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2013-04-29顾海峰
顾海峰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通过这种思维,学生能在掌握所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及其规律的同时,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学生有了这种能力,有助于利用已知规律,探索未知领域,把自己培养成开拓型人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经过“激发兴趣——创造研究——实践运用”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兴趣是最好老师”,初中生的思维能力明显提高,好奇心增强,这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观察世界,探索世界、改造世界的力量源泉。针对这一特点,教师要因势利导,在教学中创设新的教学环境,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创造新能力的基础。具体来说,有如下做法:
首先,分析课题,激发兴趣。“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题目可以推测课文内容、主题或写法特点等,教师要抓住课题的关键字眼,诱导学生分析联想,之后再讲授课文。这样,教师既抓住了学生的“心”,又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大自然的语言》、《敬业与乐业》等课文,都可以通过分析课题导入,然后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以提高课堂效果。
其次,以旧带新,激发兴趣。即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启发学生求知兴趣。如学习《故乡》一文时,可联系前面学过的鲁迅的其他作品,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雪》等,以此作为课文的切入点,归纳鲁迅作品的特点。这样,学生对新课的学习便会兴趣大增。
再次,联系背景,激发兴趣。即根据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写作背景或历史事件,引入新课,此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最后一课》,教师可介绍普法战争,体会作者因失去国土而悲愤、沉痛的心情,再组织学生朗读全文,学生会对朗读语气有较为准确的把握,对课文内容有较为深刻的了解。
另外,直观演示,激发兴趣。有些课文知识性较强,学生不易把握;有些课文知识点过多、层次过繁,学生无从下手,教师可根据情况利用挂图或实验引入新课。如教学《看去识天气》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展示“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云,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这样,不但让学生掌握了课文中介绍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入新课、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如引入竞争、分析内容、设置障碍等,教师要根据课文不同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二、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思维集中到课文内容的挖掘上,并调动积极性,鼓励其提疑质疑,创造性学习,逐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首先,教师要摆正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不能越俎代庖,一个人唱“独角戏”。叶圣陶主张:语文教学应把“导儿学步”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他说:“语文教学之一目的为使学生练习成读书之本领,必于教学之际培养其自主性,终臻不待指导而自能领会之意境,于是可以阅读书籍报刊而悉明其旨。”
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使其养成预习课文、自查工具书了解生字生词、自主挖掘课文内在含义、学习后自觉归纳的良好习惯。教师应坚持信念:凡是学生能自我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能包办代替,即便要指导,也应“导”、“学”结合。
其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疑质疑。“学则须疑”、“学贵有疑”。其实,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不断解决疑问、最终达到无疑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疑难问题,主动提出疑难问题。之后,再引导学生自主解决疑难问题。开始,学生可能会把握不住疑问要领,提疑不着边际,或过于肤浅,教师要鼓励其积极性,并加强引导。随着思维开通,学生的提疑、质疑、释疑能力会逐渐增强。
我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由于注重了平时的点拨,学生钻研课文后,提出了若干有针对性、有深度的问题,如“为什么写水户、日暮里?”“课文主要写藤野先生还是写‘我的思想变化?”“课文为什么一再写藤野先生的照像?”“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教师以此为契机,组织研读课文,找出答案,教学重点难点迎刃而解,效果良好。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特别是在组织学生质疑解疑时要适时点拨、引导、鼓励、揭示,调整课堂节奏,控制课堂气氛,挖掘学生最大潜力,启发学生多向思维。其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点拨引导问题的难易程度,掌握提问的技巧。所提问题,对学生来说,既是他们力所能及的,而又必须是经过努力或者说“起跳”才能解决的,用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理论来说,这些问题必须是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这样,既能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学生程度不同,教师要因材施教,兼顾两端,不能一概而论。另外,对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即使学生提出的疑问不着边际,也应保留其积极性,再引导其思维方向,不能一棍子打死,这一点尤为重要。
三、进行迁移训练,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获取的知识信息,只有在实际运用中才能进一步巩固,同时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还可能会触及其灵感末稍,并能有所发现,从而获得书本上学不到的新知识。进行迁移训练的方式很多。
比如,可以把所学课文与以前学过的同类型课文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从而掌握其共同规律和个性差异。我在教学《范进中举》时,在学完课文的基本内容后,让学生比较范进、孔乙己两个人物,学生既认识到造成两个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同是当时封建的科举制度,又能区分两个人物性格差异,从而掌握塑造人物的不同方法,效果很明显。
比如,归纳整理零散知识点形成系列。教读古文时,让学生回顾学过的古文篇目,归纳常见实、虚词用法;学习说明文时让学生归纳说明文的写法特点等等。这样做对开启学生思维,锻炼学生分析联想能力很有帮助。
比如,挖掘课文潜在内容,培养学生创造力。有些课文言已尽但意无穷,特别是小说、诗歌,教者如能激发学生想象力,布置改写、扩写、叙写、评析等口头或书面的作文训练,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样做能收到“一石三鸟”的效果。
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不能一蹴而就,要经过长期培养才能实现。教学中遵循“激发兴趣——创造研究——实践运用”的规律,再辅以正确的引导,不失为达到目的的捷径。当然,这并非一日之功,要坚持长期性、经常性,并贯彻到每节课的教学之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棋盘初级中学(22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