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学生准确体会古诗词情感内涵

2013-04-29黄晓君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孤雁木兰古诗词

黄晓君

爱默生说:“语言是诗歌的化石”,我们可以将这句话理解为:语言是诗歌存在的论证,如果将诗歌比作人,那么我们第一眼看到的不是它的灵魂内涵,而是它的皮囊表象,所以对诗歌的理解应该是由外向内的。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品味阅读的时候,要将一些平常事物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其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目的。词句是文本的基础,在诗歌教学中,要抓住关键词来感受诗歌的感情色彩。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文本阅读的规律,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中的用词,来体会词句中蕴含的内涵与情感色彩。

一、分析文本,注重朗读

古诗词教学的目的在于体现文字魅力,通过文字这一载体来体会其内涵。所以,读写能力是基础,要想提高读写能力,就必须要回归文本深入研读文本。

很多时候,教师为了赶进度,注重“写”而忽略了“读”,注重了“读”而忽略了“写”。在古诗词教学上,“读”是必须存在的方式,不同的诵读方法有不同的作用。同时,在读的过程中应该给与学生指导,比如,做批注、勾画出重点等等。也应该指导学生朗读技巧,在入境明义的同时,读出文本内在的深意。实际教学经验证明,出色的朗读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佳境,最大限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在朗读的过程中,应该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来感受语言的妙处。同时,文本阅读是教学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也是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研读的基础,教师应该强化学生通过多角色多元化的朗读体验,将文本读通读精,这样才能为阅读教学留打下良好的基础。

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先让学生反复朗读文本,通过切身的感受来叙述这篇文本。苏轼的词之所以被称为千古绝唱,就是因为诗中始终带有人生哲理和美好祝福,只有将诗歌读通读懂了才会发现苏轼写水调歌头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借月表达自己政治上的失意,二是借月表达对弟弟的怀念。最后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心情由抑郁伤感转为乐观积极的变化,这样,一首词的难点就能彻底突破了。

此外,融合苏轼的生平以及当时写作的背景及对月抒发的多种情感,组织学生进行拓展练习,这样不仅课堂思路清晰明了,课堂素材丰富多样,而且师生探讨做到了积极主动有机统一,颇有点师生共同丰收之感。

二、立足文本,适当延伸

有些诗歌的篇幅较长,内容繁多,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拥有独到的慧眼抓住文本的关键,还有些文章篇幅较短却精辟,像现代诗以及古诗词等,如果一节课仅仅是围绕文本展开的话,内容就会显得单薄,这个时候就需要课堂教学的延伸。

在诗词教学时,可以穿插作者的生平介绍,这样不仅能增加课堂教学的内容,也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因此,面对不同的诗歌,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长文短教,短文精教。

比如,在《孤雁》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们了解杜甫的生平,以及《孤雁》的写作背景,然后让学生将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诗做对比,从中发现《孤雁》中的不同之处。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到底哪些地方不一样呢?原因就是《孤雁》一文中,一改以往杜甫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风格,而是表达颠沛流离中人的痛苦心情。再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自然而然就与孤雁产生了共鸣。众所周知,任何一篇诗歌都有其感情的宣泄点,它是赋予诗歌灵魂与生命力的根本。

《孤雁》中的宣泄点就是人在漂泊中的痛苦。只有找到这个有效宣泄点,才能找到文章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逐渐深入进去,达到理解神韵所在的最终目的。还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下作者的生平以及其典型著作中所蕴含的内在情感,这就能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艺术风格,并且自主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只有将感悟与文本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够领悟文本。

比如,在讲授《登岳阳楼记》的时候,我先出示了很多照片,让学生先感受岳阳楼的美,然后再对诗歌中进行讲解,通过与学生一问一答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文本。通过这种文本研读模式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构建了一个平台,通过教师的详细讲解,学生们自然就融会贯通。同时,学生们也能通过这种拓展更好地掌握阅读方法,从中领悟出语言的魅力以及提高学习的兴趣。当然,适当演示也并不属于每一节课,在研读文本并且完成教学任务的时候,才需要锦上添花式的延伸。

三、文本载体,重在修辞

文本的载体也就是文本的类型,在文本研读中,经常会不注意诗歌的载体,不注重文本形式。所以,教师应该抓住诗歌的载体分析其形式,不让教学偏离正常的航向。

比如,教师在讲《木兰诗》时,以为让学生抓住“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战斗的精神”等关系特点,来达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就大错特错了。

一篇记事诗歌,要从多角度去发现诗歌的载体。首先,爱国的观念,是阅读的又一个角度。木兰投身的战争是一场什么战争呢?是为抵御胡人南侵的战争。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就具有了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其次,孝的观念,是阅读的另一个角度。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木兰是孝的楷模。木兰不忍心让父亲出征,把一切艰难危险自己挑起来,让父亲在家安享晚年。木兰的孝心真是感天动地。再次,从人生价值观的角度观察,也较有兴味。“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里表现了可贵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最后,还可以分析我们民族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观念。

《木兰诗》写十年征战只是一笔带过,重新开始的和平生活,这表现出我们民族的战争观、和平观。从上述可以看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向文本中的语言,体会人物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以及修辞描写,从中感悟到文本中蕴含的大智慧。修辞是文本的情感点,找到了修辞也就是触摸到了文章的情感世界以及作者的内心世界。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心有所悟,然后带着这种感悟走进课堂教学之中,面对学生时才会出现一种循环性互动,才能够使学生通过文本中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与智慧化为学生的心灵感悟。在诗歌教学中,学生不仅仅是在学习语文、学习语言,而是在文本朗读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并且内心出现对阅读的渴望以及发现文本自身的内在美与内涵。教师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更好地开展古诗词教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214000)

猜你喜欢

孤雁木兰古诗词
木兰剧片段展示
踏青古诗词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字字珠玑?余音袅袅
字字珠玑 余音袅袅
——崔涂《孤雁二首·其二》赏析
天涯游子的象征
若是木兰能网购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6万字的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