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灾害教育实施策略

2013-04-29陈洪伟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灾害探究

陈洪伟

一、实施的背景和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

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海啸,我国西南几省的大旱、地震、沙尘暴、泥石流等灾害无时无刻不在警醒着自然灾害的危害性,而我国国民的灾害意识普遍薄弱。对比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在基础教育中对灾害教育的普及,我国在这方面做得还很欠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指出:“教育是减轻灾害计划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可见灾害教育始于学校,学校是开展灾害教育的最佳场所。而思想品德学科又是灾害教育的主战场,因此,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进行有效的灾害教育尤为重要。

所谓的灾害教育就是为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以培养公民具有灾害意识、防灾素养为核心的教育。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关于灾害本身及防灾、减灾、救灾与备灾的知识、能力与态度,树立正确的灾害观,正确看待灾害本身及其发生发展规律,正确进行相应的防灾、减灾、备灾、救灾活动。灾害教育有着深刻的实践性、仿真体验性,并有着丰富的教育内容与价值。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观、善恶观和美丑观,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然而,长期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没有更好地承担起灾害教育的责任,在课堂中讲授灾害的形式枯燥单一,加之部分思想品德教师本身的灾害素养较低,导致学生灾害知识欠缺、灾害的自救互救技能不强。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有效灾害教育就要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2.课题研究的意义

灾害教育是生命、安全、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分,灾害教育可以使学生获得有关灾害的基本知识;灾害教育可以使学生形成多种技能,还可以将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灾害教育能够使学生学会观察、思维等,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灾害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敢于面对灾害并勇于挑战,同灾害进行抗争的品质;灾害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真正树立起可持续发展观念,有效地实现中国防灾减灾的教育目标。

“实践+活动”是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有效灾害教育的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到各项活动中去,在“体验”“探究”“做”“思辩”“实践”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灾害,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实施的具体策略

1.创设情境体验,让学生走近灾害

通过创设情境体验,能够诱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丰富多彩、感染性强的体验情境,做到以“境”激情,借“境”生情,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境体验;教师要转变角色,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主动体验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认知,在生活中感受,在活动中体验,让学生真正走近灾害。

例如:笔者在教学“让生命之花绽放”(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四川汶川人民因地震导致失去亲人的痛苦,理解生命的意义,创设了“理解生命”情境体验,设计了“艰难的选择”的心理游戏。笔者拿出一叠白纸,让每个学生在白纸上写出五个“自己心目中最重要的人”,然后告诉学生:“假如这次大地震发生在我们这里,你生命中重要的人有的没有生还,我们要做艰难的选择,而且是必须要做的,从五个里面划去一位。”并特别强调:“注意,要想好再划,因为划去了他(她),就意味着你永远失去了他(她)。”学生们都惊呆了:“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当划到还剩下一个人的时候,很多学生伤心地流下了眼泪。这样让学生在心理游戏情境中体验到地震灾害所带来的巨大危害,从而让学生在心灵深处感受到生命的无比珍贵,真正走近灾害。

2.引导自主探究,让学生理解灾害

通过引导自主探究,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能使学生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从而能给学生带来满足感、兴奋感、成就感和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提高思维能力,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欲望,使学生积极参加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问题意识,让学生真正理解灾害。

例如:笔者在教学“我对谁负责”(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时,先播放了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的视频材料,然后利用课本P5的材料,引导学生围绕“在救灾的过程中,哪些人承担了责任?他们分别承担了什么责任?”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畅所欲言,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最后,笔者和学生根据探究结果一起归纳总结:

【救灾过程中那些人承担了责任】

说明:不同的社会身份负有不同的责任。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参与到问题探究当中来,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灾害面前人人有责。

3.鼓励角色表演,让学生感知灾害

通过鼓励角色表演,能够使灾害知识生活化,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深化对问题的认识,使学生学会表达、交流、合作,提高表演能力、参与能力和活动能力,还能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情感素养,落实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特长来选定角色表演者,注意尽可能让更多学生参与,注意选取趣味性较强的表演材料,所选材料和表演过程应该具有正确引导学生行为的作用,具有良好的教育性,活动安排要适度,次数不能过多,要简单易行,真正体现教学需要,并做到适可而止,从而让学生感知灾害。

例如:笔者在教学“让我们选择坚强”(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在灾害面前,如何用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课前特意选取了班上表演欲望强的学生,以四川汶川地震时期被困人员图片为素材,自己去编排一个以《坚强》为题的小品剧。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小品剧表演惟妙惟肖地展示了这些被困人员在地震面前坚强不屈的求生意志,让学生在课堂真正体验了在灾害面前绝不能屈服,要顽强地与灾害作斗争的决心,从而去真正战胜灾害,去获取生的希望,感受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

4.组织课堂辩论,让学生认知灾害

通过组织课堂辩论,能让学生加深对灾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它还能够锻炼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合作论辩形式的丰富性、问题的合理性、内容的实用性、过程的参与性、活动的针对性,从而让学生真正认知灾害。

例如:笔者在教学“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时,引入了一段材料:“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时任四川都江堰市光亚学校老师的范美忠正给国际文凭一年级班上语文课,他丢下学生先行逃生,撤至学校的操场。班上的十几名高中生随后才反应过来,陆续来到操场。”围绕这一材料设计了一道辩论题:范美忠老师应先保全自己的性命呢?还是先救学生,再救自己?把全班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正方支持:范美忠老师应先保全自己的性命;反方支持:范美忠老师先救学生,再救自己。学生分别从不同角度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辩论,把整个课堂气氛带向了高潮。笔者首先肯定了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意见的积极性,最后对学生的辩论结果进行及时的点拨指导,指出“范美忠老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他却在地震灾害来临之际,置广大学生的生命安全利益不顾,擅自逃离岗位,违背了社会主义‘救死扶伤的道德原则,是师德失范的行为”。

通过组织课堂辩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课堂辩论中认知灾害,体验道德情感,从而内化对现实问题的认识能力。

5.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感悟灾害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能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接受知识、掌握知识,加深对事物的理解,获得真切、深刻的情感体验,认识具体而丰富的现实世界,体会在实践中学习知识的乐趣,激发求知的欲望,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还能够为学生提供了解社会、观察社会、关心社会、体验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及和投身社会实践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空间,增进课本知识和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这就要求教师注意恰当安排实践操作的形式、内容、时间、场所、组织和分工等,做到形式多样、内容适合、时间合理、组织适宜、组织健全、分工明确,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和活动的收获,从而让学生真正感悟灾害。

例如:笔者在教学“珍爱我们的生命”(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时,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在课前收集整理有关海啸、地震、泥石流、台风等各类灾害的预警和逃生的案例资料,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身边案例收集、报纸查阅等方式进行收集整理。在教学中让每个小组将收集整理的资料在班上进行展示,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灾害面前,人类必须要学会预警和逃生方法,让学生真正在实践的体验中增强预警和逃生意识。

三、实施的困惑反思

通过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进行有效的灾害教育实践研究,发现以教材的基本内容为依托实施灾害教育的成效是明显的,但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1.如何依托思想品德课堂保持灾害教育常态化

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学校的灾害教育没有切实有效地开展,不仅在时间上没有保证,而且在内容上流于形式,很多时候变成了学校素质教育的一种点缀。经过实践,笔者认为,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并以此为依托,把灾害教育作为校本课程来开发,纳入学校日常的教学体系,是保持灾害教育常态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2.如何依托思想品德课程建立学生灾害教育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评价要由终结性鉴定转向发展性评价,改革传统的“甄别”和“选拔”的评价模式,促进学生的发展,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过程的全程化和评价作用的激励化。但如何来评价学生在灾害教育中的成长,往往被我们忽视了,活动结束意味着一切结束。笔者认为,必须建立一个由学生、教师、家长,甚至有社会人员共同参与评价的评价系统,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主动性、创造性程度、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意识、组织能力、承担小组工作情况、对工作完成的努力情况等,并在学生的素质单或成长档案袋中有所记录。

3.如何依托思想品德课堂建立稳定的灾害教育资源库

灾害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动态过程,灾害教育资源库必须有一个积累过程,要以学校为整体,集体协作,共同决策和开发,要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学校可在图书馆开辟专柜,在校园网开辟专栏,也可以在教师博客中开设有关灾害教育的专题,通过师生互动,不断完善灾害教育资源库。教师单枪匹马地开展灾害教育,资源库相对匮乏是学校无法把灾害教育纳入学校日常教学体系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灾害教育中,学生是探究者、活动者,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而课堂则是实施灾害教育的有效载体。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灾害教育的有效指导,使学生掌握搜集与处理信息的技能,学会深入思考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才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增强学生的防灾意识和自我救护能力。

参考文献

[1] 贺培东.心理游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1-2).

[2] 王有鹏.课堂因活动教学而精彩.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0初中教师版样刊.

[3]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 张守正.浅析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灾害教育.甘肃教育,2011(8).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灾害探究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