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2013-04-29刘新华
刘新华
我国基础教育的主阵地在农村,在我国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中,农村教师占80%[1]。因此可以说,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影响着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影响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为了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也为了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势在必行。随着三级课程的设立,校本课程开发引起了学者和教师们的空前关注。作为以学校为开发基地,以教师为开发主体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尤其是对农村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了平台。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各方面能力和素质提出的要求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教书匠”,变为新型的“教育研究者”,要求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改善教学方法和策略、学会合作等,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型的人才。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和能力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1.教育理念需要更新
教育理念是在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坚定性。它是一种教育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直接反映了当代教育的追求。教师的教育理念直接反映和影响着他们的日常教学活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以及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工作方式、教学方式、学生的培养目标等提出了新要求。为了推进新课改的实施,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教师的教育理念亟需更新。
2.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需要补充和提升
当今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只有不断地学习才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才能与时俱进。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其知识结构和教学技能、方法与现代社会发展是否接轨,直接影响着下一代。此外,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改革,教师需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背景、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新的教学方式。因而,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以拓宽学术视野,要掌握新技能以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要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以适应当前的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3.教学与工作方式需要转变
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学生知识与培养学生能力的关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要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他们的不同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由此可见,课程改革对教育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教师的教学方法、工作方式,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要求。同时,在学生自主意识强烈、个性鲜明的今天,教师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也有了一定的难度。因而,教师们需要重新认识课程、认识学生,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工作方式。在教学中要设计有创造性的活动,让学生们在探究中学习新知识,在体验中增长见识,需要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好的沟通方式、好的班级管理模式。与此同时,在提倡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的今天,教师也要改变之前“单打独斗”,要学会合作,培养合作意识。总之,教师要随着时代的要求和大环境的不同而转变,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工作方式,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
4.学术研究能力需要加强
当前对教师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先生,更需要的是能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学术素养强的研究型、专家型教师。
教师面对学生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决定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教师需要具有研究者的敏锐,去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能与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相结合,对实际问题进行不断的反思、研究。总之,要切实做到研究来源于实践,研究指导实践,研究在实践中验证。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师学术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农村占据了较大的份额,在我国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中,农村教师占80%。可以说,农村师资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影响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一客观事实,决定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任。但是,由于我国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导致城乡发展二元化,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地区都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薄弱地区,相对于城镇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前瞻性和及时性,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起步较慢,其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欠缺理论知识,缺乏专业引领
农村教师数量相对偏低,大部分教师的学历达不到要求,有的甚至不是师范类毕业,其教师资格合格率也较低。种种现实原因导致农村教师的教育学理论知识相对较少,同时又由于地理位置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的闭塞,学校经费不足等种种原因,致使大多数农村教师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和条件获得相应的教师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教师职后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落不到实处,对他们而言形同虚设。农村教师的理论知识本就缺乏,又缺乏专业引领。对大多数教师而言,其理论知识都停留在中职或大学阶段,教育教学也都始终停留在经验化的层面。教师必备的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不能及时更新,与时俱进,因而教师专业发展对他们而言更是遥不可及。
2.教师缺乏问题研究的意识
长期以来,对农村教师的评价多以学生的升学率、学生成绩为准则。这就导致很多教师只致力于机械的传授新知识、帮助学生取得好成绩,对教学中存在的各种现象、问题,如学生的厌学、学生间的差异、以及对不同的学生其教学策略和方法等的变化等问题很少去思考,甚至是视若无睹,最终沦为机械的教书匠。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们的问题研究意识淡薄,这必然导致教师们失去很多专业理论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机会。因为,教育研究的是立足以实践,来源于教学实际当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3.学校培训不到位,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意识不强
农村教师由于没有激烈的职业竞争压力,大部分老教师安于现状。烂熟于心的教材一教就是数十年,周而复始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的教育教学也都停留在经验化阶段。新生代的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很难有进取心,久而久之,也将重蹈老教师的覆辙。毋庸置疑,自主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们实现专业发展的内驱力。然而,农村教师往往安于现状,不关注怎么样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业务能力、理论知识等,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没有清晰的定位,对当前新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更是所知甚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由于农村学校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不到位;二是因为教师本身对自己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缺乏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
4.缺乏团队合作意识
由于班级之间、学科之间竞争的压力,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缺乏交流与合作,集体备课也是形同虚设。目前大多数农村教师实行的是“关起门来上课”的封闭式教学。众所周知,个体的智慧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教师们之间学会合作能够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形成团队合作意识,才能促进整个教师团队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提高,加速教师的专业发展。反之,如果教师之间没有合作意识不能将个人的智慧凝结成集体的智慧,势必会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
三、校本课程开发有效地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是立足学校本位,学校自主性开发的课程。它的开发需要根据学校地域特点、其所占有的教育资源并结合学校自身特点、教师情况、学生需求等具体情况而设定。学校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实践者,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因而,教师的课程开发态度、课程开发理念、素质的高低等因素,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水平与质量。由此可见,校本课程开发对农村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为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必然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1.转变教师角色,促进农村教师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首先,校本课程开发转变了教师的教色,使教师由原来的课程执行者,变成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不仅需要组织教学、实施评价,而且需要教师将当地的乡土教育资源收集、整理,并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需要,设立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创造性地组织课程内容、设计开发出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其次,教师由原来的知识的传授者,变成知识学习者、引导者。教师需要不断地吸收、学习课程理论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同时需要根据课程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新的学习方式获取知识。再次,教师需要有较好的实践操作能力,以便有效地组织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活动。
基于此,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必然促使农村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丰富和提高。
2.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将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无论是开发课程资源、制定校本课程目标、组织课程内容还是决定实施计划,教师都需要较高的科研能力。与此同时,校本课程开发不是一劳永逸的,它需要教师在实践操作中时刻以研究者的眼光观察、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不断地进行反思,进而对校本课程进行修正和完善。这一过程有益于培养教师们的科研意识,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可以说,凡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在对校本课程开发和完善的过程中,其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都能够得到快速的提升。
3.唤起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
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真正实现专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更是保证教师不断促进自我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因。教师只有具有了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才可能有意识地寻找学习机会,才可能明确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如何发展,才能促使教师不断地去充实和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技能。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而校本课程开发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教师们在对校本课程完善的过程中,能够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的欠缺,与此同时,教师间相互合作,取长补短,能更深的认识到彼此的差距,唤起他们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促使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形成。
4.提高教师合作意识,形成校本课程开发的“合作共同体”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热心的教师,但又绝不是几个教师的“单兵作战”,它的开发及实施需要教师团队的共同合作。因为无论是精力、能力还是资源,教师个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都有其局限性。作为学校层面的一种课程,其他教师的参与不仅可以形成互补性,弥补不足,聚集更多的才智和智慧,而且通过交流及研讨,可以集中讨论、探索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实现资源共享、经验共享,既有利于提高教师个体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又培养了教师们的合作意识,形成校本课程开发的“合作共同体”,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动态、持续的发展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持,也需要教师个体的不懈努力和追求,校本课程开发既为农村教师提供了外部条件,又提高了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意识,有效地促进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了农村教师的整体水平和基础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卢秀琼.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教育评论,2008(2).
[2] 张天明.论农村校本课程开发与农村教师专业化.天中学刊,2010(1).
[3] 龙飞,尤甜.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10).
[4] 徐继存,李明菊.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与思考.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4).
[5]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教育部政报,2002(2).
[6] 曲建涛,王秀云.农村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科教导刊,2010(8).
[7] 黄友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及其对策.教育探索,2009(1).