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开展校本研训的思考与实践
2013-04-29梁建国
梁建国
教育要振兴,关键在教师。百年大计,教师为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也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这是党和政府对教师发展的基本要求和有力鞭策,是学校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在深化课改推进有效教学系列活动中,立足课堂,着眼未来,以教师发展为本,以新课程理念为支撑,紧紧抓住“队伍”“管理”“课改”“规范”四个环节,大力实施校本研训,重点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全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主动发展、业务过硬、团结协作的教师团队,使学校成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主阵地,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大熔炉,成为师生一起学习、成长的共同体,初步形成了“亮点+特色”的校本研训体系。
一、确立一种思想:校本研训是打造名师的根本途径
名校之为名校,关键是因为有名师。名师从何而来?有特殊吸引力的学校当然可以考虑引进,但更现实、更重要的路子是培养——立足校本,挖掘资源,创造条件,有效研训。
“校本”这一概念蕴涵了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基于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为学校。“校本研训”兼有“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两个方面的内涵。校本培训重在培训,校本教研重在教育教学研究。校本研训作为一种以学校为主阵地的培训模式,能够有效整合本校的研训资源,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驱力,有利于促进教师成名、成家。校本研训作为一个教师在实践中学习、研究、反思的平台,可以使研、训、教紧密相连。校本研训作为一个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缓解了学校面临教师外出培训带来的时间、经费和人员压力。校本研训是全面提升教师学科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全面提高办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二、剖析两个问题:认识不到位,条件有缺失
校本研训在实效性和针对性上存在突出问题,表现在:一是研训负担重,教师怨声多;二是研训方式死,教师参与差;三是研训效果差,教师应付多。导致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由于对校本研训认识上不到位,产生了一些误区,主要表现:一是认为“校本”等于“本校”;二是认为研训即专家讲、教师听;三是认为校本研训就是教研活动,即业务学习、观摩教学;四是认为教师个体不具备研训能力。
另一方面是开展校本研训的条件上存在缺失。这里的条件,一指校本研训的支撑条件(要素),二指校本研训的支持条件。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是校本研训的三个核心要素,环境、制度、管理是校本研训的必要支持条件,这些因素制约着校本研训的有效实施。主要表现:一是教师因职业倦怠,或发展不理想等原因,导致教师对自我反思缺乏动机;二是研训计划没有针对性,闭门造车;三是因不科学的研训机制导致教师之间在专业上不信任、不合作、不互助;四是学校无场所、缺设施、短经费、少资源,环境条件难合要求。
三、构建三种模式:以学代训,以研促训,以评研训
面对负担重、怨声多,效果差、应付多的现实,我们认为校本研训必须走出认识上的误区,提供必要的支持条件,立足校本,创新模式,形成有效的校本研训运行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以学代训
通过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学习方式有三种:一是向书本学习。为教师订阅一些专业书籍和教育期刊杂志,开放学校图书馆,与教育教学专业网站合作开放教育教学资源,通过教师自学的形式代替研训。二是向同行学习。在校内开展课堂观察,在校外参观、考察课改名校,开展行动研训。三是向专家学习。与专家学者结对子,导师制、跟进式学习。管理上要求教师学习必须有笔记,并要求教师能够把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写出心得体会,从而达到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的目的。
2.以研促训
我们通过国家级立项课题《构建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校本研究》,深入开展课题化教研活动。组织教师通过课题研究、教研活动的模式进行研训活动,做到研究、学习、培训三结合,注重教学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和话题,把话题生成问题,把问题生成课题。通过专家引领、典型示路、主题跟进、评价导向、微格研讨、稳妥推动等一系列步骤,不断研究新问题,排除新困惑,探索新路子,逐步构建了具有平遥中学特色的“问题引领、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形成了“向教学研究要质量、向模式创新要增量、向课堂教学要效率、向全面发展要素质”的研训特色。
3.以评研训
通过比赛的形式促使教师参加校本研训。比赛的内容比较广泛:有解题比赛、命题比赛、备课比赛、说课比赛、优质课比赛、教学案例设计比赛、教学反思比赛等等,每一次比赛都是一次促进,每一次成功都是教师发展的新起点。让交流促进发展,使教师从职业走向专业。
四、采取四种策略:理念、手段、示范、赛课
1.以教学生的理念教教师
以教学生的理念教教师,意即采用实践活动形式开展校本研训,使校本研训活动化。一是由学校教科处把研训内容处理成一系列的模块和活动,使研训组织具有模块化、活动化的结构和特征;二是把活动化的研训置于教师的真实课堂教学问题情境,使呈现的内容和技能与教学实践经历产生互动;三是开设名师讲坛、微格教学、技能示范、学术沙龙,以此引导教师在研训中采取有目的的行动来建构意义。四是确定校本研训的重点,实现校本研训常态化。
2.以常反思的手段析得失
为了引导教师及时总结课堂教学改革的得与失,我们加强了课堂教学反思环节。要求每位教师对每节课的实际效果都及时进行反思,即写好“课后小结”,学校从级部和职能处室两个层面进行考核与评估,学校领导深入课堂听课,定期进行分析总结。我们还引导教师将学科质量检测效果、学生的答卷情况分析与自己的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实效紧密联系起来。要求教师写反思性教案,对教学设计中每个环节的实施效果进行反思,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经常性的、多层面的课堂教学效果反思,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自我完善,使得常态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普遍提高。
3.以“土专家”的示范作引领
校本研训工作不能只依赖外界专业力量的支持,学校骨干教师就是校本研训的“土专家”,他们专业引领的辐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对教师的成长也是十分有益的。各学科的骨干教师,每学期都要为本学科的教师做引路课、示范课,通过做课、组织开展校本教科研活动等促进骨干教师与一般教师的互动。在多种形式的互动研究活动中充分利用教育教学问题情境中的观察、临摹、反思、探究等,促进问题的发现、思考和解决,使教师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以高水平的赛课促发展
实行内引外联,经常与省内外各校相互切磋是我校开展校本研训工作的又一举措。2012年3月24至25日,2012年华北五省、市高中新课程标准“区域联动同课异构”九学科观摩课活动在我校举行,我校9位老师登台作课,获得组委会高度评价,市局高晋峰副局长参加闭幕式并讲话。8月中下旬,承办了山西省中学化学优质课比赛,我校秦建江、燕少华两名教师获得一等奖。10月17日至22日,承办了山西省语文金钥匙大赛,我校赵志刚老师获得第一名,赵志刚、赵艳珺、张奇峰获得一等奖,学校邀请四位专家举办了学术讲座。
实践证明,校本研训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内涵发展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我们精心策划、周密组织的各项研训活动,完善了我校的常态课听课、探究、评价等各项制度,并且在实际中不断摸索、完善,使之形成一套有效的促进课堂高效的机制。
当然,我们的思考还不够深入,做法上还很粗糙,请大家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