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2013-04-29单丽华
单丽华
有效的师生互动,包括行为互动、情感互动和认知互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笔者作了如下探索:
一、定准师生互动的“起点”
l.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兴趣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让它成为师生展开有效互动所必须的动力。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并且知道三角形根据角的不同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现在你能猜出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形吗?”这时,教师呈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大部分被挡住,只露出一个角。生1:“我猜是锐角三角形,因为我看到了一个锐角,我猜另两个也许是锐角。”生2:“我猜是钝角三角形,我看到的虽然是锐角,另外两个可能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在“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说出是什么三角形,还要说明理由。这一过程无疑加深了学生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特征的认识,因此,这样的师生互动才是真正有效的。
2.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探究点”。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一知半解”的事物更容易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让他们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新的问题,并把此作为探究点,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如“9加几的加法”教学,得出计算结果并不难,但对算理的理解则会有一定的困难,显然,引导学生探究理解“9加几的算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这一节课的重点。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如下的互动过程:师生共同列出算式9+5。师:“结果是多少呢?”很多学生说是14。师继续问:“ 9+5为什么等于14,你是怎样想的?你能告诉不知道的同学吗?”学生开始寻求证明自己答案的途径和方法。这里,教师正是利用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设置挑战性的问题,与学生进行有效地互动,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3.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点”。一节数学课,数学思维的体现始终是核心。然而,由于学生个体客观存在着差异或者教学内容的难易,会使有些知识中的思维过程比较难以把握。此时,教师有意识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把握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点”,便显得尤为重要。如在“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教学中,教师在引出“面积单位”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师生互动的环节:学生通过活动探究后,已经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有了统一意见,如果用方格纸量的话,长方形的面积是24个小方格,正方形的面积是25个小方格。长方形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面积。师神秘地说:“因为正方形中的小方格比长方形多一个,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大。那么你能猜到下面遮住的图形的面积谁大谁小?”媒体呈现三个有圆形纸片遮住的图形,下面分别标有16格、4格、6格。大多数学生一开始认为第一个图形面积最大,因为它有16格。突然有学生说不一定,渐渐地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多了起来。师顺势引导:“你们为什么会有不同意见?”生自信地说:“三个图形中的方格大小可能不一样。”于是教师展示三个图形,证明学生们的理解有道理:在没有知道方格大小是否一样时,只知道方格数也是没有办法判断图形面积大小的,自然地引出“测量图形的面积需要有统一的单位。”
二、把握师生互动的“路径”
l.以“经历”为特征的师生互动过程。有效的师生互动应该有“经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特点。如在“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这节教学中,教师把粉笔、校牌、磁带盒等放在桌上,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感兴趣的物品的长度。生说:“我量的是粉笔的长度,7厘米多2毫米。”师问:“你是怎样量的?”那个学生回答道:“我把粉笔的一头对准O这点,再看另一头对在哪里就可以了。”师继续问:“你又是怎样看的?”学生说:“一个大格代表1厘米,一个小格是1毫米。这儿有7个大格,2个小格。”其他的学生鼓掌表示同意。师继续引导:“看来大家已经认识厘米、毫米这两位新朋友了,那你能不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呢?”学生交流讨论后反馈,师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新知。本环节中,师生互动的过程在展示学生经验认知水平的同时,已经切入到了对厘米与毫米之间关系的认识,经历了l厘米=lO毫米的感知和认识过程。
2.以“思维”为特征的师生互动过程。有效的师生互动,必须有师生思维碰撞的过程。它既可能是师生思维的冲突,也可能是师生思维过程的相互补充。
3.以“情感体验”为特征的师生互动过程。情感的渗透应该贯穿在所有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唯有自身情感的投入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关注师生互动的“参与面”
1.关注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尽量引导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互动,让他们展示不同层面的思维水平,调动起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引导学生合作。师生互动不仅仅指师生间的交流沟通,也包括教师组织下的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引发全体互动的一个有效策略。如在“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中,教师请学生数出1000个五角星,大家都能独立完成;接着老师让学生数出更大的数——10000。这时,教室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因为学生发现自己手中的五角星不够了,和同桌合在一起还是不够,怎么办?短暂的讨论后,学生想到了和另外小组的合作,1000、2000、3000……10000。这样,学生不仅探究了数学知识,同时由学习材料引发了对学习方式的探究,自然地用到了合作学习的方式,产生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师生互动作为学生数学学习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要真正体现它的有效性,教师不仅要在理念上重视它,更要在实践中处理好互动形式与实质的关系,以平等的师生观来指导与学生的交往过程,更好地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