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几点思考
2013-04-29张志刚
张志刚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要求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主宰者”与引导者的关系
随着《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唯一的主宰者,而更多是在扮演组织引导者、共同学习者的角色。但是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对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理解存在着偏差,他们简单地认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必须从原来保姆式的角色转变到现在放牧式的角色,表现为教师在学生遇到困惑甚至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时,该出手时不敢出手。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时,出示了100个和尚吃100个馒头,大和尚一人吃3个,小和尚3人吃一个,求大、小和尚各多少人?教师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给大量的时间让学生主动探究,快下课了,学生才理出这道题的思路,然后草草收场。教师应该在适当的时候给与学生引导和点拨,把握好时机,什么时候“主宰”,什么时候引导,在课堂中可以放手,但不能放任。
二、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要培养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形成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与学最大程度的“双赢”。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两者不可偏废,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各有其功能,切勿提倡一种而去否定另一种,只有这样才能构造更有效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能给予学生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团结合作、融洽开放的学习氛围里表达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看法,了解和借鉴他人的想法,使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在争论中启发,不仅能充分表现自我,而且还能在与他人相处中学会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彼此兼容互补,相得益彰,最终达到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合作精神的目的。知识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要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积极操作、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才可能有效。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合作学习已经变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效率不高。合作学习还停留在那种华而不实的热闹场面,只能听见轰鸣声,很难找到倾听者。在最后代表小组陈述意见时,也只是简单的问答式陈述。
2.形式单一。合作学习还停留在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等几种形式上。
3.忽视数学思考。有些课从一开始就合作学习,一直到下课还是合作学习,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是少之又少,人为地导致了一部分学生跟风。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丰富合作学习的形式。除了采取同桌合作、小组合作之外,还可采取学生与教师合作、学生与电脑合作等形式。只要双方能有效互动,就是成功的合作。
2.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倾听是一种能力,一种学习的基本手段,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课堂上,学生通过倾听可以从教师的言语中和同伴的言语中获得的信息。
3.要把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灵活运用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可单独运用,也可结合起来运用,以求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多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责任编辑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