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汉字文化课程的实施意见
2013-04-29王林喜
王林喜
汉字文化课程是以汉字为载体,揭示汉字本身所蕴藏的丰富的文化信息、所体现的深厚的文化现象的一门课程。勿需回避,汉字文化课程在初中至今尚未列为一门边缘学科,它的开设几乎还是一个空白。多年来,笔者在所执教的班级开设过三轮汉字文化课程,一秉初衷,乐此不疲,终有讲稿《初中汉字文化基础课程》之结撰。这里,就初中汉字文化课程的实施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以一家之言抛砖引玉,意在引起回应和批评。
一、初中汉字文化课程的实施要义
毋庸置疑,初中汉字文化课程的开设,无论对母语文化复兴的积极建设、初中语文课程的多元建构、教师文化修养的自觉砥砺以及学生文化积淀的终极关怀,都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价值取向。意义诸多,倘从学生方面而言,笔者以为撮其要者有三。
1.为触发学生淡漠的汉字文化情结之需
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的汉字教学普遍使用注音识字法。孩子从懵懂的幼儿时期,就开始接受ɑ、o、e一类的启蒙教育。其实ɑ、o、e只是一些毫无意义的语音符号,和汉字根本搭不上边。而学好这些拼音字母的目的也不过是为了给将要学到的汉字生硬地配上一个读音,至于这个汉字的形与义的关系,则往往被忽视。用这种方法教学汉字,常常要求学生数十百遍地死记硬写,以致在他们的眼中,汉字只是用笔画拼凑而成的躯壳而已,枯燥无味。且学生对于汉字的认识,又多限于语文课,可是语文课直面的东西太多,句读音韵、字词句章、语修逻文、内容结构、人物情节、主旨情感、行文技法,纷繁芜杂,林林总总,而汉字教学不过其一。而这“不过其一”的汉字教学,其中所传授的汉字文化又有几许?所以学生对汉字虽十分熟悉,他们每天说的是汉字,读的是汉字,写的是汉字,至于汉字中孕育着的悠久汉字文化却知之甚少,对汉字的理解和应用也仅停留在一个相当肤浅的语言层面上。既如此,那么汉字之美感、汉字之理趣、汉字之奇妙、汉字之神圣,从何谈起?到了初中,不少学生对汉字已经产生了厌恶和疏远的心理。汉字“素被尊崇”的地位在学生心中每况愈下,而由汉字传承下来的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也离他们越来越远了。一群对自己的文字缺乏崇敬之情的学生,很难说他们的汉字文化情结会有多深。遗憾的是,他们对汉字文化表现出的态度是生疏的,情感是淡漠的。这不是悲观的臆测,而是冷静的推断。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过:“语言是存在的家。”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命线,是最深层的文化基石。中华文明之所以传承五千余年而不衰,靠的就是方块汉字的文化凝聚力。可见,复兴汉字文化,不论是对汉字文化的昨天、今天,还是明天,都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因此,从初中开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汉字文化的濡染和熏陶,以触发学生淡漠的汉字文化情结,当是学校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为丰厚学生浅薄的汉字文化素养之需
几年前,上海复旦大学举行汉字文化知识比赛,夺魁的竟是外国留学生队,作为炎黄子孙,其在国内学汉字、汉语,竟比不上外国留学生,岂不尴尬?母字、母语学习教育如此下滑,连英国广播公司亦惊呼“文字差错,在中国大陆比比皆是”。何必惊诧,大学生汉字文化素养低下,这是有目共睹的。大学生的汉字文化素养尚且处于如此糟糕的境地,更遑论中小学生了。虽然问题反映在大学生身上,但根子还是在中小学。从一年级学习汉字开始,孩子们整天跟它打交道,而老师教的只是每个字的音、形、义,所以,学生无法感受到这些熟悉的汉字所蒙蔽的那层神秘的文化面纱。从小学读到大学毕业,认识的汉字也就三千多个,然而就这三千多个汉字也并没有真正掌握,读错、用错自然是见惯不惊的事。教学中常发现不少初中生连“己”与“已”、“燥”与“噪”这样的字都不能区别,更不用说体会汉字的内在美了,还谈什么汉字文化?某市中考,要求依据对联的有关知识说明“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与“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哪是上联,哪是下联,孰左,孰右?结果竟有95%的考生得了零分。按理说,不应是这个结果,语文课本曾涉猎过对联的相关知识。或许老师没有“传道授业解惑”?或许学生“惑而不从师”?单是这类现象,已可见初中生汉字文化的匮乏甚至断层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汉字文化素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被逐渐弱化、淡化以至于趋向缺失,当前初中生汉字文化素养的现状着实令人担忧。因此,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正视现状,树立忧患意识,在汉字教学实践中必须重视汉字文化的传承,强化学生汉字文化的教育,构建学生对汉字文化全面了解的框架,丰富他们的汉字文化底蕴,使其浅薄的汉字文化素养逐渐丰厚起来,这是刻不容缓的要务。近年,从汉字来解读古代丰富多彩的文化不仅已经成为一门学科,也成为普及国学的一项有效途径。因此,在许多高等院校,汉字文化已经作为一门通识课程普遍开设。高校汉字文化课程的开设,给了我们有益的启迪,可否在初中开设汉字文化课程呢?答案是肯定的。
3.为优化学生不良的汉字文化环境之需
事实证明,50多年来,尤其近十多年来,我们运用汉字、汉语的水平不是提高了,而是降低了。目前社会上冷落、忽视、削弱汉字和汉语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强烈西化情绪与国家教育制度和人才政策中,英语的重要性被空前夸大,成为中国当代教育中的高杆,左右着知识界和教育界的视线,并且在体制中被日益固定为一种模式。从考初中、高中、大学,到职评、升迁、招聘等中国的任何一级晋级考试,皆须考英语,而汉语水平如何则不过问。整个中小学、大学、研究生教育,以学好英语为尚,为学英语而花费的时间与精力远远超过汉字、汉语。国家语委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用他们全部学习时间的1/4以上学外语的比例高达65%以上,有的人是一半,有的人是多半。从小学到大学,听不到汉语的朗朗书声,而只闻ABC在舌上打转,恍若置身于国外。不少人将精通英语的人戏称为“精英”。想升名校吗?想找好工作吗?想加薪升职吗?各种学费不菲的英语培训广告铺天盖地。盲目迷恋英语,极大地伤害了汉语的学习与运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有几个孩子能听得明白“汉字是中华文化之根”的箴言呢?如今以网络文化为代表的流行文化,则在汉字的应用上,一味追求颠覆,自行其是,许多英汉夹杂、汉拼共用,以英语字母代替汉字,语言庸俗,错字连篇,词语晦涩,语法失范,呈现出草率化、粗鄙化、游戏化的趋势。只要看看网上的留言、帖子和聊天,就会发现我们的汉字被糟蹋到何种程度。并非巧合的是,这些肆无忌惮地糟蹋汉字的网民们不少是中小学生;令人惊讶的是,我们对之也居然见怪不怪了。网络语言又一次严重地损害了汉语的纯洁。我们的出版物也到了无错不成书的地步,电视、媒体亦存在着大量用语不规范的现象。凡此等等,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的汉语水平大幅度下滑以及对传统汉字文化的失语与冷漠。追根溯源,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汉字文化长久以来已经忘却了最基础性的筑基铺路工作,导致了学生汉语能力的缺失、汉字文化认同感的减弱。在这里,我们呼吁教育主管部门不仅要强化重视汉字文化素养的社会价值,为优化不良的汉字文化环境营造一种健康的社会舆论氛围,还要建立提高汉字文化素养的长效机制,把加强汉字传统文化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建构、课程标准、教材建设当中去,让优秀汉字传统文化教育在整个基础教育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初中汉字文化课程的实施目标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宗旨,以《初中汉字文化基础课程》(讲稿)为载体,通过汉字文化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发展、演变与构成,感受汉字形体中积淀的文化元素,体会汉字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信息,认识汉字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汉字文化智慧,提高汉字文化素养,培植热爱汉字文化的情感,增强汉字文化认同感,养成汉字文化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汉字文化学习方法。
三、初中汉字文化课程的实施内容
1.课程内容遵循的原则
汉字文化浩瀚博大,丰厚深邃,而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初中学生,所以要充分考虑这一阶段学生的汉字文化基础和心理特质,在课程内容上宜遵循以下原则。
(1)平易。选择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诉求和认知水平的教学内容,力求通俗易懂,晓畅明白,以免深奥晦涩,高不可及。
(2)典型。选择典型的教学内容,避免汉字文化素材的简单罗列和重复出现,使学生从典型的汉字知识结构体系中举一反三,见微知类。
(3)熟悉。选择学生熟悉的贴近现实生活的教学内容,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促进学生对汉字文化的认同感。
(4)直观。选择可以直接利用图形、动画、音像、视频等媒体资源的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为学生汉字的视觉审美提供平台,浓厚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程内容实施要点
(1)对象。以所执教的班级学生为主体开展本课程的教学活动。
(2)时间。以初中阶段三个学年段为本课程的实施阶段,即初一、初二、初三阶段。每周1课时,每学期18课时,每阶段36课时,三个阶段计108课时。
(3)形式。以课内辅导为主,兼顾课外拓展。汉字文化的传承是一个长效的过程,仅仅靠课内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鼓励并引领学生走出课堂,在系列的语文课外活动中走近汉字文化。如:利用课外时间读读有关汉字文化的书籍,看看有汉字文化的视频,写写有关汉字文化的作品,谈谈有关汉字文化的感受。
(4)内容。以“单元”加“专题”的形式,构建多样化、多层次的课程体系。本课程包括六个单元,即汉字之源——汉字与信史时代、汉字之体——汉字与华夏历史、汉字之理——汉字与民族智慧、汉字之趣——汉字与文学艺术、汉字之奇——汉字与传统文化、汉字之尊——汉字与人类文明;单元之间既相互独立,含各自明确的教学目标,又有内在联系,基本呈渐进之态。每一单元由若干目标相近的教学专题组成,如第二单元“汉字之体——汉字与华夏历史”中按照汉字形体演变的历史时序来开设专题,第五单元“汉字之奇——汉字与传统文化”中依照心态文化、物态文化、制度文化等文化学序列开设专题。
(5)方法。以多种教学方法来实施本课程教学。选取何种教学方法,要因教学内容而定,灵活处理。比如,教学第一单元“汉字之源——汉字与信史时代”时,可用情境教学法。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回到没有文字的远古社会,想一想那时应该如何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以此让学生明白文字的产生跟结绳、图画、刻契相关的道理。教学第二单元“汉字之体——汉字与华夏历史”时,若采取多媒体演示法来引导学生理解汉字的演变规律,则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教师出示“星”字的演变动画,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甲骨文作(由五个小方块儿组成,表示繁星),小篆省去两个星,隶、楷又省去两个星作“星”,从而理解汉字由繁趋简的演变规律。这种方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既丰富了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又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教学第四单元“汉字之趣——汉字与文学艺术”时,则采取活动教学法,穿插学生喜欢的游戏,如“猜字游戏”、“造字游戏”、“连线游戏”、“对对子游戏”等,这些设计如调味品,以趣激趣,带着学生在娱乐中探讨汉字文化内涵,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艺术、习俗等,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教学第五单元“汉字之奇——汉字与传统文化”中的“汉字与颜色”这一专题时,则采取整合教学法,将课文《陈涉世家》的内容整合到本专题中来。《陈涉世家》中涉及到一处颜色词,陈胜、吴广为举行起义大造舆论时,曾“丹书帛曰‘陈胜王”。课本注释只说“丹,朱砂。书,书写”,并未说明为何要用朱砂书写,这就令学生茫然。原来古代统治者托信天命,捏造所谓天书,往往用丹笔书写,所以也称“丹书”。于是“丹书”就成了王权的象征。可见陈胜、吴广以丹作书,并不是为了鲜明醒目,而是适应当时的社会习俗,利用人们对天命的敬畏,以达到号召民众、造反“举大事”的目的,因而“丹书帛”就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汉字教学中,汉字丰富文化内涵的呈现,有赖于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创设生动活泼教学情境的手段之一,既能展现汉字丰富的文化底蕴,又让学生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氛围中,无疑会使枯燥的汉字文化学习变得趣味盎然。
3.课程内容布局建构
下面以教学单元为经,以教学内容、教学指向、教学课时为纬,来阐释说明本课程内容上的布局建构。
第一单元:汉字之源——汉字与信史时代
教学内容:汉字的产生(从汉字起源说:结绳说、图画说、图腾说、八卦说、刻契说、仓颉造字说、众人造字说;逐步揭开汉字起源的神秘面纱);汉字的特点。
教学指向:了解汉字起源的种种传说,认知汉字的诞生是中国历史由传说时代进入信史时代的标志,在追溯汉字的源起和探求原始社会的文化史之中,感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教学课时:4课时
第二单元:汉字之体——汉字与华夏历史
教学内容:汉字字体演变过程(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与秦始皇相关连的文字——篆书,古今汉字的分水岭——隶书,卒迫的字体——草书,汉字字体的楷模——楷书,亦楷亦草的中间体——行书);汉字字体演变规律(①字体演变的趋势;②汉字结构的变化)
教学指向:了解汉字演变的过程和发展的基本趋势,能辨别出不同时期的文字,认识汉字发展演变的过程本身就是华夏民族文明发展的缩影,体会汉字是古代文化的主要载体,加深对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的情感。
教学课时:4课时
第三单元:汉字之理——汉字与民族智慧
教学内容:何谓“六书”(画鸟为何不点睛——象形字,指点所示——指事字,拉郎相配——会意字,秀才识字认半边——形声字,为他人作嫁衣裳——转注字,假作真时假亦真——假借字);许慎和他的《说文解字》。
教学指向:了解汉字的六种构造方法及其特点,能用“六书”理论简单分析常用汉字的造字方式和意义,体会汉字所包藏着的丰富的文化内蕴,所凝聚着的先民的高度智慧。
教学课时:5课时
第四单元:汉字之趣——汉字与文学艺术
教学内容:汉字与字谜、汉字与对联、汉字与诗文、汉字与书法、汉字与篆刻、汉字与谐音(谐音双关、谐音隐喻、禁忌谐音、祈福谐音、取名谐音、歇后谐音、网络语言中的汉语谐音)、汉字与现代广告、汉字与行业用字。
教学指向:了解汉字在字谜、对联、诗文、谐音等文学艺术领域的特殊价值,感受书法、篆刻的无穷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赏析、咀嚼、历练中,品味汉字的妙趣横生,体验汉字的形体之美、声律之美、意境之美,使语言和精神同筑共生。
教学课时:5课时
第五单元:汉字之奇——汉字与传统文化
教学内容:汉字中所蕴含的心态文化(人本心理、审美心理、求吉心理、贵和心理、尚德心理);汉字中所蕴含的物态文化(汉字与生老病死、汉字与衣食住行、汉字与经济活动、汉字与天文地理、汉字与动物植物、汉字与文房四宝、汉字与颜色);汉字中所蕴含的制度文化(汉字与姓氏文化、汉字与家庭婚姻、汉字与宗法制度、汉字与宗教文化、汉字与兵法吏、汉字与教育、汉字与文字狱、汉字与生肖)。
教学指向:通过对汉字的文化解读,感受汉字超凡的表意功能和它在形体中积淀的丰富文化元素,蕴含的厚重文化信息,帮助学生积淀汉字文化素养,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激发对汉字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80课时
第六单元:汉字之尊——汉字与人类文明
教学内容:世界文字知多少、汉字是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汉字和汉文化、汉字与兄弟民族文字、汉字改革面面观、汉字与流行文化、汉字在海外、东方汉字文化圈。
教学指向:了解汉字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贡献,触发学生对汉字的敬畏之情,唤起学生对汉字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了解以网络文化为代表的流行文化对汉字文化传承产生的消极影响,增强学生规范用字的意识,激起维护汉字文化纯洁神圣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教学课时:10课时
长期以来,初中汉字文化教学无本可依,无章可循,着意于此,笔者把《初中汉字文化基础课程》(讲稿)的纲目美其名曰“课程内容布局建构”,并不揣浅陋地呈之于读者。其初衷非要把汉字文化教学引向套路,只想通过本文的撰写和汉字文化教学的甘苦表达这样一种心绪:面对厚厚实实的曾经让内心充满愧怍的汉字文化,笔者不敢耍什么花拳绣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