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取向研究
2013-04-29石红英
石红英
【摘要】本文以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取向为切入点,剖析存在的问题,从不同的层面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如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打造校园文化软实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确定切合实际的人生目标等等,为民办高校的和谐及整个民族的教育和谐做出应有的努力。
【关键词】民办高职 价值取向 主体意识
【基金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58-02
由于民办高职院校在培养理念、办学定位、生源等方面具有一些相对比较特殊的方面,所以,学生们的价值取向也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不同。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是指大学生在生活、学习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对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及其实现的认识和看法,当然对学生现在乃至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取向为切入点,剖析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法,为民办高校的和谐及整个民族的教育和谐做出应有的努力。
一、当前形式下民办高职院校学生价值取向的整体现状
笔者对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趋向进行了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学生们学习的动力、对生活的态度、自身的道德价值、对工作的要求及对未来的看法等等,调查对象包括中侨职业技术学院、立达职业技术学院、邦德职业技术学院、思博职业技术学院和东海职业学院5所民办高校,涵盖了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男女比例为1:1。调查结果显示,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上表现出参差不齐、复杂多样的总体态势,但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大多都具有积极向上的主流特征,人生观和价值观大部分还是较为正确的,54%的学生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在于被社会的认可,60%的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人生目标和理想,52%的学生能坚持自己的理想,78%的学生认为在校期间要多学点知识,不能得过且过,眼前最重要的是增长才干,69%的学生认为个人的能力制约着自己今后的发展。
但从整体上来看,在生活态度、职业价值观、行为方式上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有不少的同学在校期间,困惑、迷茫,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在学习上没有任何的目标,得过且过,同样,在生活上也没有任何的打算,对一切都感觉无所谓,致使这些同学处于一种混沌状态。第二,不少同学经常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经常沉迷于网络,缺乏一种最起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三,以自我为中心,不认同自己的班级,对同学持一种排斥的心态,对于集体活动缺乏热情。第四,不少同学对自己大学毕业之后的去向目标不明,没有任何的职业规划,不能对自己的人生进行科学的规划。
二、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在价值取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探析
1.自我定位模糊,自卑感相对较强。
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定位大都是培养技能性、应用型的人才,因为从生源层次来说,民办学校的学生大多是成绩相对薄弱的学生,从专业学科的角度来说,他们无法和名牌大学的学生进行竞争,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支撑主要是依靠技能传授培养实用型、技术型的专门人才。由此,对于在校的大学生就不仅仅是学习理论知识,重点更应放在实训、动手的能力上,另外,还要通过各种技能考试,取得技能证书,在某种意义上,这些就是学生在校学习和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但有些学生自我定位相对模糊,对自己的专业认识不清,正如问卷显示的结果,有高达38%的同学对所学展业不了解,前途渺茫,更有7%的同学认为很失望,考进所在的专业是阴差阳错。
在民办高职院校学习的大多数同学,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而进入了民办高职院校。“民办高校的学生,有其独特的成长经历和个性特征。不少人在高考中成绩可能不够理想而受到一定挫折,这种挫折有客观原因,有主观原因,挫折本身也不可避免地在他们的心理上产生影响。”[1]他们心里总是有一种巨大的现实落差,调查显示,47%的学生认为理想中的大学和现实中的大学差别很大,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反差给学生们带来了诸多的不适应,譬如觉得不如公办学校的学生,这种自卑和失落的思想将会在很长的时间内伴随着这些学生,这些负面消极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学习上没有任何的动力。在就业领域,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们显然也是弱势群体,他们在就业时的心态也是相当自卑。
2.自制力较弱,责任感不强,人文素养亟待提高。
调查显示,组织纪律性一般和弱的学生占到了约40%的比例,可见,学生的自制力相对来说还是较弱的,由此产生了诸多的问题。从社会责任感来看,调查问卷显示,民办高校学生中社会责任感一般的学生人数占44%,很强的只占到18%,认为一个人价值的体现在于被社会的认可的同学只占到调查人数的54%,社会责任感在很大程度上是衡量个人今后发展如何的一个重要的指标,从民办学校学生目前的状况来说,确实是个令人堪忧的问题。
就整个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来说,都是较为薄弱的,但民办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更是如此。应该承认,由于各兄弟院校互相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民办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借鉴到一些好的方法措施,较之以前在文化活动层面有了很大的丰富和提高。但是,和一般的公办学校相比,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相对较弱,这样造成了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公办学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人文积淀相对较弱,人文资源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文素养活动方面形式相对单一,内容相对贫乏,正如问卷调查所显示,87%的学生认为参加学生会、团总支和社团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但他们还是不太乐意主动参加,因为活动的项目和样式与他们预期的相差甚远。
3.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集体主义观念不强。
民办高校起步相对较晚,各方面的发展毕竟还不太完善。另外,由于民办高职校在高考录取分数方面,相对公办学校而言,分数较低,这造成了在社会层面上,对民办高校的认识相对较低。之所以进入民办高职院校,67%的学生认为是因为民办高校录取分数较低,大约有将近20%的学生是为了提高学历才选择进入民办高校的。因此,多数同学对所在民办高校的满意度是非常低的,有的是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不甚满意,有的则是对辅导员的管理方式不太认可等等。所以说,所有的这些因素导致了学生对自身所在学校和同学们缺乏了基本的认同感。没有认同感,也就无所谓归属感,造成了民办高校的学生很多都没有班集体的荣誉感。
再者,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与公办学校的学生相比,参加各种集体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在集体主义教育培养方面,缺乏一种必要的引导机制,这也会容易引发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缺失,缺乏大局意识。长此以往,这也会导致学生产生一种被动消极的心态,如在民办高校,一般情况下,学生都是被“逼”无奈,才会去参加集体活动的,这样,集体活动本身就丧失了原本的教育意义。
4.人生目标不明确,成才意识淡薄。
从民办高职院校的生源来看,一般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秋招考上的,另一类是三校生,第三类则是春招的学生。考入民办高职院校的这三类学生中,入学成绩程度不一,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经历积淀相对单薄,更谈不上接受过一种系统的人生规划指导,所以,他们的人生目标相对不明确,有的甚至只是为了得到一个大学毕业证书。有的学生甚至把自己的一生完全寄托于家长,认为家长可以帮他们安排好自己的工作,为自己的将来做好铺垫,所以,就自身而言,没有任何目标,就连今后自己要做什么都不清楚。
一般来说,民办高职院校的学习风气相对不如公办院校,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因为和公办学校相比,生源层次上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校的大学生自卑感和失落感较为严重,这种情绪左右着学生,凸显出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调查表明,55%的同学没什么烦恼,日子还是一样过。自己的同学中出色的同学相当少,自己也就没有向好学生看齐的心态。对于自己的梦想,有将近50%的同学在现实面前妥协了,甚至好多同学在得过且过,毕业后想继续深造的仅占25%,可见,民办高校的学生成才意识是非常薄弱的。
三、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价值取向的积极引导与应对
1.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民办高职院校的定位是培养技能型的人才,所以说,既然进入了民办高校,一定要顺着这个大方向发展。通过三年的大学生活,一定要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定位自我,树立信心。所以,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多方切入,多层面操控。首先要让学生在学校体会到家庭的温暖,要让学生知道,对于公办学校而言,民办高校也有自身的优势,这就是,所开设专业是社会必需的,并非常注重实训课的教学,侧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能让学生较快地和社会接轨。进入民办高校并不是对自己前途的否定,个人的前途如何,归根结底要看个人的努力。
其次,塑造典型示范。让优秀的学生成为同学们的榜样,树立典型的例子,利用榜样示范鼓励其它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除了学校层面所做的工作之外,还要家长配合来做学生的工作,辅导员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给学生家长写家信或者是电话联系,把学生在校的具体情况如实反馈给家长,让家长们对自己的孩子上心,时常地与孩子谈心,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打造校园文化软实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整个大学的教育环境是在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之下,各方面的因素都具有不确定性,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和其他人一样,是受整个大环境影响的,在此情况下,人文精神的正面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和实质。言之成理,校园文化不仅是绿地蓝天、情境宜人的环境,更重要的是校园文化精神,这才是无形的力量,重要的特色。”[2]现在民办高职院校也已经意识到了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打造校园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将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将是民办高职院校的战略发展重点,民办高职院校在强调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内涵建设中重要的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生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让同学们在具体的活动中切身体会人文素养的可贵和社会责任的义不容辞。
3.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集体主义观念。
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承担者,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一点,学校也就丧失了它最本质的意义。重视和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就成为学校要实现的重要目标。民办高校的教育管理相对是比较严格的,这虽在激发同学认同感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还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想从根本上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认同自己的母校,就必须对学生主体内涵有一个清醒的把握。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言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可以在现有的条件下,在允许的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意愿践行自己内在的生活理念,但很多学生们意识不到这一点,从而使得他们把原本脆弱的认同感撕得粉碎。
因此,无论从学校层面上,还是从班级层面上来说,都应该给学生传递这种主体思想,要让学生们作为班级的主人来自主管理班级。每个学生不是绝对的被管理者,他们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才是民办高职院校教育的本质所在。如果学生们把自己当作学校的主人,当作班级的主人,我们可以预测,参与学校班级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会空前高涨,集体荣誉感也会自然而然地增强。
4.确定切合实际的人生目标,鼓励学生成才。
在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老师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于公办院校的学生来说,更没有自己的职业准备。“只有确立了明确的目标,才会去设计、选择、组织合适的活动,目标处于整个过程的第一步,它领导着今后的每一个步骤。”[3]试想之,如果有合理的职业规划目标,学生在校期间就不会无所事事。
大学期间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期,是走向社会的必要准备。要想使学生走向社会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不仅要学习,更应懂得为什么学习,懂得怎样学习;更应该懂得为什么生存,凭什么去生存。归结为一点,即要引导学生制定一份符合自己意愿的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通过这份职业发展规划让学生具有高屋建瓴的全局意识,及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坚定信念。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学生在目标指引下,会学会如何克服自己的不良情绪,如何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如何具有健康的生活模式等等,只有这样,才会扭转自己的被动地位,成为社会上的主动者。并且在逐步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渐渐地会获得自信,也会逐步地萌发自我成才的意识,在不断努力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1]袁贵仁.《第三届全国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30日
[2]胡银花.《关于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的初步研究》,《民办教育研究》,2006年6 期,27页
[3]郭维平.《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探》,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第1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