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联教学与考试不应漠视联脚声律

2013-04-29王聿诚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声律阳平平仄

王聿诚

对联是是一种雅俗共赏的、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身的综合艺术。明朝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蒲松龄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都是学生较为熟知的励志联。春联更是春节不可或缺的喜庆元素。 一、对联与考试 近年来,语文教学与考试中,时常见到对联的身影。这是很令人高兴的一件事。对联富于趣味性,其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调动,足以让每节语文课显得生动多彩。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来说,还有认知及传承文化的意义。 有人将其作为语法教学的对立面来看待,主张与其“学无用的语法,不如学对联”,实在是有失偏颇。殊不知,对联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对仗比对偶要求更严格,它要求字数相等、词性一致、句法相同、平仄相协。可以说,对联是语法规律的生动展示,也是“最语法”的体裁。不懂词性,不懂词的构词方式、短语的结构对出的对联,必然是充满瑕疵的对联。这也正是中考、高考模考、正考时对联评分强调紧扣结构的原因。 如2012年南京某区中考一模“对联”题:为宣传亚青会,班级开展对联征集活动,某同学已拟出上联,请你写出下联。“金陵喜迎亚青盛会, 。”评分标准特别强调“谓语部分须是动宾短语。” 实践证明,语法教学与对联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际情况是,字数相等、词性一致、句法相同等结构性要求,在教学和考试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和强调。唯一欠缺的是声律上的“平仄相协”。 王力先生解释说:“平仄是诗词格律中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入声是古汉语的四声之一,读音短促,一发即收。清末南京夫子庙秦淮河畔曾有题匾“停艇听笛”,表现的是“邀笛步”掌故。 之所以受到时人激赏,就是因为其四声俱备,“笛”在古时系入声。古汉语四声,是南朝齐时周顒发现的,这一发现催生了永明体诗。今天,入声除了在一些方言中(如老南京话)还有保留,已经在普通话中消亡。普通话讲的四声是指阴平、阳平、上、去四声。其中阴平、阳平属平声,上、去归仄声(也有人主张将阳平划归仄声)。 对联的平仄对应要求比律诗要宽松得多,重点在联脚的“仄起平收”,即 “上句末字声调必仄,下句末字声调必平”。《声律启蒙》举例:“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云”与“雨”,“雪”(古为入声,今为上声)与“风”,都是平仄相对。这也是对联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常格,也是定律,不能轻易违反。教学中应向学生交待清楚,并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在不影响立意、表意的前提下尽量向其靠拢,对此,教师应有清醒认识,但实际情况却不乐观。 二、对联与教学 有位教师介绍,他在教学中,常有意识地运用对联进行教学。如在分析《杨修之死》一文后,他让学生用对联的形式评价杨修。学生概括为:“一张巧嘴,道破天机;两片薄唇,招来横祸”。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中,又有学生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内容概括为:“百草乐园,自然熏陶;三味书屋,文明教化。”两联都受到他的高度称赞。但这两联联脚平仄实际都违反了对联的要求,均是“平起仄收”。“平起仄收”系违背定律的变格。 2004年南京语文中考卷有一对联考题: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古都南京,历史名城。南朝旧事、明代遗韵、民国风雨都在这座古城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浸染出浓浓的意蕴。玄武湖舒展,鸡鸣寺空灵,秦淮河的桨声灯影,夫子庙的热闹繁华,无不让人流连忘返。不少地名还可组成比较工整又非常有趣的对子。例如: 石头城对燕子矾;朝天宫对阅江楼;凤凰台对麒麟门。 请从“无想寺”“状元楼”“白马湖”三个地名中,选出最恰当的分别填在下面的横线上。答:乌龙潭对 莫愁湖对 总统府对 标准答案是:乌龙潭对白马湖,莫愁湖对无想寺,总统府对状元楼。其中乌龙潭对白马湖一对,上下联脚均是平声,且都是阳平,严重违反了对联定律。 总之,对联考试评分可以“平仄不究”,但教学及考试中要给以正确的引导,违反对联声律定律的对联不应成为标准答案、参考答案,试题设计时要尽量避免出现会将学生引向“破律”联脚的上联。 对联教学中,应当让学生知律、守律、用律,这对提高学生汉语素养大有裨益。当然,并不是说一味地让学生墨守陈规,在特殊情形下,出于表意的需要,联尾字词绝妙得无可替代,可以破律。但需向学生讲明,这是变格,不是常格。如果学生不具有联脚声律常识,无疑是对对联这一传统文化样式的“残缺继承”。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中学(210012)

猜你喜欢

声律阳平平仄
河北沧惠片“阳平上”三调类方言的单字调与连调
声律启蒙·一东(童声独唱)
太谷方言阴平阳平教学初探
请问这是哪个版本的《声律启蒙》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声律启蒙
养子
春天的马蹄声
滇风诗说
律诗平仄格式的构成与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