究朗读方法的运用。朗读的方法很多,如分角色朗读、比赛式朗读、配乐式朗读、联想式朗读等等。朗读方法的选用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课文和学生情况选用不同的朗读方法,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朗读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使学生在朗读中读出情味,读出意境,读出神韵,受到熏陶,获得启迪,享受乐趣。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问才会产生思考,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才会主动去学习知识。创新精神始于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
结合教学实际来看,语文课堂的问题意识有两个层面,一是教师要善于设疑,二是学生要会质疑。要让学生有问题意识,教师应当教给学生找问题或提问题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语文课堂可以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入手质疑:一是围绕课题寻找疑点。课题便是文章的“眼睛”,要是学生能围绕课题提问题,就会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是从字、词、句等方面寻找切入点质疑。课文中有的词句可以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但有的词句含义比较深刻难以理解,这就要通过提出疑问和解决疑难来突破;三是抓住课文的重点寻找疑点质疑。在阅读中,可以根据课文的重点,通过前后比较,发现疑问提出问题。
三、读写结合,让学生“手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明显感觉到,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所提高,他们不再满足于弄懂几个问题,也不再对教师和教材所说“照单全收”,而是会产生许多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在分析鉴赏一些文学作品时,他们敢于争论,敢于怀疑,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是语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重要的语文教学原则之一。读写结合要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
读写结合的形式很多,要根据不同课文和学生情况来进行教学设计,主要形式有:拓展练笔,包括补充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情感升华、主题提升等;畅谈感悟,这种训练在每节语文课上都可以进行;描绘景色,如描写一种植物、家乡的景观、故事或经历;模仿练笔,如仿句式、仿顺序、仿结构等。
我在教《雪》这篇课文时是这样安排“写”的内容:1.你所知道的文学作品中有哪些是借描写雪来抒发情感的?简要谈谈《湖心亭看雪》、《江雪》、《沁园春雪》是如何写“雪”景的?2.选取赏析写景的方法从文中找一个句子赏析;3.自己尝试通过描写一种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感,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片断。
总之,语文课堂应让学生体味到生活的情趣,生命的意义,激情的迸发,而不是压抑、无聊和厌倦,应是老师快乐地教,学生快乐地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临江初级中学(2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